四世同堂天伦乐趣,榕荫纪事主编:许崇群

什么用 1
责任编辑:陈丽丽电话:2356773传真:2265261邮箱:956395415@ 2010年1月22日星期
四世同堂天伦乐趣 ———江东急水塔下农家剪影 李伟浩摄影并文 1月9日清晨,久雨初晴,太阳终于露出了脸。
新的一天开始了,平素酷爱摄影机不离手的我自然不错过这一好时光,追光逐影开始了乡村之行。
驻足江东急水塔下一农家,这农户是纯农种作并加工腌制农产品,在远近出了名。
男主人热情地接待了我,边冲工夫茶边拉家常。
言谈中知道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 幸福人家,男主人说,门楼外埕正在把一大堆萝卜分切成块的四个人中,一个是他的奶奶,今年九十岁。
一个是他的父亲,一个是他的妻子,一个是他的儿子。
话匣子一打开,他从自家以及乡亲们的生活新变化说到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发生的巨变,真是滔滔不绝。
我把镜头的焦点对准这家农户,记录今日农家生活瞬间。
http押//www.chaozhoudaily.com ② ① ④ ①左边的老人为男主人的奶奶。
右边为男主人的妻子,前中为男主人 的儿子。
后中为男主人的父亲。
②老奶奶听到要给她照相有点信不过,自言自语地说上次来的那个师 傅照的相不好看,不想照。
幸好我带有自己拍的相,孙媳妇拿给她看,才让她 放心。
③江东的土地是种植萝卜最好的土质,田间种、田间晒、田间腌制一条 龙,一举三得。
④老人经常帮儿孙们打理一些家务,每逢田间的农作物收成,她都争着 当帮手。
儿孙们都不让她做,想让她多享福,欢度幸福的晚年。
老人对生活充满 乐观,总是说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自己经历了几个社会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幸 ③ 福。
正是:历经九十春秋,阅尽世道沧桑,尝遍人间甘苦,欢度幸福晚年。
⑤ ⑤老人慈眉善目,身板硬朗,让人看不出她已经九十岁了。
家乡的“夫人柰” 林秀南 我的家乡地处山区,村庄的四周被一个个的小山丘环绕着,世世代代的村民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俗话说:靠山吃山。
村民们在山上种植各类果树,如杨梅、桃、李、柰、龙眼、橄榄、柿……在这些品种中,最有名就算柰了,以前柰因其好看,村里人给它起了个特别的名字叫做“夫人柰”,但近些年,村里种植的柰树出现严重枯萎现象,直接影响着收获,甚至濒临绝种。
就在今年夏收的大忙时节,有一天,天气炎热,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是村里一位叫老鸟弟的朋友打来的,要请我到他的果园去参观他种的“夫人柰”,品尝柰果,我满口答应。
从村里出发,步行绕过几座小山丘,又过了一条小溪,再往溪流的东向行至100米左右,就来到他种的那片梯田式的果园,远远看去,果树长势茂盛,大多是李树,果实挂满枝头,果园占地约五亩。
园里的杂草除得干干净净。
站在园外,鸟弟笑着说“:南兄,考一考你,能否从果园中找出柰果?
”我回应说“:小意思,只要其中有柰果,一定能找到。
”说完,我走进果园,一畦又一畦寻找,很快,我找到了果园中的柰树,望着枝头熟透的柰果,往事历历在目。
最初认识什么是柰,什么是李,是九岁那年的农忙假,我在家带弟弟,有一夜,父亲到生产队报工后回家,我对父亲说:“爸,我要读书,村里和我同龄的小伙伴都已读二年级了,您今年曾说过送我到学校读书,我保证边读书边带弟弟,放学了,如果你们下田还未回来,我就先下米煮饭。
”父亲听了眼眶有点潮湿,他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声音低沉地说“:好吧,爸答应你。
” 次日,吃完早餐,父亲对我说“:我带你去生产队的果园。
”听父亲这么一说,我高兴得手舞足蹈。
于是,父亲牵着我的小手,朝着果园的方向走去,那天阳光灿烂,田间的小虫儿欢乐地鸣叫着,父亲也非常高兴,在路上他哼起了民间小调“:一曲,桃花红、柰花白、桃出柰无久……” 到了果园,父亲忙起农活,我在果园的周围行来又行去,看着园里的果树挂满果实,却不敢随意去摘,只能看着它们直流口水,累了,坐在果树下,静静看着大人们在辛勤劳作,就在将近收工时,队长陈伯摘来十几颗果实,递到我面前“:拿去食吧!
”我接过看了看,里面有红透的,还有生涩的,就问陈伯“:那些生的怎么也摘 来呢?
”陈伯笑着说“:那红的是李,那生的是柰。
”他拿起一颗生柰“:你看,上面有一层白色的薄粉,粉的下面果肉带点红,这就像过去有钱人家夫人打扮那种美丽颜色,所以人们把这种柰叫夫人柰。
”说完,陈伯把这颗柰放在大拇指与食指中间,用力一捏,它的果核就分成两半。
我不禁叫了一声“:太趣味了。
”吃到脆而甜的柰果时,我好奇地问“:陈伯,这么好食的果,一定很值钱吧?
”陈伯听后,就给我讲起从前乡里阿福种柰发财的故事。
民国五年,乡里有个二十多岁的懒汉子叫阿福,终日不想耕种,闲游过日子。
十五元宵夜是传统节日中最热闹的,那些去年家里添了丁的户主,都要举行丁桌来庆贺,大摆酒席,宴请乡里十六岁以上的男子,祈求子孙后代能大富大贵。
这天懒汉阿福知道有喜酒食,就呆在家里,一直等到午后,无人去请他赴宴,阿福后来才知道,是族长故意安排。
因为他懒惰,不值得请。
他终于痛哭起来,从此立志做真正有用的人。
他把祖上留下的那片荒地开垦出来,种桃、嫁接柰。
在他的精心管理下,很快,大片的柰树挂果了,那时,海外商家上门来找阿福收购柰,每担柰卖到十七块银元,被运往海外,销向全世界,就这样阿福很快成了富人。
听了这个故事,我心中对柰产生了一种向往。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读书刚毕业,有幸在村办企业当了一名业务员,有一天,汕头市农业局的陈长豪同志受海外潮人的委托来我村,目的是寻找潮汕夫人柰原始出口基地,受到乡里的热情接待,当年柰果成熟了,全村所有的果实被收购后运往海外,那时村里的陈乌糖种的柰产量最多,质量最优,卖出了好价钱,成了村里第一个万元户,不久,我在柰上做文章,写了一篇题目为《陈乌糖种柰获得好收成》的报道,发表在报纸上。
正在浮想联翩,老鸟弟已选出最好的柰果塞进我的衣袋,我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看来,你真有一套,有了山地再扩大种植规模吧!
只要有好收成,一定有好的经济效益。
眼看不少乡亲种的柰树成了枯枝,真可惜。
你有什么经验让柰树‘起死回生’,可要总结总结献出来啊。
到时候,带动乡里乡亲一起种植一起致富,你可就‘功德无量’啦。
”老鸟弟听后,郑重地点点头…… 古寨驻过陈吊王 廖本民 初秋的一天,阳光灿烂,归湖文友明裕兄约我前去看看当地陈吊王寨,顺便掘些天文冬、石橄榄、三稔草之类的青草药,以便有时患感冒、头痛可备用。
陈吊王古寨位于归湖镇之北,大山坐北朝南,海拔310米,方圆13华里,山上古木参天,怪石嶙峋,山下溪流澄碧,鱼翔浅底。
相传南宋末年,陈吊眼率兵从福建沿韩江而下,沿途抗击元兵,来到归湖这座大山,安营扎寨,迄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上午8点,我们驾驶着摩托车来到山下一个叫坑仔的自然村,先把摩托车停放在一位姓林的老伯门前托他看管,随后自己带上数码相机及矿泉水,阔步登上陈吊王寨,我俩沿着一条山坑,手脚并用往前爬行,边攀边歇。
山上茅草有一人高,荆棘丛生,松柏苍劲,藤萝绕崖,很难攀登。
过了1个多小时,明裕兄指着前面的大石岭对我说“:这就是风柜岭。
传说当年陈吊王设计退元兵的风柜岭。
那时元兵来到陈吊王寨山下进攻,陈吊眼英勇率兵迎战,元兵首领中箭负伤,一个星期不能带兵上阵,加上陈吊王寨关口壁垒森严,布有雷木炮,很难攻下。
常言道:暗箭难防,那时吊王寨里却出了一个叛徒,偷偷地跑下山岭,去向元兵首领告密,说山上兵微将寡、缺粮、缺水。
元兵首领听后,定下困山之计,把整个山寨围得水泄不通。
整整围困了15天。
将士们纷纷请求陈王下山杀出一条血路,陈王却不以为然,他想出了退兵之计…… 那天,烈日当空,元兵来报首领,寨上正在晒衣服、被帐,谷场上正在晒谷子,还在摇着风柜,元兵向寨上望去,果然水气腾腾,糠壳飞满天。
元兵首领本身负了重伤,怕困寨不成反遭耗粮,乖乖收兵回去。
原来,洗衣洗被用的不是水,而是陈吊王让战士小解,风柜上扇出的是些粗糠,不动一兵一卒便解围。
刚攀上寨北风柜岭,两人汗流浃背,这时,阵阵凉风从寨上吹来,顿觉心旷神怡。
“传说当时风柜口所向的退兵之计妙在其中……”明裕兄微笑着说着。
歇了一会儿,继续攀登,来到了寨上,当年开辟的一条马路依稀可见,据说这条马路直通赤凤的浮石码头,若有韩江上元兵船只行驶,陈吊王便策动士兵截劫,加之他有百步穿杨箭法,船只一到,挽弓搭箭,射断桅绳,强令船靠岸…… 我们来到倒撤岭,传说当年陈吊王兵败 后,从岭上凤凰山,向饶平四壁岭而去,这里寨壁残垣,古井、磨剑石、蛤蟆石、隐藏幽洞、练兵场触目可见。
站在寨顶峰,放眼望去,南眺韩江,潮州市区尽收眼底,北观凤凰鸟髻,西可望大尖山脉,东可望草炭武山。
这时,明裕兄指着寨屏中间一小山峰又对我说:“明代一隐士在半山腰巨石下定居,赋诗“冬节又是看梅来,淡月轻烟霜一堆,村妇夜舂梅树下,不知头上有花开。
“”你的记性真好,一下子背出这样的诗句来。
”我笑着说。
看着寨山周围青草药遍地,特别是羚羊草比比皆是,明裕兄对我说“:这种青草药,清热解毒,生津止咳润最有效。
古往今来,每年一到端午节、春节前后,远近村民就会提着竹篮前来挖采,这些草药晒干后,可日常药用,备一些在自家,需要时煎煮,既有效又方便。
”我听后非常欢喜,立即叫他一起挖采,边采边联想刚才明裕兄所讲的陈吊王传说,觉得别有一番情趣。
边采边走,兴致虽好,但不觉也到了该回返的时候。
上山勿问落山人,经过45分钟的行程,来到了山下坑仔村的林伯家中,阿伯冲起了工夫茶热情地接待我们……还给我们讲起了有关陈吊王的胞妹陈惠娘的传说来:“当时,陈惠娘驻扎在笔架山下的金樟坑,元兵攻打陈吊王寨,陈吊王率兵反击,边战边退,妹妹陈惠娘前来救援,她命令女兵把金银埋在凤凰溪的大石块下,石形像犁头,得名犁头石,临走时她留言‘金樟坑,犁头石壁下,翻身一箭步,三大缸,四船载,有福之人,挽着千子万孙。
’后来此话流传甚远,惹来了大批寻银掘金的人,外地贪财小贩,纷纷来到金樟坑前前后后寻金银,结果扑了一场空,悻悻而去。
” “虽然直至现时尚未有人发掘出这批金银,传说却成了揭不开的谜底。
”老伯来了兴致。
我俩听后,相视一笑。
我对明裕说“:怎么样,咱俩也来做一个掘金银发财梦,说不定轮到咱们就寻着。
”话语一出,惹得大家都笑起来…… 其实,不管这些传说具有如何神秘的色彩,不管年代如何变迁,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陈吊眼带兵抗击入侵,反对内乱,保家卫国的故事都在归湖、文祠、凤凰、饶平等潮州大地传为佳话,其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也得以代代相传,至今仍为四乡六里村民所津津乐道。
母亲常说的一句话 陈再见 母亲是村里公认的好心人,每有乞丐上门,无论男女老少,又是给米又是给钱,对年龄老一点的,还会请进屋坐一会。
我们不理解,甚至有些反感。
家里本来就穷,哪经得起母亲这样慷慨。
母亲却说,人总有落难的时候,能帮就帮点。
常言道,好人有好报。
放在母亲身上却不怎么应验。
自从嫁过来,母亲就过上了苦日子,一生操劳,多舛多难。
如今老了,理应是享清福的时候,却还是闲不下来,忙农活、家务、带孙子。
巷子里,总能看见她匆匆的身影。
有人说,你儿女都在外打工赚钱了,还忙活啥啊?母亲笑着答,哪能这么想事儿,儿女们出外打工不容易,万一有什么困难,呆不下去了,这里还有个家啊,有吃有住的。
早些年,大哥刚到城里讨生活,处境艰辛,不得不把才几个月大的女儿送回家,让母亲带。
这些年来,我家几个哥哥的儿女几乎都是母亲带大的。
去年,我又把女儿送回家去。
母亲二话不说,接过孙女,嘱咐我别牵挂。
我的泪水嗒嗒地往下掉。
母亲满脸皱纹,一生的操劳都写在她脸上啊。
母亲是六十年代经人说媒嫁给父亲的,之前她生活在一个大村落里,家境不错,嫁过来后,母亲的生活就完全被改变了。
母亲倔强,再苦再累都不向娘家诉说,娘家人问过得好不好,她就说好,装出一副很开心的样子。
事实上,那时父亲已经有病在身,成天卧床不起,别说赚工分了,命都难保。
农村没医生,人们就以为父亲是让什么阴魅鬼怪给附身了。
母亲扛起一个败落的家庭,只能拜神求佛,祈求保佑。
父亲有兄弟四人,对我家的死活却不管不顾。
可能真的是母亲感动了神灵,父亲的病竟奇迹般好了。
母亲总说,那是不幸中的万幸啊,你爹眼看就要没命了。
然而好境不长,很快厄运又向母亲袭来。
大哥病了,是父亲一样的怪病。
说是怪病,其实用现在的医疗技术完全可以及时治愈,然而当时,小小的痢疾都是致命的。
拖了一年多,大哥的病虽好了,却从此落下了脑疾,总是无端 头痛。
随着三哥四哥五姐出生,大哥二哥 也长大了,能帮家里忙了。
然而家里的处境还是窘迫。
母亲站了出来,像个男人一样当起了一家之主。
母亲顶着压力和迫害开起了当时方圆几十里第一家饮食店。
大哥和二哥磨豆腐,串乡串户吆喝叫卖,后来又到邻镇码头贩鱼,去山区村落倒卖。
其间的困难可想而知,然而生活因此有了盼头。
母亲哪里知道,一场毁灭性的灾难又降临到我家。
九岁的四哥在马路上捡牛粪时被一辆货车碾了过去。
为了抢救四哥,母亲不得不把家里的所有东西都当卖一空,最终四哥的命到了,却从此失去了一条左腿。
这时候家里已经空空如洗了,而叔叔们却不闻不问。
当时三叔的家境很好,整天大鱼大肉,对我家遇到的灾难,他笑着说了一句:命该如此。
母亲偏偏不信命,她艰难地带着一家人又重新站了起来。
随着改革开放,大哥二哥们都出外打工了,待到我和弟弟出世时,家里的生活才算安稳下来。
与此同时,三叔一家却因多年的挥霍走向了衰落,蛮横的他把这一切都归咎于祖上坟墓的风水。
村里人一直很看重祖坟的风水,坚信那是可以决定一个家庭的兴衰起落的。
为此,三叔多次找我家麻烦,要父亲重修祖坟。
母亲笑着说,既然是祖坟的关系,那重修,把好处全给你,我们不靠这个。
祖坟是重修了,可三叔的家境却不见好转,他本人反而病倒了,一查,竟是肝癌。
至此,三叔才真正死了心。
到这地步,母亲反而宽容大度起来,捐弃前嫌,频频给三叔家送去关怀。
三叔病危时,母亲更是唤来全家大小,给他送终。
三叔泣不成声地说:大嫂,我对不住你啊。
母亲也哭了,说:以前的事就别提了,我会尽力照应孩子们的。
后来母亲常说,人的心啊,用来装爱是装不满的,如果用来装仇恨的话,一点就满了。

标签: #seo #网站建设 #软件 #seo #关键词 #关键词 #域名 #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