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bsr排名是什么意思

bsr 0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KeyLaboratoryofSubmarineGeosciencesandTechnologyMinistryofEducation,
P.R.China 2009年年报 2009AnnualReport 二〇一〇年一月
1 目录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4二、实验室本年度大事………………………………………………………………
5 (一)实验室评估…………………………………………………………………5(二)协办全国沉积学大会………………………………………………………7三、实验室工作纪要…………………………………………………………………11(一)科研项目和经费…………………………………………………………11(二)科技成果…………………………………………………………………12
1.学术论文………………………………………………………………122.专著……………………………………………………………………122.专利……………………………………………………………………12(三)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121.队伍建设………………………………………………………………122.人才培养………………………………………………………………12(四)开放与交流………………………………………………………………121.开放基金和客座人员…………………………………………………122.学术会议和交流………………………………………………………12(五)学术委员会工作……………………………………………………………17(六)科技支撑条件建设…………………………………………………………18(七)运行管理工作………………………………………………………………18四、年度实验室重要研究进展………………………………………………………19五、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27六、存在问题与下年度计划…………………………………………………………27七、附表、附件………………………………………………………………………28(一)附表…………………………………………………………………………28附表1在研项目清单…………………………………………………28附表2学术论文目录…………………………………………………35附表3获奖、专利、鉴定、验收情况一览表………………………43
2 附表4附表5附表6附表7附表8附件9(二)附件附件1附件2附件3附件
4 固定研究人员名单……………………………………………44研究生名单……………………………………………………46学术委员会名单………………………………………………49开放课题清单…………………………………………………49学术交流与合作一览表………………………………………50大型仪器设备清单……………………………………………52 在研项目批准通知(合同)复印件专利授权(申请)复印件出版著作封页目录复印件发表论文首页复印件
3 一、实验室基本情况
1.实验室名称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学科(领域)分类 学科(领域):海洋科学
3.验收申请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
4.主管部门 国家教育部
5.实验室主任 翟世奎
6.通讯地址 青岛市松岭路238号266100
4 二、实验室本年度大事 (一)实验室评估2009年9月25日,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会议在崂山校 区行远楼第三会议室举行。
这次评估会议主要是对于2004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5年期间实验室从筹建到正式运行期间的第一次综合性评估。
评审专家组对于本实验室5年来的建设和运行情况给以了高度评价,获得了94.6分,在小组参评6个实验室中排名第
二。
教育部科技司基础研究处处长李武,评估专家组孙铁珩院士以及蒋少涌,刘仁义,童玲,戴前伟等5位专家以及我校副校长于宜法教授,翟世奎教授,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庆忠院士等出席评估会。
评估汇报会由孙铁珩院士主持。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翟世奎教授做实验室工作报告,他具体介绍了实验室的概况、总体定位和研究方向、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与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情况,总结了实验室近5年来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不足,并对未来工作进行了展望。
四个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就代表性成果进行了汇报。
汇报会后,专家组一行还分别对崂山校区和浮山校区实验室的研究环境与实验条件进行了现场考察。
评估专家组通过实验室现场考察,以及对实验室主任的工作报告以及学术带头人的代表性成果的评估,认为:
1.实验室定位恰当,目标和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
实验室立足海底科学及其应用基础研究的发展前沿,围绕国家海洋工程环境、海底资源与探测技术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主要研究海洋动力沉积过程及环境灾害效应、大陆边缘岩石圈运动过程与盆地形成机制,研发深海海底资源原位探测技术以及海底能源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实验室定位恰当,目标明确,并确立了海洋沉积与工程环境、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海底能源探测与信息技术和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4个主要研究方向。
强化海底基础科学研究与加强海底探测技术研发并举,是该实验室的显著特色,并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2.实验室科研成果突出,应用效益显著。
实验室主持承担了国家“973”项目(项目首席科学家单位)、“973”课题(4
5 项)、“863”课题(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国家专项课题共15项,取
得了典型不稳定海底地质过程及关键探测技术、大洋资源原位探测与采样技术、基于模型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MBP1.0与2.0)、滩浅海海底沉积结构高精度调查方法、华北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及周边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过程等有相当显示度的代表性成果,其中既有该领域基础理论的突破(数十篇论文发表在国外相关领域排名前十位的杂志上,并获得很高的同行评价和引用率),也有国家重点关注的海底资源(含能源)、环境及其探测技术的工作,特别是在海底资源原位探测与采样技术,以及海底能源探测与信息处理技术方面,形成明显的研究(研发)特色,并处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前沿。
以上研究成果和技术获得了卓有成效的工程应用,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3.实验室队伍建设卓有成效,人才培养成果突出。
实验室拥有一支以院士领衔、“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首的、以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研究队伍(另有3名有国际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即将来实验室工作),具有合理的年龄、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整体研究水平较高,基本形成了创新能力强、团结协作的研究群体,并具很强的发展潜力。
实验室主任及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学术思想活跃、研究成果突出,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
实验室人才培养环境优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方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部分已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研究中的领军人才,在海洋科学人才培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4.实验室平台体系完善,特色鲜明,运行高效。
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了设施完善的海上外业调查平台、室内测试分析平台、和地球探测信息技术处理平台,并以国内先进的海洋科学调查船—“东方红2号”为支撑,形成了该领域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实验室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
一方面充分利用调查船等平台条件和开放共享的运行机制,为国内其它海洋研究机构承担了大量海上调查任务,同时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另一方面,自主研发的大型软件系统也在与我国能源勘探行业的大量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显著效益。

5.实验室规章制度健全,仪器设备运行状况良好。
依托单位对实验室建设给予了积极支持。
评审专家组也对实验的提出了希望,希望实验室是能够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
6 流,推进国际合作,提升实验室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
建议实验室进一步吸引和培养杰出的年轻学科带头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实验室科技资源,探索更加高效的运行机制。
教育部科技司也对希望实验室能够再接再厉,紧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进一步凝练实验室的方向,突出重点,强化特色,加快实验室拔尖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强团队建设。
并加强实验室的对外开放与交流,增进实验室与国内外外大型企业的紧密结合,提高实验室国内外的影响力。
(二)协办全国沉积学大会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暨中国沉积专业委员会30周年庆典于2009年10月16日至19日在青岛举行。
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石油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海洋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与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由国土资源部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协办单位参与了大会。
来自国内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和生产一线的700余名代表出席了大会。
参加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的代表中既有德高望重的院士和老一辈科学家,也有现今拼搏在科研生产第一线的中年骨干,更有一大批才华横溢的青年科学家和青年学子,反映了我国沉积学界团结和谐、兴旺发达、朝气蓬勃、后继有人的大好形势。
大会以“海陆并重,古今结合”为科学主题,共收到论文摘要372篇,全文176篇,青年优秀论文46篇。
14个位专家做了大会报告,238位代表就资源沉积学与成藏过程、储层沉积学、成岩作用与沉积地球化学、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学、盆地动力学和岩相古地理、现代沉积过程、古海洋学与全球变化、重大地质事件的沉积记录等8个议题在分会场做了报告,133位代表通过展板报告研究成果。
大会之后,近300名代表分赴5条野外考察路线,对碎屑岩沉积、碳酸盐岩沉积、现代海滩沉积、现代河口三角洲沉积进行野外地质考察。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组织者进行了青岛→东营黄河三角洲沉积和滨海湿地→淄博溶洞→青岛的现代河口三角洲地质考察路线.
7 为纪念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大会期间举行了专场活动,回顾了专业委员会30年走过的辉煌历程,追思了专业委员会创始人叶连俊院士、业治铮院士、吴崇筠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业绩,并对30位为专业委员会做出贡献且年逾七十的老一代沉积学家进行了表彰。
中国地质学会沉积地质专业委员会/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沉积学专业委员会在大会期间举行了新老委员联席会议。
以孙枢院士为主任的第七届专业委员会胜利完成了使命,以刘宝珺院士为主任的第八届专业委员会开始工作。
联席会议经讨论并投票决定,第五届全国沉积学大会由中国石油股份公司承办,将于2013年在杭州举行。
本届大会检阅了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我国沉积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展望了我国沉积学的未来,探索了融入世界科学大潮、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的道路,学术气氛之浓、学术成果之丰富,堪称前所未有。
本届大会的召开必将对我国沉积地球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与会者认为,“海陆并重、古今结合”既是会议的主题,也是沉积学今后发展的方向。
本室负责的考察路线该路线主要考察现代河口三角洲河流沉积地貌、新生滨海湿地及天然石灰岩溶洞。
考察点包括:山东省东营市的湿地博物馆、黄河河口模型、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河三角洲国家自然保护区、海洋石油平台、黄河海港、黄河防潮堤、孤东围海大堤、现代贝壳堤、海油陆采项目、黄河故道与山东省淄博市沂
8 源县九天洞溶洞。
在会议举行前,李广雪等组织了野外的前期踏勘工作。
会后考察时间为2009年 10月20日至22日,共三天;实际考察人数近40人,由李安龙等组织带队。
考察过程中及考察后,考察人员一致认为,该路线非常明显地反映了现代三角洲的沉积和滨海湿地特征及石灰岩溶洞特征。

9 10
三、实验室工作纪要 (一)科研项目和经费 实验室在研各类科研项目108项,经费5385万元,包括: 973子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908项目省部委项目横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总计 2项6项9项11项8项80项5项113项 72万元200万元1657万元341万元90万元2423万元56万元4749万元 (%) 100 100 80 60 51 40 35 2024
7 2
1 0 )2项 )6项 )9项 )1项 )8项 )0项 )5项 计总 (973子 (金基学 863(908(1省部委(横向(8际合作( 然科国 自 家 国 图
1.实验室在研各类科研项目经费所占总结费的百分比。
11 (二)科技成果
1.学术论文实验室共发表学术论文150篇,其中SCI和EI收录53篇(见附表2)。

2.专著实验室共发表专著和译著2部(见附表2)。

3.专利实验室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共16项(见附表3)。

4.获奖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 (三)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
1.队伍建设新引进博士和硕士11名。
出国进行科技合作1名,出国短期学术研修1名。

2.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本室固定人员和客座人员承担研究生教学工作,共担任研究生课程16门,累计864个学时。
指导研究生毕业论文5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21人,硕士研究生37人(见附表5)。
同时为研究生开展相关的专业思想和教育讲座。
本科生培养:本室固定人员承担本科生教学工作,共担任本科生教学课程和实习33门。
指导本科毕业生80名。
(四)开放与交流开放基金:共批准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项(见附表7)。
主办的会议: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前沿学术研讨会20009年5月18日,由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办的 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前沿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举行,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翟世奎出席开幕式并致词。
秦蕴珊院士、张国伟院士、金翔龙院士,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所属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西北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和美国迈阿密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2 会上专家们紧密围绕地球动力、海洋地质、海洋矿产、古海洋学等前沿领域相关问题进行了大会报告和讨论。
在地球动力方面,来自西北大学的张国伟院士就我国大陆动力学最新研究进展做了详细报告,对大陆和大陆构造做了系统分析和界定,之后,提出大陆动力学研究对大洋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论述了大洋动力学在我国深海大洋研究中的重要性。
中国海洋大学的李三忠教授做了“华北克拉通破坏和渤海湾盆地形成”的报告,对渤海湾盆地的中新生代构造变形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挤出构造是华北克拉通东部中生代破坏的浅部响应,新生代构造格局是中生代构造格局的继承,论述了中、新生代构造体制和机制的转换内涵,并探讨了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块没有破坏的原因、深部过程和浅部响应的关系。
在海洋地质工作方面,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张海启教授谈到海洋地质调查工作。
认为我国幅员辽阔,但目前海域地质调查程度极低,总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20-30年。
另外,我国海域油气资源和固体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但探明程度低。
所以有必要“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作,开展区域海洋地质调查,进行海岸带、大陆架和海底地质情况探测。
实施区域海洋地质调查的意义除了“系统掌握海洋地质基础数据,摸清海域油气资源的潜力”之外,也是维护国家海洋主权权益、近海和海底重大工程建设、沿海地区减灾防灾和地质环境治理的需要,同时也是推动海洋地质科学发展和调查技术进步的需要。
因此我国将在2025年前,对我国管辖海域实施全覆盖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查明海底油气资源分布状况,建立海洋地质基础调查数据库和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国家资源安全、军事海防、涉海工程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同时也完成海洋地质调查技术装备的更新改造。
来自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杨胜雄教授认为南海油气资源丰富,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
一,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
一、中国能源未来的希望之地。
目前我国南海北部主要沉积盆地勘探程度较高,但对南海南部主要沉积盆地勘探程度较低。
由于中生代盆地是主要的油气聚集区,世界其它地区(如中东、墨西哥湾、南非、西非、亚太、西北欧等)均发现了中生界油气田,所以目前南海油气资源勘探正朝着“深水深层”方向发展。
目前主要利用地震勘探资料了解区域中生界沉积分布状况,并利用重磁资料排除深部场源、火成岩体等影响,初步判断中生界分布。
下一步勘探方向是理清勘探思路,加强勘探技术,突出检测手段,重视评价方法,并丰富勘探理论。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初凤友教授认为深海海底分布着丰富的砂矿、石油、天然气、 13 磷钙石、海绿石、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海底热液矿物等资源。
上个世纪20年代就开始发现了这些矿产;60-90年代开始大规模调查;90年代世界各国开始申请海底矿区并着手开发。
深海矿产开发的先行者是鹦鹉螺矿产勘探公司(NautilusMinirals)和海王星矿业公司(NeptuneMinerals)。
我国已经获得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矿区;已经持续8年开展了富钴结壳资源调查;正在加紧热液硫化物资源调查;积极参与制定勘探规章。
现有深海资源开发技术主要包括:资源探测技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采样技术、新载体与传感器技术、现场快速分析技术);资源评价技术(深钻技术、物探技术、化探技术);资源开发技术(环评、开采、冶炼、环境保全);环境观测和检测技术等。
在海洋矿产方面,来自南京大学的蒋少涌教授介绍了一种新类型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华南早寒武纪黑色岩系中Ni-Mo-PGE多金属成矿作用。
他提出了一种新类型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以富含Ni、Mo、Se、As、Sb、
V、Au、Ag和PGE等多元素为特征,区别于其它多含Cu、Pb、Zn、Au、Ag等的矿床类型。
对于其成因模式目前仍有争议,主要为海水成因说和热液成因说之争。
蒋教授认为是由早寒武纪海底热液作用形成,并综合年代学、地质学和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REE、PGE)、Os同位素、Mo同位素等方面的证据,认为华南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中Ni-Mo多金属元素超常富集作用与海底喷流热水沉积成矿过程有关,是一种新类型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矿床,具有重要的矿床学意义。
来自美国迈阿密大学董海良教授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生物地质作用的重要性。
结合当前研究的最新进展,对生物圈的下限深度进行探讨。
重点介绍了岩石矿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洋壳和生物的相应作用,以黑烟囱热液喷口硫化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和玄武岩的微生物风化蚀变两个具体例子进行了讨论。
最后提出以地质眼光、微生物手段为特点的学科思路,提出将定量微生物作用及微生物成矿作用作为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并加强在工业及环境(特别是环保领域)上的应用。
来自中国地质大学的苏新教授介绍了“地球号”钻探船概况,日本南海发震带钻探计划及各个航次和相应任务。
就IODP316航次超微化石地层学部分初步结果进行了重点介绍,初步结果利用超微化石地层年代学确定了复杂地层所对应的地质年代,且结论准确,可与构造及地球物理等证据相互佐证。
提及了日本的DONET计划用以监测日本和太平洋地区海底地震。
并以日本南海海槽钻探计划得到的启示,向我国相关部门和学者提出建议,主要集中在目标和任务制定、规划,大型计划管理, 14 先进设备和技术,相关领域人力资源组织以及政府和民众支持及关注等方面。
在古海洋学方面,来自同济大学的翦知湣教授首先介绍了什么是全球变化,指出 全球变化涉及到从经济变化到气候变化等很多方面,而他着重介绍气候变化。
为应对气候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世界很多国家以及联合国采取了很多的行动与措施,而我国从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到科研项目的立项等方面均体现了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全球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而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却存在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近100年来气候急剧变暖,而有的学者认为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无关,而是与太阳活动有关。
而造成这种分歧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合理的估计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的大气CO2的变化趋势以及没有认清碳循环和冰期旋回的关系。
而解决的办法只能是解释气候演化的机理。
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李铁刚教授将西太平洋作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落脚点,首先介绍了太平洋西部边界流的最新研究进展,东亚季风和黑潮是影响黑潮流域环境的主要营力,黑潮携带大量的热量和水气对我国和东亚的气候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黑潮对大洋的变化反应灵敏,可很好的记录全球气候变化的信息。
结合前人及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黑潮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热带西太平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
另外中国海洋大学的翟世奎教授汇报了去年年底刚刚结题的973项目“中国典型河口-近海陆海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从立项-执行-结题的一系列工作,结合项目设置的十个课题,围绕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从物理海洋、海洋地质、海洋化学、海洋生态等不同方面介绍了该973项目所做的大量的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并展示了每个课题取得的创新性成果,如在第四子课题中,揭示了黄河口切变锋对黄河入海泥沙的阻隔作用,水下三角洲斜坡对切变锋的地貌响应,并揭示了黄河三角洲南北两侧侵蚀-淤积转换带的形成机制。
中国海洋大学的杨作升教授介绍了近底雾浊层研究及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
然后介绍在东海陆架所发现的东海近底雾浊层的分布特征、结构分类(单层型、双层型和多层型)及其影响因素(水团、流系、物源),同时,根据在台风前后所获得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台风对东海近底雾浊层的影响,并提出台风影响下整个东海陆架雾浊层的分布范围及浓度均有显著增加,台风引起的水动力变化对近底雾浊层具有控制作用。
此次学术报告会展示了我国近期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地球系 15 统科学层面分析了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中国管辖海域地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驻青相关科研院所以及主办单位的师生约130人参加了本次学术研讨会。
国际合作项目本年度我室参加和组织了国际交流合作活动。
其中李三忠教授参加中国IODP项目和李广雪教授与美国Exxon-MobilUpstreamResearchCompany的研究合同已经签定。
对外交流本年度共有10人次参加国际会议,16人次参加国内会议进行学术交流(见附表8)。
国内外专家来访 16 本年度,共有多位国内外专家前来访问,并就学术和合作问题进行了有意义的讨论(见附表8)。
(五)学术委员会工作 5月17日上午,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实验室)召开了学术委员会会议。
会议由副主任委员秦蕴珊院士主持,张国伟院士、金翔龙院士和其他各位委员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议听取了实验室主任、我校副校长翟世奎教授所做的实验室工作汇报,并对实验室2008年度的工作进展给予充分肯定。
委员们还围绕实验室发展定位、研究方向凝练、实验室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委员们认为,面对当前发展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的有利时机,实验室应立足学科前沿,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明确自身特色发展定位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实验室在研究成果方面的影响力;要不断提高实验室的开放力度,加强资源共享与交流,围绕“开放”进行一些创新性的尝试;要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并在学科交叉中找寻新学科生长点,催生集成化成果;要进一步强化人才梯队建设,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实现实验室的可持续、协调、科学发展。
17 (六)科技支撑条件建设 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本年度投入经费同59万元,主要用于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基础设施改造。
所增置的仪器设备见下表: 序设备名称号1金相显微镜 2声学多普勒流速仪 3曙光工作站总计 厂家/型号 日本奥林巴斯公司BX61 挪威NORTEXAS公司AQUADOPPPROFILER400k 北京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天阔A440 服务方向/用途 基本配置 科研与教学/岩矿鉴定 近海海流研究,在线锚系、测量和河流、湖泊、河道的流速测量 海洋地震资料处理、地震层析成像 自动及电脑编程控制、电动及电脑编程控制(0.1um调整度数)、电动驱动式360度旋转0.1度度数;专用高分辨率偏光记录系统,颜色还原精确无误。
声学频率0.4MHz剖面范围60-90m层厚2-8m最小盲区1m最多分层128流速范围±10m/s精度测量值的1%±0.5cm/s采样率最快1Hz 天阔A440(2×1.6Ghz/4GB/2×146GB) 单数位量台
1 台1 套
1 单价34.9118.14 6.00 金额34.91 18.14 6.0059.05 (七)运行管理工作学术委员会指导下实验室管理委员会严格按照实验室的规章制度,紧紧围绕科学 研究、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实验室建设等主要建设内容,积极稳妥地开展工作,努力落实建设计划和目标,根据学科发展特点,科学合理的调整建设方案。
经过重点建设,圆满完成了本年度计划。

四、年度实验室重要研究进展 (一)海洋沉积与工程环境研究方向围绕海洋沉积的相关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在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通量的变异 过程、河口沉积动力过程研究、陆架泥质区的沉积记录、河口地貌演化以及水动力的 18 相互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相应的论文被
SCI收录8篇,发表在“OceanEngineering”,“Geomorphology”“JournalofHydrology”,“MarineGeology”“HydrologyandEarthSystemSciences”等国际期刊上(见附录2)。
1)围绕973课题开展中国东部陆架沉积记录与颗粒物“源-汇”效应研究。
①中国东海北部晚全新世以来沉积记录与海洋环境演变采用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方法,首次对中国东部陆架海古水温演变进行详细研究,揭示了陆架海海洋环境演变对全球变化同步性和差异性,预测了未来海洋环境的演变趋势,对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战略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东海北部涡漩泥质区距今3600年以来海水表层温度(SST)高分辨率变化曲线,与南半球海水温度和南极冰芯记录对比,探讨了东海北部古海洋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的响应关系。
距今3600年来的环境演化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Ⅰ期降温阶段,距今850年以来,冬季风较强,“小冰期”最大温度降幅2℃;Ⅱ期波动升温阶段,距今1900-850年,存在隋唐温暖期,响应的时间在距今850-1350年间,距今1400年的降温事件比较明显;Ⅲ期降温阶段,距今2550-1900年,处于南极冰芯记录曲线上一个缓慢降温到快速升温的完整周期;Ⅳ期相对平稳略有升温阶段,距今3200-2550年,处于南极冰芯记录气温波动升温期;Ⅴ期相对平稳略有降温阶段,距今3600-3200年,对应南极冰芯记录的波动降温阶段。
东海陆架海洋物理环境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很好的一致性,五个周期性阶段与南极冰芯记录的气候周期比较吻合,但响应并非完全同步,全球降温一般比较缓慢,陆架海SST基本上能够同步调整,而全球升温一般比较快,陆架海响应大约滞后120年。
工业革命以来的温室效应在陆架海没有响应,可能与陆架海对升温的滞后效应有关,由此可以预测,未来陆架海将持续升温,这种延迟升温效应将会给中国东部陆架海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②黄河口与邻近渤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及其在碳储库中的意义全球80%的有机碳埋藏主要发生在河口-陆架这一浅海环境下,因此河口及陆架海的沉积有机质对于全球碳循环研究起着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和海洋本身。
陆源输入的有机质主要通过河流径流和大气沉降进入海洋环境。
渤海作为我国典型的陆架海,这里有黄河等这样的世界级大河的输入,因此这一区域沉积有机质及污染物的来源、迁移及归宿的研究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有着重要 19 意义。
本工作就渤海表层沉积物样品的沉积物粒度、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 质碳稳定同位素(δ13C)和分子标志物(biomarkers)(正构烷烃、藿烷、甾烷)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总有机碳、氮的空间分布与沉积物粒度密切相关,细颗粒沉积区具有高的有机碳含量,表明有机碳的“汇”主要受海洋沉积动力环境控制。
有机质的C/N、δ13C和正构烷烃等物源指标显示:该区有机质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海洋生物共同作用。
所有的样品的气相色谱图中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鼓包(hump),显示样品中含有“色谱不能分辨”的组分(UCM),显示沉积物受到了不同程度石油烃的污染,特征分子标志物(藿烷、甾烷)确认了这一结论。
黄河口及其莱州湾作为典型大河控制区,接受了来自河流输入的大量陆源有机质埋藏,是河流输入陆源有机碳的主要“汇”,这与世界上其它大河控制的陆架边缘海的物质汇作用具有可比性和一致性,表明这些大河控制下的陆架边缘海的有机碳埋藏是全球碳循环的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③长江口-近海铅同位素的高分辨率沉积记录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建立了百年尺度铅沉积通量和铅同位素组成在邻近长江口东海内陆架的高分辨沉积记录,结果显示铅通量和铅同位素组成变异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经济发展、含铅汽油的大量使用与禁止使用(2000年)有着良好的响应关系,反映了90年代后长江流域人类活动对高混浊河口-近海环境的影响程度。
④基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揭示泥质沉积和大河输入对黄、东海颗粒物源-汇的控制性作用对黄海及东海陆架泥质区及其周围表层沉积物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有机氯农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黄海北部和南部中央泥质区,有机碳的含量与有机氯农药的浓度随粒度的变细而升高,说明该泥质区不仅仅是颗粒物的堆积中心,也是有机碳和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汇”,这一物质汇的作用主要和黄、东海环流和涡旋的沉积动力作用密切相关。
对比分析揭示出长江口和闽浙近岸泥质区虽然沉积物粒度仍然与有机碳含量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粒度效应并非控制该区有机氯农药分布的首要因素。
沿岸泥质区是有机污染物的主要“汇”,但其物质汇的作用过程受长江等大河的控制,而与非大河控制区的北黄海和南黄海形成显著的区别。
这一规律对于认识进入不同海洋环境系统的颗粒物质(包括营养元素和污染物)的分布、来源、迁移和归宿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20 ⑤渤海湾及邻近海域颗粒有机碳的分布与物源根据2006年8月在渤海湾及其邻近海域41个站位进行的颗粒有机碳(POC)和颗粒氮(PN)的调查资料,结合同步取得的水文环境要素的数据,分析了该区夏季POC和PN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夏季水体中POC的浓度为155.9-1363.1μg/L,平均浓度为429.5μg/L;PN的浓度为26.2μg/L-225.5μg/L,平均浓度111.5μg/L。
POC与PN的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特点。
生物作用、水体温盐跃层和总悬浮颗粒物(TSM)是影响研究区POC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
通过建立POC和PN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估算了样品中PIN的含量。
扣除样品中PIN的影响后,本研究区的POC/PON(颗粒有机氮)比值范围介于5.5-19.8之间,显示POC除了海洋生物为主要来源外,周边河流的陆源输入也有重要贡献。
这一研究方法对认识中国近海的POC物源具有一定的普适意义。
反映这一工作的成果于2009年1月在环境科学发表。
⑥东海舟山群岛效应及泥沙运移动力机制通过潮流、悬浮泥沙和底质粒度参数等实测资料,利用悬沙输移通量机制分解方法和粒度趋势分析法,对舟山群岛海域的悬浮泥沙和底部泥沙的运移趋势和动力机制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悬沙浓度和悬沙单宽通量自杭州湾口门外向外海迅速降低;平均流输运、Stokes漂移输运和垂向净环流输运是引起悬沙泥沙静输运的主要作用机制,自口门至外海,平流输运作用逐渐减弱,垂向净环流输沙在悬沙静输运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潮流是引起泥沙(悬浮泥沙和底质)运移的主要动力因子,群岛对悬浮泥沙输运和底质的分布及运移存在明显的制约作用,同时,地形、东海沿岸流等因素对泥沙输运的影响亦不可忽视。
成果在《ActaOceanologicaSinica2009,28
(5)》发表。
2)开展“胶州湾岸线变化及其对水沙运动的影响”研究,对青岛市”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科学论证。
该专题研究内容包括“胶州湾岸线变迁与海岸带环境规划”研究和“胶州湾水沙运动数值模拟”两个部分。
“胶州湾岸线变迁与海岸带环境规划”研究是在对胶州湾的历史成因、长期发展战略、近海地质背景、近海自然资源状况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识别胶州湾近150年岸线类型、水体体积、纳潮量及海域面积的变化情况。
“胶州湾水沙运动数值模拟”研究是基于胶州湾历史和现状岸线研究结果,得出1935年至今 21 胶州湾水沙运动演变趋势,包括流场、水交换能力和悬浮泥沙运动的变化情况。
该专题研究揭示出140多年来,由于胶州湾面积和纳潮量的减少造成胶州湾水动力交挽减弱、深水航道可能出现淤积等结论,并列举工程实例预测其对胶州湾水沙运动的影响程度。
研究成果及提出的对策被政府采纳。
3)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指导方针,开展山东建设海洋强省战略研究。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年“两会”期间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山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009年4月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再次强调,要积极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形成发展新优势。
同时明确指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这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谋远虑的重要部署,是山东省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
承担山东省发改委设立的《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前期重大课题》—《山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研究》开展工作,根据山东省近海资源现状分析,围绕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指示,建议政府主导、强力打造蓝色海洋经济产业群,做好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向政府提出初步建议是:构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构建“海洋渔业产业链”;构建“黄金海岸旅游度假产业链”;构建“临海工业产业群”;构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群”;构建“海洋实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济南为中心,沿海一线为龙头,向周边和内陆逐级辐射、开放式的区域蓝色经济圈”;构建完善的海洋管理体系。
4)围绕莱州湾新发现的海洋油田的整体开发,开展全面技术支撑胜利石油开发中心主要从事难动用储量及高成本原油区块的勘探、开发、经营与管理工作,2008年开始进行莱州湾西部的青东区块的勘探、开发,根据新一轮资源评价结果,青东地区海洋油气资源量为2.04亿吨。
这一新的海上整装油田的开发对胜利油田增储上产至关重要。
2008年底胜利石油开发中心选择海洋沉积与工程环境团队开展《胜利青东区块海洋环境基础资料调查研究》工作,弥补莱州湾青东地区海洋油气田开发所需的环境基础资料的空白。
项目实施一年来,运用多年积累的对黄河三角洲演化机理的研究成果和在该海域的工程实践经验,为胜利青东区块勘探、开发的前期设计提供了大量技术 22 数据和科学建议,由此完成的人工岛开发工程设计受到总公司的好评。
目前石油开发中心已确定本团队作为青东油田开发的技术支撑单位,已连续委托 开展青东油田开发前期的工程环境研究、大型人工岛的勘探、数值模型和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等,及时为油田开发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海底资源与成矿作用研究方向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0篇,论文摘要4篇。
其中,SCI收录论文2篇,EI收录 论文5篇。
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
主要发表(或提交)在“ScienceinChina(SeriesD)”、“ProgressinNaturalScience”、“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以及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OpticalInstrumentsand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上。
取得以下成果:
(1)深海资源与成矿环境探测技术研究方面:针对水声通信技术存在着传输速率低、带宽窄、延时较长、功耗和体积大等不足,探讨了基于无线光通的水下近距离宽带通信技术中的调制方式与误码率及发射光功率的影响关系,并将差错控制编码技术引入水下无线光通信系统中,为提高深海无线光通信系统的性能了依据。
针对沉积物中的生物在海水-沉积物界面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光学平面化学传感器系统,为研究海底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有氧和无氧的微尺度变化提供了两维定量化的现场观测技术。
研制了可以对深海中的浮游生物及颗粒进行实时连续观测的光学成像装置,为水体中的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的空间分布及丰度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监测手段。

(2)海底资源成矿作用研究方面:主要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发现区沉积物生气量的模拟实验研究。
根据模拟结果推测,海底下1200m以内的沉积物仍在不断生成生物气,是目前生物成因天然气水合物的重要气源;而埋深超过1200m的沉积物已经历过生物作用大量产气阶段,所产生物气微乎其微,但之前产生的大量生物气对该区水合物的贡献很大。

(3)海底沉积地球化学与古环境研究方面:研究了长江口闽浙沿岸泥质区现代沉积记录及其影响因素,回顾总结了东海与黄海斑块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探讨了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硅藻及其古环境意义。
(三)海底能源探测与信息技术研究方向 23 在随钻地震信号处理技术研究和滩浅海海底沉积结构高精度调查方法有一定的成果,论文发表在SCI(EI)收录的“MarineGeophysicalResearches”和“ChinaOceanEngineering”杂志上。

1.MBP2.0软件系统通过国家863海洋技术领域组织的专家测评“基于模型的地震勘探数据处理系统(ModelBasedProcessing)V2.0[简称: MBP2.0]”以射线理论、波动理论以及绕射理论为基础、正反演实时检验分析为工具、高性能并行运算和交互处理为作业主体,可同时在混合操作系统(Unix和Linux)、不同CPU架构的微机群、工作站/服务器等集群环境下运行;该系统推出了“叠前时间偏移”、“叠前深度偏移”和“叠前深度+时间偏移”三套处理模式,在海水鸣震等多次波的多域联合压制、叠前深度+时间偏移速度分析、变偏移孔径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地震模型检验和多域地震同相轴检测等多方面具有特色。

2.随钻地震信号处理技术研究获得突破 通过随钻地震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研制了随钻地震信号处理软件,并取得现场试验的成功,初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随钻地震信号处理技术,它在不中断钻井作业,通过实时地震测量,及时预测钻头前方地层压力情况以及进行井下状态监测,为井队提供井下实时工作参数,为决策者在钻井过程中及时调整钻井方案,保证钻井安全、提高钻井效率和优化套管设计提供依据等,实现无风险钻井,目前已初步取得创新性的随钻地震信号处理技术成果,实现了随钻地震信号处理关键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在此领域的空白。

3.滩浅海海底沉积结构高精度调查方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 首次提出并实现了由滩涂带--两栖带--极浅海--浅海区域的连续的表层结构调查方法。
利用现代海底沉积结构调查技术,查清浅海部分的现代海底沉积结构。
对沉积地层与海水速度和声波衰减的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滩浅海近地表地质结构速度模型或吸收衰减模型。
所获得的滩浅海海底沉积结构高精度调查资料,使海底沉积结构调查剖面分辨率达到1米分辨能力、波组特征明显、信噪比适中,多次波和其它强反射干扰得到较好的压制,提高了野外采集记录品质和室内处理质量,勘探效果显著。
(四)大陆边缘构造与盆地分析研究方向 24 2009年度共发表SCI收录论文5篇。
主要发表在”PrecambrianResearch”、”GondwanaResearch”、”ChemicalGeology”、”岩石学报”、”JournalofStructuralGeology”、”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西北大学学报”、”石油天然气地质”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
此外,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李三忠教授还参与了国际IODP324航次考察,这也是50多年来,我国首次派出构造地质学专家参与这个国际重大计划,完成5个井位的科研报告(英文),做科研报告5场。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李三忠教授今年还正式得到由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颁发的中国地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学奖——金锤奖。
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李三忠教授还以“华北克拉通形成与破坏及周边造山带的构造演化”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本年度一等奖只有1项),也是我院有史以来自然科学奖最高获奖级别。
主要研究集中在洋底动力学、中国东部大陆构造和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方面,取得以下三方面成果:
(1)系统提出和完善洋底动力学概念和构架:对相关国际前缘研究成果进行综合研究。
洋底动力学旨在研究洋底固态圈层的结构构造、物质组成和时空演化规律,研究洋底固态圈层与其他相关圈层,如软流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和耦合机理,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灾害和环境效应。
洋底动力学以传统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在地球系统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海洋科学、海洋地质、海洋地球化学与海洋地球物理、数值模拟等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观测网络建设为依托,侧重研究洋脊增生系统、深海盆地系统和俯冲消减系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探索海底起源和演化、保障人类开发海底资源等各种海洋活动、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海洋环境服务的学科。
同时,追踪了国际上逐步开始实施的一系列不同级别的海底观测网络建设计划,探讨了通过大量传感器,侧重探测海底各种大地构造背景各级尺度的结构、构造和过程,以及动力学过程的各个变量要素,监测不同圈层界面和圈层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传输、转变、循环等相互作用的过程,为了解地球系统变化提供技术保障。

(2)系统研究了安徽巢北地区的构造变形,为本科实习基地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安徽巢北地区位于晚中生代华北高原的东部、郯庐断裂东侧、苏鲁高压—超高压造山带南侧的扬子地块下扬子前陆褶断带北缘,其演化受这个大地构造背景制约, 25 形成了“两向一背”叠加棋盘格式断裂的特征构造样式。
这种明显的构造样式和一些隐式构造变形是多幕变形的结果。
该区中生代经历了印支期三幕褶皱、三幕逆冲推覆变形。
其中第一幕变形发育以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为主要低角度逆掩拆离面(主拆离面或主滑脱面)和局部相关断展、断滑褶皱为主;第二幕变形才形成该区“两向一背”的褶皱格局和由北西向南东逆冲的叠瓦式逆冲断裂组合,第三幕变形主要为宽缓的北西西轴向的褶皱和近东西向逆冲断裂。
至燕山中期又经历了一幕南北向褶皱叠加,燕山晚期的北西向正断层活动在该区表现为倾向北东的多米诺式正断层组合,区域上控制了上白垩统的沉积空间。
区域对比表明,印支期变形与苏鲁—大别造山带的构造变形是一致的,说明其动力机制上的相关性,与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相关;燕山期变形动力与古太平洋板块向西的俯冲和中国东部逃逸构造相关。

(3)论述了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和大别-苏鲁造山带印支期褶皱-逆冲构造与动力学背景:大别-苏鲁造山带不同岩片(块)经历了不同的褶皱变形。
榴辉岩块(或透镜体)和硬玉石英岩片经历了高压-超高压背景下的两幕褶皱变形之后,在区域性第一幕变形期间主要发生透镜化为主,后期与围岩共同经历紧闭同斜第二幕褶皱。
而其它岩片主要经历了现今野外可见的区域性三幕褶皱,其中区域性第一幕褶皱为片内残留褶皱,在斜长角闪岩透镜体中多见,宏观规律不明。
区域性第二幕褶皱在露头尺度多见,轴面为折劈理,局部强烈置换成片理化带(复合片理或第二期片理),恢复第三幕褶皱改造作用后,揭示出各种岩片中的各级尺度的第二幕褶皱都为轴面北西倾南东倒、轴迹走向为NNE向的紧闭不对称褶皱,不对称性一致反映其指向与各种岩片向南东的逆冲运动有关。
第三幕褶皱为以片理或折劈理为变形面的宽缓褶皱,轴迹走向NWW,枢纽向西倾伏。
韧性剪切带为非透入性构造,分早晚两期,早期为韧性逆冲,新县穹隆以南,运动学标志指示向北逆冲,错切第二幕褶皱,结合新县穹隆北部向南的逆冲特征,反映这些韧性逆冲断层多数为第二幕大型褶皱翼部的次级逆冲断层;晚期为韧性滑脱带,其发育局限于几个岩性差异较大的接触带,带内伸展型折劈理发育,并对挤压构造样式有重要的改造作用。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是华北克拉通的重要组成,其盖层古生界和三叠系在印支运动期间经历了一幕宽缓褶皱作用,其轴迹方向主体也为NWW向。
这一褶皱构造明显在变形时间、变形样式和展布方向上都和大别-苏鲁造山带中的第三幕褶皱非常一致,说明它们具有动力学上的必然联系。
同时,研究表明在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中没有经历大别-苏鲁造山带中区域性第
一、第二幕褶皱 26 变形的记录,故本文认为印支期这两幕变形主要发生在华北板块东南缘的边界上,并没有波及到板内,而且从东向西高压—超高压岩石剥露具有穿时性。
只有当华北板块和华南板块在第二幕变形之后构成了统一块体后,第三幕变形才波及华北板内。

五、依托单位给予的支持 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中国海洋大学“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投入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基础设施改造及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等方面。

六、存在问题与下年度计划 主要的问题:本室对外宣传不够。
明年将会扩大宣传,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来本室合作研究。
下年度计划:
1.学科建设强化学位点建设,配套完善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和硬件条件建设,不断提高学科发展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以“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为学科发展核心,依托“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加强四个重点研究方向;继续将实验室建成我国以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研究为特色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

2.队伍建设按照“固定编制与流动编制相结合、流动编制实职化”的思路,在学校定岗定编的基础上,实行国内外互动的培育机制,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继续重点培育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在国内有知名度的学术带头人1-2名,并强化各研究方向学术梯队建设,争取将研究队伍培育成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

3.交流合作本室在保持本年度的对外交流基础上,积极推进各方面的工作,进一步增大交流,鼓励本室人员积极对外合作交流。
27
七、附表、附件(一)附表 附表1在研项目清单附表2学术论文目录附表3获奖、专利、鉴定、验收情况一览表附表4固定研究人员名单附表5研究生名单附表6学术委员会名单附表7开放课题清单附表8学术交流与合作一览表附件9大型仪器设备清单(二)附件附件1在研项目批准通知(合同)复印件附件2专利授权(申请)复印件附件3出版著作封页目录复印件附件4发表论文首页复印件 28 附表1在研项目清单 973 序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号 1颗粒物源-汇效应与沉积记录对海洋物理环境演变的响应(2005CB422304) 2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地球物理异常特征研究(2009CB219505) 项目来源973973 总计 起止时间2006-20102009-2011 经费/万元 53/21119 72 负责人李广雪刘怀山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序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号1洋脊与海槽区海底热液成矿作用地质地球化学比较 研究2渤海海峡沉积物通量的季节性变化:过程与机制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起止时间2009-20112007-2009 经费/万元 47 40 3黄河口羽状流行为的转变及其河口环境效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46 4任意广角方程叠前逆时深度偏移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22重点项目 5海相碳酸盐岩多波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25重点项目 6仰口超高压-高压变质地块的多期叠加变形精细构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9-201120 分析和流变学研究(40802045/D021101) 青年基金 总计 200 863 序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号 1基于图像传感技术的海洋浮游生物及鱼卵现场监测技术(2006AA09Z177) 2浅海地震资料特殊干扰波形成机理与剔除方法(2006AA09Z339) 3单个包裹体芳烃组分准确定量的无损光度技术(2006AA09Z336) 4基于模型的地震并行与交互处理技术(2006AA09Z358) 项目来源 863863863863 起止时间2006-2009 经费/万元 90 2006-2009100 2006-200988 2006-2009396 5深海海底成矿异常流动注射分析(FIA)在线探测技术(2007AA09Z212) 6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系统(2006AA09Z243) 863 2007-201070 863 2007-200980 7海洋深水立管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6AA09Z356) 8深海海底边界层原位监测技术(2009AA09Z201) 863 2008-201097 863 2009-2012476 9随钻地震技术(RVSP)研究(2006AA06A108-2) 863 2009-2010260 总计 1657 负责人曹志敏王厚杰王厚杰何兵寿何兵寿王璐 负责人于新生刘怀山张金亮王修田曹志敏赵广涛孟凡顺赵广涛刘怀山 29 908 序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号 项目来源 1海砂、砾石资源开发前景评价(908-03-05-03) 国家海洋局908/协作 2CJ02区块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908-01-CJ02) 国家海洋局908 3CJ02区块海底底质调查与研究(908-01-CJ02) 国家海洋局908 4QC06区块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与研究(908-01-QC06) 国家海洋局908 5海洋数据体系规划和海洋数据仓库构建技术(908-03-01-06) 国家海洋局908/协作 6DX25区块海底地形地貌调查与研究(908-01-DX25) 国家海洋局908 7QC06区块海底浅层剖面和侧扫声纳探测调查与研究(908-01-QC06) 国家海洋局908 8DX25区块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 国家海洋局908 9DX06区块海底地形地貌调查研究 国家海洋局908 10我国近海海洋基本状况(908-ZC-Ⅱ-05)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 11“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题(908专 国家究海所洋局 题)之“我国近海海洋基本状况(908-ZC-Ⅱ-05)” 908 成果集成专题 总计 起止时间 2005-20092006-20092006-20082006-20082007-20092007-20092008-20092008-20112008-20112009-20102009-2010 经费/万元 55.6710.5/298 12557501191025/2015/20341 负责人 赵广涛李广雪刘勇邓声贵赵广涛邓声贵杨荣民 刘勇刘勇李广雪马妍妍 省部委序 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号 1基于地震波原理的海洋侦察预警新技术研究(408010306-1)
2 我国近海海洋水体特性的地震探测方法研究(海三科2009004) 3海湾围填海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国家标准研制
4 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以渤海内主要海湾进行案例比较研究 5山东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研究
6 基于沉积动力学模拟的滩坝储层精细建模研究(ZR2009EM007) 7胶东半岛古元古代构造变形和构造格架
8 仰口超高压-高压变质地块的多期叠加变形精细构造分析和构造演化史研究(Q2008E03) 总计 项目来源 总参装备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 山东省发改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2008-20092008-20092008-20102008-20112009-2009 50 165/2925/2692 2009-20115 2009-20113 2009-2011490 负责人 刘怀山刘怀山乔璐璐乔璐璐李广雪张金亮李三忠王璐 30 国际合作与其他 序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号 项目来源 1NOocermanalPFlaatuelatuinFgo,rTmimatiinognaantdShNautsmkeyriRciasleModelingof2DepositionProcessesandStylesofHuangheDelta 中国IODP Exxon-MobilUpstreamResearchCompany 起止时间2009-20102009-2010 3利用双相介质理论预测瓦斯突出危险区初探(2007-03) 开放基金 2008-2010
4 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8-03)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2008-2010
5 渤海全新世海侵前的陆架上古环境和古河道MASEG200601 开放基金 2008-2009 总计 经费/万元 6 40 62256 负责人李三忠李广雪张会星裴建新刘冬雁 横向 序项目、课题名称(下达编号) 号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经费/万元 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整科考与滨州贝壳堤岛与湿地国家级
1 2008-20098 规划 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长岛-蓬莱货物滚装码头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山东省长岛港务管理局2008-200915 3长岛县南北长山大桥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烟台市长岛公路管理局2008-200945 烟台东方海洋科技股份有限 4东方海洋围海养殖一期、二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2008-20091 公司 5海岛生态功能区划项目样品分析测试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08-20092 6海砂、砾石资源开发利用前景评价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8-200916 7海砂联合调查 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008-200937 海阳港东港区物流基地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境影响 中交二航
8 2008-200926 评价 海洋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莱州港13#散货泊位海域论证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
9 中海港务(莱州)有限公司2008-200941 价(含莱州港口门海流调查和海域使用状况研究) 10莱州港导标项目海域使用论证 中海港务(莱州)有限公司2008-20093 莱州三山岛一级渔港海域使用论证、海洋环评及波稳11 条件分析龙口港集团有限公司散货堆场项目海域论证及海洋12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莱州市海洋与渔业局龙口港集团有限公司 2008-2009102008-200919 13码头工程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蓬莱巨涛油田服务有限公司2008-20092 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防波堤及工作船码头工 14 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2008-200911 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15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码头与堆场工程海域使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2008-200919 负责人 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 31 用论证及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胎架厂工程海洋环境影 16 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有限公司 响评价 2008-2009 日照港岚山港区港作船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务有限 17 2008-2009 报告 公司 日照港岚山港区南作业区15#、16#泊位工程海洋环境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务有限 18 2008-2009 影响评价 公司 日照经济开发区洁晶集团污水排海管道工程海洋环 19 日照经济开发区洁晶集团 境影响评价 2008-2009 荣成市远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船舶建造基地码头扩
荣成市远通船舶修造有限公 20 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司 2008-2009 21山东海阳连理岛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内蒙古万通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2008-2009 22威海港新港区四期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威海港集团有限公司 2008-2009 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防波堤修复工程海洋环境影23 响评价 威海西港水产有限公司 2008-2009 24潍坊港(中港区)货场扩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潍坊森达美港有限公司2008-2009 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6.5万吨和3.5万吨船坞工程海25 洋环境影响评价 西霞口集团有限公司 2008-2009 26烟台八角渔港加工区填海造地项目 烟台开发区渔港发展有限公司 2008-2009 烟台港海阳港区扩建2×2万吨级和2×3万吨级通用中交二航海洋建设发展有限 27 泊位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公司 2008-2009 28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烟台大南山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2008-2009 朱旺渔港扩建工程海域论证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旺村民 29 价 委员会 2008-2009 山东省龙口煤炭储备配送基地项目海域论证及海洋30 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龙口煤电有限公司 2008-2009 朱口集团有限公司渔港工程海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31 境影响评价 朱口集团有限公司 2008-2009 32CB273平台及管缆工程地质勘察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2009 龙口海盛集装箱公司集装箱堆场项目海域论证及海33 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 龙口海盛集装箱公司 2008-2009 34莱州港航道项目海域论证和海洋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海港务(莱州)有限公司2008-2009 瓦房店市盛达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李家礁海域海砂青岛环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 35 开采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院 2008-2009 日照港岚山港区南作业区南三突堤货场扩建工程环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务有限 36 2008-2009 境影响评价 公司 日照港岚山港区南作业区南三突堤货场扩建工程海日照港(集团)岚山港区有限 37 2008-2009 洋环境影响评价 公司 日照港岚山港区南一突堤木材泊位工程海洋环境影日照岚山万盛港业有限责任 38 响评价 公司 2008-2009 117.81018111520101011 111.58.7511.825221810102014 75.5 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吴建政 32 威海心悦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游艇俱乐部工程海威海新悦诚房地产开发有限 39 域使用论证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公司 福鼎市建德加气混凝土砌块生产项目填海工程项福鼎市建德新型建材开发 40 目环境影响报告编制 有限公司 41胶州湾区域地震断裂的分布情况 青岛市地震局 北戴河海滩人工养护前后剖面动态的长期监测和河北省地勘局秦皇岛环境 42 研究(2008-0001) 资源勘查院 43东海陆架盆地高精度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研究 中国海油上海分公司研究项目 南黄海地震采集参数理论模拟与试验资料统一处44 理(XQ-2005-01-07) 国土资源部 45江南-雪峰构造带及其西侧地球物理资料解释 中石化计划重大项目 分析研究Klinversion油气检测与综合反演系统中油油气勘探软件工程研 46 软件的主要功能的核心源代码 究中心 中深层地震资料多次波压制关键技术研究47 (Z2008SLZJ-FN0330) 中海油 48车镇凹陷沙二段叠前属性方法研究及储层预测 胜利油田有限公司 49炸药震源激发模型的数值模拟研究 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 50青岛海湾大桥子课题(910997146) 公益项目 51二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H02433)(密) 海地所 52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H02233) 中海油 53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H02228) 中海油 54二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H02427) 海地所 55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H02229) 中海油 56二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H02428) 海地所 57二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H02431) 海地所 58二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H02430) 海地所 59二维地震资料精细处理(H02432) 海地所 60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H02230) 中海油 61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H02232) 中海油 62缅甸A4区块地震资料目标精细处理(H02231) 中海油 63基于地质目标的变面元成像方法研究 胜利物探院 64黄河三角洲附近海区地质调查 海洋局天津信息中心 65胜利青东区块海洋环境基础资料调查 胜利石油开发中心 前岛高端制造业聚集区(文登部分)区域建设用海66 规划 文登市海洋与渔业局 山东文登张家埠新港码头扩建工程海域使用论证67 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文登张家埠新港工程有限公司 荣成市远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船舶建造基地码头68 扩建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荣成市远通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我国围填海工程的科学问题研究—海湾、泥沙部分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 69 (纵向)(中国科学院咨询项目) 所 70福建省莆田燃气电厂新建工程水泵房填海工程及中海福建燃气发电有限公 2008-2009 2008-20092008-20092008-2010 2008-2010 2008-20092007-20112007-2009 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8-20092009-20102009-20102009-2010 2009-2010 2009-2010 2009-20102009-2009 15 10/101310 110 258015 6529.518 212411.38.712 2881282324029661120 70 22 6.54/6 吴建政 乔璐璐栾光忠王永红 许淑梅 刘怀山刘怀山张会星 刘怀山刘怀山刘怀山裴建新王修田李金山李金山李金山姜秀萍姜秀萍宋鹏夏冬明赵波赵波夏冬明宋鹏童思友李广雪李广雪冯秀丽冯秀丽 冯秀丽 冯秀丽 乔璐璐 33 取、排水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司 福州海事局平潭泵船浮码头工程海洋环境影响评71 价 福州海事局 2009-20091/1 乔璐璐 72福建省福鼎市秦屿镇曲鼻二级渔港工程 福鼎市秦川城镇投资有限公司 2009-20102/2.5 乔璐璐 73基于叠前偏移的观测系统参数优选技术研究 胜利物探公司 2009-200929童思友 冰型自动图像识别系统研究74 (JDBF-XXJS-08-ZC-066) 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2009-201148 公司北京分公司 于新生 75南黄海地震资料采集试验数据处理分析研究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2009-201060 研究所 刘怀山 曹妃甸地区地质环境保障调查评价海洋工程地质76 专题浅地层剖面研究 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 2009-201015.08 刘怀山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 77北黄海浅地层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资料采集与处理 2009-201082 所 刘怀山 河北曹妃甸滨海地区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国土资源部天津地质调查 78 2009-201014.4 海域浅层地震勘查 中心 刘怀山 79炸药震源近震源地震波特征研究 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2009-201018 刘怀山 80地震采集系统瞬时动态范围影响因素研究 胜利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2009-201064 刘怀山 总计 2423 、 34 附表2学术论文(SCI、EI收录)目录 序成果名称 号 出版、发表、提交(鉴定)单位,时间 次作者 序 SCI论文 Two-stagecollision-relatedextrusionofthe1westernDabieHP-UHPmetamorphicterranes, centralChina:evidencefromquartzc-axisfabricsandmicrostructures. SanzhongLi,TimothyM. GondwanaResearch, Kusky,XiaochunLiu, 2009,16:294-309 GuoweiZhang,Guochun
1 Zhao,LuWang,Yuejun Wang Microfabriccharacteristicsandrheological2significanceofjadeite-quartzitefromShuanghe, DabieMountains JournalofMetamorphicWang,
L.,JinZ.M.,Kusky Geology,2009,Nov,
T.M.,LiuX.W.andXu
1 doi:10.1111/j.1525-1314.200Haijun 9.00859.x 华北克拉通东部地块和大别山-苏鲁造山带印支 岩石学报, 李三忠,刘鑫,索艳慧, 3期褶皱-逆冲构造与动力学背景. 2009,25
(9):2031-2049刘丽萍,钱存超,刘晓春,
1 张国伟,赵国春. PolyphasedeformationoftheFupingComplex,4Trans-NorthChinaOrogen:structures,SHRIMP JournalofStructural Zhang,
J.,Zhao,
G.,Li,
S., Geology, Sun,
M.,Wilde,
S.A.,Liu,
3 U-Pbzirconagesandtectonicimplications. 2009,31
(2):177-193
S.,Yin,
C. SHRIMPzirconU-Pbagesofeclogitesand5orthogneissfromtheSuluultrahigh-pressurezone intheYangkouarea,EasternChina. GondwanaResearch, KatsubeA.,HayasakaY., 2009,15
(2):168-177 SantoshM.,SanzhongLi,
4 TeradaK. EarlyMesozoicunroofingpatternoftheDabie Mountains(China):ConstraintsfromtheU-Pb6detritalzircongeochronologyandSi-in-whitemica analysisofsynorogenicsedimentsintheJianghan Basin. ChemicalGeology,2009,266(3-4):240-250. YuejunWang,XiaopingXia, YanhuaZhang,Weiming
7 Fan,ChaoLi,XianwuBi, SanzhongLi EnvironmentalGeochemicalCharacteristicsofCu 7intheSoilandWaterinincopper-richdepositsofEnvironmentalPollution,ZhangL.,WangL.,Yang
2 SoutheasternHubeiProvince,alongtheMiddle2009,157:2957–2963.Y.Q.,ZhangD.R.. YangtzeRiver,CentralChina. TheoriginandumulationrateofsedimentaryanicmatterinPearlRiverestuary(Lingding Bay)andcoastalarea,southernChina. Ecologygeology,2009,85:,190–196 ZhangL.,YinK.D.,Wang
L.,ChenF.R.,YangY.Q.,
3 ZhangD.R. Aquantitativeassessmentofhumanimpactson9decreaseinsedimentfluxfrommajorChinese 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
Z.X.Chu,
S.K.Zhai,
X.X. Lu,
J.P.Liu,
J.X.Xu,and
1 riversenteringthewesternPacificOcean 2009,36,L19603
K.H.Xu Discriminationinicpropertiesof YonghongWang,Zhigang 10different-sizedsedimentsfromtheChangjiangandHuangheEstuariesofChinaanditsimplicationfor MarineGeology2009,260:121–129 Yu,GuangxueLi,Takashi1Oguchi,HuijunHe, provenanceofsedimentontheshelf HuantingShen LIGuangXue,SUN 11Seasurfacetemperaturerecordfromthenorthof ChineseSciBull, XiaoYan,LIUYong,
1 theEastChinaSeasincelateHolocene. 2009,54(23):4507-4513BICKERTTorsten&MA 12CharacteristicsofsedimenttransportintheZhoushanArchipelagoseaarea ActaOceanologicaSinica2009,28
(5):1-12 YanYan HuRijun,WUJianzheng,LI Guangxue,ZhuLonghai,
2 Mafang 13BedformsandBedMaterialTransportPathwaysin Geomorphology. WuJiaxue;Yonghong
2 theChangjiang(Yangtze)Estuary. 2009,104
(3):175-184Wang,HeqingCheng Bedformevolutionaroundasubmarinepipeline OceanEngineering. JishangXu,GuangxueLi,
2 14anditseffectsonwave-inducedforcesunder doi:10.1016/j.oceaneng.2009PingDong,JinghaoShi regularwaves. .10.002. RelocationoftheYellowRiverasrevealedby15sedimentaryicandelementalsignalsinthe EastChinaSea WeifengYang,MinChen, MarinePollutionBulletinGuangxueLi,JianpingCao,
3 2009,8:923–927 ZhigangGuo,QiangMaa, JiangLiu,JunhongYang 35 SedimentationintheThreeesDamandthe HydrologyandEarthSystem 16futuretrendoftheChangjiang(YangtzeRiver) Sciences, WangHoujie
3 sedimentfluxtothesea 2009,13,2253-2264 17EvolvingpatternsofthefluidswithintheTAGhydrothermalfield ChinaSerD-EarthSci, LiHuaiming,ZhaiShikui,
2 2009,52
(1):29-37. YuZenghui, Diatomsfromthesouthwesterncontinentalslope,18SouthChinaSea,andtheirpaleo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sincethelastglacialtimes ProgressinNaturalScience,19,1413-1418 MeiqinSun,DongzhaoLan,3ZhiminCao 19Simulationexperimentsongasproductionfromhy-drate-bearingsediments 20椭圆展开共反射点叠加方法的应用研究21双参数展开CRP叠加和速度分析方法研究 ScienceinChinaSeriesGongJianMing, D-EarthSciences CaoZhiMin
2 2009,52(1)22-28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
(1),222-232 周青春,刘怀山, KondrashkovVV,李国都,
2 林依华,高静怀 地球物理学报 周青春,刘怀山, KondrashkovVV,李国都,
2 2009.52
(7),1881-1890.林依华 EllipsemonreflectionpointvelocityJournalofGeophysicsandZhouQC,LiuHS, 22analysisanditsapplicationtooilandgasdetection Engineering KondrashkovVV,LiQ
2 2009.6
(1):53-60.
D,LinYH 23Researchandapplicationofellipsemonreflectionpointstackmethod ChineseJournalofGeophysics 2009.52
(1),122-133. ZhouQing-Chun,LIUHuaiShan,KondrashkovV2V,LIGuo-Du,LINYi-Hua,GAOJing-Huai. EI论文 ShiningLiu,GuangxueLi, ConstructionofGeographicInformationNetwork2009UrbanRemoteSensing
1 WeiShen,ShiningLiu,
2 SharingFramework JointEvent,2009IEEE(EI) WeixiWang 2海底管线防冲刷技术试验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9,30
(6),597-601(EI) 赵冬岩,余建星,李广雪,王琮
3 IEEEComputerSociety, Curvelet-basednoiseattenuationinprestackProceedingsofETTandLinfeiWang,HuaishanLiu, 3seismicdata. GRS SiyouTong,JingZhang,
2 2008,Shanghai.Vol.2,61-64.(ZhiqiangWu EI:20094612444867,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Extractingtheweaksignalofthedrill-bitfromProceedingsofETTandLinfeiWang,HuaishanLiu, 4seismicwhiledrillingdata GRS SiyouTong,MaoanWei
2 2008,Shanghai.Vol.1,604-60
8.(EI:20094612444800,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Analysisonthespatialresolvingpowerforseismic ProceedingsofIFITA LiuHuaishan,Zhou 5trace 2009,Chengdu,China. Luyang,WangLinfei
1 Vol.2,49-52. (EI:20094512430930,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6 AdaptivecontrolandsynchronizationofanewuncertainhyperchaoticLorenzsystembasedon ProceedingsofIFITA2009,Chengdu,China. WangShuhua,Liu
2 parameteridentification. Vol.3,507-510.(EI: Huaishan,CuiKai 20094512431178,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7EllipsemonreflectionpointvelocityProceedingsofIFITA2009,LiuHuaishan,WangFuhai,
1 analysisandapplication. Chengdu,China.Vol.2,44-48.ZhouQingchun (EI:20094512430929,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8 Astudyonbubbleeffectmechanismand ProceedingsofIFITA2009,Chengdu,China. ZhangJin,LiuHuaishan,TongSiyou,WangLinfei,
2 characteristicsofhigh-frequencysparkersource Vol.2,287-290.(EI: WangRuimin 20094512430883,ISTP) IEEEComputerSociety,WuZhiqiang,TongSiyou, 9TheseismicresponsecalculatingformarinegasProceedingsofIFITA2009,WangRuimin,WangLinfei,
5 hydratebasedonthetheoryofforwardmodeling Chengdu,China. LiuHuaishan,ZhangJin 36 .3,541-544. (EI:20094512431187,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10 Marinelinearnoisesuppressioninthecurvelet ProceedingsofIFITA2009,Chengdu,China. TongSiyou,WangLinfei,LiuHuaishan,ZhangJin,
3 domain Vol.2,186-189. WangRuimin. (EI:20094512430908,ISTP) 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弹性参数变化率反演—多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张海燕,刘怀山, 11阶段叠前反演策略的研究 2009,44
(6):704~ 童思友,张进.
2 710.(EI) Sequencestratigraphicanalysisofthefirstlayer,12UppersecondSub-memberShahejieFormationin JournalofEarthScience. ZhangJinliang,JiangZhiqiang,LiDeyong,Sun
1 thePuchengoilfield 2009.20
(6).932-940(SCI)Jing 13Effectsofthinmeanderdotdaminter-bedon IEEE-FCC TangMingming,Zhang
2 efficiencyandistributionofCO2injectionflow 2009.482-453(EI) Jinliang,LiuBaohua ApplicationofNeuralNetworkson14Facies-controlledModelinginBlockfa2of ShanianOilfield IEEE-APCIP2009120-123(EI) SongAixue,ZhangJinliang2 153DgeologicalModellingoftheSeriesofDeep IEEE-APCIP2009 JinkaiWangandJinliang
2 StratainXiaermenOilfield 255-258(EI) Zhang Micro-spectroscopysystembasedmon16invertedmicroscopetomeasureUV-VISspectraof micro-area SPIE2009.200-205(EI) YangAiling,ZhangJinliang,Renweiwei,Tang2Mingming 173DReservoirModellingwiththeAidofArtificial IEEE-CCCM2009 MaXueping,Zhang
2 NeuralNetworks 446-450(EI) JinliangandSong.Aixue. ApplicationofArtificialNeuralNetworksin18LithofaciesInterpretationUsedfor3DGeological Modelling 3DGeologicalModelingofComplexReservoir19GeometriesinaLacustrine-deltaSystem,Sha19 BlockofShanianOilfield Basedonwavelet-boltzmanworkand20kerneldensityestimatepredictinternationalcrude oilprices IEEE-CCCM2009451-454(EI) IEEE-CCCM2009455-458(EI) IEEE-FCC2009.150-156(EI) MaXueping,Zhang JinliangandZhao.
2 Hongjuan ZhangJinliang,Ma
1 Xueping.andWang.Jinkai ZhangJinliang,Tang
1 Mingming,TaoMingxin 21EffectssimulationofinternationalgoldpricesoncrudeoilpricesbasedonWBNNKmodel IEEE-CCCM459-464(EI) ZhangJinliang,Tang
1 Mingming,TaoMingxin 22Extractingtheweaksignalofthedrill-bitfromseismicwhiledrillingdata ETTandGRS2008,2009,1:604-608(EI) LinfeiWang,Huaishan,Liu,1SiyouTong,MaoanWei 23Curvelet-basednoiseattenuationinprestackseismicdata 24Marinelinearnoisesuppressioninthecurveletdomain ETTandGRS2008,2009,2:61-64(EI) IFITA2009,2009,2:186-189(EI) WangLinfei,LiuHuaishan, TongSiyou,ZhangJin,Wu1 Zhiqiang TongSiyou,WangLinfei, LiuHuaishan,ZhangJin,
2 WangRuimin 25Analysisonthespatialresolvingpowerforseismictrace IFITA2009,2009,2:49-52(EI) LiuHuaishan,ZhouLuyang,3WangLinfei 26Applicationofwavelettransforminacoloreddeconvolutionandnoiseelimination MobileGeographicalInformationServicesfor273GPhoneUser 28MobileServicesPersonalizationCustomizationviaMobilePortalsMobileApplicationtoGeographical 29InformationServices AdvancingKnowledgeSiyouTong,ShuguoCui, DiscoveryandDataMiningLinfeiWang,JinZhang,
3 Technologies ZhiqiangWu,MaoanWei 2009,204-208 2008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Web AnliangNingFanshun
2 InformationSystemsandMeng Mining2008IEEE 2009International AnliangNing,Xiaojuan ConferenceonWeb Guo,JifuCheng,Fanshun
4 InformationSystemsandMeng Mining,81-385 MobleApplicationJusuoZhou,AnliangNing, toGeographicalInformationRuiDeng,FanshunMeng
4 ServicesforMINES2009 37 ProceedingsoftheASME 28thInternational 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ofvortex-induced30vibrationresponsesoftensionedrisertransporting ConferenceonOcean,OffshoreandArctic YongboZhang,Fanshun
2 fluid,OMAE2009-79563. Engineering,OMAE2009,MaMeng,Hai-yanGuo, y31-June5,2009, Honolulu,Hawaii,USA, 附表2(续)学术论文和专著目录 序号 成果名称 安徽巢北地区的中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大地构造1背景.2近20年辽河三角洲地貌演化 3长江河口涨落潮槽沉积物特征及其动力响应 4中国东海北部晚全新世表层海水温度变化 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硅藻及其古环境5意义 连云港近岸海域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6分析 洋底动力学—国际海底相关观测网络与探测系7统的进展与展望 南海西南陆坡末次冰期以来的硅藻及其古环境8意义 9黄骅港抛泥区泥沙运移及对航道淤积影响研究 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黄土磁化率揭示的西南季10风演化 长江口外海域岩心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11人类活动的响应 海底管道综合探测技术及东方1-1管道不稳定12因素分析 中国东部陆架沉积环境对末次冰盛期以来海面13阶段性上升的响应 14新仙女木期古黄海潮流场的数值模拟 15东海舟山群岛海域表层沉积物运移特性16莱州湾东岸沿岸输沙率及冲淤演化动态分析17长江水下三角洲现代沉积速率厘定的新途径18青岛劈石口断裂的构造特征和现代活动性研究 19海滩养护过程和工程技术惠民凹陷孔店期盆地原型格架对油气成藏的影 20响利用油柱高度研究仓储层中油的运聚状态—— 21以沾化凹陷为例22网毯式油气成藏体系仓储层运移机理研究 23地震成像道集域的变周期预测反褶积 24粉土海床管道受力试验研究 出版、发表、提交 (鉴定)单位,时间 地质学报,2009,83
(2):208-217. 地理学报,2009,64
(3):357-367 沉积学报2009,27
(3):22-28 科学通报 2009,54(21):3374-3379自然科学进展, 2009,19
(7):768-772海洋学报, 2009,31
(4):120-127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29
(5):131-142自然科学进展,2009,9
(4):24-28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
(1):39-4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
(5):115-121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
(4):107-114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
(5):43-50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9,29(4)13-19。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09,29
(1),13-23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
(3):495-500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
(2):304-308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
(5):1025-1028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 39(2)299-30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39
(5):1019-1024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39
(3):483-489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39
(6):1278-1282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39
(3):476-482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9,39
(1):125-132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9,39增刊435-444 次作者 序 李三忠,李安龙,范德江, 赵广涛,金宠,戴黎明.
1 朱龙海,吴建政,胡日军,徐永 臣,王楠
2 王志昌永红,沈焕庭,李九发,茅
1 李广雪、孙晓燕、刘勇
1 孙美琴、蓝东兆,曹志敏
3 张存勇,冯秀丽
1 李三忠,金宠,戴黎明,张国 伟.
1 孙美琴、蓝东兆,曹志敏
3 胡日军,吴建政,朱龙海,马 芳
2 刘冬雁,彭莎莎, 乔彦松,谢瑞煌
1 董爱国;
翟世奎;Zabel Matthias;于增慧;褚忠信
2 徐继尚,李广雪,曹立华,杨荣 民
1 李广雪,刘勇,杨子赓
1 韩喜彬,史经昊,李家彪,李广
4 雪 胡日军,吴建政,朱龙海,马 芳
3 冯秀丽,董卫卫等
1 范德江,齐红艳,孙晓霞,郭 志刚,杨作升
1 栾光忠,赵淑娟、王庆帅,景 春雷,丁文洁,谢汝吉 庄振业,王永红,包敏,胡广元
2 姜素华,边凤青,王鹏,等
1 姜素华,王志英,边凤青,等
1 张善文,王永诗,姜素华,等
3 谭军,王修田
2 李景阳李广雪史经昊
2 38 台式偏振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海洋沉积物元素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刘明,徐琳,张爱滨,潘力,范 25分析中的应用 2009,39(Sup.II):421-427德江
5 26SuspendedsedimenttransportanddepositionintheZhoushanArchipelagoseaarea
J.OceanUniv.China HURijun,WU 20098
(4):343-351Jianzheng,ZHULonghai,
2 MAFang FillingoftheThreeesReservoirtothe CHUZhongxin,ZHAI 27135-mLevel:InstantEffectsontheYangtze
J.OceanUniv.ChinaShikui,ZHANGJing,and1 DischargeandSuspendedSedimentConcentration 2009,8
(3):291-295 DINGDong EnteringtheEstuary LIUHuaishan,HUANG 28AVOCharacterResearchofNaturalGasHydrateintheEastChinaSea
J.OceanUniv.ChinaGuangnan,HEYi,TONG1 2009.8
(3),270-276 Siyou,CUIShuguo,and ZHANGJin 惠民凹陷古近系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其影响因29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李德勇,张金亮,覃利娟
2 素 2009,39
(1),133-138 30遥感技术在南丹-都安断裂带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周永刚,李三忠,戴黎明,金 2009,39(3增刊II):428-434.宠,刘博,刘丽萍,刘鑫
2 31洋底动力学—从洋脊增生系统到俯冲消减系统. 雪峰山陆内复合构造系统印支—燕山期构造变32形的递变、穿时特征 桂北河池—宜州断裂带及邻区构造特征及其演33化:柳城段浅部到深部构造的启示 西北大学学报, 2009,39
(3):434-443.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9,30
(5):,598-607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09,33
(4):488-496 李三忠,张国伟,刘保华.
1 金宠,李三忠,王岳军,张国 伟,刘丽萍,王建,郝义,王涛
2 刘博,李三忠,金宠,周永刚, 戴黎明,周小军.
2 34基于波动方程的炮点二次定位方法 石油物探, 黄龙泽,刘怀山
2 2009.48
(1),84-90 35长江黄河入海沉积物中元素组成的对比 海洋科学进展 刘明,范德江
2 2009,27
(1):42-50 36水下光学无线通信的海水信道特性研究200海9,3洋3(科6)学:80,-85随刘美西红锋,,于周新章生国,
2 构造模型正演技术在准噶尔西北缘研究中的应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王树华,刘怀山, 37用(无) 2009.24
(1),16-18 乔玉雷,李高林
2 38地震勘探空间分辨力分析 地球物理学进展, 王林飞,刘怀山,童思友
2 2009.24
(2),626-633 39山东桃村综合地球物理勘探及其应用效果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王瑞敏,刘怀山,
2 2009.6
(3),319-325 张进,张维冈,张晶 40消息传递接口在声波方程正演中的应用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何兵寿,陈美年,张会星
1 2009,32
(5):346-350 41局部奇异值分解法压制随机干扰 中国煤炭地质, 陈美年,何兵寿
2 2009,21
(8):51-55 42P-SV转换波真振幅DMO 中国煤炭地质, 范国苗,何兵寿
2 2009,21
(7):49-52 43南黄海西部地区浅层气成因 天然气工业, 顾兆峰,刘怀山, 2009.29
(1),26-29 李刚,张志珣
2 44三维地震资料预测瓦斯富集区的应用 煤炭科学技术 杨双安,张会星
2 2009,37
(8):108-110 45威海湾岸滩整治工程冲淤趋势 海洋湖沼通报, 张伟,吴建政, 2009
(2):137-142 朱龙海,岳娜娜
2 46浅谈课堂多媒体授课条件下师生互动效应中2国00海9年洋第大学3高期教34研-3究
7,栾光忠杨荣民
1 47水下宽带无线光通信技术研究 红外与激光工程, 于新生,张凤丽, 2009,38(增刊):198-201随美红,靳卫卫
1 48青岛琅琊湾滨海湿地的保护和利用 海洋地质动态, 王涛,李三忠,金宠.
2 2009,25(10):30-35. 49双台子河口区悬沙分布和运移特征 海洋地质动态200925
(8):12-16 刘玮爱玮江,吴建政,姜胜辉,寿
2 人工构筑物对海洋水动力和冲淤环境的影响 海洋地质动态 姜胜辉,吴建政, 50———以长岛连岛大坝为例 200925
(8):27-31 胡日军
2 51舟山群岛附近海域三维水动力数值模拟 海洋地质动态200925(11):1-
9. 寿玮玮,吴建政,胡日军,朱 龙海
2 39 52废弃黄河三角洲侵蚀机理的试验研究53胶州湾北部高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54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综述 海洋地质动态 2009,25
(3):11-17海洋地质动态 2009,25
(7):1-6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高涛李广雪史经昊
2 张志恒,李广雪,刘勇,史 经昊,周春艳
2 刘怀山,尹燕欣
1 55浅海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初探56海洋浅层剖面多次波压制方法初探 2009.9,188-194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9.9,133-138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 郗来涛,刘怀山,胥成坤,田 玉昆
2 郭磊,胥成坤,童思友,刘怀山
4 57探测海水特性的地震正演模拟分析 2009.9,128-132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马成英,刘怀山
2 58海洋水体特性的地震探测方法研究 2009.9,120-127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刘怀山,王智进,童思友
1 2009.9,113-119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59海洋电磁技术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的应用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王书伦,刘怀山
2 2009.9,152-156 海洋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青岛海湾大桥地质评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60价中的应用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 潘大伟,刘怀山,王福海
2 社,2009.9,195-200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61海洋地球物理探测与海洋权益保护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王瑞敏,刘怀山
2 2009.9,201-205 62炮点二次定位的新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郭鹏,刘怀山,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 李振振,白兰淑
2 社,2009.9,206-211 63炸药震源激发机理初步研究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王东凯,胥成坤,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童思友,刘怀山
4 2009.9,102-106 64线性调频信号检测的信噪比估算方法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王利杰,刘怀山,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童思友,张进,王林飞
2 2009.9,230-234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孟琳,刘怀山, 65高密度电法勘探在地下涵洞中的实验分析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王利杰,张晶,张维冈
2 2009.9,212-216 66地震检波器地面耦合系统的实验分析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马海,刘怀山,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童思友,张进,王林飞
2 2009.9,107-112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 67Seam-Carving方法的MATLAB实现 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张为彪,刘怀山
2 68松辽盆地南部坳陷湖盆沉积相和储层研究 2009.9,235-239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赵志魁、张金亮、赵占银、 张大伟
2 IFITA2009Proceeding,ZhangJin,LiuHuaishan, 69AstudyonbubbleeffectmechanismandVolume2,TongSiyou,Wang3 characteristicsofhigh-frequencysparkersource 15-17May,2009,Chengdu,Linfei,WangRuimin China IFITA2009Proceeding,TongSiyou,WangLinfei, 70MarineLinearNoiseSuppressionintheCurvelet Volume2, LiuHuaishan,ZhangJin,
1 Domain 15-17May,2009,Chengdu,WangRuimin China 40 IFITA2009Proceeding,WuZhiqiang,TongSiyou, 71Theseismicresponsecaculatingformarinegas Volume2, WangRuimin,WangLinfei,
2 hydratebasedonthetheoryofforwardmodeling15-17May,2009,Chengdu,LiuHuaishan,ZhangJin China HighResolutionRadonTransformandIts 20092ndinternational 72ApplicationsinMultipleSuppressionofSeismiccongressonimageandsignalWang,HuaishanLiu,Jin1 DatainDeep-sea processing,Volume7,17-19Zhang,ChangchengBu, Oct,2009,Tianjin,ChinaMaoanWei 2009InternationalForumon Computer TongSiyou,GuoLei,Liu 73InterpretationofMarineHighResolutionShallowScience-TechnologyandHuaishan,YinYanxin,Zhang1 SeismicProfile Applications,IFCSTA Jin,WangShuhua 2009,25-26DecChongqing, China 74海底天然气水合物BSR特征分析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丛晓东,童思友, 2009,11,武汉 邢磊
2 75海洋浅层剖面多次波压制方法初探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郭磊,胥成坤, 2009,11,武汉 童思友,刘怀山
3 76海洋水体特性的地震探测方法研究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刘怀山,王智进, 009,11,武汉 童思友
3 77炸药震源激发机理初步研究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2009,11,武汉 王东凯,胥成坤,童思友,刘怀 山
3 78线性调频信号检测的信噪比估算方法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王利杰,刘怀山,童思友,张 2009,11,武汉 进,王林飞
3 79地震检波器地面耦合系统的实验分析 地球物理与海洋安全,马海,刘怀山,童思友,张进, 2009,11,武汉 王林飞
3 会议论文 StructuralGeometryofanexhumedUHPterraneEosTrans.AGU,88(54), FallMeet.Suppl.,AbstractWangL.,KuskyT.M.etal.
1 80intheeasternSuluorogen,China:implicationsforcontinentalcollisionalprocesses. V43D-2305,San Francisco,2009USA 81 中国苏鲁造山带东部超高压折返地块构造几何学分析:来自陆陆碰撞过程的启示 全国地球化学与地球动力学年会,长春会议论文集 王璐,KuskyT.M.,李三忠
1 FocusingseismicenergyalongfaultsthroughEosTrans.AGU,88(54),FallMeet.Suppl.,AbstractKuskyT,WulamuW.,Wang3 82teiamrteh-qvuaarikaeb,leChinarupturemodes:WenchuanNH43B-1321,2009,SanL.etal.Francisco,USA 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 TheModifiedPPMModulationforUnderwater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MeihongSui,XinshengYu, 83WirelessOpticalCommunication. Softwareand ZhanguoZhou
2 Networks,2009,173-177, Macau,China 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 TheEvaluationofModulationtechniquesforConferenceonCommunicationMeihongSui,XinshengYu, 84UnderwaterWirelessOpticlaCommunication Softwareand FengliZhang
2 Networks,2009,138-42,Macau, China Proceedingof SPIE:International 85altsensorforhighInsCtruomnfeenretsncaendonTeOcphtniocalolgy,JYiufelanngZLhiua,iXinshengYu,
2 2009,Vol.7157(715707): 1-
8,Beijing,China Proceedingof SPIE:International Designandevaluationofopticalimagesensing ConferenceonOptical ZhangguoZhou,Xinsheng 86deviceformarineplanktonmonitoring InstrumentsandTechnology,Yu,MeihongSui,
2 2009,Vol. FengliZhang 7157(71570M):1-
9,Beijing, China 41 ProgressinEnvironmental ScienceandTechnology, SpeciationdistributionandpotentialecologicalProceedingsofthe2009 87risksofmetalsinsedimentsofChangjinagInternationalsymposiumonLiuF.F,YuZ.H,Zhai,
S.K.
2 Estuary EnvironmentalScienceand Technology,Shanghai,China, June2-5,2009 88三峡工程蓄水后的长江口海域环境特征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集2009,255-256 翟世奎,董爱国
1 89 长江口闽浙沿岸泥质区现代沉积记录对比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集2009:878-887 刘莹,翟世奎
1 90 东海与黄海斑块泥质区沉积动力过程研究进展及其关键问题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集2009:21 褚忠信,翟世奎
2 91 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变化特征分析 第四届全国沉积学大会摘要集2009:260 张怀静,翟世奎,董爱国
2 SEGHouston2009 92duyroacfyroocfkKphryiesfi,csNurandPridemodelsintheInternationAalnEnuxaplositionandJHiaujaiaishZahnanLgiu,
H,XoninggbfiungCuLii,
3 Meeting,2009.2005-2009 IFITA2009Proceeding, Astudyonbubbleeffectmechanismand Volume2, ZhangJin,LiuHuaishan, 92characteristicsofhigh-frequencysparkersource 15-17May,2009,Chengdu,TongSiyou,Wang
1 China Linfei,WangRuimin (EI,ISTP) IEEEComputerSociety, 95Tdihsepeirnsvioenrsciounrvmeebtahsoeddoonfnsuerufraaclen-ewtwavoerkf.requency2P0r0o9c,eeHdainnggzshoofuI,HCMhiSnCa.ZHhuaanisghJainn,,MHeenYgiL,iLni.u1 Vol.1,335-338.(EI,ISTP) TheImprovementofAntColonyAlgorithmandIEEEComputerSociety,JinZhang,HuaishanLiu, 96ItsApplicationtoTSPProblem. ProceedingsofWICOMSiyouTong.
1 2009,Beijing,China( CPS/SEGinternational 97Parrbeisttraacrkilywriedvee-rasneg-tliemweavedeeqputhationmsigrationofG&eEopxhpyossiictiaolnConBfeeirJeinncgehjeunng,HeBingshou,
2 China 著作和译著 1海洋地理2海洋地质 著作海洋出版社 2009.7ISBN978-7-5027-7512-4著作海洋出版社 2009.7ISBN978-7-5027-7512-
4 于志刚,赵广涛,曹立华,王永红于志刚,李巍然,冯秀丽,李安龙 42 附表3获奖、专利、鉴定、验收情况一览表 序号 成果名称 作者 授权(鉴定)单位,时间 次序 获奖 山东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李三忠赵国春周立宏许淑梅 专利 山东省科委2009.12 软件著作权:数字海洋数据集市创建及
1 OLAP软件V1.0 登记号:2009SR021858 孙剑等 授权,国家版权局,12009.6.10 软件著作权:基于GIS的物流配送调度系统
2 V1.0 登记号:2009SR021859 孙剑等 授权,国家版权局,12009.6.10 实用新型专利:水下浮游动物在线可视化监于新生,周章国 授权,国家知识产权局,
3 测装置,ZL200820135909.8 孙剑,杜同军 2009.6.3
1 实用新型专利:海洋环境下的光谱观测窗于增慧韩宗珠 授

标签: #软件 #数据 #有什么 #做什么 #数据 #要学 #十大 #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