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教融合育英才,网约车公司如何推广

公司 8
08高校新风电话:010-8229688882296879 2021年10月11日星期一广告 今年5月,在第十七届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上,淮阴师范学院“网约车纠纷的基本症候与综合治理”项目,荣获特等奖并晋级国赛。
校长焦富民教授谈及比赛带来的影响时说,学校合力打造以“挑战杯”等学科竞赛为抓手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把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竞赛不仅为学生开通了一条提升综合素质的“高速路”,也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打造了一座“立交桥”。
时光追溯到3年前,一群朝气蓬勃、满怀梦想的青年,踏进了淮阴师范学院的校门,成为法学专业的新生。
经过短时间的调整,他们很快适应了大学生活,一边学习专业的法学理论知识,一边关注身边的现实法律问题。
其中,牛思哲、苏梓蒙、朱沁宇、耿韵惠等学生,重点关注着网约车纠纷问题。
2019年初,在教师的指导下,网约车纠纷研究团队正式成立。
赛教融合育英才 ——淮阴师范学院大学生团队助力调解网约车纠纷的实践 案例研讨 专业学习的有效路径 研究团队成立之初,学生充分利用中国裁判文书网等数据库,对各地司法机关2018年裁决的网约车纠纷相关案例进行了分类整理和系统梳理,发现法院判决中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例如,网约车发生事故后如何承担保险责任、侵权责任等,网约车司机与平台之间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等等,这些问题在司法实务中存在一定的争议。
为了更好地理解案例中的相关问题,学生认识到自己理论基础 的薄弱,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阅读专业著作和相关论文,对劳动关系理论、保险责任、侵权责任等问题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网约车纠纷案件中的法律问题,而且增强了团队成员致力于研究调解网约车纠纷的自信心。
在随后的两年多时间里,学生始终跟踪研究网约车纠纷的相关案例,特别是对2018年以来连续3年江苏省各地司法机关裁判的案例进行了深入学习,梳理出若干类典型案例认真研读,分析其裁判规则,努力发现案例中潜在或被遮蔽的问题。
社会实践 能力提升的广阔舞台 学生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对网约车纠纷的认识。
2019年暑假,学生开始网约车纠纷调解的社会实践之旅。
他们先后在南京、苏州、徐州、淮安等地,与网约车司机、网约车乘客广泛交流,了解各方的核心诉求;同时向市民普及网约车纠纷相关法律知识,讲解网约车纠纷典型案例。
此后的每年寒暑假,该项活动都继续开展。
参加社会实践的团队成员,由最初的7人,发展到2021年暑假的近20人,调查范围涵盖了江苏省各个地级市。
两年多来,学生走访网约车司机数百人,向约6000人次开展了网约车方面的普法宣讲、问卷调查等。
2020年暑假,部分学生还体验了约一周的网约车司机工作。
学生还主动到司法机关、执法机关、网约车平台公司等单位了解网约车纠纷裁判、网约车管理、网约车运营等各方面情况,多次与司法系统工作人员一起研讨热点案例。
团队成员耿韵惠说:“印象深刻的,不仅是我们在实践中所获取的新知,更有我们给大家带去的网约车安全知识以及这座城市的温暖。
” 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团队被表彰为2020年江苏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的时代呼唤 淮阴师范学院法学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虽然只有近20年的办学历史,但是作为一所地方普通高校,淮阴师范学院法学专业的一直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在专业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19年被遴选为江苏省首批一流本科专业。
在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重视法学教育教学改革,尤其注意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生对法律问题和法学理论的认识和应用,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调解基层社会纠纷的行动促进人才培养工作。
为了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淮阴师范学院法学专业的教师注重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
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注重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地加强德法兼修。
在实践教学方面,积极探索以项目为依托,以团队为基础,以面向社会、调解纠纷、服务群众为特点的法学实践教学新途径,极大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 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网约车纠纷研究团队,就是近年来学校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范例。
网约车纠纷研究团队虽然只是一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但背后有着专业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团队。
校长焦富民教授作为团队的主要指导教师之
一,在团队发展规划、调研单位选择、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给予了悉心、全面的指导。
朱金东等教师多次参加团队的研讨会,为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方面的讲解,并答疑解惑。
学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等部门的教师多次参加团队建设推进会,为团队发展献计献策。
正是在师生们的共同努力下,研究团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社会反响,获得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项,学生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篇,研究成果被地方司法机关、行政执法机关和网约车平台公司采纳应用,相关活动被各级媒体报道近10次。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项目的指导,教师对人才培养方式变革、教育教学改革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也更加坚定了进一步扎实推进法学实践教学改革的信心。
学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杨亚军说,学校深化构建价值塑造、理论提升、实践锻炼、赛事参与“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学术科技实践,在科技创新中焕发青春光彩,在竞争比拼中刷新青春高度。
透过网约车纠纷研究团队的奋斗与成就,相信在学校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定将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和项目在淮阴师范学院这块育人沃土上生根发芽,盛开出更多更艳的“时代之花”。
(郭兴利柏华)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 “四维融合”创新教育实践新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和四川省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积极回应现实需求,探索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路径,培养学生深入基层、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探索“德、能、知、行”四维融合的实践育人新模式,走出一条坚实的育人大道。
立德树人课程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课程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广播电视学专业在课程中积极融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以该专业的“融合新闻报道”课程为例,作为该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由理论教学、认知实践和创作实践三部分构成。
课程的理论教学部分以案例分析形式开展,课前要求学生研读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奖”获奖作品,课堂上以翻转课堂的方式引导学 生分组讨论、展示汇报,掌握融合新闻的基本理念,为后期社会实践提供真实样本。
在讲述“全媒体采编制作流程”部分时,教师将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柳州融水突围记》作为主要案例。
当时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突发特大洪水,《广西日报》记者在“‘失联’数十小时,穿越40处塌方后”用仅有的两部手机记录了现场情况,并通过与后方新媒体团队的高效配合,及时搭建起灾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传递真实灾情、提升救援士气。
学生在课前仔细研读报道内容,在课堂上模拟新闻现场,分析体会记者和后方新媒体编辑团队的角色和当时的困境,并做出独立判断。
通过模拟新闻现场、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学生不光领会了突发情况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动应急采编机制的搭建,同时也深刻理解到新闻人践行“四力”的要求以及新闻人的责任与担当。
课程的认知实践部分,则放到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范长 江纪念馆进行。
范长江纪念馆是为纪念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奠基者范长江所建。
20世纪30年代,年仅26岁的范长江到我国大西北实地采访,撰写了旅行通讯《中国的西北角》一书,首次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他跨越中国西北角,克服艰难险阻,迈出新闻人追求真实的步伐,形成正确坚定的政治态度,用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完成参观后,师生与纪念馆研究人员现场进行研讨,从范长江不平凡的一生和他为中国新闻事业作出的伟大贡献出发设置研讨主题,体会范长江的职业价值观从自由主义新闻观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转变的革命历程,感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的认知实践,让学生感触很深。
有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下这样的文字:“26岁,相仿的年龄,不同的胆识与担当。
未来我要努力成为像范长江先生一样的优秀新闻工作者,竭尽全力完成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途中的光荣与梦想,更好地传播中国故事。
” 知行合一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 在理论教学和认知实践完成之后,学生随即进入现实场景,开展创作实践。
在这个环节,学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导向:全面锻炼采编和社会实践能力。
广播电视学专业与多个地方政府部门、媒体机构、公益组织等建立了稳定的实践基地合作关系,每年会联合其中某个基地开展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完成符合基层需求的以视频、音频、图片和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融合新闻报道作品,训练学生以专业技能服务社会、融入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2018年冬天,师生赴龙泉驿区洛带镇开展创作实践。
洛带镇被称为西部客家第一镇,客家人在此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和文化。
前期调研中,就有学生提出了疑问:几百年前客家先民远离故土,客家文化混杂于其他汉文化而不被同化或消失,仍保存其鲜明的文化色彩,是如何实现的呢? 怀揣疑问,学生展开深入的采访调研。
他们发现,客家人遵循“宁卖祖宗田,不丢客家言”的祖训,以会说“土广东话”和一套严格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作为文化认同的标志。
每年洛带镇规模浩大的“火龙节”,就是当年江西刘姓客家人入川时带来并延续至今的传统。
学生围绕洛带会馆、客家祠堂、修缮族谱、家规家训等主题,采写了近20份融媒体报道,图文视频结合,间插H5设置互动环节,表现了客家儿女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尊祖敬宗、崇德尚义、兴家报国等优良的家风。
作品首发于洛带镇官微平台,后为多家媒体转载。
在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师生来到遂宁市大英县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新一轮社会实践。
在四川厚裕粮油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学生遇到了仓储管理部部长唐平。
当时他拎着蓝色安全帽匆匆赶往粮仓。
6月29日,唐平因35年坚守“粮管家”的出色工作,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低矮简陋的老粮仓是唐平工作了28年的地方,直到2014年,他才随粮食一起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
他始终怀着“为国家守好粮仓,为人民守住饭碗”的初心,坚守在粮食保管工作一线,主动探索绿色储粮、科技储粮的新思路。
在他的监管下,粮仓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学生们跟随唐平数次攀爬粮仓楼梯检查粮食,听唐平介绍自己整理出的管理粮食心得体会,记录下唐平凝视粮食时的深情。
短视频、图文配合、采访、同期声等一系列内容成就了一组组作品。
作品成功传递出国家倡导的“工匠精神”——质量之魂,存于匠心,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通过专业社会实践,学生走进街头巷尾,俯身田野之间,大大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创新能力,实现了服务社会与第一课堂的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效果。
学生先后有上百件融合新闻报道作品公开发表,除了实践基地的媒体平台外,人民网、新华网、今日头条均有呈现。
课程也获批为省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
面对全媒体新闻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将不断探索社会实践课程的育人内涵和育人功能,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的长效机制,强化立德树人,坚持知行合
一,努力推进高素质全媒体复合型人才成长成才。
(沈丹肖思和) 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 立足东方美学创新“国潮”老字号设计 鲁迅美术学院前身是1938年在延安创建的鲁迅艺术学院,也是国内众多美术学院中的老字号,它被誉为“新中国美术的摇篮”。
学院秉承鲁艺优良传统,以心系国运、以艺载道的情怀,强化美育服务,以新时代高等美术教育的使命与担当,持续树立创新精神。
在新时代背景下,鲁迅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学院在品牌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将“国潮”与老字号品牌设计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创新之路。
教学内容的创新 “国潮”最近几年特别受年轻人追捧,它是品牌形象策略中的重要特色,作为一种时尚热点的存在备受关注。
然而这一时兴的文化现象鲜少被深入地引入教学。
这一潮流现象的背后,既涉及东方美学的审美心理,又关乎中国特色品牌视觉形象理论的构建与完善。
老字号需在新的时代赋予品牌新的精神内涵,“国潮”恰恰能够作为老字号同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情感 纽带。
品牌设计课程创造性地将“国潮”与老字号品牌创新相结合,既符合我国振兴国货的发展需求,又贴合人们追求潮流的心理。
教学方法的创新 在课程的实践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强调前期调研的充分性与科学性。
针对老字号的历史与现状,组织学生运用考察、访谈、摄影、阅读、速写等方法进行前期调研。
在课程的第二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总结“国潮”这一特殊的潮流现象,从传统国风、打造IP、东方美学和时尚潮流4个维度具体分析“国潮”的特点,归纳其在观念、字体、色彩、造型等方面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与老字号的品牌相融合,从品牌名称、属性、地点、市场定位、目标人群制定品牌创新策略,从美感、传播性、差异性、延展性和调性出发规划老字号品牌的新方向。
最终运用再设计的方法,从品牌定位、创意概念、品牌符号、视觉元素和系统延展5个方面实现老字 号品牌的设计创新。
教学成果的创新 构建出一套“国潮”老字号品牌创新的方法模型。
从传统的传承出发,充分运用“国潮”的策略,在东方美学的审美理论基础上将它融合到品牌的设计之中,最终实现老字号的创新之道。
交叉学科与多理论的综合应用 品牌设计课程以品牌视觉营销学、视觉锤理论为基础,以老字号品牌的历史传承与未来发展为着眼点,从图形图案的“国潮”化复古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以及品牌策略概念的新形象创新3个维度,对新时代老字号运用“国潮”策略的创新问题进行研究。
以流行的复古“国潮”元素打造新的老字号品牌形象,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和国外消费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认同与向 往,创造老字号的品牌商业价值,具有重大的应用价值,为老字号品牌在新时代的形象创新提供了“国潮”美学理论的依据。
立足东方美学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潮”设计中的独特之美,寻找其背后中国品牌的文化基因。
通过对汉字、图形和色彩等设计元素逐一提炼分析,从形式美法则出发,深入研究“国潮”美学的特点。
同时,从混搭美学中寻找“国潮”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为“国潮”提供美学理论的依据。
以“国潮”为特色,重塑老字号形象。
以市场为导向 通过聘请上海和北京的优秀毕业生、设计师作线上线下讲座,在实践应用方面,为优秀的传统图形图样向现代化潮流化发展提供重新设计的出口和应用的方法,使独具特色的“国潮”观念,融入到老字号 品牌的创新中,实现文化艺术与商业设计的高度融合。
建立文化自信 越发潮流而时尚的中国新形象,有助于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国潮”老字号品牌,提升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形象的美丽新风貌。
课程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紧密联系,迸发出的家国情怀产生了强大的推动力,这不仅给老字号品牌带来新的生命力,诞生出不断深入人心的流行“国潮”,而且这种推动力还将带来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影响。
“国潮”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重视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自信、自觉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们的文化意识中,必须要有一种坚持,也就是对本土文化的支持。
一个普通国民具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会增强其对历史文化的觉悟和智慧,更加深沉地热爱和守护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一个民族有了这种文 化自觉、文化自信,就不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的根,就会更加坚定自己的文化价值,而这一切决定了这个民族是否拥有深厚的思想、活泼的想象力、奔放的创意和自我超越的精神,更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国力的未来。
“国潮”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因子,这些因子有中国文化、中国艺术、中国美学、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等,它们在“国潮”中形成了一个整体。
这些因子,为“国潮”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艺术素材、题材、形象、形式、符号和理念,最终成为“国潮”的文化来源和基础。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为民族情怀“买单”,使“国潮”成为他们塑造自我形象的新方法。
课堂上的学子正是年青一代的代表,以他们的作业和作品去表达年轻人的心声再合适不过。
通过“国潮”老字号的品牌创新,能够让年青一代更加明白东方美学和匠心独运的可贵。
鲁迅美术学院的品牌设计课程,通过以品牌为中心的整合,利用创新思维将技术、艺术与文化等相结合,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赋予品牌独特的魅力,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美好的体验,留下难忘的烙印。
通过课程实践,使学生学习设计的方法,在日后的工作中提升品牌、企业乃至国家的竞争力,使“国潮”老字号的创新,成为能代表中国的有力之声。
(刘亚璇白新蕾)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中继线:82296688发行单位:北京市报刊发行局发行方式:邮发京海市监广登字20170213号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 定价:每月30.00元零售每份:1.80元

标签: #新风 #流量 #网站 #seo #如何赚钱 #域名 #服务器 #网络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