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nghaiUniversityofEngineering,Shanghai

湖南 1
UniversityofEngineeringScience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简章 目录 学校概况..............................................2201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4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8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12学院联系方式............................................152019年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16研究生奖助体系..........................................16研究生学术创新..........................................17研究生海外学习交流......................................18研究生产学研基地........................................18研究生升学就业..........................................19重点学科................................................21科研教学平台............................................21学院简介.............................................22
1 学校概况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和全国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的牵头单位。
前身为创建于1978年的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华东化工学院分院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
1985年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校现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设计学等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艺术设计等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国际化博士学位培养基地1个(与韩国蔚山大学合作)。
目前,全日制在校生近22000名,其中硕士研究生近3200名;专任教师1300余名,其中硕士生导师800余名。
学校积极推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不断丰富和完善研究生奖助学金体系,加大对研究生的奖助力度。
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以及多种企业资助奖学金,还设立了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和研究生科研创新专项资金。
学校现有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管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中韩多媒体设计学院、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服装学院、中法埃菲时装设计师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数理与统计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学部(社会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体育教学部、工程实训中心、继续教育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20个教学机构,以及上海飞行仿真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上海国际邮轮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
“现代工业工程训练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航飞行与运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校拥有“社会保障”“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等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和“设计学”等2个上海市高峰学科。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和“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是上海市级知识服务平台(协同创新中心)。
学校拥有“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研发服务平台”“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中心”“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
2 学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等省部级基地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已成为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创业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综合性科技创新平台。
学校秉承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以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综合能力,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先后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典、瑞士、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87多所国际知名大学与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合作举办了11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积极为学生提供攻读博士学位、双学位联合培养、学分互认、联合毕业设计、海外实习及国际产学研合作等各种类型和层次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接受国际化教育。
目前在校留学生近千名。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全校师生员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指导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转型和发展,按照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的“新三步走”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国际化”三大发展战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校友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下,在海内外合作伙伴的支持下,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实现内涵式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征程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热忱欢迎广大有志青年报考我校研究生!
3 2019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
一、培养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管理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招生名额2019年我校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445名,其中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170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275名。

三、报考条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2.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要求。

4.考生必须符合下列学历等条件之一:
(1)国家承认学历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含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普通高校举办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应届本科毕业生)及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届时可毕业本科生,录取当年9月1日前须取得国家承认的本科毕业证书,否则录取资格无效。

(2)具有国家承认的大学本科毕业学历的人员。

(3)同等学力人员,包括①获得国家承认的高职高专毕业学历后满2年(从毕业后到录取当年9月1日,下同)或2年以上,通过大学英语四级(CET-4),且通过国家组织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段)8门以上主干课程的考试,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者。
②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按本科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须通过英语四级(CET-4)。
同等学力考生不可跨专业报考,复试时加试两门本科主干课程。

(4)已获硕士、博士学位的人员。
在校研究生报考须在报名前征得所在培养单位同意。
在境外获得的学历证书须通过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

四、报考办法(具体以教育部相关规定为准)报名包括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两个阶段。
应届本科毕业生原则上应选择就读学校所在省(区、市)的报考点办理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手续。

4 (一)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按照教育部规定时间(一般为9、10月份)。

2.考生应在规定时间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教育网址:,以下简称研招网)浏览报考须知,按教育部、省级教育招生考试管理机构、报考点以及我校的要求报名,报名期间,考生可自行修改网报信息,但一位考生只能保留一条有效报名信息。
逾期不再补报,也不得修改报名信息。

3.考生报名时只填报一个招生单位的一个专业。
待考试结束,教育部公布考生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基本要求后,考生可通过“研招网”调剂服务系统了解招生单位的调剂办法、计划余额信息,并按相关规定自主多次平行填报多个调剂志愿。

4.同等学力的报考人员,应按我校要求如实填写学习情况和提供真实材料。

5.考生要准确填写本人所受奖惩情况,特别是要如实填写在参加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国家教育考试过程中因违纪、作弊所受处罚情况。
对弄虚作假者,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严肃处理。

6.报名期间将对考生学历(学籍)信息进行网上校验,考生可上网查看学历(学籍)校验结果。
考生也可在报名前或报名期间自行登录“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网址:)查询本人学历(学籍)信息。
未能通过学历(学籍)网上校验的考生应在招生单位规定时间内完成学历(学籍)核验。

7.按规定享受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在网上报名时须如实填写少数民族身份,且申请定向就业少数民族地区。

8.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应为高校学生应征入伍退出现役,且符合硕士研究生报考条件者〔高校学生指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含高职)、研究生、第二学士学位的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以及成人高校招收的普通本专科(高职)应(往)届毕业生、在校生和入学新生,下同〕。
考生报名时应当选择填报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计划,并按要求填报本人入伍前的入学信息以及入伍、退役等相关信息。

9.国防生和现役军人报考我校,应当事先认真阅读了解解放军及我校有关报考要求,遵守保密规定,按照规定填报报考信息。

5 10.考生应当认真了解并严格按照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选择填报志愿。
因不符合报考条件及相关政策要求,造成后续不能现场确认、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11.考生应当按要求准确填写个人网上报名信息并提供真实材料。
考生因网报信息填写错误、填报虚假信息而造成不能考试、复试或录取的,后果由考生本人承担。
(二)现场确认
1.所有考生(不含推免生)均应在规定时间内到报考点指定地点现场核对并确认其网上报名信息,逾期不再补办。
现场确认时间由各省级教育招生考试机构根据国家招生工作安排和本地区报考组织情况自行确定和公布。

2.考生现场确认应提交本人居民身份证、学历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和网上报名编号,由报考点工作人员进行核对。
报考“退役大学生士兵”专项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考生还应提交本人《入伍批准书》和《退出现役证》。

3.在录取当年9月1日前可取得国家承认本科毕业证书的自学考试和网络教育本科生,须凭颁发毕业证书的省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或网络教育高校出具的相关证明方可办理网上报名现场确认手续。

4.未通过网上学历(学籍)校验的考生,在现场确认时应提交学历(学籍)认证报告,以供核验。

5.所有考生均应对本人网上报名信息进行认真核对并确认。
报名信息经考生确认后一律不作修改,因考生填写错误引起的一切后果由其自行承担。

6.考生应按规定缴纳报考费。

7.考生应按报考点规定配合采集本人图像等相关电子信息。

五、考试
1.入学考试分初试和复试。

2.初试日期:由教育部确定。
不在规定日期举行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国家一律不予承认。

3.初试科目:详见招生专业目录。
初试课程考试方式均为笔试。

4.初试地点:由所在报名点安排确定。

5.复试时间和地点:复试时间、地点及考试方式在初试成绩公布后另行通知。

六、体检在复试时通知考生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

6 七、录取
1.根据考生入学考试的成绩并结合其平时学习成绩、业务素质、品行以及健康状况确定录取名单。

2.我校接收各校推荐应届本科优秀毕业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热忱欢迎全国各高校中获得推荐免试资格(取得毕业学校发放、经省(市、自治区)高校招生办公室盖章的推荐免试表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来我校攻读硕士学位。

3.凡属委托培养的研究生,在录取前,我校与考生所在单位、考生须签订委托培养协议书。

八、学费及其他事项全日制工科和管理类硕士生学制为2.5-3年,全日制艺术类硕士学制为3年。
所有非定向就业类型的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享受国家规定的奖助学金和其它生活待遇。
委托培养硕士生由委托单位或本人提供培养费。
2019年我校录取的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为人民币6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工程硕士)学费为人民币6000元,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费(艺术硕士)学费为人民币10000元。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资助情况请参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教育网(/)公示的相关规章制度。
以上招生简章内容若与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今后颁布的规定有不符之处,须按国家有关部门及教育部的规定执行。
学校地址:上海市松江区龙腾路333号邮政编码:201620联系部门:研究生招生办公室联系电话:021-67791223网址:/
7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学院名称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董老师电话:021-67791030Dongchunliang12@ 程老师电话:021-67791152cfrjx2016@ 080200机械工程 01(全日制)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2(全日制)机械电子工程03(全日制)机械设计及理论04(全日制)车辆工程05(全日制)能源装备与过程控制 080200机械工程 02(全日制)机械电子工程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薛老师、黄老师电话:021-67796009 学院招生群QQ:3192224629QQ群:460229476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01(全日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2(全日制)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3(全日制)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085210控制工程(专业学位) 01(全日制)智能控制与先进制造应用02(全日制)现代交通信息融合与控制03(全日制)智能感知与智能机器人04(全日制)工业系统集成及优化 管理学院 王老师电话:021-67791206glxyzszx@ 120200工商管理 01(全日制)会计学02(全日制)企业管理03(全日制)旅游管理04(全日制)技术经济及管理 拟招人数260 2010080140 初试科目 复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③301数学一④801材料力学 802机械原理803控制理论基础807传热学812电工技术813理论力学注:01-03方向:801、802、803中任选一门;04方向:802、812、813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01-03方向:F001机械设计或F002微机原理及应用(任选一);04方向:F001机械设计或F002微机原理及应用或F017汽车构造(任选一)05方向:F020工程热力学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05方向:802、807中 任选一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3控制理论基础 808电路809数据结构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02微机原理及应用或F003C程序设计(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3控制理论基础 808电路809数据结构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02微机原理及应用或F003C程序设计(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3控制理论基础 808电路809数据结构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02微机原理及应用或F003C程序设计(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1.复试笔试: ②201英语
01方向:F012会计与财务管理; ③303数学
02方向:F004战略管理、或F005 ④804管理学 财务管理、或F006市场营销、或 814统计学(Ⅰ) F007人力资源管理(任选一);
8 化学化工学院 黄老师(01-03方向)电话:llhuang@ 袁老师(04-05方向)电话:107265562@ 材料工程学院 董老师电话:021-67791198dong@ 艺术设计学院 蔡老师(01-04方向)电话:021-67791288ysxyzs2018@ 王老师(05方向)电话:021-67796013shuli115@ 航空运输学院 李老师电话:021-67791113Licheng@ 05(全日制)商务统计学 120400公共管理 01(全日制)社会保障 注:01-04方向:804;03方向:F008旅游管理; 05方向:804、814中04方向:F009技术经济学; 任选一门。
05方向:F0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复试面试: 《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 综合面试》
1.复试笔试: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F010专业基础(社会保险学)和 ②201英语一 120 ③610社会保障概论 F011经济学
2.复试面试: ④804管理学 《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 综合面试》 081700化学工程与技术 01(全日制)化学工艺02(全日制)应用化学03(全日制)材料化学工程04(全日制)制药与精细化工05(全日制)工业催化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 160 ④805物理化学821化工原理 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14基础化学或F015高分子化学(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01(全日制)材料物理与化学 02(全日制)材料学 120 03(全日制)材料加工工程 04(全日制)纳米材料及器件 130500设计学 01(全日制)工业设计 02(全日制)环境设计 20 03(全日制)视觉与媒体设计 04(全日制)设计教育与理论研究 135108艺术设计(专业学位) 01(全日制)产品造型艺术及应用实践 02(全日制)视觉传达设计 110 03(全日制)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04(全日制)数媒与影像数字化 05(全日制)时尚艺术设计 085222
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01(全日制)载运工具故障诊断与控制 25 03(全日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05物理化学 806材料科学基础810塑性成形原理811焊接冶金学注:④中任选一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一③611专业综合④820造型基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612创意设计④820造型基础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1材料力学 803控制理论基础819运筹学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16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1.复试笔试:F018设计评论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1.复试笔试:F029命题创作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1.复试笔试:F001机械设计或F002微机原理及应用或F019系统工程(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9 服装学院 徐老师(01-02方向)电话:021-67791296xulh0915@常老师(03方向)电话:021-67791406FZXY2016@曲老师(04方向)电话:021-67796026quhongjian0451@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张老师电话:021-67874113 zh6154@ 胡老师电话:021-67874116dyhu1987@ 082100纺织科学与工程 01(全日制)纺织工程 02(全日制)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 65 03(全日制)服装设计与工程 04(全日制)服装产业经济与管理 082300交通运输工程 01(全日制)交通基础设施工程02(全日制)载运工具运用工程03(全日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35 (含航空运输学院5人) 085222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 01(全日制)载运工具故障诊断与控制 02(全日制)交通通信与智能信息处理 60 03(全日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04(全日制)交通工程结构维护保障技术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15纺织材料学 816染料化学817服装材料学818市场调查与预测注:01方向:815;02方向:816;03-04方向:817、818中任选一门。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01材料力学812电工技术819运筹学注:④中任选一门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01材料力学812电工技术819运筹学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01方向:F021织物结构与设计02方向:F022纺织品染整概论或F023基础有机化学(任选一)03方向:F024服装学概论04方向:F025服装产业经济学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1.复试笔试:F0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F027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或F028交通工程学(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1.复试笔试:F0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或F027城市轨道交通概论或F028交通工程学(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120200工商管理 05(全日制)商务统计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3数学三 15 ④804管理学814统计学(Ⅰ) 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数理与统计学院 高老师电话:021-67791039信箱gaoya@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01(全日制)材料物理与化学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 20 ④805物理化学806材料科学基础 注:④中任选一门
1.复试笔试:F016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或F030物理学(任选一)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综合面试》 081100控制科学与工程 01(全日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1.复试笔试: ②201英语
F031信号分析与处理、或F032自 ③302数学一 20 ④803控制理论基础 动控制原理(任选一)
2.复试面试: 822线性系统理论《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 注:④中任选一门 综合面试》 10 社会科学学院 邱老师电话:021-67791104qiumenghua@ 120400公共管理 02(全日制)行政管理03(全日制)教育经济与管理04(全日制)现代城市社会治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
1.复试笔试: ③613公共管理学④823政治学 824教育经济与管理 02方向:F033公共政策03方向:F034教育经济学 75综合 04方向:F035社区治理 825城市社会治理综合注:02方向:823;
2.复试面试:《英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和《专业 03方向:824;综合面试》 04方向:825。
注:2019年学校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的招生计划为准。
11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参考书目 代码科目名称 610社会保障概论 611专业综合 612创意设计 613公共管理学801材料力学802机械原理803控制理论基础804管理学805物理化学806材料科学基础807传热学808电路809数据结构810塑性成形原理811焊接冶金学812电工技术813理论力学 初试科目参考书目 《社会保障概论》(第四版),孙光德、董克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理论题:《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快题设计或分析题:(按研究方向分):①工业设计:《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第3版,陈震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②环境设计:《创意策展与展示设计》,顾艺、王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③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图形创意》,江明,上海美术出版社,2016年1月;《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李四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④设计历史与理论:《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设计概论》,凌继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理论题:《世界现代设计史》,王受之,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快题设计(按研究方向分):①产品造型艺术及应用实践:《工业产品造型设计》第3版,陈震邦,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②视觉传达设计:《图形创意》,江明,上海美术出版社,2016年③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创意策展与展示设计》,顾艺、王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④数媒与影像数字化、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概论》第2版,李四达,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⑤时尚艺术设计:《打破思维的界限——服装设计的创新与表现》,袁利,赵明东,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公共管理学》(第2版),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年 《材料力学(I)》(第4版),单辉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机械原理教程》(第3版),申永胜,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自动控制原理》(第2版),孟华,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年《控制工程基础》(第4版),董景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管理学》(第五版),周三多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胡庚祥、蔡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年 《传热学》(第四版),杨世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电路》(第5版),邱关源,高等教育出版社 《数据结构》,严蔚敏、陈文博,机械工业出版社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李尧,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焊接冶金学——基本原理》,张文钺,机械工业出版社《焊接冶金学——材料焊接性》,李亚江,机械工业出版社《电工学(上册)》(第7版),秦曾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理论力学(I)》(第7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室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12 814统计学(Ⅰ) 《统计学》(第6版),贾俊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815纺织材料学 《纺织材料学》,姚穆,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816染料化学 《染料化学》,何瑾馨,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 817服装材料学 《服装材料学》(第4版),朱松文、刘静伟,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年 818市场调查与预测《市场调查与预测》,庄贵军,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819运筹学820造型基础821化工原理 《运筹学教程》,胡运权,清华大学出版社《设计素描教学》,林家阳,中国出版集团,2011版《设计素描》,吴桂香,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版《化工原理》(上、下册),夏清,陈常贵,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822线性系统理论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郑大钟,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 823政治学 《政治学概论》(第2版),孙关宏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 824教育经济与管理《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等,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年 综合 《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8版),尹伯成,格致出版社,2013年 825城市社会治理综《城市社会学》,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合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修订版),王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 代码 F001F002F003F004F005F006F007 科目名称 机械设计微机原理及应用C程序设计战略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 F008旅游管理 F009F010F011 技术经济学社会保险学经济学 F012会计与财务管理 F013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F014基础化学 复试科目参考书目 《机械设计》(第9版),濮良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胡汉才,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 《企业战略管理教程》(第3版),王玉,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财务管理》(第二版),陈玉菁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市场营销学》,王方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人力资源管理》,彭建峰,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旅游学概论》(第六版),李天元,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年《基础旅游学》(第三版),谢彦君,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申葆嘉,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技术经济学》,吴添祖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保险学》(第二版),孙树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第7版),尹伯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会计学》(第2版),赵洪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财务管理》(第3版),陈玉菁、宋良荣,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第四版)》,盛骤,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无机化学》(第五版),大连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分析化学》(第六版),华东理工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高等教育出版社《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傅献彩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3 F015高分子化学 《高分子化学》(第四版),潘祖仁编,化学工业出版社 F016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杨瑞成,科学出版社,2012年 F017汽车构造F018设计评论F019系统工程 《汽车构造》(上、下)(第六版),史文库、姚为民,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年《设计鉴赏设计美学设计批评论》,李传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年《设计评价》黄凯、柏乐,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年《系统工程方法与应用》,郝勇、范君晖,科学出版社,2007年 F020工程热力学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廉乐明、谭羽非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F021织物结构与设计 《织物结构与设计》(第四版),蔡陛霞,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 F022纺织品染整概论 《染整概论》(第二版),蔡再生、闵洁,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 F023基础有机化学 《纺织有机化学》,李成琴、黄晓东,东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 F024服装学概论 《服装概论》,顾韵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F025服装产业经济学F026时尚设计学F027城市轨道交通概论 《服装产业经济学》,宁俊,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年《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冷芸,中国纺织出版社《时装系列设计拓展与创意》,(英)阿特金森编著,于杨译,中国青年出版社《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谭复兴,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年 F028交通工程学 《交通工程学》(第2版),任福田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F029命题创作 F030物理学 《物理学》,马文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F031信号分析与处理 《信号分析与处理》,杨西侠,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F032自动控制原理 《自动控制原理》,葛一楠、唐毅谦、喻晓红等,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 F033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分析》(第2版),陈庆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F034教育经济学 《教育经济学新编》(第4版),范先佐,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年 F035社区治理 《社区治理》,张永理,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2014年 14 学院联系方式 学院名称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电子电气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航空运输学院 服装学院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数理与统计学院 社会科学学院研究生处 联系人罗老师董老师程老师刘老师薛老师黄老师胡老师王老师罗老师徐老师王老师黄老师袁老师董老师李老师 蔡老师 李老师张老师沈老师常老师陈老师胡老师王老师李老师高老师张老师邱老师郭老师陈老师王老师 电话021-67791151021-67791030021-67791152 021-67791123 电子信箱lsyluo@dongchunliang12@cfrjx2016@ liujin@ 备注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具体事宜学科咨询 021-67796009 hrc@ 具体事宜 021-67791092021-67791206021-67791468021-67791400021-67791215021-67791213021-67791213021-67791198021-67791202021-67791288021-67791113021-67791114021-67791242021-67791294021-67874113021-67874112021-67791190021-67791196 hubin_lyj@wangpeijun12345678@ socialsecurity@965796324@wjc406@ llhuang@107265562@dong@ liwenyao@ysxyzs2018@Licheng@zhangj9860@shenyong@ FZXY2016@hen@dyhu1987@guoq_wang@lilu@ 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具体事宜具体事宜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具体事宜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具体事宜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学科咨询具体事宜学科咨询学科咨询 021-67791039 gaoya@ 具体事宜 021-67791104021-67791040 qiumenghua@xylina1001@ 学科咨询具体事宜 021-67791223 gcdyzb@ 政策咨询 15 2019年研究生招生优惠政策
1、评奖优先:推免生专项奖学金1万元,一志愿考生第一学年优先评定
一、二等奖助学金。

2、奖助丰富:包括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企业奖学金、三助奖学金(助研、助管、助教)等。

3、资助面广:科研创新项目、高水平学术论文(最高资助2500元/篇)、优秀学位论文、发明专利、学术竞赛、出国访学、国际会议、海外学习等。

4、就业良好:毕业生进沪就业申请上海户籍评分与外地原211高校同等分值。
就业率高,众多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就业,起薪超过10万元/年。
研究生奖助体系 奖助项目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推免生专项奖学金助研、助教 助管 社会企业奖学金 其他奖学金 学术资助帮困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 等级或类型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勤工助学兼职辅导员社区住楼辅导员宝钢奖学金新城镇奖学金上置奖学金宏才奖学金游轮海奖学金上海市优秀学位论文奖励高水平论文奖励教育部系列竞赛奖励研究生学术节论文奖励科研创新项目资助海外学习项目资助国内外学术会议资助医疗帮困应急帮困 金额(元/年) 比例 20000 ≥2% 6000 100% 12000 9000 按照学校规定比例 6000 10000(第一学年) 100% 由导师、学院根据实际情况支付 400/月 450/月 1000/月 10000 2500-1500 2000-1000 2000-800 提供游轮实践机会 5000 根据实际情况 最高
2500/篇 发表多篇可累加 最高6000/队 根据获奖等级 根据获奖等级 最高6000 100% 最高30000 根据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 10000-300 根据实际情况 1000-200 根据实际情况 根据实际贷款情况 16 研究生学术创新 学校注重研究生学术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激发研究生科研创新潜力,营造敢于 探索、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近三年,在校研究生平均每年发表高水平论文
600多篇, 其中SCI、EI论文近百篇;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近200项。
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类竞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0余 项。
在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的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 参赛研究生总成绩位列全国前茅,连续四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在全国研究生 智慧城市竞赛中,我校研究生总成绩全国位列全国前二十名,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
近年来,学校共有
23项研究生创新创业项目获上海市立项,其中6项获天使基 金10-50万元创业资助,在同类高校中保持领先。
研究生主要学术创新实践项目 级别 项目名称 项目内容 国家级省市级 校级 教育部“全国研究生创新实践系列活动” 上海市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生学术活动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研究生智慧城市技术与创意设计大赛全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石油装备创新设计大赛中国研究生公共管理案例大赛、中国案例大赛上海“新能源汽车学科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生暑期学校上海“中国社会保障前沿问题”研究生学术论坛上海“纺织服装创意创新”研究生学术论坛创业课堂、创业训练营、天使走进实验室全球创业周中国站、天使基金创业资助、互联网+创新创业项目工科类科研创新项目、文科类科研创新项目艺术类科研创新项目研究生学术之星评选、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研究生学术节(稷下论坛、英语达人大赛、辩论赛等) 17 研究生海外学习交流 项目类型 博士联合培养项目(2个)硕士双学位项目(9个) 硕士学分互认项目(5个) 项目名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蔚山大学博士联合培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韩南大学博士联合培养美国密歇根大学迪尔本分校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瑞典西部大学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英国纽卡斯尔大学英国坎布里亚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学瑞典西部大学英国爱丁堡龙比亚大学英国利物浦约翰摩尔大学德国多特蒙德应用技术大学 项目对象 研三研
研一 研究生产学研基地 单位类型 政府 企业高校科研院所 单位名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政府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 上海市宝山区人保局 上海市宝山区旅游委 上海市宝山区滨江委 上海市宝山区吴淞港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上海交运(集团)公司 上海航空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航盛实业有限公司 上海同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沪港国际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工业领域工业自动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化与驱动技术集团 上海交通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 中欧·上海市浦东服务经济研究院 上海科学研究院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上海电力设计院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 18 研究生升学就业 硕士研究生自招生以来,学校高度重视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部分毕业生 通过自身努力,选择到美国田纳西大学、英国利兹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 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 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上海大学、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攻读博士研究生,继续深造学业。
近年来,我校硕士毕业生就业良好,专业对口率高,绝大部分毕业生选择留沪 就业,并成功申请上海市户籍。
毕业生深受社会企事业单位欢迎,广泛就职于政府 机关、科研院所、金融保险、汽车、化工、服装等各行业。
众多毕业生进入世界
500 强企业就业,起薪超过10万/年。
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先进集体”称号,2013年学校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促进就业先进集 体”称号。
研究生主要就业单位(排名不分前后) 中国南车集团 台积电(中国)有限公司 上海市铁路局 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 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 东软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上海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设银行 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中国农业银行 五十铃汽车工程柴油机(上海)有限公司 中国银行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 招商银行 上海汽车变速器有限公司 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太平洋保险公司 采埃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国泰君安 马瑞利(中国)有限公司 国都证券 佛吉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 德尔福(中国)科技研发中心有限公司 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 大陆汽车投资(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 李斯特技术中心(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毛麻纺织科学技术研究所 舍弗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上海市服装研究所 奥托立夫(上海)汽车安全系统研发有限公司
法国必维申美检验检测有限公司 19 维克多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麦格纳斯太尔汽车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李尔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延锋江森座椅有限公司日立电梯(上海)有限公司奥林巴斯(北京)有限公司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电投电力工程有限公司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国网江西省电力公司 宁波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绫致时装(天津)有限公司海南航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兵器工业第二〇八研究所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上海航天化工应用研究所奎克化学(中国)有限公司蓝星有机硅(上海)有限公司杜尔涂装系统工程(上海)有限公司德商罗芬激光技术(上海)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制造(上海)有限公司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 20 重点学科 项目类别 上海高校高峰学科(2个) 上海市重点学科(10个) 项目名称 高能束智能加工与绿色制造设计学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材料精密成型与处理社会保障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能源科学与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 科研教学平台 级别 国家级 省市级 项目类别 国家大学科技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个)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特色专业(3个)优秀教学团队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2个) 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上海高校人文艺术创新工作室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高校智库上海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 项目名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民航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飞行技术专业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上海交运(集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民航飞行与运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现代工业实训中心工商管理、交通运输、艺术设计社会保障专业教学团队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会展艺术与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上海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中心 21 学院简介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由我校原机械工程学院和汽车工程学院于2018年合并而成,原机械工程学院成立于1985年,原汽车工程学院成立于1987年。
学院下设能源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汽车工程研究所、车辆工程系、汽车服务工程系、机械工程系、机械设计系、机械制造系、机械电子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机械基础教学部和学院中心实验室等11个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现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暨硕士研究生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能源装备与过程控制、车辆工程;8个本科生专业: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机械工程、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中美合作)、交通运输(中美合作);同时与韩国蔚山大学(UOU)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拥有“能源科学与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两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载运工具(汽车)运用工程”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复杂制造过程智能控制工程”上海市教委085重点学科。
每年承办上海市学位委员会主办的“车辆工程”研究生暑期学校,广邀海内外车辆工程专家及全国各高等院校的硕/博士研究生来校开展学术交流。
学院每年招生本科生约850名,硕士研究生260余人。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知识和学科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教师队伍,目前102名硕士生导师中高级职称86人、中级职称1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98人,硕博比96%,为学院的学科建设及科研等各项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近五年,学院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项目总经费达5500多万元。
同时,先后获得了包括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机械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中国产学研创新成 22 果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等30多项奖项。
这些成果见证了学院为我国特别是上海市的科技发展、经济腾飞做出的重要贡献。
学院十分注重实验室建设和创新基地建设。
学院建有上海市汽车工程实训中心、现代装备及其控制技术联合实验中心、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交通安全分析中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实验室、载运工具振动测试实验室、多能源融合实验室、汽车NVH测控技术研究室、汽车传动技术研究室、汽车电控技术研究室、汽车机电液技术研究室、汽车先进制造与检测技术研究室、车用发动机节能与排放实验室、特种车辆机电液控制与技术实验室、机器人创新基地、机构创新基地等实验室和创新基地,为培养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近年来,学院学生在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工程训练大赛、全国机器人大赛等全国性的科技竞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上海市地方高校名列前茅。
学院十分重视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学院先后与国外数所知名大学、研究机构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成功举(承)办数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同时学院积极提供条件,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到境外的高校、科研机构学习、研究、攻读学位,另一方面积极邀请境外的学者来学院讲学、讲课,促进了学院的国际化,扩大了学生的国际视野。
学院依托产业办学效果显著,研究生就业率100%。
毕业研究生不仅有进入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集团、上电科、库卡机器人、商飞、自仪所等知名企事业单位工作,也有部分研究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入了英国利兹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是以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为主体,结合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应用发展进行复合和交叉研究的电气信息类学院。
学院设有计算机系、自动化系、电气工程系、电子信息系、电学基础教研室、电子电气工程中心实验室和院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等机构。
学院现有七个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自动化、自动化(汽车电子工程)(中美合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中美合作)和广播电视工程专业。
目前在校学生 23 2000余人,是全校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之
一。
学院拥有校级重点学科:数字化控制与工程,研究方向有: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检测理论与信息识别等。
目前,学院具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三个二级学科方向。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网络控制系统与应用、复杂系统建模与控制。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检测与传感网络、测控系统与诊断技术和智能仪器与自动化装置。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有:人机交互与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和智能计算与智能系统。
机械电子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复杂工业过程的自动控制、智能信息检测与处理、嵌入式系统及应用、机械故障诊断与模式识别、智能电网与电气设备控制。
控制工程学科主要研究方向有:智能控制与先进制造应用、现代交通信息融合与控制、智能感知与智能机器人、工业系统集成及优化。
学院目前具有教授8名,副教授31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3名,已经形成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近年来,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地方能力建设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晨光计划、扬帆计划、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上海市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基金项目及重大产学研项目和地方企业委托项目的研究和开发。
近五年来,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奖等一系列奖项,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其中近50余篇被三大检索收录,科研经费达2490.62余万元。
学院注重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开展学术交流。
学院目前有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1名,上海市海外名师2名,校海外名师3人。
学院有与美国劳伦斯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的自动化(汽车电子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爱尔兰都柏林格里菲斯学院开展了3+1双学士学位的项目。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与美国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合作开展“2+2”学位项目。
同时自动化专业正在开展与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的“2+2”学位项目。
建立了多个产学研合作与学科建设一体化平台,包括“智能感知与控制国际联合实验室”、“捷尚视觉上海研究院”、“苹果iOS开发实验室”、“启东天汾智能电动与控制工作站”等;与美国微芯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PIC单片机联合实验室;与西门子自动化与 24 驱动集团公司合作成立了先进自动化技术联合示范实验中心;与北京昆仑通态自动化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嵌入式组态软件联合实训基地;与德州仪器半导体技术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DSP联合实验室;与德国倍福自动化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科技自动化联合实验室;与锐捷网络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网络工程实验室;与ORACLE公司合作成立了联合实验室;与法国梅斯莱尔软件有限公司合作的CAD/CAM联合实验室。
先后研制和开发出多类实验教学设备和仪器,如:PIC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PLC实训系统、电机综合实验台和继电保护实验系统、位置与角度控制等专业实验设备,为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本学科多年来一直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密切结合地方需求,与上海航盛实业公司、德国倍福自动化公司、上海电力设计院、上海同盛电力公司、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基地,为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大中型企业培养熟练掌握计算机、自动化、通信等技术,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方面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管理学院简介 管理学院是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体,同时积极与学校工程技术、社会科学等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二级学院。
管理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为中心,加强学院内涵发展,全面推进学院工作”,在此思想指导下,学院坚持以人为本,以学术梯队建设为重点,以学科结构调整为切入点,突出特色,培育和形成优势学科,进一步提高学科整体水平和教学科研质量,努力将管理学院建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管理学院办学层次是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
是以培养面向经济建设、满足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目标,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力的管理学院。
在历年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管理、经济学科特色鲜明、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突出、总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处上海地方高校前列。
管理学院下设工商管理、社会保障2个研究生实验室,以及工商管理、投资金融、贸易经济、信息管理4个系和1个中心实验室,学院开设工商管理等12个本科专业,拥有工商管理一级学科(包括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旅游管理、会计学、商务统 25 计学五个二级学科)、社会保障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还拥有6个省部级科研基地: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研究,上海市科委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高校智库,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中心,上海国际邮轮经济研究中心。
学院与海外多所著名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关系,与国内学术界、企业界以及政府部门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41人,其中专任教师115人,教授7人,副教授4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75%,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和优秀青年学术人才,基本形成了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综合竞争力和凝集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其中拥有教育部工商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和跟踪学者,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教学名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上海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等一批著名学者。
学院还聘请了朱晓明教授、苏东水首席教授、徐志毅教授、周振华教授、苏勇教授、李玲教授、米红教授等工商管理管理领域的著名专家、学者和政府人士等二十余人担任学院的柔性教授。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软科学计划重大项目、国家发改委重大项目、国家863军口创新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0余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软科学重点课题、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重点课题等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200余项,科研总经费4000余万元,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商务部全国商务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共20余项,发表核心论文500余篇,其中有200余篇论文被SCI、SSCI、EI等检索收录,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
26 化学化工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上海市属本科大学的二级学院,成立于2001年,其前身是1978年成立的华东化工学院分院的化学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化学教研室和和华东纺织学院分院的纺织化学专业。
学院现有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和药物化学五个本科专业,拥有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目前在校本科生、研究生共计1200多名。
学院的天然源农药化学工程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62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5名、讲师22名。
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高达98%。
教师中有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东方学者、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海外高级学者、学科带头人等。
学院已经初步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合理、基础知识扎实、朝气蓬勃、年富力强、团结奋进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院现有各类教学用实验场地近5000平方米,其中包括基础教学实验室、专业教学实验室、各种科研工作室以及分析测试中心和化学工程与工艺训练中心。
此外,学院仪器设备总值达4000多万元,拥有400M核磁、GC/MS、LC/MS、高分辨质谱、红外光谱仪、原位红外测试仪、TGA、DSC、DMA、凝胶渗透色谱、备液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XRD、X射线单晶衍射仪、SEM、TEM、ICP、离子色谱、电化学综合测试仪、荧光光谱仪、荧光显微镜、在线质谱、紫外光光度计、制备色谱、微波合成仪、化学吸附仪、全自动比表面积与孔径测定仪、催化反应与评价装置等数仪器设备。
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教学条件,为本科和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证。
学院通过对学生开展各类学术辅导、科技讲座、大学仪器培训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大大提高、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竞赛活动,在上海市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中屡创佳绩。
学院近五年主持完成了各类科研项目2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等国家级项目十余项,上海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攻关项目二十余项,其他项目170多项,累计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0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200多篇,出版了20多本教材,获得发明专利60多项。
学院坚持依托产业办学,已经形成了以工程教育为重点、以培养现代化工类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办学特色,在学科上形成了以新药创制技术研究和新材料研究为核心的特色研究方向。
27 学院多年来十分重视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在加强理论基础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对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5年来,学院培养的研究生在全国和上海市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多名毕业研究生获得国外一流大学全额奖学金录取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达到100%。
材料工程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现有激光工业研究所、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材料工程系、焊接技术与工程系、材料物理化学系和学院中心实验室等六个教学科研单位。
材料工程学院是我校最早设立本科专业的二级学院之
一,也是我校最早获得二级学科硕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培养单位之
一。
目前,学院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模具CAD/CAM)、焊接技术与工程、电子封装技术等五个本科专业,拥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纳米材料及器件等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6年获批的材料加工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2010年获批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是学校长期重点发展的学科,在学校整体学科布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学院是学校目前唯一的上海市高峰学科建设的承担单位,并与上海市多个高校、研究所及企业单位联合设立了“上海市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
此外,本学院还出色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材料精密成型及控制”、上海市教委第四期教育高地“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校级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材料纳米表面工程”等学科建设任务。
现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人数充裕的师资队伍,形成了多个梯次明确、结构合理、协作有力的学术研究和教学团队。
专职师资队伍中现有教授10名、副教授21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所有教师的比例为95%,硕博比例达100%。
在材料的表面改性、激光及电子束高能加工及制造、模具CAD/CAM/CAE/CAV、材料连接成型技术及质量控制、机器人焊接、材料加工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薄膜材料及其功能特性研究等学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本学科紧密结合上海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行学校和企业导师联合培养指导,为地方经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8 近年来学院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攻关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二十余项,科研经费1700余万元。
学院教师分别于2015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006年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10年和2015年分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各1项、2012年获黑龙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多个奖励。
在学科建设的引领下,学院十分注重实验室建设。
近年来,实际投入实验室建设的资金近4000万元,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先进实验设备,这些新近引进的设备包括光纤激光加工系统、电子束加工(焊接)系统、激光机器人、小松压力机、高能球磨机、热模拟试验机等;以及UG、ProE、Modex等最新版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引进的设备中还包括扫描电子显微镜、超景深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万能拉伸试验机、各型疲劳性能试验机、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等大批先进的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检测仪器设备。
学院建有电弧特性分析与表征研究室、真空钎焊扩散焊研究室、焊接设备及其自动化研究室、汽车用金属材料点焊技术研究室、微连接技术研究室、焊接力学研究室、激光工业研究所、高能束制造工程实验室、纳米技术研究中心、磁控溅射薄膜材料制备研究室、原子力显微镜和摩擦磨损表面物理特性分析研究室、材料塑性成形和高分子材料成型研究室、微电子封装及器件可靠性研究室,为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2014年,经上海市教委批准,成立了上海市“高强激光智能加工装备关键技术产学研开发中心”,该中心设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材料工程学院,由材料工程学院牵头,联合了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和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多家单位,为科研与工程实践对接搭建了高水平的合作平台。
近年来,在材料表面激光处理成套设备集成、等离子束堆焊新技术、极端条件下特种金属之间及金属与氧化物陶瓷之间钎焊连接、船舶高效焊接成型技术及质量控制、模具CAD系统、铸造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开发、高频脉冲微束等离子焊机研制等多个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在汽车、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船舶、国防军工等领域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5年材料工程学院获批建设上海市三类高峰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将在近两年内再投入近7000万元进行研究平台和人才建设。
29 艺术设计学院简介 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1998年,前身为1978年成立的应用摄影美术专业和广告与影像技术系,2013年获得艺术硕士(MFA)硕士点,2018年获得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
目前已发展成为多学科交叉渗透、特色鲜明的艺术设计类学院,是中国包装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包装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印刷技术协会创意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工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上海包装技术协会常务理事单位、上海包装设计委员会副主任单位,上海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单位等,包装产品设计、会展设计、摄影专业在上海市乃至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
艺术设计学院以艺工并举、产教融合的办学特色,培养现代化应用型设计人才。
学院设有①工业设计、②产品设计、③视觉传达设计、④艺术与科技、⑤环境设计、⑥数字媒体设计、⑦广告学、⑧摄影等八个本科专业。
设有工业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与媒体设计、设计历史与理论四个设计学一级学科研究方向。
以及产品造型艺术及应用实践、视觉传达设计、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数媒与影像数字化四个艺术硕士专业方向。
目前在校本科生1300名,设有五个系,五个研究所,六个学科研究室,一个中心实验室,拥有上海市教委人文艺术工作室-“会展艺术与技术创新中心”、上海市科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级艺术设计虚拟实验中心、计算机中心、数字媒体中心、影响制作中心、人机工程实验室、图形创意设计工作室、产品模型制作室等,及设计图书馆,总值近1900万元。
学院有教职工91人,其中专任教师72名,25位正副教授,93%以上教学人员具有博士或硕士学位,34%以上人员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此外,拥有63个校外产学基地,建有37人组成的校外兼职导师队伍。
2002年学院产品包装设计被确定为上海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2005年“产品包装设计、会展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组成的艺术设计专业群获得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2008年艺术设计专业获得第三期上海市本科高地建设,同年被批准为国家教育部“艺术设计特色专业”;2009年学院被市教委确定为上海“085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单位,2011年学院被中国包装联合会授予“中国 30 包装创意基地”称号,2012年被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授予“中国会展创意基地”称号,2015年获得上海市教委“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艺术硕士艺术设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项目,成为培养卓越设计师的摇篮,2016年获得上海市IV类高峰——设计学学科的协同单位,国际设计组织WDO(原ICSID国际工业设计协会)高级会员单位。
目前,学院已建成市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20余门。
近年来师生取得各类纵横项科研项目、学术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设计作品、绘画作品,出版的专著、教材、作品集以及获得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等)1000余项,在国际、国内大赛中获奖2000多项,学院已经成为教学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人才培养的艺术高地,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研究与应用实践的条件。
航空运输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依托航空产业、服务区域经济,凸显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应用型人才创新培养模式的特色,与上海的航空企业校企合作、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于1993年创办了“航空运输学院”、2007年成立了上海高校中唯一培养飞行技术专业人才的“飞行学院”,成为国内培养民航飞行技术人才的院校之
一,办学20多年来,构建了科学合理的民航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专业理论+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各类民航专业人才。
航空运输学院(飞行学院)现有飞行技术系、民航运输系、航空运营工程系、航空维修工程系、飞行仿真技术研究中心等部门;设有飞行技术、交通运输(航空器械维修)、交通管理、工商管理(航空经营管理)、物流管理(民航物流)、空中乘务等专业,涉及航空企业运行的各个岗位;拥有飞行模拟器训练中心、飞行仿真技术实验室、航空货站模拟实训实验室、航空物流案例分析室、航空发动机实验室、民航客货运实验室、物流系统仿真实验室、航空机务数字模拟实验室、航空综合基础实验室、飞机附件拆装实验室等,学院民航飞行与运营管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学院与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上海航空有限公司、东航技术公司、东方飞行培训公司等航空企业建立了产学研联盟。
学院学科特色鲜明,围绕国家教育部“民航运营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市教委重点学科“现代民航工程及管理”、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现 31 代民航飞行模拟机的研发”和“六自由度平台大型运输机工程/飞行模拟器”、市经信委“上海市引进技术的吸收与创新计划——产学研重点合作重点平台建设专题‘飞行仿真模拟器及其产业化’”等重大项目,正研制预期达到国家民航局D级标准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B737-800飞行模拟机,学院坚持以民航业的发展需要推进“现代民航工程”学科专业群的内涵建设,努力打造“品牌”效应,开展民航飞行与仿真技术、民航运营管理、民航客机故障诊断技术、民航运行控制技术等特色方向的教学与科研,学院先后获得中国高校与大型企业合作十大典型案例、中国工博会高校展区一等奖、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第七届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等,获批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市级精品课程3门,市级优秀教材8本。
服装学院简介 服装学院始建于1978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下设纺织工程系、染整工程系。
1985年经教育部批准在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的基础上组建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述二系也随之更名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纺织系和纺化系,同年新增设了服装系。
1998年三系合并成立了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服装学院。
服装学院本科起点,坚持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办学特色,形成了工程、设计、艺术、管理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教学体系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1300人,教职工80余人,设有4个系,1个中心实验室和1个服装研究中心。
有6个本科专业,1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纺织科学与工程),4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产业经济与管理),及1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点(时尚艺术设计)。
目前学院专任教师62名,教授10人,副教授22人,其中博士25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浦江人才计划1名,“双师型”教师7名,硕士生导师45名(包括校外导师),并拥有专业、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的,实力较强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为培养研究生提供了师资保证。
服装设计与工程学科先后经过市教委和上海市重点学科培育建设,参建上海市第一期、第三期教育高地、市085工程项目及上海市科委“上海服装创意设计与数字化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32 (主任单位),总计投入经费约为2800万元。
近5年,服装学院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上海市科委地方院校能力建设、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省部级项目30余项,完成企业委托重大项目145项,累计科研经费3600多万;累计发表论文571余篇,其中核心论文312篇,SCI、EI等三大收录论文90篇,出版教材及著作44本;申请各类知识产权351余项,其中实用新型授权141项,发明专利授权37项。
科研成果先后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三等奖、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
二、三等奖、香港桑麻纺织科技二等奖、上海市教育科学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上海市优秀产学研项目奖等省部级奖20余项。
另外,还获得了上海工博会高校展区特等奖、
一、二等奖以及中华杯金奖等各类奖项。
研究生荣获了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三等奖,上海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挑战杯”铜奖等。
近年有多名研究生分别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及上海市优秀硕士论文。
学院每年承办由上海市教委、上海市学位办主办《上海纺织服装创新研究生学术论坛》,邀请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以及产业界专家进行学术报告与交流。
同时,受中国针织工业协会委托成功承办第
一、第三、第八届中国国际经编设计大赛,得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及业内人士高度好评。
服装学院时尚艺术设计专业硕士另含与意大利米兰新美术学院合作的“1+1+1”中意双学位项目,即一年级在我院,二年级在意大利,三年级回我院修读学分的国际合作培养MFA计划,修读学分,完成两院的毕业设计后可获得双方颁发的专业硕士双学位。
服装学院先后经过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内涵建设“085”工程、上海市教育高地以及上海市创意产品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单位)的建设,在纺织工程、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产业经济与管理二级学科领域形成了稳固的研究基础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服装学院拥有10个研究工作室,包括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定制研究室、服装与服饰时尚创意设计工作室、服装品牌营销与电子商务研究室、现代纺织品设计与制造研究室、特种纺织品技术研究室、生态与功能纺织品开发研究室、绿色纺织品染整技术研究室等。
与上海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与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共享“纺织工业特种纺织品科技实验基地”、 33 “纺织工业南方科技测试中心”等多家科研检测机构,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实验研究条件。
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为基本达到了100%,考博率逐年上升,2017年考博率达到了15%。
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与原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现上海申通地铁集团)经过友好协商,于2005年1月22日举行签字仪式,共同创建我国第一所校企联办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
在校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各项工作卓有成效,学院构成了以本院专任教师、校内学科平台教师、地铁公司技术骨干和兼职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5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3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学科带头人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8人,硕博率达到100%,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45.1%。
学院现有学生1500余名。
学院先后经过上海市教育高地、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内涵建设“085”工程、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等项目建设,在城市轨道车辆工程、轨道交通检测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学科领域形成了稳固的研究基础和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
学术型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点三个研究方向:交通基础设施工程(轨道结构减振降噪理论与技术)、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轨道车辆检测与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轨道交通运营安全与管理)。
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一个研究方向:运营管理保障技术。
专业型硕士研究方向: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四个研究方向:轨道交通设备故障诊断技术、轨道交通节能与控制技术、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技术、交通工程结构维护保障技术。
研究基地建设:
(1)城市轨道车辆牵引实验研究基地
(2)城市轨道车辆电制动能量回收试验基地
(3)城市轨道车辆机械制动试验研究基地
(4)城市轨道交通轨道线路状态智能检测研究基地 34
(5)城市轨道车辆受电弓综合试验研究基地
(6)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结构安全和环境影响监测与评估研究基地
(7)城市轨道交通车地通信(TWC)检测研究基地
(8)基于无线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模拟试验研究基地
(9)轨道交通检测技术实践基地(10)交通运输工程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维护保障中心企业研究生工作站 学院突出成果建设成果:★2012年度成功获批上海市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轨道交通运营安全检测与评估服务中心”★以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为支撑的“交通运输”专业被列为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被评为校级重点学科和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上海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获批上海市第三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车辆工程、通信信号专业为上海市第四期教育高地资助项目★上海市市属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建设项目★上海高校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建设项目学院先后承担纵向课题123项(总额达2000万),横向课题192项(总额达5000余万),发表论文650余篇(其中核心论文40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129余篇,完成专业教材或编著15余部,期间先后完成和在研国家自然基金9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3项,“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20余项,研究总经费达2000余万元。
目前正承担着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城市轨道交通防灾系统风险评估和管控技术”、“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大客流疏运监控预警技术和装备研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高速铁路轨道结构性能参数动态诊断的反演理论与方法”、“基于列车运行的轨道振动能量捕获和回收方法研究”、“基于压缩感知和等效源法的内空间噪声源识别方法研究”、“公交桥接输运系统动态建模与优化”、、“多场耦合作用下CRTSⅡ型板式轨道非线性屈曲及动力特性研究”、“基于任务分析与多资源理论的轨道交通行车调度工作负荷与人因绩效研究”等,上海市科委项目“基于空耦兰姆波的无砟轨 35 道结构层间损伤非接触检测装置研制”、“轨道动力阻尼减震器的研制及在治理小半径曲线振动噪声的关键技术和产业化应用”,上海市教委重点项目“轨道静态几何参数的运动测量方法的研究”等一批省部级项目。
目前已累计毕业94名研究生,其中车辆工程专业74名,交通运输工程专业20名。
就业遍布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卡斯柯信号有限公司、阿里巴巴、中国南车集团、郑州地铁、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世界500强公司,毕业生平均起薪值超过8000元。
部分优秀的毕业生前往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数理与统计学院简介 数理与统计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78年的基础教学部,1995年为适应学校发展,更名为基础教学学院,2017年为全面深化学校综合改革,进一步提升数学、物理学和统计学等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水平,更好地支撑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更名为数理与统计学院。
学院下设统计系、高等数学教学部、工程数学教学部、物理教学部、应用物理系、物理实验中心、应用数学研究所(非独立建制)、学院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
我院现有教职工77人,其中教师72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37名,占51%。
教授4名,占6%,副教授27名,占38%;高职称教师占44%;毕业于985、211高校的教师62名,占82%。
教师中多人被授予“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育才奖、校教学名师等光荣称号,学院多次被授予校先进集体。
学院承担我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数理类平台课程、基础课程教学任务。
拥有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大学物理、大学物理实验等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强化自己的特色。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高等数学竞赛、全国部分地区(上海赛区)大学生物理竞赛和深圳杯全国数学建模夏令营活动等,并取得优异成绩,其中数学建模获奖数排名上海市前列。
学院建有数学建模创新实验室,云计算实验室和统计学实验室。
物理实验中 36 心拥有综合实验楼一幢,实验室面积3923平方米,具有价值1200万元的先进教学科研仪器。
学院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有校企合作的雷根大数据分析与量化投资开放实验室和上海成括金融统计与优化开放实验室,以及产学研实习基地。
近年来,学院精心组建统计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凝聚态物理、光学工程等科研团队,科研成绩硕果累累。
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数学天元基金、理论物理专项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晨光计划(人才计划)等34项,累计科研经费800余万元,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经费500余万元。
学院承担横向课题10余项,到款金额达200余万元。
累计发表SCI收录高水平科研论文150篇(第一作者),其中中科院二区及以上43篇(第一作者),上海市教委顶级期刊源论文20篇(第一作者);学术专著3本。
社会科学学院简介 社会科学学院成立于2004年,下设公共管理系、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研究中心;拥有“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两个本科专业,并通过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评估;2005年“社会保障”学科获批为上海市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社会保障”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被列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8年获批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设社会保障(与管理学院共建)、行政管理、现代城市社会治理、教育经济与管理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
社会保障二级学科经过近20年的建设,已形成了鲜明特色:第
一,聚焦我国社会保障事业重大战略问题,在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健康中国战略等领域开展了系统、持续和深入研究,是国内较早开展社会保障研究高校之
一,有着长期学术积累,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学术声誉。

二,聚焦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超大城市城乡统筹发展、社会保障政策及评价等方面,研究方向上特色鲜明。

三,将大数据处理和分析技术、计算机仿真模拟等定量分析方法运用于公共管理研究,建设了数据信息中心,公共政策仿真实验室,研究方法上特色显著。
社会科学学院现有专任教师93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6人,90%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0%教师具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
近五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0项,国家自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2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近 37 200项,科研经费超2000万元。
仅2017年科研经费就达到600万元。
“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现有在校研究生300余人。
社会科学学院以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注重文理学科渗透和多学科交叉,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开展产学合作教育,使学生具备复合型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社会科学学院与管理学院共建“上海市政府公共决策支持”研究基地、上海市“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社会保障问题研究中心”(市级智库)、上海市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分中心等省部级研究基地。
近5年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主要去向主要为外企、政府、高校、民营企业、考博等,就业人数最多企业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等。
国内升学的主要学校为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
38 勤业惟诚厚学致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研究生处校址:上海市松江区龙腾路333号邮编:201620电话:021-67791223网址:/ 39

标签: #北京师范大学 #多少钱 #多少钱 #油烟机 #丽水 #可多 #事业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