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博客BLOG,主编:张思玮

美国大学 3
编辑:王剑校对:傅克伟E-mail押zhoumoban@ 2博客BLOG 2017年7月7日星期五Tel:(010)62580821 前不久,公立大学学费的问题成为科学网博主们的热议话题。
有人认为,现在的学费水平是以低收入阶层为参照的,然后富人也交一样很低的学费,这是富人在搭穷人的便车。
也有人认为,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学生的收费只能作为大学办学成本的一个补充,而不能作为主要收入来源。
本版特选出3篇博文,以期更多读者加入讨论。
网罗天下 清华北大学费低得不可思议? 姻王跃建 中国大学的学费贵吗?这是一个无厘头的问题。
贵或便宜,看和谁比。
与美国的大学比,便宜很多,但比起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国家,确实贵。
其实这种泛泛的比较也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正如购物一样,价格高低是基于商品质量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而言的。
就国内高校来说,清华、北大,从社会声誉、教学质量、学术水平以及校友影响来讲大体相当,本科生学费也差不多,都是六七千元人民币,折合成美元也就是一千美元左右。
但如果把这两所学校和世界上同层次的大学相比较,就会发现清华、北大的学费低得没有理由。
清华、北大,在全球大学排行榜上位居前100,这个基本上没有异议。
这全球最优秀的一百所大学,绝大多数来自于欧洲和美国。
以2017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为例,北京大学排名第53,清华大学排名57,美国的南加州大学排名53,宾州州立大学公园分校排56。
这几所大学的排名很接近,但本科生学费却差别很大。
根据维基百科,2016年,南加州大学的学费是52283美元,宾州州立大学公园分校的州内学费是17900美元,州外学费是36388美元。
由于南加州大学是私立大学,而清华、北大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公立大学,所以它们之间的学费没有可比性。
宾州州立大学公园分校是州立大学,部分教育经费来自于宾州财政,所以州内学生的学费就便宜一些,而来自外州或国际学生就需付高一些的学费。
这样一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尽管它们都是公立大学,办学经费来源也差不多,但清华、北大的学费仅是宾州州立的1/18。
再来看看办学成本。
公立大学是非赢利性机构,但不是慈善机构。
办大学是有成本 的,比如建教学大楼、买仪器设备、给教职员工发工资、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行等等,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投入。
高等教育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都不是义务教育,所以对于公立大学来讲,办学经费基本上一部分来自学生缴纳的学费,一部分来自财政拨款。
这里面最大的一笔开支就是人头费,即给教职员工发的工资。
最近几年国内大学教授的工资上涨得非常快,而且国内大学教师的工资水平正逐渐和欧美靠近。
总体上而言,清华、北大教授的工资可能比宾州州立的低一些,但是绝对不可能低到是宾州州立的1/18。
再来看硬件设施的成本。
北京买一块地皮建教学楼不会比美国一线城市便宜。
还有买仪器设备,如果是国产的,可能比美国便宜一些,但如果买进口设备就要比美国贵最起码三成。
换句话说,清华、北大的办学成本不比宾州州立低多少,也正逐步和国际接轨。
就国内而言,现在较低收入人群月收入基本达到2500元,清华、北大的学费也就是他们两三个月的工资。
不仅低,而且这个低学费还维持了很长的时间。
基本上,从2000年以后清华、北大的学费就没有涨多少。
这么低的学费,差额从哪里来?只能靠财政拨款,由纳税人来承担。
这就衍生出一个公平的问题。
极少数人在清华、北大接受全国最优质的大学教育,但是绝大部分的成本却由别人来承担,这公平吗?特别是对没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的公民来讲这公平吗?在我看来,这是典型的劫穷济富。
因为清华、北大学生里面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是有,但比例很低。
有人说,中国贫困人口是多,如果再涨价,这部分穷人的孩子就没法读大学了。
但也应该看到经济宽裕的家庭也不少,大学一年 的学费还不够他们吃一顿饭、坐一次飞机、买一个手提包。
那么大学学费应该向收入低的看齐,还是向中高收入阶层看齐? 显然,现在的学费水平是以低收入阶层为参照的,然后富人也交一样很低的学费,这是富人在搭穷人的便车。
那么,大学学费向中高收入阶层看齐会产生什么积极效果? 首先,可以增加学校的办学经费,还可以让学校拿出更多的钱补助来自困难家庭的学生,让穷人的孩子不仅能上得起大学,而且还可以安心好好学习。
同时,从增收的学费里,拿出一小部分,建立奖学金,奖励特别优秀的学生,把这部分好学生能够吸引过来。
每年七八月,录取新生的时候,面对香港给出的诱人奖学金,我们很多的国内高校就有些底气不足了。
那么成立这么一个新生奖学金,在人才争夺战中就不会败下阵来。
其次,读大学一定程度上要讲投资获益比,比如大学读书你投进去多少钱,毕业后又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收益。
像在清华、北大读四年,平平常常所有必须开销加在一起,十万元人民币够了,这个投资和毕业后的收益比起来简直是“毛毛雨”,不值得一提。
收益太好,却投入小,所以自然而然就应该增加这个经济投入,即涨学费。
培养一个大学生本来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无论是家庭、学生本身都要承担经济压力。
像美国的孩子很多读大学要一方面靠自己的打工收入,另一方面就是靠贷款,要工作很多年才可以付清。
而国内很多家庭,供孩子读大学还是相当轻松的。
我们大学的学费的确该涨了,因为目前这种低收费制度对于办一流的大学教育是不可持续的。
(/u/ertwang) 我为什么喜欢香港 姻王善勇 今年是香港回归20周年,也是我博士毕业离开香港10周年,有些感慨。
记得有一次和一个朋友聊天,他问我,你在香港读的博士,又跑去美国做过博士后,现在澳洲正式工作,相比较而言,这三个地方你更喜欢哪里?说真心话,我更喜欢香港。
美国的科研体制相对公平,就科研水平提升而言,这里无疑是一个最理想的地方。
但美国的奋斗压力太大。
这种压力,首先是学术上的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
另外,生活上也有很大压力,比如说绿卡制度,也让这些初到美国奋斗的年轻人身心疲惫。
澳洲的科研总体要逊色于美国,但澳洲的科研体制跟美国其实是一体的,大同小异,在个别专业、个别领域甚至不比美国差。
澳洲的竞争不那么激烈,并且大学相比美国要少很多,所以发展机会也要比美国少很多。
但澳洲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更适合生活。
相比美国,澳洲的生活节奏很慢,生活、工作分得很清楚。
比如说,大学里下午5:00以后办公楼肯定就没人了。
而香港的科研压力丝毫不比美国轻松。
一般而言,要想在香港的高校找一个助理教授以上的工作,其难度不亚于美国。
虽说香港的大学没有美国的名气大,但港校的教师工资却不低于美国。
我为什么更喜欢香港?首先,香港毕竟是中国的一部分,在香港更有一种离家不远的感觉。
美国的压力太大,经常让人感觉人生没有着落。
澳洲很好,但总感觉太安逸。
人太安逸,容易颓废。
我很喜欢香港那种快节奏的生活,很喜欢香港的高效率,很喜欢香港的高度职业化,很喜欢香港国际大都市的氛围。
此外,最让我怀念的还是香港的饮食、风景和明星文化。
这些给我的香港攻博生活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
比如,香港人一天要吃六七顿,早餐、早茶、上午茶、午饭、下午茶、晚饭、夜宵。
他们这种饮食结构是科学的,少吃多餐,营养合理搭配。
而香港的住宿确实让人有些“难堪”。
我初到香港,师兄帮我租了一间房子,费用为每月1200港币。
当我扛着大皮箱艰难地爬到了五楼,往里一瞅,我的天呐!这间屋子最多四平方米,有一个上下铺的铁床靠在边上,另一边是厕所和洗澡的喷头,厕所和床之间有半堵短墙隔开,厕所前面是一个炉子架,架下有燃气罐,看来还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香港的学生生活还是蛮有意思。
第一次到香港的大学报到,我一下子就被感动了,因为行政人员对教授、讲师还有我们这样的博士生、研究助理都非常友善和尊重。
香港的大学教授权力相当大。
香港的大学,与其说是教授负责制,不如说是老板负责制。
老板是有约束的,因为他上面还有更大的老板。
除此以外,香港的每级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都要承担一定的行政职责,这是大学考核必不可少的一项。
不过,后来我慢慢了解到,这些大教授的行政工作其实主要是行政人员完成的,这样教授们才能把主要精力用于他们的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写论文、申请基金等。
那么,香港的学生是什么样子呢?据我对香港大学生的观察,发现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事认真、负责、一丝不苟、不耍小聪明,努力刻苦的程度丝毫不比我们逊色。
(/u/SY2012) 高校应大幅增加学费 姻叶建军 是否增加大学生学费是一个热门话题,很难一时取得一致意见。
这些年来,物价已经飞涨,国人工资也涨了不少,可高校的学费,依然纹丝不动,维持低水平。
还美其名曰:提高大学普及率,让更多的孩子上大学。
可研究高校的情况后会发现,这其实大错特错。
高校学费低,必然带来教学质量下降。
因为教育也是一种服务产品(包含人员、场地和设备等成本费用),低价必然导致劣质。
以人员成本为例。
教师工资过低,影响教师全心投入教学和科研。
不但年轻博士收入低,教授的工资也不高。
以致一些教师不能安心工作,做兼职、赚外快等,这显然不利人才培养。
就学费过低本身来说,会导致一些很重要但很烧钱的教学内容被裁掉,这在一些经费不多的工科学校尤其严重,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培养质量。
一些学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率”,甚至采取扩大班级规模,比如一些二本学校,班级规模已经超过60人,有些专业甚至超过100人。
学费过低,也不利于人才分流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一些孩子本应该去读职业技 术学院,却选择去读大学,造成现在普通大学学生严重过剩,加上培养质量不高,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同时,有技术也有一定理论修养的高级技工又严重缺乏。
如果提高学费,一些办学质量不高、就业不好的专业甚至学校,就会因为招生问题被迫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而大学生们也会因为学费高有一定的压力。
对于有人说应该先治理高校的毛病,再增加学费的说法,笔者不认同。
高校确实病了,不但得了臃肿低效、人浮于事的病;还因为长期缺钱,得了严重的营养不良的虚症。
可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对虚脱的病人吃药打针动刀子前,应该保证其营养。
怎么能够让病人饿着肚子做手术呢?所以,笔者的观点很明确:涨学费与改善高校治理一样,都刻不容缓,都应该马上行动。
至于涨学费(或者说增加培养费),到底是国家掏钱,还是个人负担?笔者的观点是,我们应该学习美国,个人负担一半,国家承担一半。
因为全部由国家承担问题很多:其
一,现在上大学大众化(毛入学率超过了40%)了,全由国家掏钱,负担太重,毕竟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建设到处需要钱;其
二,全 由国家出钱,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点财务压力好,学生可以转化成学习的动力;其
三,学生出了学费,也可以理直气壮地对高校的服务提出质量要求,所谓花钱就应该得到相应的服务;其
四,国家出钱的实质是全民掏钱,这对于没有上大学的公民是不公平,国家出得越多,对他们越不公平,他们没有上大学,将来平均收入本来就比上了大学人的低,为什么要让穷人补助富人呢? 按照服务(培养质量)越好、收费越高的基本原理,越是好大学,学费应该越高。
一方面,这些学校历年来在人才、设备和教学设施的投资要高很多,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也高很多;另一方面,通常上了好大学将来的工作机会和收入,要远高于一般大学,所以上好大学的人应该负担更大比例。
不过,现在国家对于重点大学下拨的人均培养费,显然要高于一般大学。
这也是典型的让穷人补助富人的做法,应该停止。
当然,在提高学费的同时,学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助学金、奖学金制度,让真正贫穷的孩子不会因贫困而失学。
这一点,现在做得很不错,如果提高学费相信会做得更好。
(/u/yjjyc) 公立大学涨学费,时机不成熟 姻李明阳 有关公立大学学费的讨论,笔者认为,应该涨,但时机不成熟。
先说说涨的原因。
单纯从学校办学成本财务分析的角度,大学生交的学费已经远远低于办学成本,这一事实没人否认。
以笔者熟知的几所农林院校为例,本科四年的生均培养成本大约在每年2万元,而学生的学费一学年只有6000元左右。
这中间巨大的缺口,主要由国家生均拨款来弥补。
据一位大学财务处领导透露,目前公立大学生均拨款的力度已经超过民办三本的收费标准。
以江苏为例,公立大学学生收费标准一般在六七千元,民办三本收费标准在1.6万~1.8万元。
据此可以推算,国家生均拨款每年1.6万~2万元。
学费过低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国内公立大学的收费水平基本维持在2000年水平上,因此近二十年来,教师的课时费、学生实习经费、毕业设计经费没涨。
以笔者朋友所在的大学为例,40元每节 课的课时费维持了17年,毕业设计生均经费300元标准17年雷打不动,另一方面,毕业设计的成本、要求却翻了好几倍;本科在校生4年的全部生均实习经费只有800元,很多实习只能以走马观花的参观、访问替代。
尽管如此,但大学学费上涨面临着很多社会环境、办学体制的约束,目前大幅度上涨时机并不成熟。
培养每个大学生的成本似乎并不高,但中国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中产阶级的家庭,从幼儿园开始,直到小学、中学,在长达十多年的过程中,家庭已经为子女的教育付出了较大经济成本,许多平民家庭在孩子步入大学校园前,已经处于经济危困、财务透支状况。
如果单纯从弥补教育成本的角度,大幅度提高大学收费水平,区区每年数千元的上涨幅度有可能成为压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另一方面,国内众多公立大学都有巨额贷款,每年动辄近亿元的利息支出,而许多高校教师没有纳入社会统筹,离退休人员的退 休工资差额补贴、巨额医疗费用,也成了学校巨大的财政负担。
难道提高学费,是让大学生为新校区扩建利息支出、离退休员工工资及医疗费用埋单吗?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学费起码在现有基础上上涨3~4倍,才能维持办学成本的收支平衡。
加上其他费用,培养一个大学生,一个家庭每年需要支出4万~5万元。
这样的收费标准,估计有相当一批家庭的子女只能弃学了。
因此,在现有国情条件下,学生的收费只能作为大学办学成本的一个补充,而不能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原因很简单:中国现实的人均收入、低社会保障水平制约了大学生收费标准不能大幅度上涨;公立大学的性质决定了政府应该为在编教师员工基本工资、学校基本运营费用兜底;机构臃肿庞大、领导决策失误、离退休人员负担过重,始作俑者是有关部门,当然应该由他们埋单。
(/u/jlrlmylt) 英文图书杂谈 出版科技英文专著需要哪几步 姻李霞 之前,谈到几个出版科技专著的纲领性问题,这次想谈谈出版专著的具体流程和出版周期。
也许有的人会不以为然,这些有用吗?出书是出版社的事,出版流程和作者有毛关系?其实不然,了解出版流程的常识和作者休戚相关。
换句话说,对流程了解的深浅程度能影响出书的进程和质量。
通常专著的出版流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是组稿阶段。
从编辑和作者接触、讨论出版意向开始,包括作者向出版社提交出书议案、同行评议、签合同、撰稿,直到原稿完成,由作者交给出版社为止。
这个过程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十几年。
第二是出书阶段,由原稿抵达出版编辑手里开始计时,经过文字加工、排版、出校样、作者审定校样、核红样发厂印刷装订,直到著作以电子版和印本的形式同时出版为止。
这个阶段一般是半年左右。
但特殊情况下,快的可以2~3个月,慢的可能会超过一年。
第三是出书后至再版或新版启动阶段。
这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变数更大,一旦新版书合同签订,就进入下一个轮回。
不同的出版社可能对每个阶段的划分有细微的变化,但主要内容大致相同。
第一阶段通常由编辑部完成,第二阶段由出版部负责,第三阶段由出版部和编辑部协调完成。
第一阶段,组稿编辑是领军人物。
从物色选题和作者开始,到预算、做合同、签字、督促和协调作者,预测市场,宣传参展等,每个细节都要过问。
在这个阶段,作者最重要的任务是按出版计划向出版社提交高质量的原稿,不仅是文字部分,还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
特别对图表的改进既花时间,又容易出错,如果在后期改来改去,事倍功半。
这个阶段也是最耗时间的,决定因素是作者。
第二阶段,出版经理唱主角,原稿一旦通过编辑部交接到出版经理手中,之后的出版环节都是由出版经理监督完成的。
如今编辑加工和审核校样都由外包公司完成,而且效率逐年提高。
作者交稿和检查校样多是在 网上完成的。
这个阶段作者的主要任务是尽快地回答文字编辑对原稿的质疑,按出版社要求改进图表。
接到校样后及时检查,在网上及时传递反馈意见。
校样审核后发印刷厂印刷,传统的纸版印刷工序多,周期比较长,一般要几个星期。
目前比较快的是POD(PrintingonDemand),直译是按需印制。
从文件发厂到出书,慢的几天,快的几个小时就搞定了。
如今POD不仅可以印彩图,而且版式范围扩大了许多。
这对加速出版周期,减少库存起了积极作用。
这个阶段的长短取决于两大因素:一个是原稿质量,一个是作者检查校样的速度。
第三阶段包括更误和加印两部分,但不是所有的图书都有这个步骤。
其中更误是个纠结的环节,可以戏称为“吃力不讨好”。
因为一旦出版的书出了问题,不论是谁的责任,肯定是要采取措施补救的。
如果问题不大,可以启动勘误程序,把网上和印本中的错误尽快改正过来。
如果问题很严重,比如书名或作者姓名有误,就要销毁印数,重新来过。
网上的版本勘误比较容易,平版或数码印刷的相对复杂,但却不得不为之。
与勘误相比,加印应该算是高兴的事。
那些受市场欢迎的书,由库存管理部门负责加印,每次加印之前,库存调度员会与编辑部沟通,保证文件内容正确,印数合理。
有些书出版后一年内就开始加印,而且可以按需不断重复。
该阶段不论是勘误还是加印,周期都比出书周期短,最长几个星期。
最后,还要提一下新版书或再版书。
再版书一般是销售比较好,但内容更新又比较快的书,比如计算机、生物技术等领域的专著。
几年前出版的新书,过一段时间也许内容或方法又有了突破或创新,需要重新修订和增减内容,这便有了再版书。
通常科技书再版的专著改动范围因书而异,有的只是个别章节增减内容就出版了。
但也有改动很大的,甚至近乎重写。
有些历史久远的参考书,甚至会变更作者,但唯一不变的是书的主题,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u/李霞) (本版主持:温新红)

标签: #美容院 #卫校 #北京 #的是 #十大 #十大 #大学 #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