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信息,高等教育信息2015

中国 5
年第24期(高教信息总235期) 发展规划处(高教研究所) 2015年8月30日 【本期特稿】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高校新增专业须审慎负责 近日,一项关于高校新增专业的调查显示,66.0%的受访者感觉当前高校的新设专业多;57.6%的受访者指出其人才培养定位不明,学生成为“小白鼠”。
眼下,各高校的招生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准大学生们即将开始自己的大学生活。
其中,总有一部分大学生将要修读的专业为学校的新增专业。
大学为何新增专业,这背后的动机、问题有哪些?大学新增专业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就此,《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上海师范大学原校长杨德广。
顺应社会发展但不可盲目《中国科学报》:您如何看待目前高校每年都在新增专业的现象?杨德广:专业教育对学校来说十分重要,而且与学生未来职业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比较明确的专业和工作岗位,专业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发展变化的。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专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随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之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就越来越多。
例如,我国古代,孔子当时所进行的教育只有“六艺”,分类非常简单,但现在我国高校的专业种类是200多种。
总体来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的专业越来越多。
《中国科学报》:高校每年新增专业的原因是什么?杨德广:这不能一概而论。
据我了解,对于重点大学来说,它们一般不要求新增专业,要求增加专业的学校大多是新建本科院校,包括一些民办院校。
这主要是学校规模发展的需要。
目前这些新建设的院校动辄都是万余人的规模,这意味着学校每年必须招收2000多名学生。
一般来说,按照教育界比较认可的标准, 一个专业招收学生的人数在60名左右比较好——学生数太少了不好组织教学,反之,如果学生人数过多,学生就业比较成问题。
目前,一些学校的特定专业往往招收几百名学生,这显然并不妥当。
按照每个专业招收60名学生的思路考虑,如果一所学校每年招收学生的总数是两千多人,那么这个学校就需要开设三四十个专业。
而事实上,很多学校每年的招生规模要远多于两千人,这就需要开设更多的专业。
因此,为了维持学校规模,这些学校存在新增专业的内在需求。
这是最主要的动因。
此外,某些高校新增专业的积极性在于跟从社会潮流。
换言之,这些高校只是看到社会上什么专业“热门”,有什么人才需求之后,没有经过认真的思考就盲目地跟从潮流新增专业,而非考虑自身是否符合和具备这个专业的招生条件。
《中国科学报》:很多依赖学生学费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学校,会倾向于多增专业,是这样吗? 杨德广:是的。
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一些民办高校。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欠缺政府经费,多把学生学费当作主要收入来源。
因此,新增专业、扩大规模对他们来说也有着经济方面的考虑。
除此之外,民办学校的声誉也主要依赖于学校的规模效应。
规模越大,学校的名声才能够传播得更好。
新增专业须考虑六大原则《中国科学报》:具体说来,高校在新增专业时需要考虑或者遵循哪些原则?杨德广:高校须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在此,我总结了六大原则。
首先,高校对于所申报的新增专业的专业目标必须非常明确。
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同类型的高校开设专业培养人才的目标也有所不同。
在招生时,学校对学生的条件如知识结构等,都要有一定的要求。
其次,学校对于自身的定位也要非常明确。
我以上海市某高校新增护理专业为例说明,有些水平高的一流医学院培养的护理人才可能是研究性质的,但对于这所高校而言,它本身并没有这方面的积淀,在考虑新增该专业时经过了调查和论证,他们的结论是,这一专业所培养的人才目标是职业导向的。
再次,学校在新增专业时,对于社会上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必须有充分的了解和调查。
同样是医学院培养的人才,可能在某一类市场竞争激烈,但这并不意 味着其他综合实力不强或者欠缺传统的院校就不能再申请新增专业、培养人才。
立足地方,满足区域性的社会需求,也是一种发展思路。

四,学校在新增专业时,必须考虑自身的办学条件,尤其是在该专业方面有何准备。
在新增专业时,学校能做的只是准备并且申请,但师资、教学设施等办学条件是否达到要求、是否能够被批准办学,都不是学校能够决定的。
在这方面,高校应该经过详细的调研、论证和准备,才有可能申请成功。
《中国科学报》:据媒体报道,有些高校的若干新增专业只开设几年就宣告取消,对此,您怎么看?在对新增专业的质量监控方面,我国目前有相应的工作机制吗? 杨德广:这是新增专业如何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如何与社会紧密联系的问题。
高校在新增专业之初就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和充分准备,而在专业开设之后,也应该继续重视教学质量。
在这方面,目前教育主管部门有例行的教学质量评估,但在我看来,这种做法目前还不够。
对于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估需要更加精细,可以考虑交由学科专业委员会及相关中介机构来评估,与社会真正接轨。
在培养学生时,学校也必须与用人单位、工厂、企业等直接挂钩,通过更加紧密的社会联系,帮助学生寻找实习机会,系统地培养人才。
与此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有助于日后更好地培养学生,真正地做到对学生负责。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5年8月13日)【高校动态】 清华大学建设新型学生资助体系8月19日,3300余名新生在清华园报到入学。
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申请资助的清华新生在报到当天都能得到一份《清华大学新生资助方案》,该方案包括了学生在本科四年将获得的经济资助介绍。
这也是清华大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资助工作,建设“基于诚信、基于需要、基于服务”的学生经济资助体系的举措之
一。
据介绍,“基于诚信、基于需要、基于服务”是清华大学今年提出建设的新型资助体系。
在以往资助工作的成果上,该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一体系中,“基于诚信”是对学生的期许 和信任。
在入学前,学生需如实申报家庭经济状况,申请资助,同时学生需要作出诚信承诺;“基于需要”是指在学生诚信申报的前提下,学校保证满足学生在校的基本需要,动态调整学生基本生活保障线,以助学金等无偿资助方式为主,避免学生的择业短视行为;“基于服务”则是学校在保障学生基本学习生活的基础上,努力满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践、出国等发展性需求,同时积极开拓岗位,鼓励高年级学生以勤工助学等方式获得资助,服务学校和社会。
据清华大学学生工作部副部长牛犇介绍,今年新生在报到时收到的《清华大学新生资助方案》,就是根据学生填写的《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系统生成的。
新生在表中填写家庭各项经济状况数据,供学校评定学生家庭贫困等级及需要的资助金额,并据此制定属于该省的个性化“一揽子”资助方案。
该方案涵盖学生大学四年的经济资助计划。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2015年8月20日)厦门大学设立本科生创新学分近日,厦门大学正式在该校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本科生创新学分,实行创新学分奖励制度,鼓励本科生积极参加科创竞赛活动。
据了解,今后,创新学分将纳入厦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计入教学总学分,厦大本科生在学校认定的各级各类竞赛、创新实验、发明创造、发表论文等方面取得成果,通过申请和认定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
教师指导科创竞赛创新活动,将计入工作量。
取得较多创新学分的学生,评奖评优时,将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并可以冲抵部分全校性选修课学分。
自2015级起,创新学分将作为必修要求,每名本科生应至少取得两个学分,这使得创新教育在厦大人才培养中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成为硬性要求。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5年8月21日)

标签: #南京 #十大 #净水器 #十大 #院校 #十大 #十大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