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高新区成创业“福地”,14区域聚焦2014年9月4日

批发网站 7
星期四责任编辑蔡明亮电话:(0531)85193527Email:dwj@ 企业投资技术入股财政专项资金扶持 滨州高新区成创业“福地” □本报记者王福录本报通讯员张春峰刘清泉 一家2012年创建、去年7月开始运转的科研单位,至今聚集了50名高端科技人员,其中25名博士、硕士,到今年8月申报了8项国家专利,6项获批……这就是位于滨州市高新区的山东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
8月25日,副院长李付杰告诉记者,去年营业收入860万元,今年上半年营业收入1500万元。
这要归功于体制机制的创新。
李付杰认为,研究院由当地大型企业愉悦家纺集团投资1000万元控股,科技人员技术入股,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凡是前来签约的科技人员,每人赠送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可提包入住, 家属就地安排工作;科研带头人需要的科研设备,可以根据需求实行“私人定制”,确保科技人才能够施才展志。
毕业于石油大学的张道荣、刘成禄,根据印染企业的需要,只用3个月就研发成功了自动化高速烘网设备,提高生产效率50%;他们开发出的写真印花设备,已经申报国家专利,被列入了省文化产业项目。
“黄河三角洲纺织科技研究院建立时间不长,但是聚集了一批高级工程师、博士和硕士,已经成为高水平的研究开发平台。
”滨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福友说,他们区致力于“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先行区、战略型新兴产业示范引领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集聚区、绿色生活休闲区”。
2013年12月,高新区 创业服务中心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这是滨州市首个国家级孵化器。
记者了解到,滨州高新区搭建多方位的技术创新平台,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技术支撑。
同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复旦大学滨州技术转移中心,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建设了武汉理工大学滨州研究院。
创业孵化基地还建设有先进制造服务平台、滨州市生物技术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滨州研究院等3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为保证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研发力量,滨州市生物技术研究院聘请复旦大学的田国梁教授担任名誉院长,并采取“企业用人、政府买单”模式,为滨州市生物技术研究院引进博士生一名,大大提高了技术服务平台的研发水平。
大学生创业难,大都缺政策、缺路子、缺资金。
该区制定出台了管理办法,并明确企业申请程序、进驻条件以及享受的优惠政策。
大学生创业进驻前,由经发局、投促局、安监办、科技环保局等多部门进行联合审查评估,做到了“一门申请,多方联审”;该区将扶持大学生创业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了700万元的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实施重点企业梯次培育工程,至今共拨付大学生创业各项扶持资金527.6万元。
目前,进驻大学生创业实体67家,今年已为25家进驻基地的创业实体发放创业补贴,其中享受创业岗位开发补贴12家,补贴金额14.45万元;7个创业者享受补贴196.39万元,孵化成功率达到了83%,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300余人。
□记者卢鹏报道 马牙枣 8月29日,无棣县小泊头镇马牙枣生产基地,枣农在采摘马牙枣。
马牙枣清脆可口,成熟期较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适合生长在鲁北地区盐碱滩上,无棣县于2010年首次引进我省,并在小泊头镇建立全省首个马牙枣生产基地。
截至目前,该基地占地200亩,涉及改良枣树11000株,年可产鲜枣30万斤。
收获后的马牙枣主要销往全国大中城市,年可实现经济效益500多万元,是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途径。
潍坊新增 三处省级创业基地 □记者刘珅报道本报潍坊讯日前,在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评审中,高密市苏州街创业孵化基地、潍城区农民创业示范园区、昌乐县珠宝产业创业园区通过认定,获得首批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创业示范区称号,并将获得省创业带动就业扶持资金最高500万元的奖补资金。
据悉,此次省人社厅共认定23家省级创业示范基地(园区),潍坊市占三家,与青岛市并列全省第
一。
利津牵手高校 推动工业升级 □记者蒋兴坤报道本报东营讯记者近日从东营市发改委获悉,利津县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全县24家骨干企业与浙江大学、石油大学、省农科院等30余家高校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利用利华益集团企业技术中心、山东凤凰制药中药固体制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技术研发平台,促进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培植一批知名品牌、著名商标,促进工业经济优化升级。
据介绍,利津县加快建立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加大重点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引进一批科技“精英”项目,截至目前,全县24家骨干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发展到24家,转化科技成果35项。
发放小麦良种 □记者卢鹏通讯员高桦报道 8月29日,地处黄河口的广饶县大码头镇东燕村正在为村民发放小麦补贴良种。
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该镇积极实施良种惠民工程,今年共为37个村订购鲁原502小麦良种64万公斤,可为农民节约资金48万元。
水生野生动物利用去年收入11亿元 驯养繁殖产业发达,鲟鱼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7.6% □王永卫李剑桥报道本报济南讯随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利用力度的加大,水生野生动物利用也逐渐兴起,据省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总队今年的水生野生动物利用基本情况调查统计,2013年全省共有水生野生动物利用企业(业户)1014家,从业人数达1.16万人,全行业营业收入11.1亿元,成为海洋渔业经济的亮点。
调查显示,我省共有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3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5种,省重点保护动物8种。
其 中,不少水生野生动物具有重要的科学、生态、经济、药用和文化价值,在保护的同时,我省还充分挖掘水生野生动物的经济价值,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为了掌握全省水生野生动物的地域分布、存养数量、经营利用状况,省海洋与渔业监督监察总队于今年3月份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调查摸底,初步掌握了全省的水生野生动物利用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我省水生野生动物利用主要分布在驯养繁殖、展演展示、餐饮服务、市场销售、工艺品、医药保健、中药材、加工 业、运输业等行业。
据介绍,我省的驯养繁殖产业较为发达, 主要从事杂交鲟鱼、大鲵(娃娃鱼)、松江鲈鱼、泰山赤鳞鱼、鳄鱼、海马、中华鲟七个品种,其中鲟鱼是我省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量最高、技术最成熟的品种,2013年产量达到8814.2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7.6%。
泰山赤鳞鱼是我省特有品种,主要分布于泰山周围,目前年繁育苗种140万尾,养殖商品鱼60万尾,年产值1000万元。
列1000万元科技创新专用资金 新材料产业的茌平样本 □记者刘珅通讯员刘明明报道 本报茌平讯山东颐和塑胶有限公司成功研制了塑料轨道枕木,邵氏硬度达到110度,远大于木头硬度,1万次回弹实验后的弹性弯曲不超过6%,耐老化性超过50年,其性能完全可替代木头和水泥。
据了解,借助融入“一圈一带”科技和智力优势,茌平县加快知名新材料企业和成果转化项目的培育引进,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使一批企业在国内外新材料行业加速隆起。
据介绍,颐和塑胶自主研发PE发泡环保阻燃隔音材料,避免了现有塑胶产品燃烧后 有毒物质挥发问题,环保要求达到了欧盟标准,成为国内唯一一家产品专供日本日立空调的企业;盛吉赤泥与山东大学合作,利用提碱赤泥废渣研制出可代替木材的新型建材,拥有自产品结构到生产工艺的9项专利技术;路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新投资3亿元的医学用关节传感器项目,由清华大学科技园提供技术支持,让智能化、微型化、可遥控和无创检测等全新的生物医学和技术的尖兵落户茌平县。
新材料产业的“神奇”正在颠覆人们的传统思维模式,赢得了市场的青睐。
据信发园林副总经理李汉明介绍,他们公司新能源材料是将农作物玉米、棉柴、小麦秸秆、木 屑等“废料”,通过生物质下行循环流化床快速热解工艺制取生物质燃料油,用于锅炉燃料供热发电、焙烧炉烘干、大型货运轮船发动机动力燃料,年可“吃掉”秸秆等固体废料25万吨。
“我们的订单已排到了年底,多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
”李汉明说。
“我们已经形成了以盛吉赤泥、信发远景等为代表的新型节能建筑材料,以颐和塑胶等为代表的特种高分子新材料,以信发园林为代表的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以路通科技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新型材料等五大类型,涉及30多家企业,新材料产业正在燃起星星之火。
”茌平县经信局局长张明壮说。
据统计,上半年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6亿元,实现利税13.5亿元,同比增长13%,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不足1%,工业大头依然是铝电产业、密度板、纺织等传统产业,但发展新材料产业的路径已然成型。
“技术创新是制约因素,在新材料行业尤其关键。
”张明壮说,茌平县每年的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科技成果鉴定数量、科技进步奖数量尚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为此,茌平县列出1000万元的科技创新专用资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成果转化给予资金支持。
铝箔生产线 □刘明明报道 山东方通汽车装备有限公司投资3.5亿元新上的0.04mm—0.4mm厚度铝箔生产线,改变了以往汽车交换系统材料需要外购的局面,补齐了当地铝加工企业从铝锭到散热器成品之间的二级加工材料“链条空缺”,大大降低了茌平县周边热交换器制造成本。
中国水产商务网 正式上线运行 120多家重点企业加入 □苏斌李静报道本报济南讯据省海洋与渔业厅通报,8月27日,中国水产商务网、网上展厅、网上商城正式上线运行,目前包括好当家、海之宝等120多家重点企业加入。
据介绍,中国水产商务网是由全省各级渔业主管部门与技术支撑单位烟台直线网络公司合作,打造的SMVC架构商务平台,该平台包括企业展示、大宗商品批发交易、在线商城和咨询四大平台,突破了传统B2B、B2C孤立的信息链模式。
企业官方网站以及原材料采购、产品展示推广、商品在线零售等数据相互衔接,共同组成一个水产电商平台。
据悉,商务网采取边建设边运行的方式,按“三期”规划建设。
后期将更多优质企业引入平台并向企业推介各种个性化服务。
中国水产商务网的正式上线运行,是由传统渔业经济转向现代渔业经济一个新起点,实现了企业产品传统展览展示和宣传推介模式、企业原材料采购供应和销售模式、质量监管和品牌打造等政府部门职能的三大转变。
济南5项目 获中央3900万资金支持 □记者蒋兴坤报道本报济南讯近期,国家发改委先后下达三批2014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济南市上报的5个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项目获得批复,争取到中央预算内资金3900万元。
青岛各类人才总量达144万 □记者蒋兴坤报道本报青岛讯近日记者从青岛市发改委获悉,青岛近年来推出的各类引才政策利好为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优质人才资源,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44万人,各类人才数量在全省均居首位。
目前,包括党政人才、事业单位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农村实用人才等在内的全市人才总量达到14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51人,新世纪百万人才工程人选54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66人,山东省突出贡献专家184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和海外特聘专家152人。
有7家中科院系统院所落户青岛市,先后建成启动博士后站78个,累计招收博士后1235人。
4项目落地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 总投资逾72亿元 □李剑桥郭乃金报道本报北京电8月29日,东营市政府、商务部投资促进事务局在北京举办驻京企业助力蓝黄战略暨东营绿色发展产业合作交流会。
会上,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央企和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署了4个合作项目,总投资逾72亿元。
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控制面积417平方公里,目前完成配套面积约80平方公里,分为主体产业区、东八路东产业园、临港产业园、空港产业园四个部分,同时建设了软件园、黄河三角洲广告产业园、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产业园等一批产业聚集体。
据了解,中美清洁能源合作产业园由中美两国商务部共同确定建设,鼓励中美两国清洁能源企业开展对接合作,通过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金等方式加速一批成长型企业的产业转化,培育发展一批具有潜力的战略产业。
交流会上,中国华电集团、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等单位和开发区签署了战略合作项目。
记者了解到,中国华电集团将在东营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LNG接收码头、分布式能源三联供、污水处理、中水发电以及LNG储运气化站等项目,总投资70亿元。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将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总投资2亿元。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将在开发区建设东营汽车检测基地项目。

标签: #网络推广 #免费域名 #有哪些 #内容 #前十 #儿童 #关键词 #卫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