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初:用整个的人生去证明,苏州技校排名前十有哪些学校

苏州 2
JIAOYUJIA 推进教育家办学 122015.10.21 版 思想力校长 对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的李金初来说,他正在求解一道生命中最重要的“证明题”———人生中心教育,用他整个的人生。
李金初:用整个的人生去证明 □本报记者白宏太 8年前,李金初卸任校长,离开工作了36年的北京市十一学校。
两年后出版的《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一书,完整地记录了他在北京十一学校的从教经历,仿佛是一种告别。
一切完满,在周围人眼里,李金初该好好休息了。
可能连李金初自己都没料到,他的教育生涯很快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不是一次简单意义的“再出发”,更像是他以往教育实践的升华。
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完善教育人生的一次机缘”。
如今的李金初,是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的校长。
在这所1993年由他亲自创办的民办学校里,他重新发现了教育,提出了一个具有原创性的基础教育理论构想———人生中心教育。
完善这一理论构想,建设理想中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是李金初赋予自己的使命担当,也是他要用全部智慧与经验去证明的一道教育命题。
顿悟 经过12年的努力,建华实验学校在2007年已经发展为一所包含小学、中学的12年一贯制学校。
对于40多年一直在中学任教的李金初来说,这既给了他补全教育履历的机会,也启示他从整体上思考教育。
小学生特有的活泼、纯真、率直,感染着李金初。
孩子们喜欢他,叫他“校长爷爷”。
建华的校园里,经常出现这样动人的一幕。
清晨,李金初一进校园,自然地牵着孩子们的手,一起走向教学楼。
更多的孩子看见他,都飞也似的奔涌过来,亲热地拉着他、抱着他,有时差点儿把他扑倒在地。
还有什么比孩子们的喜爱更珍贵的褒奖! 就是这样的瞬间,面对这些可爱、鲜活的生命,在走过自己近70年的人生历程后,回看生命的起点,李金初顿悟了教育的意义。
“当他们呼唤着向我涌来,张着手臂要我抱抱,我对教育的认识才如梦初醒。
”李金初说,“教育承接了生命,便承接了整个人生,教育是为人生服务的,人生才是我们进行教育的中心。
” 仿佛捅破了一层窗户纸,对于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李金初豁然开朗。
随着思考的深入,他越发觉得这个教育命题的重要意义。
“命运真的很垂青我,让我有了一次弥补教育人生缺憾的机会。
”他感慨地说。
人生中心教育为什么姗姗来迟?在自己离开北京十一学校来到建华后才诞生呢?李金初曾很认真地想过这个问题。
原因并不复杂。
在北京十一学校任校长的20多年,李金初很大一部分精力是倾注于学校的办学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要 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要考虑学校的队伍建设和硬件建设,太多现实的羁绊让他无暇对教育做终极思考。
但不可否认,这些年来,北京十一学校在课程和育人模式上全面、系统、深入的改革,从主体性德育、主体性教学、综合课程、分层教学,到四环节教学、二四制中学等,都为人生中心教育的提出做了充分的实践准备。
就像一粒种子,遇到合适的温度、湿度才会萌芽一样,有了这样厚实的积淀,加上在建华学校小学部的体验与感受,成为李金初提出人生中心教育的催生力量。
不过,最初的人生中心教育,还只是一个稚嫩的教育新生儿,简单、素朴,存在于理想中,期待着理论的阐释与实践的构建。
创生 2010年5月,李金初和夫人高荣真飞赴美国,来到北卡罗来纳州的杜克大学,出席女儿的硕士毕业典礼,这是他第一次陪夫人出国旅行。
在这趟旅途中,在上面这两项“正式”任务之外,李金初还有一项“业余”工作,那就是系统整理人生中心教育的思路。
所谓“业余”,就是除了陪伴夫人和女儿,其余的时间,无论是在杜克大学女儿的公寓,还是在旅行途中的宾馆,每个夜晚,因为倒时差而睡不着的凌晨或深夜,凡是可利用的点滴时间,都被李金初安排用来完成人生中心教育的研究思路。
此前,学校用了近一年时间,组织教师研制《人生中心教育价值与行动纲要》。
李金初提出了《纲要》的12项目录,大家分工起草,完成了各自条文的拟定。
经过多次讨论和研究,一些基本的共识已经达成。
但在李金初看来,关于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是谁也替代不了的,必须由他亲自来建构。
因此,身在异国,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
尽管只能在“业余”工作,但这无疑是一次相当畅快的写作。
短短15天,李金初完成了5万多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论纲》初稿。
巧合的是,1996年,也是在出国的旅途中,李金初完成了《论学校国有民办制》的初稿。
那篇论文被专家誉为全国首篇系统论述学校“国有民办”的理论文章,自此开启了学校国有民办制改革的先声。
两篇重要文献,成为李金初教育人生中的两块基石,具有开创性意义。
《人生中心教育论纲》是第一篇系统论述人生中心教育的理论文章。
此后一个学期,在吸收了教师们学习、讨论、思考的成果后,李金初对《论纲》进行了增补和修订,形成了25万字的《人生中心教育论》,成为指导建华人进行教学改革的“科学发展观”。
读着关于人生中心教育的论述,在为李金初一贯的缜密思考、大胆创造而赞叹 的同时,让记者十分诧异的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诗意与激情。
提及《论纲》的完成,李金初毫不掩饰自己的喜悦。
“它是一个新教育生命的宣言。
”李金初说,“我们后续的研究,就是让它更健全、更完善、更健壮、更丰满、更有血肉、更有灵气、更有生机、更有力量。
” 诸如此类的排比,还有形象的比喻、美妙的联想,在李金初的文章中随处可见。
他形容人生中心教育是“一方极有希望的绿色教育原野”,形容人生中心教育学校是“新的教育桃花源”。
他畅想,在这样的学校里,“那里的生命成长亮丽,就像青青小草,像嫩绿的树芽,也如同艳丽的鲜花、婷婷的荷塘,更像我们的苹果树、尖茅草和绿色的竹林及挺拔的雪松”。
从这些文字中,你能体会得出,对于这一新的理论创建,李金初是怀着怎样的热望与自豪。
证明 然而,李金初同样怀着一份清醒的认知,作为一项全新的教育命题,在被证实之前,它仅仅是一个教育假设。
对人生中心教育的证明,除了科学、逻辑的理论研究与建构之外,最有说服力的,无疑是建设一所人生中心教育的学校。
从科学、逻辑上进行理论证明,对李金初来说,并非难事。
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的李金初,积淀了良好的专业素养,长期、系统、严格的数学学习与训练,影响着他的办学与教育改革。
同时,几十年不间断地对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的学习,让他能够在理论思考上举重若轻。
这些都对人生中心教育命题的归纳和基本证明大有助益。
与近些年此起彼伏兴起的“某某教育”相比,李金初在人生中心教育提出之初,就非常注重理论的证明。
在《人生中心教育论》中,他不厌其烦、不厌其细地 李金初湖南省张家界人,曾任北京市十一学校校长,现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董事长、校长。
出版《平生只想办好一所学校》等多部著作。
在全国首先提出并率先实践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四年制高中学制改革、全国中小学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博士后项目。
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用了一半的篇幅,从基本概念、基本公理、基本关系、基本问题及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社会学基础等方面,深入浅出地给予了理论论证。
“在研究和实践构建中,我们会友好地‘会见’那些有代表性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理论家。
”李金初自信地说,“但不是为了照抄,也不是寻找根据,只是为了比较, 从而证明人生中心教育理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 从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出发,李金初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两个“基本公理”: “任何人终其一生,有且只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
” “教育的作用就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教人生活。
” 大道至简!看似极其浅显明白的论断里,包含着李金初对教育的一些原初性思考:人与教育的关系、生命与教育的关系、人生与教育的关系,从这些关系出发,他提出了人生中心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究竟要为学生“准备什么人生?怎么准备人生?” 通过无可辩驳、丝丝入扣的证明,人生中心教育呈现为一个极其严整、科学的逻辑体系。
不过,李金初仍强调,人生中心教育不是一项纯理论研究,而是一个具有草根性的命题。
“人生中心教育是‘田野之作’,这正是它的优越之处、美丽之处、生机之处和可成器之处。
”李金初说。
为此,6年多来,李金初更为注重的是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把人生中心教育做出来。
在建华实验学校,李金初带领教师们改变学制、整合课程、改造教室、改革课堂,创造具有人生中心教育的学校课程和学校文化,培养体现人生中心教育理念的新型教师和学生,最终让建华成为人生中心教育学校的模板和母体。
李金初所希望的,不仅是创生出中国本土的教育学理论,因为他深知,当下的中国有太多象牙塔式的研究,缺少的是袁隆平式的人物。
他的着眼点,也不再是“办好一所学校”,而是形成一套成熟的经验,创造更多的人生中心教育学校。
“人生中心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使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即实现美好人生。
”李金初说。
(实习编辑江莎莎对本文的写作亦有贡献。
) 记者手记 找到原点再改革 谈及人生中心教育,李金初像孩子一样兴奋,那种急切想要分享的神情,让人联想起阿基米德发现浮力时的惊喜。
早已宠辱不惊的李金初,何以如此动情?显然,这项教育改革无可比拟的独特价值,让他心向往之,满怀憧憬。
这是一项原创性的教育改革,也是回归教育原点的改革。
正如李金初所言, 在中学当校长20多年,他少有思考教育与人生的关系,这是一个缺憾,现在他有了弥补缺憾、完满人生的机会。
从改革的本质来说,李金初证明了教育与人生是一切教育关系中最根本的关系。
以人生为中心省察教育,更接近生命的原点,也更接近教育的原点。
也因此,人生中心教育的实践,既是 李金初教育人生的一次返璞归真,也是对教育终极命题的回归。
这,正是改革的独特价值之
一。
当下的教育界,关于基础教育的研究项目很多,动辄以“某某教育”相称的实践也很多,但是有多少真正能找到教育的原点,是从原点出发的改革呢?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最近,有一个教育团来访,先是参观考察校园,然后是互相交流。
带队教师要我讲一讲当初我是如何提炼办学理念与办学思想的?我没有讲如何梳理思路与思想,反而作了深刻的“反思”。
这源于两年前,我曾听一位校长讲他如何不看书?———不看当下国内专家,包括中小学校长写的书,讲得很直率。
我听后猛然一惊,还有这样的“狂人”?后来冷静思考,发现他讲的还真有几分道理。
许多校长参加了培训,整理了自己的办学心路与实践旅程,纷纷写书。
内容涉及从校园到课堂,从德育到智育,从文化到管理,从教师到学生,从历史到现实,从理念到实践,从目标到过程,从效益到效率,校长们以自己“提炼”出来的理念贯穿全书,渗透于整个书中的角落。
看这样的一本书可以,会有启发,看两本也还行,也能获得感想,但如果有一批书是这样的模式,会不会产生“审美疲劳”呢? 我们注意到一个现象:“珍珠”散落在草地上,不一定需要把它们拣起来,用一根绳子串起来,挂在脖子上。
经过统一的“提炼”,校长们一个个脖子上挂上了珍珠项链,如何是好?一群校长,这样站立在一起,会是一道靓丽的教育风景吗?经过“提炼”,校长都变得“能说会道”,而台上说得头头是道,台下并没有带来多少实质性变化。
名家专栏 一个个瞬间,看似平常,但对未来而言,都会不同凡响。
原来,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校园生活!它承载着幸福、美好,自然天成,美妙恰似天籁。
做如自然般美妙的教育 □柳袁照 这个问题是要引起重视的,“概念化”、“体系化”在书本上,而不在实际工作中。
苏州园林中的湖石,是苏州园林的重要元素,但它最讲究一个“真”字。
原石是它的价值所在,只要动了手脚,用了“工”,原有的价值也就不存在了。
教育不也是如此吗? 讲讲真话,讲讲自己的疑虑,说实话,是我的荣幸。
中途休息,带队教师与我认真地进行了交流。
我以为他会生气、会发火。
结果,他却对我说:你这是“超越”,正因为你先前有了“提炼”的过程,才有此刻的“超然”。
所谓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毕竟是教师,又点拨了我的偏差,瞬间让我“新悟”:提升自己,要把过程与终极目标谁是谁搞清楚,把过程当目的是错误,把手段、载体当本质、核心是错误。
培养教育家不是为了培养而培养。
教育家是什么?教育家在当下学校中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可能有一些参加过培训的校长仍没有真正弄明白。
梳理校长的办学思想,体系化是手段,是过程;用一些通用的手段,建立一种“模式”或“模型”,不是目的,而是过程。
在这之前,校长有灵光闪现,有珍珠散落在地上,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一种原始 的状态。
从“原始”到“自然”,必须经过“有意义有目的的人工提炼”,关键是“提炼”以后的超越,返璞归真,走向“草根”。
原始森林是人类最后的家园。
在当下快速变化的现实面前,雨林、沼泽地、高山与河流都会瞬间消失。
所谓原始森林,是指那些人的意志还没有改变的森林。
我去过这样的森林,在西藏墨脱。
一树一树的杜鹃花,盛开又凋谢,落红如血,点点斑斑,铺满森林。
每一棵树都高大挺拔,每一棵树都爬满苍翠、湿润的藤蔓。
树生树长,花开花落。
一切都令人欣喜又惆怅,敬畏又 忧伤。
阳光透过层层密密的树枝树叶,那种明暗变化,更让森林有一份迷蒙与神秘。
人到过的原始森林,还能叫“原始森林”吗?留下了人的踪迹,一定留下了人的“意志”。
在我看来,虽然还是同一片森林,但一切都已改变。
此刻,又我明白:经过办学思想体系化之后,虽然学校呈现的状态仍然是我们熟悉的那个状态,但是一切都已变化,经历了从原始到自然的过程。
今年的教师节,我们也本着崇尚自然的原则,进行了简单而有意义的庆祝活动。
我们为所有班主任、备课组长、教研组长、督导、中层以上干部分发聘书;为30年教龄的教师分发证书,为过生日的教师送上蛋糕;还有为退休教师专门举行了庆祝会。
几百人的会议,他们早早来到学校,天空格外蓝,树木格外葱郁。
老教师们一个个排队进入会场。
什么是好教师?这就是好教师。
两袖清风来,两袖清风去。
这种简朴而庄重的仪式,也让教师们留住了自己的“历史”的记忆,并有“真实的纪念物”作支撑。
这种返璞归真、体现教育的蕴含,一切都为常态而有念想。
一个个瞬间,看似平常,但对未来而言,都会不同凡响。
原来,这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的校园生活!它承载着幸福、美好,自然天成,美妙恰似天籁。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 主编:吴绍芬电话:010-82296743编辑:冯永亮电话:010-82296740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南京市 #净水器 #前十 #十大 #贵妇 #职高 #装修公司 #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