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派古筝:200年声声传风雅,2013年3月22日

古筝 4
星期
梁利杰 电话:(0531)85193248Email:dzwh2012@ ■守望非遗 作为央视一套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古筝曲《渔舟唱晚》的旋律陪伴了我们多年——— 金派古筝:200年声声传风雅 □本报记者王兆锋本报通讯员王会刘旭东 筝声悠扬200年 出自临清市金郝庄镇金西村金灼南之手的古筝独奏曲《渔舟唱晚》,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中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首古筝独奏曲。
作为央视一套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这支家喻户晓的《渔舟唱晚》旋律陪伴了我们多年。
家庭熏陶,自幼习字学筝,勤学苦读,博览群书,并对筝学、律学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景生情,有兴致活跃的景象;末段以潺湲流水作结。
” 钻研并遍访名师,拜师金灼南外甥许泽生的门下,学有所成。
他现为中国管弦乐学会古筝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优秀考级指导教师,上海音乐学院校外优秀考级指导教师,山东省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
从2002年到现在,他教的学生达300余人,多人考入音乐院校深造。
临清金郝庄镇,是片艺术底蕴丰厚的沃 据临清政协的王明波介绍,金灼南有一至 晚年,金灼南不顾年老体弱,仍常为群众 在长期的教学和古筝演奏实践中,李克超 土,古筝演奏由来已久,这一带的古筝以声纯
亲,系清末进士,曾任朝臣,还乡后食宿金演出。
初建伊始的山东电视台曾录制播放了他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
2008年,他应中国音乐 韵正而闻名,世称“金派”,距今至少有200家。
他带回大量书籍,其中有部分音乐论著,的《渔舟唱晚》等曲目。
家协会古筝委员会邀请,参加了在扬州举办的 年的流传历史。
有掐筝者多名,其中以金灼南成就最著、声誉最隆。
他以其文雅、洒脱、朴实、细腻的风格独树一帜。
凡闻其演奏者,无 对金灼南助益颇大。
他18岁时考取秀才,科举废除后,在家乡教授私塾,不断研究古筝技艺。
少年时代因其勤学苦练,无论家传筝谱还 金派古筝再发新枝 中国古筝艺术第六次交流大会。
作为一名最基层、最年轻的民间艺人,李克超在大会上作了《浅谈古筝普及阶段影响教学成绩的几个因 不为那深邃幽旷的音韵、细腻迷人的情趣所陶是民间流传的筝曲,他均能演奏自如。
青年时 为使筝艺流传后继有人,金灼南系统整理素》的演讲,获得了学界中外专家的广泛认 醉。
期,他抱筝外出,走遍江南数省,寻师访友,了大量筝曲,撰写了《论筝学知识》、《筝学同。
“辛南村中街的这片空地原是繁华的集博采众长,使其筝艺日趋成熟,遂成一代名探源》、《书法论丛》等专著。
其中《筝学探 多年来,李克超痴迷于古筝艺术,每天都 市,曾是金灼南和村中古筝艺人切磋的场地。
师。
源》是金灼南汇集6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而写成坚持弹奏金版的《渔舟唱晚》,特别醉心于发 上世纪五十年代,无论严寒酷暑,村里每逢集 1912年,金灼南根据筝曲《双板》、《三的一部珍贵的筝学论著。
此外,金灼南家藏的源于当地的以金灼南先生为代表的“金派”艺 市他们总是尽兴而弹,陶醉而归。
”据金灼南环套日》、《流水激石》编创成一曲,取名筝谱《筝谱集成》,是中国少见的清代民间工术的研究和整理。
为深入研究金灼南原曲,
的外甥许泽生回忆,一次,在集市上,有两个《渔舟唱晚》。
描绘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尺谱抄本,共收集筝曲29首,谱前撰有“筝年来,李克超多次去南京、济南、浙江等地搜 人下棋发生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这越发引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被公论”。
金先生将古筝学中的源流、构造、音集金先生的资料,拜访金先生的学生、金先生 得两人争吵不休,几近大打出手。
这时,传来认为海内外名曲。
临清古筝民间艺人李克超告响、吕律、调式、指法等等细心研究,编成教在外地的后人及家乡尚健在的民间筝人,孜孜 古筝声声,悠扬而祥和。
围观的人呼啦一下全诉记者:“此曲系1912年辛亥革命后,推倒满材毫无保留地奉献于社会。
不倦地学习来自老家的《渔舟唱晚》、《双 都吸引过去了。
只见70岁的金灼南,身着长清帝制的时候,金老欣望中国有了转机,借着 如今,金先生早已驾鹤西去,但在他生活板》等传统名曲的演奏技艺。
他还组织成立了 衫,手掐琴弦,宁静、优雅又斯文。
就这样,渔人的幸福生活写的。
首段描写渔夫在夕阳晚过的这片热土上,却涌现了一批古筝新秀。
李鲁西筝会。
一场不小的风波,被金灼南的琴声抚平了。
照的时候,风清浪静,市鱼沽酒,既醉且饱,克超就是其中一位。
现年32岁的李克超,是临 如今的古城临清,金派古筝声声传风雅。
金灼南,1882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音乐世扣舷而歌,有悠然自得意致;二段写回忆封建清市金郝庄镇新南村农民,民间古筝艺人受家该市正以《金灼南古筝艺术与〈渔舟唱晚〉》 家。
其祖父、父亲酷爱音乐,擅奏多种乐器,专制的时候受到的压迫摧残,有伤感的情怀;族的熏陶,李克超自幼酷爱音乐,特喜古筝。
为专题,申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中藏有大量书籍及筝、琴等乐器。
金灼南受三段描写天空地阔,鸢飞鱼泳,仰观俯察,触为能承传金派古筝的精髓,20多年来,他刻苦 冠县乡村文化 农民唱“主角” □蒋兴坤许永飞郭洪恩报道本报冠县讯今年元宵节前后,冠县18个民间文化艺术团体集体进城展演,为县城居民送上了一场丰盛的“文化大餐”。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团体的组成人员都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
冠县通过培养文化能人、扶持民间文艺团体健康发展,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打造文化载体,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使农民文艺团体逐渐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真正让农民扮演起了乡村文化的“主角”北馆陶镇文化站站长李保祥介绍说,2009年以来,北陶镇以开展“非遗”调查为契机,挖掘民间文化特色,并从村庄挑选文艺骨干、文艺能人,每周选出2天时间进行培训。
这几年,经过培训的这些文化能人回到村里,逐渐成为各村庄的文艺活动领头人。
目前,北馆陶镇有西街、北张庄、大刘庄等12个文艺活动团体,团体人员有360余人,每年文艺表演数十场次。
去年,镇上举办了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12个民间艺术团体演出了24个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
为让农村文化有地方演,农民娱乐有地方去,冠县逐步完善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1年,前屯村拿出部分村集体资金,加上争取上级扶持等方式,筹资60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文化大院。
如今,文化大院里乐器、健身器材一应俱全。
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筹资难,一直是困扰农村文化繁荣的一个难题。
该县通过探索实施“三点筹资办法”,采取县、乡(镇)财政拨一点,村集体筹一点,集体、企业捐一点筹集资金,分批帮建,共同建设,破解了文化设施建设资金难问题。
目前,全县建起了565个文化大院。
筹资112万元为18处乡镇(街道)文化站点统一配备了电器、乐器、服装、道具等文化设施和设备。
“庄户戏”进城 ▲3月19日,垦利县垦利街道民丰村的50多岁的庄户剧团老演员王芹(前)正在同伴的帮助下妆扮头饰,准备给东营市胜兴小区的居民演出。
该街道在推进城市社区管委会与街道融合中,秉承“工作融合文化先行”理念,大打城乡一体化文化品牌,将近年来红火的农村文化带入城市社区,给县城居民带来了“乡土亲情”。
□记者卢鹏通讯员张秀美崔丽英报道 他是我国首位自建个人博物馆的收藏家,也是“一代帝王师”窦光鼐的第六代子孙——— 窦宝荣:“要饭也不能变卖藏品” ▲窦宝荣和他收藏的藏品 100多万件藏品!这绝对是一个让任何人都感到震撼的数字,也让人感到几分疑惑:这么多的藏品,是如何收藏到的?又是如何存放的呢? 谈起收藏与传承中的辛酸事,窦宝荣说,“我们家族有一条严格恪守的‘规矩’,那就是这些藏品无论到了谁的手中,要饭也不能变卖,必须像对待自己的生命一样对待它们。
” □本报记者王红军本报通讯员郭沛盛李芳 日前,记者走近我国首位自建个人博物馆的收藏家,“一代帝王师”清朝内阁大学士、左副都御史窦光鼐的第六代子孙窦宝荣,听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讲述自己收藏的传奇经历。
耳濡目染“低调”收藏 走进诸城市四达公司,现年69岁的窦宝荣,正伏案为即将出版的五本书作序。
他说,“这次将要出版的五本书,其中两本是印鉴类图书,这在全国来说都绝无仅有。
另外三本,一本是20年来收藏点滴的影像集,一本是常山博物苑建设集锦,还有一本是常山楹联集。
” 窦宝荣出生在诸城市石桥子镇,也就是古代的“汉阳城”,当时建有几座很大的寺庙,因此佛像和其他古旧东西很多。
但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人认为家里摆着古人的东西不吉利,要么扔掉,要么废弃,还有人用佛像来垒墙、搭桥。
在家族文化熏陶下长大的窦宝荣,自小便对收藏着迷,对古人流传下来的东西格外珍惜,常常做一个“有心人”。
在别人看来那只不过是刻着佛像的几块石头,窦宝荣却如获至宝。
正是凭借一点点的积累与收藏,才使许多旧时古物完整地流传至今。
回忆起保护藏品的经历,窦宝荣说,那时恰逢“文革”,面对别人随意打砸破坏,自己 就将那些完好的大佛像和旧玩偷偷地埋起来,做好标记,小的就藏在自家的地下室里。
“家族传承下来的古物都是单传,除了继承者,族里的其他人都不知道这回事,更不能让他们看见。
”正是这份保密和“低调”相传,才得以使成千件的藏品保存下来。
“藏品从没卖过一分钱” 窦宝荣对收藏的热爱,与其先祖窦光鼐流传至今的家族渊源是分不开的。
在窦氏古训中,有一条训规是积善行德。
窦宝荣说,上世纪四十年代,他们家曾经收留了一位流落街头、70多岁的老和尚,一直照顾他到去世,老和尚也给他们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书和佛教用具。
窦宝荣的藏品种类繁多,从佛像、古籍图书、名人字画、陶瓷真品到铜石印章、紫砂壶、玉器、邮票、货币、青铜礼器、民俗等,所藏品总量达到100余万件。
穿行在各色藏品中,一件件不曾见过的古代物件,叫人应接不暇。
在很多人看来,仅仅是祖上留下的宝藏,足可以让窦宝荣一辈子锦食无忧。
但窦宝荣说,“我收藏的100多万件藏品,从没有卖过一分钱。
”在他眼里,那些“宝贝”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个人藏品,而是蕴含着几代人心血的中国文化传承。
正是如此,窦宝荣的藏品规模越来越大,稀世珍宝也越来越多,有古朴浑厚的战国青铜鼎,有西汉亭亭玉立的“彩绘女立俑”,东汉神采飞扬的“击鼓说唱俑”,唐代金佛造像,宋代金制执壶和辽代金冠,还有我国现存造像 罕见的佛教造像精品北齐“菩萨像”等。
让收藏品“长久留存于世” 有了数目众多的藏品,窦宝荣又迈出了别人不敢想象的一步———修建私人博物馆,让那些饱受沧桑的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保留下去。
“在10多年前,我的藏品便已向公众对外开放,这些藏品都放在公司的一个又一个大库房里,慕名来参观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
但藏品数量太多,如何摆放是个问题,别人也很难了解它们的价值和秩序。
”窦宝荣表示,如何让这些收藏品长久地留存于世,是一直挂在自己心头的担忧。
这也是修建私人博物馆的初衷。
去年,在诸城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4.15亿元的常山文博苑一期工程基本竣工。
文博苑由万佛寺、窦府、民间艺术研究院以及文物及艺术品陈列、古书字画陈列、石雕艺术、陶俑等场馆组合而成,整个建筑采用宫殿式造型,秉承明清时期科学而完美的建造工艺,共有单体建筑86座、房屋1000余间,所有的建筑均由窦宝荣自行设计完成。
“我要让子孙后代通过直观的东西来了解传统文化,因为文化能够改变人的思想。
”窦宝荣说。
淄博10项实事 夯实基层公共文化 □记者王红军通讯员马瑞辉王晓颖报道本报淄博讯以全省“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年”活动为契机,淄博市日前推出了文化惠民10项实事,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这10项实事项目具体,将由市财政拨出适量资金,确保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这10项实事包括:加强重大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市、区县文化中心建设;推动文化“三农”工程建设,新建190个农村文化大院、634个农家书屋,实现农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优化升级500个农村文化大院,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繁荣文艺创作,设立淄博市专项文化艺术创作资金,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丰富群众文化活动,举办文化惠民“千场文艺演出”活动,为改制国有文艺院团、30个庄户剧团更新配备演出器材,为200个城市广场舞队伍配备音响,提升文艺团体装备水平;全市“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扩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和美术馆免费开放项目,10家馆(站)争创全省百家优秀馆(站);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做好非遗项目开发利用;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辅导工程,免费培训600名乡村文艺骨干;振兴地方戏曲,建设2个地方戏曲示范基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扶持2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改陈布展;按全省统一标准,建设1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文登农民家门口 喜“文”乐“健” □记者任松高通讯员王波报道本报文登讯欢快的音乐响起来,优美的舞步扭起来。
每天下午,侯家镇马家夼村的妇女们就会早早地聚集到村里的文化大院,合着音乐,跳起扇子舞,扭起秧歌,其乐融融。
据悉,村里的文化大院去年9月份投入使用,共投入20多万元,面积4000多平米,农家书屋、妇女之家、老年活动室和健身广场一应俱全。
既能读书,又能健身,还促进了和谐,村里风气明显好转了。
让物质生活富足起来的农民大步迈向“文化小康”,尽享丰富多彩文化生活带来的愉悦,文登文化民生投入一直“不差钱”。
仅去年,文登市财政就投入313万元,镇村投入250万元,新建文化大院86个,完善文化大院331个,让农民在家门口喜“文”乐“健”。
目前,文登100%的村建有常年开放的活动场所,成立了全省首家农村图书交流中心,建设了200个集活动室、卫生室、警务室、农家书屋、便民浴室、便民超市、健身广场等于一体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把全市所有村纳入了社区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市、全省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先进市。
依托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目前文登群众已自发组织成立400多支戏曲队、宣传队、剧社等业余表演团队,80℅的村建起了锣鼓队、秧歌队,常年开展文化活动。
胶州“非遗”传承 走向大众化 □记者蒋兴坤通讯员刘振华报道本报胶州讯“猛虎灯,样儿凶,瞪着两眼似铜铃,百兽之中它为王,摇头摆尾好威风……”新学期刚开学,胶州市大同小学的排练教室里,10岁的郑萧一袭青衣,粉面桃腮,顾盼有神,正在排练茂腔传统戏《赵美蓉观灯》片段。
“三年级开设秧歌课,四年级开设茂腔课。
学校还设有秧歌、茂腔两个兴趣小组”大同小学校长战德锐告诉记者,除校内艺术老师教授外,学校还定期邀请专业剧团的专家来指点。
据悉,自2009年9月开始,胶州市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工作,全市126所中小学开设了“非遗”基础课程或选修课。
北关街道的欧堡小学是胶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胶州剪纸传承基地,剪纸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
“要确保‘非遗’传承后继有人,就要走‘大众化’路线。
”胶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闫晓峰认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敞开大门,将非遗推向大众。
近年来,胶州市先后投入近10亿元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和项目建设,将秧歌、剪纸等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设计建设了秧歌城广场城市雕塑、公共服务非遗展示设施等。
每年,市财政都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非遗传承人收徒传艺,举办各类艺术培训。
目前已开设民办非遗学校7处,艺术培训班30多个,年培训学员1500多名。
与此同时,市财政每年还安排专项扶持资金50万元,扶持民间剧团进行公益演出,每场演出市财政补贴2000元。
除了节会品牌,胶州市还致力提升特色产品文化内涵,打造非遗文化产品,目前开发的具有胶州秧歌文化内涵的剪纸作品,在当地旅游文化产品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南关京剧同乐社 18年颂风采 □丛清洁郝际文孟蕾报道本报昌乐讯“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3月12日是昌乐县城关街道南关京剧同乐社成立十八周年纪念日,为庆祝自己的节日,演员们齐聚一堂,兴致高昂地唱起了一段又一段京剧名段。
南关京剧同乐社成立于1995年,现有演员60多人,能演出大型京剧6个全场,成为城关街道“文化社区”名牌之一,2012年还入选山东省百个农村特色文化品牌。
自成立以来,该社秉承“自娱自乐,弘扬国粹,服务社会”的宗旨,共义务演出500多场次,服务观众30余万人次,并辐射、带动周边多个县市区。
近年来,昌乐县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作为惠民实事来抓,不断加大对农村文艺队伍、文化能人的培养,把文艺演出搬到群众家门口,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标签: #学校 #前十名 #的是 #羊奶 #十大 #物流 #前十名 #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