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不补课,补什么?,云计算学什么

算学 1
2016年4月28日星期
·父母课堂 主编:杨咏梅编辑:黄文设计:聂磊电话:010-82296652邮箱:jiatingjiaoyu@QQ群:371368053 10 家教行动儿子不补课,补什么? 薛涛 在城市里,每逢周末假日,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许多中小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东奔西跑,俨然赶场一样——原来,他们是到各种机构补课去了。
每每看到此情此景,我的心里默默地想:当初的决定是对的。
我的儿子不补课,因为我觉得补课泯灭了孩子的天性,我要给儿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孩子上幼儿园时,许多同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报了不少班,有学舞蹈的,有学外语的,有学乐器的。
由于本人是教师,稍懂一点教育教学理论,总觉得强迫这么小的孩子学这学那不太科学。
于是,我征求了孩子的意见,孩子什么都不愿意学,就愿意玩。
每到周末,我们爷俩就到处溜达,我们的足迹遍及锦州地区的城市乡村。
在渤海岸边,我们看到了盐场,看到了渔村,孩子知道了食盐的来历,体会了渔民的艰辛;在北镇农村,我们看到了庄稼,分清了玉米高粱,更看到了远近闻名的万亩葡萄园,分享了果农葡萄丰收的欢乐;在闾山之巅,我们共同收获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成功喜悦…… 如此下来,许多其他小朋友在图画书上看到的场景都被我们亲身经历了,孩子成了小大人,虽然没有参加这个班那个班,但是却成了“万事通”,这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孩子上小学之后,看到许多同龄的孩子补外语、学初中的课程,美其名曰“先走一步”。
本来,作为教师,我有许多熟悉的同行,可以为儿子推荐“名师”,但我还是让孩子自己做主。
孩子不愿受到补课班的束缚,我觉得这也无可厚非。
就这样,儿子没有补课学外语,在指导孩子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我们继续“行万里路”:我领儿子到黑龙江克山农村老家寻根问祖,孩子看到了广袤的黑土地,熟悉了关东的风土人情,了解了父老乡亲生活的酸甜苦辣;我们领儿子游“新马泰”,孩子亲身走进了如梦如幻的世 界;我们领孩子到哈尔滨看冰灯,到北京看升旗,到上海看东方明珠塔……至于锦州本地的名胜古迹、市井生活,孩子更是烂熟于心了。
每当有外地的朋友来锦州,只要孩子能抽出空来,我都隆重推出他来当导游。
我还教孩子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其中的一件事情至今我仍然津津乐道。
那是儿子念小学四年级的事。
那天清早,我们全家和孩子二姨全家一同乘火车从锦州到沈阳串门走亲戚。
由于行程匆忙,我们只买到站票。
站了一个多小时,把我累得眼冒金星,筋疲力尽。
突然,一个稚嫩的声音响了起来:“爸爸,到这儿来。
”一个旅客要下车,儿子正在给我抢座呢。
我把座让给了孩子二姨。
没想到她没坐,却把这座让给了她正在国内一所重点大学念书的儿子。
这大学生也不客气,一屁股就坐了下去,且怡然自得。
我不好评价别人的孩子,但是从这件事上看出我对孩子的教育还算成功,因为他会做事,会做人。
平时我还支持儿子利用闲暇时间学游泳、练田径、打乒乓球,练就了一副好身板,在每次的中、小学运动会上的短跑比赛中,我儿子都能进前两名…… 我的儿子不补课,我要让他经历探索的过程,学会学习的方法。
由于没有参加各种补习班,尤其是没有提前学英语,孩子的英语成绩上中学以后就一直不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考高中、考大学,貌似“输在了起跑线上”。
为了尽快改变这种情况,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到了孩子身上。
单词记不住,我帮助他做卡片;语法弄不通,我为他买了大量的参考资料;完形填空不明白,我鼓励他多向老师请教……就这样,孩子的外语成绩稳步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的数理化成绩一直很好,尽管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提前补课,但是他更加珍惜学校的每一节课,上课认真听讲,努力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有疑问的知识点还要亲自演绎一番。
与 经常补课的同学相比,尽管没有听到重复讲解,没有受到强化训练,没有掌握什么解题技巧,应试秘笈,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还是要高出一筹,同学们都说他知识学得实、学得活、头脑灵活。
尽管受外语“先天不足”所累,孩子还是考上了锦州市重点高中,三年之后,又考上了沈阳理工大学。
尽管这所大学不是什么名牌大学,但是我们夫妻还是一起把孩子送到了大学校园——我们要让儿子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望子成龙的良苦用心。
我的儿子不补课,我要培养孩子主动学习的精神,一往无前的霸气。
上了大学之后,许多同学觉得应该歇口气,我儿子则不然,他认为发奋的时候才刚刚开始,对自己抓得比上高中的时候还要紧。
在课堂上,他认真听讲,善于动脑,喜欢质疑,经常为一个问题追着老师不放;在课下,许多同学利用闲暇时间逛街、应酬,可我儿子一有时间就“扎根”学校图 书馆。
除了弄懂弄通老师教授的功课以外,他还涉猎相关知识的扩展,探索学术论文的写作。
与其他循规蹈矩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的同学不同,儿子在学习中体现出了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总能提出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和想法,这一点受到许多任课老师的称赞。
老师也因势利导,在指导学生做科研课题的时候,总是先询问我儿子的想法,只是稍加点拨指导。
就这样,在老师的大胆放手下,孩子的科研素质和学习能力逐步形成。
几年来,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名列前茅,英语也通过了
四、六级考试。
大三以后,一些同学开始准备考研,许多人为此报了“考研辅导班”。
征求了我的意见后,儿子决定独善其身,自我奋斗。
为了避免干扰,他在学校附近租了一套房,并买来大量的复习备考资料。
就这样,除了上课和参加学校安排的活动以外,我儿子就在这里日夜苦 CFP供图 读。
短短半年,体重就下降了十斤。
孩子心里憋着一口气:我就不信考研也得“补课”,我一定要通过自身奋斗打出一片新的天地。
终于,次年三月,考研成绩公布,我儿子以该校理学院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东北大学,而一些参加“保过班”的同学却名落孙山。
眼下,我儿子已经硕士研究生毕业,并且在国际知名的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国内知名的EI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去年又考上了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说:“人生是长跑而不是短跑,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甚至有许多是大器晚成。
我们现在要提倡给孩子留下‘科学的呼吸、持续的耐力、健康的体魄’,这三点是孩子们一生需要的。
”真的,我的儿子不补课,却拥有了这三样人生必备的财富。
(作者单位:辽宁省锦州市教师进修学院) 微言 “戴尿不湿”上培训班或许是厌学的起点 宁光华 曾经看到有这样的报道,说有位家长抱着个戴着尿不湿的孩子来培训班听英语课,目的是想让孩子从小适应学习环境,但是最终没有成功,孩子太小了,脱离了家长的怀抱就会哭闹。
这则报道是不是很让人啼笑皆非,甚至有些滑稽呢? 每到周末,大大小小的课外培训机构门庭若市,学英语的、学舞蹈的、学朗诵的、学钢琴的、学美术的、学棋艺的,等等。
忙碌了五天的家长们放弃休息,早早地把同样忙了五天的孩子残忍地从温暖的被窝中拉起来,赶集似的来上课,下课后,再去学另一种特长。
就不能放慢节奏心平静气地和孩子一起过个周末吗?家长的目的何在呢? “人家同学都学呢,咱不能不学。
”哦,这是盲目攀比和从众的心理。
“学个特长,升学多条路。
”哦,这是功利地为了升学。
“闲着时间也浪费了,不如学点东西。
”哦,这是认为休息等于浪费时间的理论。
“我小时候就没学什么,一辈子遗憾,得让孩子学。
”哦,这是家长自我理想的再现。
有没有家长是在冷静地分析了自己孩子的爱好特长秉性特点身体条件之后,再带孩子来学习的?学的内容是孩子自己喜欢的还是你自己喜欢的?据我所知,不少家庭虽然没有上面讲的这样过分,但是,逼迫孩子练琴的家庭不在少数,练琴时妈妈喊孩子哭爸爸叫的家庭也不在少数。
逼着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发展,会适得其反,孩子没有成才,反而逆反心理产生了。
培养孩子成才的前提是兴趣,有兴趣才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成才,不能逼迫孩子成才。
童年,这是人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是打基础的时段,这个基础,绝不仅仅是背单词、背古诗、学技能,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启迪,是熏陶,是多给孩子快乐的刺激,是亲近大自然,是玩儿。
戴尿不湿的阶段,更是如此。
人才培养重应用锐意革新焕生机 ——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建设应用型高校的创新突破 专业建设 瞄准行业需求发展 引领特色 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党委书记冯林看来,作为一所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的院校,专业建设必须瞄准行业企业需求,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如何实现这一点?学院选择的有效路径就是与企业联手,共建并助推专业发展。
提起电子科大成都学院航空分院,无论在业内还是业外,人们总会赞一声:“专业!”成立于2004年的航空分院,是该校与四川航空集团公司合作创办的,所设专业在管理和教学上都带有鲜明的“航企元素”,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民航企业的需求,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链接。
短短十余年时间,航空分院已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民航基础教育品牌。
近年来,随着直升机驾驶培训、无人机等通用航空产业兴起,市场对这一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剧增。
2015年11月,紧跟行业发展的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与广汉市一家通用航空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定向培养、就业实训等领域全面合作,培养适应这一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人才。
由于针对行业所需,航空分院的特色专业越来越出彩,优势凸显。
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紧贴行业需求、携手企业共建特色院系及专业的故事还有不少。
2012年5月,学院与国腾集团云计算研究中心共同成立了云计算科学与技术系。
这个系可不一般,它是国内首个本科层次的云计算系,填补了云计算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空白。
该系聘请了多名研究中心的研发人员做兼职教师,讲授专业和实验课程,同时,多层次为学生提供参与企业项目的机会,让人才培养的过程更贴近企业实际所需。
在专业建设上,学院还另辟蹊径,走出了一条“弱势专业依托优势专业发 “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十三五”教育规划建议中的一大亮点,也成为普通本科高校今后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的风向标。
在此背景下,本科院校在向应用型转变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精准发力、创新突破?居于祖国西南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在探索的过程中找到了精准发力的“路径图”,将目光聚焦到4个重点上——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教师队伍。
学院以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构为核心,紧密结合行业产业发展,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了众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身处建设应用型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时代潮流中,院长罗正祥表示,“学院将坚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打造出区域内响当当的特色专业,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学院的特色发展。
” 校企共建机器人实训基地揭牌仪式 展”的路子。
电子信息是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经管类专业则相对弱势。
2011年,学院经管系开设了“管理电子复合实验班”,将优势专业与弱势专业相结合,培养兼备电子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才能的复合型人才。
办学以来,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坚持自我的办学定位,设置了一批紧密对接产业和企业需求,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新产业、新业态的专业,并始终抓住专业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不断创新突破。
课程体系 聚焦实践教学能力 培养应用 “这门课程是干什么的?为什么要学这门课程?”带着迷茫踏进大学校园的新生普遍存在这样的困惑。
从2014年起,电子科大成都学院面向大一新生推出了“专业导论课”,让学生了解专业与行业的发展前景、就业所需能力,并对未来有所规划。
专业导论课具备重视实践与应用、贴近行业发展的特质,这正是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时最关注的重点。
据教务处处长程庆介绍,从2013年底开始,学院对两门公共基础课——高等数学和大学英语进行全面改革。
改革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专业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各有侧重和特色。
高等数学 从最基本的工程应用出发,重新制定大纲、教案,修订学生成绩考核办法。
大学英语以应用为导向,以“听说读写译”五项全能实训为主线贯穿教学全过程。
学院各系还大胆对课程进行重构,通过减少理论课课时、学分置换等方法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学院从实验室建设着手,构建了完备的以应用型和实践性为基本点,以实验、实习实训相结合,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
学院积极革新实训模式,其中,最为抢眼的是“项目制”实训模式,即专职教师将自己擅长的项目分解成若干子项目,完全按照公司的标准,组成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产品设计。
教务处副处长谭波说,经过“项目制”实训的学生走上岗位后能很快上手,以工程师的专业姿态,承担更多的责任与挑战。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重构,是普通本科高校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
深知其中要义的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时刻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将教学改革真正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成长和终身发展。
培养模式 践行因材施教合作 凸显校企 2014年9月,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 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开设了创新创业实验班——“践行班”,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
同年9月,微电子技术系开设了“思跃班”。
这个班带给学生有别于传统班级的学习体验:在教学上,推行“菜单”式定制培养,实行小班化教学,还采用“学徒制”,学生跟着老师做项目,锻炼实践能力;管理上,突出“家庭”式管理模式,采取现代企业流行的扁平管理,让每位学生能及时反映问题并得到一站式服务。
“践行班”和“思跃班”的产生,是学院因材施教,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之举。
如今,像“思跃班”这样的特色班在学院已“遍地开花”:计算机系开设了“网络安全实验班”,培养实践能力强的网络安全人才;电子工程系开设了“英才班”,引入企业轮岗培训,力求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所突破;通信与信息工程系开设了“高通班”,以全程导师制,个性化培养有创新精神的高级通信人才…… 除了创建特色班、践行因材施教理念,学院在人才培养上始终秉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理念,通过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同实施培养过程等方式,避免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
例如电子工程系,与当地众多高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共建了涉 及物联网、机器人等方向的多个实践基地,同时,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工程人员担任教学导师,派教师到企业培训、锻炼,将企业中的前沿技术、最新动态融入课堂教学;利用企业众多的项目资源,组织师生参与到项目研发的“实战”中去…… “深入的校企合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不断提升,这为他们就业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电子工程系系主任许宣伟对学生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正如院长罗正祥所言:“作为独立学院,学院本身就是校企合作的产物。
从办学第一天起,校企合作就是我们的生命线。
”在坚持校企合作的思路下,学院人才辈出,学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等众多大赛中斩金夺银,彰显了人才培养的突出成效。
教师队伍 定位“双师双能”实现教学相长 在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微电子技术系,有一位“用公司项目管理方式来管理教学”的老师深得学生喜爱。
他叫李明进,拥有12年企业工作经验。
长期的企业工作经历,让李明进对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具有清晰的认识。
教学中,他结合企业所需,根 据培养目标和所需能力划定一条“知识点主线”,同时,围绕这条“主线”设置诸多小项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项目,实现“做中学”。
与李明进一样,学院经管系教师邓礼全也是一名典型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曾在百事集团从业10年的他在企业管理上颇有心得。
他的课堂总是不缺企业元素、不乏实用的从业经验。
培养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打造兼具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
电子科大成都学院全面依托各种层次的合作办学,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和川航合作,航空服务专家成了专业老师;随着与成都欧联合办图形艺术系,来自一线的图形艺术工程师成了专业老师;通过和国腾云计算研究中心合作,研究中心的专家们也成了专业老师…… 从2008年至今,已有数十位有一线工作经验的老师走上了学院的讲台。
他们是真正的“双师双能型”教师,其教学绝不照本宣科,而是来源于生产实际,更为灵活,也更有针对性,很受学生欢迎。
在师资建设上,除了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对于年轻教师,学院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他们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加快“双师双能型”育成之路。
同时,积极组织教师赴企业“顶岗实习”,最远的甚至走出了国门。
在保障体制上,为了让“双师双能型”教师没有后顾之忧,学院在政策上保障,在资金上支持,在校内职称评定上弱化科研论文,而重视项目。
因为项目比论文实践性更强,也更能锻炼教师、锻炼学生。
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电子科大成都学院不忘初心,始终秉承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她跟随时代发展的脉动,在教学改革上不断推陈出新,走出了一条应用型高校的特色发展之路。
(陈志敏苏文)

标签: #做什么 #数据 #机里 #什么用 #什么用 #数据 #数据统计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