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导向双轮驱动五维融合,大数据专业学什么适合女生学吗

适合 0
2021年3月3日星期
电话:010-8229688882296879教改风采07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零售、新金融、智能制造、数字化管理等各种新业态、新模式的相继出现,对商科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近年来,常熟理工学院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商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紧紧围绕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这一主轴,以教学改革、专业建设为双驱,促进产教融合、校地融合、能力融合、理实融合、中外融合,将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重点聚焦于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目前已开展相关立项研究20多项,发表代表性教学研究成果论文30多篇,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专业顺利通过江苏省专业综合评估,市场营销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专业。
2020年学生获“挑战杯”全国金奖,70%的毕业生在苏南地区就业,绝大多数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能力导向双轮驱动五维融合 ——常熟理工学院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ACBSP),2019年初启动ACBSP国际商科认证,按照国际商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适应新商科发展要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围绕“商科+”构建新商科复合型人才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对商科人才的需求为牵引,学校根据新商科专业岗位能力要求以及新商业业态变化的新趋势,反向设计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达成目标,重构专业基础课程相对稳定、专业主干课程不断优化、专业方向课程快速适应的知识与能力体系。
按照新商科复合型人才要求,学校对市场营销、财务专业等商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造,在传统商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增加新技术和新思维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构建“商科+新技术+新思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体系。
在通识基础课程、通识核心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中加大数学类课程(数学、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统计方法类课程(统计学、统计工具软件使用)、计算机类课程(编程、数据库、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课程等新兴技术类课程的课时和学分比例,相应减少和压缩一些传统商科专业课程和学分比例。
鼓励工科和理科等非商科专业学生选修商科第二专业 (辅修专业),加大对计算机和数学类专业学生通过转专业进入商科专业学习的支持力度,不断优化商科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和知识结构。
在商科专业中开设哲学思维、逻辑学、创新学等课程,鼓励商科专业学生选修相关课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商业创新能力。
形成“通识学习+专业学习+行业学习”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模式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学校构建“通识学习+专业学习+行业学习”的能力分层进阶、贯通融合的柔性培养模式。
一是能力分层培养。
学校把商科学生的能力分成通用能力、专业能力、行业能力三大类,其中通用能力是商科学生应该共同具备的管理能力和个人素养,专业能力是与岗位相关的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行业能力是解决管理问题的综合创新能力和职业跨界发展能力以及商业新思维和商业伦理观,不同的能力对应不同的层级、不同层级的能力设置相应的学习课程和培养模块。
二是能力进阶培养。
遵循学生实践能力进阶提升的基本规律,
一、二年级强调通 用能力学习,三年级突出专业能力培养,四年级注重行业能力训练。
三是能力贯通融合培养。
强化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商科专业与管理的融合,强化管理与大数据、互联网、新技术的融合,发挥学校、学院、学科的综合优势,构建教育综合资源的整合体系;与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行业学院(产业学院),将商科教育、信息化大数据与商业新业态、新模式高度融合,打造全新的资源整合平台,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融通发展的能力和相应的素养。
通过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学分制、跨专业选修、英语分级等制度,围绕“商科+”构建“4A”(Anytime、Anywhere、Anyway、Anycontent)柔性教学体系,学校实现了实践教学地点多样化、师资安排组合化、项目实施常态化、学习方式混合化、考核评价多元化,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了柔性环境。
建立“双轮驱动、五维融合”的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以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双轮”为驱动,促进产教融合、校地融 合、能力融合、理实融合、中外融合,通过开放型课程体系、集成化教学模式、立体化合作平台的构建,全面整合和优化教学资源,为新商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学校利用所处地区新经济和新业态活跃的区位优势,与国内知名电子商务企业京东集团共建电子商务实训基地,与常熟服装城集团、江苏省级电商小镇——常熟莫城云裳小镇合作开设跨境电商班,建成国家教育部门科学工作能力提升示范基地项目,与上海鲲驰贸易有限公司共建新媒体营销行业学院等,积极与互联网新经济模式融合,培养新媒体电商人才,加强学生通用能力与专业能力训练。
学校开展商科专业国际化合作人才培养,与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欧克莱尔分校合作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中美国际课程实验班,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合作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硕士班,并接收来自“一带一路”的中亚国家留学生来市场营销专业学习,既能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商科应用型人才,又能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通道和阶梯。
学校开展商科专业国际认证,2018年底加入美国商学院认证委员会 学校探索实践邀请企业行业实务界合作开发课程、案例以及开设实务讲座、聘任实践导师、建立实习基地等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方式,全力培养懂市场、懂技术并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一方面,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和锻炼,到合作企业进行业务研修和应用课题研究,积累管理经验,提升商业思维和商业新技术能力。
另一方面,通过特聘教授、讲座教授、实习指导教师和创业导师等形式,柔性聘请商界领军人才、管理精英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商业和企业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近5年来,常熟理工学院5个商科专业通过推动教师参加企业研修30多人(每人研修时间不少于半年),聘请校外导师50多人,聘请行业特聘教授30多人(每个专业5—6人),并通过建设“五合一”基地(学生教育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基地、教师研修基地、校外导师来源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双导师制等平台形成了长效的合作机制,打造一支具有“双师素质”和实践经验的稳定的实践教学队伍,解决了实践师资不足的问题。
(张国平宋君靳代平) 重庆财经学院 “首席教授制”护航一流课程建设 “微观经济学”获2019年国家级别一流本科课程市级遴选,并获评重庆市2020年一流本科课程; 立项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4项,其中重大项目1项,实现学校该类项目零的突破; 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和西部项目各1项,实现学校该类项目零的突破; 吴华安教授获评重庆英才·名家名师(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罗胤晨博士获评重庆巴渝学者·青年学者; 出版《微观经济学十讲》《宏观经济学十讲》《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课程学习指南》《经济学基础学习指导》5部教材; 获重庆市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共5项。
…………一所民办普通本科高校的课程教学团队缘何获得诸多骄人成绩?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团队?带着问号笔者进行了深入挖掘。
以“首席教授制”为抓手,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作为一所财经类本科院校,经济学课程教学对人才培养质量至关重要。
2017年初,时任副校长吴华安结合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特点,首次提出实施“首席教授制”提升师资队伍能力的要求,并于同年底聘请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学教学全国名师李政军为首席教授,组建校级经济学教学团队。
团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以“专业、规范、特色、卓越”为指针,提升教师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
首席教授制定了系统“育师”计划,采用寒暑假课程研修班、专题讲座、读书会、教学比赛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举办寒暑假课程研修班7期。
研修班以“马工程”“西方经济学”为蓝本,以年轻教师说课、首席教授主讲的方式,集体备课,深化课程认识,搭建课程对话平台。
——举办与研修内容配套的读书会5期,每期一本经典著作。
先后阅读熊秉元的《法的经济解释》、海尔布伦纳和米尔博格的《经济社会的起源》、罗德里克的《经济学规则》、朱海就的《米塞斯评传》、方福前的《当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
——举办与研修内容配套的专家系列讲座和座谈会11期。
先后邀请浙江大学熊秉元教授、北京大学苏剑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仁贵研究员、陈晓东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方福前教授、东南大学邱斌教授和浙江财经大学李井奎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为团队成员作专题辅导。
——连续参加重庆市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3期、重庆市教学创新设计比赛2期,邀请全国教学名师、南京财经大学王庚教授等为青年教师作培训,首席教授“手把手”指导,优化教学设计,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连续3年获重庆市高校教师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4项、三等奖1项,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学术年会论文三等奖1项,重庆市民办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一级学会一等奖1项。
以“学习共同体”为平台,开展跨界协作教学研究 打破教师个人“单兵作战”的惯性思维,打破院校教研藩篱,从“专业互助”和“情感互动”两方面入手,构建团队协作机制,搭建“平等、互助、协作”的学习共同体。
——聘请熊秉元、苏剑、方福前、李井奎等经济学专家为顾问,建立学术顾问团队,通过学术讲座和座谈会等, 让青年教师与学术专家“面对面”,指导青年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
——成立课程组、教研组、科研组、读书组及各类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平台,开展教研活动,在首席教授与青年教师、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形成集课程课堂、教研教改、学术科研等于一体的共同学习模式。
——建立跨校研修平台,协同开发教学资源,实现“跨学校、跨地域、跨层次”交流。
一是积极“走出去”,团队前往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西华大学等院校作教研交流;二是持续“请进来”,以首席教授在全国经济学教学的影响力,面向全国各地高校中青年教师持续开展寒暑假课程研修,逐步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的专题讲座、读书汇报等跨校交流。
在首席教授、学术顾问的指导下,形成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升教学”的螺旋式相长态势:教研方面,立项重庆市市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教改论文16篇,出版经济学教材5部;科研方面,立项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7项,其中3项为国家级别项目。
以学生为本位,深化多元改革激发内生力 秉承“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向导” 的教学理念,在首席教授指导下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教的创新促进学的主动和深入。
——以“深化思维方法,简化基本概念,生活化经济理论”为目标,革新教学内容。
注重知识传授,也注重思维培养和价值塑造;重视理论释惑,也重视经济事实;讲清西方外来,立足中国本来,着眼中国未来,扎根中国大地讲授经济学。
建设与教学内容配套的在线课程、教材、案例集、课外阅读材料、学术论文资料、题库等教学资源。
——以“翻转课堂+联合教学”为手段,促深度学习、建一流课程、重塑教与学的关系。
通过“翻转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经济理论的内在动力;通过青年教师与首席教授“联合教学”,以老带新、以身作则,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铸造年轻教师教书育人的信念。
在首席教授带领下,建成重庆市一流本科课程、校级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为学生的“学”提供有力支撑。
以创新增效能,提高应用型人才质量水平 学校层面,以精准引才、精准育才、精准励才和精准助才等为举措,保 障高层次引进人才对自有师资的培育;团队层面,以合理的组织架构、明确的平台功能等为创新,保障学习共同体协调、互助、高效运行。
在双向保障下,团队从首席教授、学术顾问对青年教师的早期帮扶,逐步发展为团队成员彼此间的协助与支持,形成了团队内部“自组织、自生长、共进步”的团队文化,组织边界扩展,与校内外其他基层教学组织增强联系,教学团队在课程建设中的协同育人功能和示范带动作用均得到提升。
——3年来,学校近万名学生修习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原理”和“政治经济学”课程,团队教师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通过连续5学期的师生座谈会调研反馈,学生对课程吸引力、知识结构及重难点清晰度、西方经济学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结合的程度等方面都给予高度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教平均提高2分,线上课程全部为优评。
——团队教师录制的“微观经济学”在线开放课程,获得北京大学苏剑教授高度评价;该课程的建设与应用,获评2019年度重庆市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应用示范案例,主持人获评重庆市2018—2020年度高校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先进典型。
——在团队教师指导下,学生参加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重庆市选拔赛,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参加2018年、2019年全国高校经济学综合博弈实验大赛,获全国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重庆赛区铜奖。
(吴华安李红平潘曦) 浙江省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产学研用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一把刻刀,文人骚客从古而来,吟诗作赋; 一把刻刀,一方天地纤毫毕现,栩栩如生; 这是刻刀对木头的阅读,在匠人们的巧手中,隐藏在木头里的精灵被一个个唤醒。
乐清黄杨木雕是国家级别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匠师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作,让乐清黄杨木雕蜚声海外。
从2014年至今,乐清市职业中专立足乐清黄杨木雕产业,创设黄杨木雕专业,以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破解了非遗传承难题。
拜师学艺,仪式成特色 不久前,在乐清市职业中专的报告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拜师礼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以孙晶晶、曹璐璐、余妍玲、黄博策、周士峰5名学生为代表的黄杨木雕学生结对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方江鸿、杨华春、邹启寿、王献存、王仙峰。
“青蓝相接,薪火相传”拜师仪式现场,5位老师端坐在椅子上,由学生向师傅三鞠躬,传统中透着现代的简约。
仪式上,师傅赠送学生一套三件的黄杨木雕专业 刀具,意味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的中华文明古老智慧,蕴含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技艺的生生不息乃至永久的谆谆教导。
回想起当天的拜师仪式,孙晶晶仍显兴奋。
这个只学了两年黄杨木雕的女孩,雕刻技术日趋熟练,已是木雕小能手。
“小时候,见过街上手艺人片刻间便可‘刀下生花’,这种神奇的‘美’,让我喜欢上了黄杨木雕。
”孙晶晶说,接下来不仅要苦练基本功,而且还要不断汲取音乐、绘画、诗歌等方面的智慧,博百家之长,担负起传承文化的使命。
从艺30多年的方江鸿说:“黄杨木雕是一门需要时间磨炼和雕刻者不断提升文化修养的艺术,做这一行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吃得起辛苦,需要雕刻者沉浸在每一次的切削之中,沉浸在观察木质纹理的层层变化之中,这样一块普普通通的木料,才会通过指尖的技艺,变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不仅镌刻出了独具魅力的传统技艺,更折射出一种伟大的工匠精神,同时,也将成就一个不平凡的艺术人生。
” 这项拜师仪式,乐清市职业中专已连续举行了5年,国家、省级工艺 美术大师走进校园,与学生交流创作心得,帮助学生提高技艺。
跟师研习,作品出成果 从2014年初创的17人,到现在的300余人,黄杨木雕专业走过了不平凡的7年。
在这几年的发展中,黄杨木雕专业2015年被省教育部门评为省特色专业,2016年被省教育部门确定为省“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2017年获得省优势特色专业立项。
在依山傍水的黄杨木雕展厅内,10多个学生围在省工艺美术大师高敏身边,倾听高敏对创作的感悟。
“大家看下这个包的设计,全部运用现代的雕刻语言创作,这也是你们这一代突出的特点,可以把自己更多的想法融入作品中。
”高敏大师娓娓道来,学生们认真聆听,不停点头。
这几年来,在高敏等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发挥所长,完成了一件件作品的创作,甚至在木雕行业内开始崭露头角,获得奖项。
卢振勇创作的《逝系列之迹》,获得温州文博会铜奖。
余乾荣创作的《喜相逢玉米庆丰壶》,获第十三届全国“文明风采”二等奖。
不久前,学校举办黄杨木雕作品展,共展出86件作品,学生们大胆的创作如一缕清风,让人耳目一新。
方圆创作的《包》,通过写实的手法,将生活中的日用品,刻画成一件人见人爱的黄杨木雕作品。
汪家乐创作的《岁月的伤痕》,一双满是裂痕的鞋子,见证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4件《时间》系列作品,向人们诉说着“00后”对时间概念的理解。
其中,一件长7米由16块木板组成的木雕作品《一带一路》特别吸引观者眼球。
作品以“一带一路”为主题,每块木板都有独立的艺术语言,而拼合在一起之后,又组成了“一带一路”沿途的风俗人文。
柯丽蕾说,学生的创作理念非常活跃,表达的黄杨木雕作品方式各种各样;形式多变,体现出新时代年轻人的创新理念和精神状态;教学相长,黄杨木雕专业也在不断地微调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创作需求。
产教融合,市场见成效 近年来,乐清市职业中专致力于产教融合平台的建设,建设的目标不 仅是黄杨木雕人才的培养和作品的研发,还追求木雕文化的传播、木雕技艺和非遗文化的传承。
为此,学校开展多形式产教融合、外联内引,提升产教融合成效。
伴随着隆隆声响,只见在一台机器上,几排黄杨木依次排开,随着机器转动,黄杨木上出现了不同的轮廓。
温州木主木雕有限公司负责人叶柱操作着机器,向学生讲解其中的要领。
“这是学校新引进的木雕设备,也就是所谓的机雕。
”徐建荣介绍,今年与温州木主木雕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确保有充足的师资给予学生指导,校企共育。
同时,学校通过协会,引入企业大师,创建高公博、高敏大师工作室。
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双方相互协作,优势互补,投入到技术革新和教学改革中。
其中很多作品就是师生在企业实习实践过程中进行的创作,针对性强,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高敏的《黄杨木雕技艺》代表乐清参赛中国未成年人网举办的“绝活传承者”比赛,获全国仅有的一等奖。
同时,从2014年开始,高敏精心编写《泥塑》《木雕技法》两本校本教材,让专业核心课程从无 到有、从粗到精。
五年一贯,长学制育新苗 2016年,学校黄杨木雕专业与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实施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双方研讨确定中高职衔接课改方案,明确中职阶段以培养学生基础技能和核心素养为主,不断渗透高职所要对应的体验课程,为高职阶段选择做准备,中职“选择”以兴趣和适合度为导向,高职“选择”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形成中高职科学衔接。
2018年,学校继续拓展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五年一贯制合作办学。
“学校实现了学校黄杨木雕专业所有学生中高职一体化的培养。
”提到与这两个学院的合作,徐建荣的脸上有着掩不住的笑意,“这就意味着黄杨木雕专业的学生可以搭乘直通车,到高校继续深造。
” “温州职业教育提出的两轮驱动发展,其中一个是‘智能+专业’,另一个就是中高职一体化办学。
”徐建荣说,现在学校正在往这方面努力,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乐清市职业中专黄杨木雕专业对接地方产业,借助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智能化、专业化的东风,与行业协会合作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智能工厂。
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黄杨木雕走向“一带一路”的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产学研用高度融合、多元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特色。
(林向明叶育林)

标签: #课程 #分析师 #应用技术 #课程 #数据 #什么叫 #数据 #门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