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卓越:看创新种子萌发,sem投放是什么

sem 9
CHINASCIENCEDAILY 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甲午年六月廿
总第6092期 今日8版国内统一刊号:CN11-0084邮发代号:1-82 扫二维码看科学报 主办: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官方微博新浪:/kexuebao腾讯:/kexueshibao-2008 奇虾研究证实真节肢动物起源假说 本报讯(记者张雯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下,7月17日,云南大学教授侯先光、博士丛培允、马晓娅与美英科学家合作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在线发表。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澄江动物化石群中的奇虾脑神经结构特征,为研究节肢动物起源及其头部分节的演化提供了神经解剖学证据。
据悉,奇虾是寒武纪生命大暴发时期最引人瞩目的动物,体长可达2米。
因头部最前端有一对强壮的大爪肢,被认为是寒武纪海洋中食物链的顶级捕食者。
相关研究表明,奇虾能为解决节肢动物起源、复杂生态系统起源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关键线索。
侯先光研究团队对澄江动物化石群中奇虾的一个新物种刺钳里拉虫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揭示了该种奇虾脑部神经结构的特征。
通过显微镜观察和SEM-EDX扫描,研究人员发现在刺钳里拉虫的前脑之前还存在一对巨大的神经节,用来控制奇虾特有的大爪肢。
这种脑部神经系统结构特征与现生有爪类 天鹅绒虫相似。
在昆虫、虾、蟹等真节肢动物中,头部第一对附肢的神经节都源于中脑。
证明了奇虾的大爪肢与有爪动物的触角是同源的。
同时,发育学研究显示,在真节肢动物胚胎发育初期,上唇的原始细胞位于头部最前方,并在肌肉、神经和基因表达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附肢的特征,后随着胚胎的发育逐渐转移到口的前方。
研究人员根据奇虾的脑神经结构和真节肢动物胚胎发育特性推断,奇虾的大爪肢与真节肢动物的上唇是同源的。
该发现支持真节肢动物起源于叶足动物的假说,终结了科学界关于奇虾大爪肢同源性的争论,否定了奇虾是螯肢动物祖先类群的假说。
针对奇虾大爪肢和真节肢动物上唇之间巨大的形态学差异,研究人员认为,从奇虾向真节肢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应该存在一些演化上的过渡类型。
隗贯彻习落近实“平率讲先话行精动神”计划 走向卓越:看创新种子萌发 姻本报记者王静 “树标杆、促跨越、聚人才”,作为中科院贯彻“四个率先”要求的重大举措,今年年初成立的5家卓越创新中心,承担着带动中科院全院整体创新能力跃升的使命。
卓越创新中心将在一些重要领域率先实现重大突破,会聚优秀人才团队,进而建设成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速推动国家从跟踪模仿向原始创新的战略性转变。
卓越创新中心建设已有半年,它们的运行情况如何?这种组织机制的创新对科学研究有哪些推动作用?近日,记者探访了其中的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
服务经济 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成立于今年1月21日。
这是继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脑科学之后,中科院创建的第三个卓越创新中心。
7月9日,当记者走进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时,来自全国各科研机构、各领域的科学家们正围坐在青藏高原研究所一个会议室,对《青藏高原环境变化科学评估》报告进行最后一轮讨论。
“这是即将递交给西藏自治区政府的
份报告。
”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姚檀栋拿起一本装订好的白色文稿向记者解释。
该报告已经过科学家们反复讨论,多次修改,汇集了近百名科学家关于青藏高原长期研究成果的梳理,用以评估青藏高原的环境变化,并对青藏高原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虽然这份报告原本不是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的研究任务,但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发展一直是中科院义不容辞的责任。
”姚檀栋说。
其实,所有的卓越创新中心,都肩负着对国家、对社会、对推动经济发展同样的使命。
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院士潘建伟表示,他所在的中心,将重点发展量子比特的高精度制备和操控、高速传送和高效探测、更多粒子的量子纠缠、更长的量子相干保持时间等量子系统的相干操纵技术,一方面将实现成熟的高速率实用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技术,构建完整的空地一体广域量子通信网络体系;另一方面将有效解决大尺度量子系统的效率问题,实现规模化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构建可扩展的量子相干网络,从而实现可扩展的量子计算、量子 模拟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量子精密测量。
集贤纳能 年初,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对外宣布创建卓越创新中心时曾表示,要在卓越创新中心试行《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计划。
姚檀栋告诉记者,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属于地球科学领域,而地球科学的研究都与青藏高原有关。
国际上对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有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发生的变化会产生“蝴蝶效应”,因为这里发生的变化会迅速传递,影响到周边地区甚至整个地球,如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会影响到冰川的消融,从而导致冰湖溃决,影响河流,并由此影响整个河流流域。
青藏高原的研究者,最早是西方探险家和冒险家。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开始组织青藏高原研究。
上世纪70年代,我国组织了大规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出版了40多部专著。
中国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转入“以我为主”阶段。
姚檀栋指出,青藏高原的问题错综复杂,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依靠任何一个单一学科,都不能解释或解答科学问题。
因此,对青藏高原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多学 科协同作战,不同领域科学家走到一起开展 研究。
过去10余年,国际上对青藏高原的研 究中,中国科学家的研究课题占到了50%, 成为青藏高原研究的第一方阵。
中国产出的 科研成果总量从曾经的“世界第三”转变为 现在的“世界第一”,成果的总引用率也排在 世界第
一。
青藏高原研究成果,不仅国家重 视,地方重视,周边国家也非常重视。
为了适 应环境变化,各方面都需要有科学依据和技 术支持。
“青藏高原研究所与青藏高原地球科学 卓越创新中心有何差异?”记者不解地问。
“青藏高原研究所总体而言,比较精干, 主要瞄准科学热点和有需求的科学问题开 展研究,为
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知识支撑。
而 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则会聚了 全国不同科研机构约50位杰出科学家,组 成了若干团队,将对青藏高原进行全方位的 深入研究。
”姚檀栋解释,“这些团队围绕地 球科学前沿领域,研究青藏高原深部圈层相 互作用、深部—浅部相互作用与远程效应、 地表各圈层相互作用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 重大科学问题,进行原创的、具有里程碑意 义的科学研究,从而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理 论,引领国际青藏高原研究,为社会经济发 展服务。
” (下转第2版) 马至少航六悲位艾剧滋病重大创会代艾表滋遇难病学界 本报讯7月19日,《自然》网站报道称,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17航班坠毁的遇难人员中包括一位艾滋病病毒(HIV)研究领军人物以及其他至少5位艾滋病大会代表。
据了解,第2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于7月20日~25日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召开。
目前,究竟有多少与会代表乘坐了MH17仍有待证实。
负责组织该会议的国际艾滋病协会(IAS)最初认为有数十位代表不幸遇难,但目前它将数字修改为“至少6位”。
“这些人献身于公共卫生、性和生殖健康以及权利等相关工作,他们生前为世界各地的人们服务。
”RHRealityCheck网站总编JodiJa- cobson说。
该网站提供性与生殖健康及司法方面的信息。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HIV专家DavidCooper将在艾滋病大会上作报告,他是遇难代表Lange的好友。
“他是我亲密的好友和同事,我跟他相识30年。
我们一起工作,一起在泰国组织项目。
他的去世是一个极大的损失。
”DavidCooper说。
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病 毒学家CharlesBoucher表示:“这件 事太令人压抑了,每个人都非常沮丧。
你可以想象 这对我们来说有多可怕。
” IAS也发表声明称,他们“将持续与官方联系, 确认MH17的空难对大会与会者、合作者和科研 团体造成的具体影响”。
该协会表示:“我们的同事 为抗击艾滋病的事业而献身。
这届大会将如期举 行,并在会上表达我们对罹难者的追思。
”(张章) 7月20日,第五届上海国际青少年科技博览会上,“安全输液监控系统”等项目引来观众驻足互动。
据悉,该博览会于7月17日至21日在上海举行,包括大型活动、现场制作友谊赛、展览展示、师生 论坛、考察体验等5大板块内容。
参与者为来自中国、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印度等国家和地 区的13至18岁全日制在校中学生以及世界各地的科技教育工作者。
本报记者黄辛摄影报道 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工作会议召开 本报讯(记者王晨绯)7月18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第二十一次工作会议暨2014年度科学委员会议在北京召开。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施尔畏,CERN科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孙鸿烈,科学委员会主任、中科院院士陈宜瑜出席会议。
施尔畏指出,CERN是基础研究、推广应用及试验示范、科普教育等各方面重要的支撑平台,未来的发展要针对科学问题注重顶层设计,要拓展研究尺度,加强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等的联合,设计重大研究计划,应该超前研究中国的生态、环境等问题,为国家积极建言献策。
孙鸿烈强调,示范是生态站的核心工作之
一,CERN应围绕生态问题设计试验,同时开展联网研究,联合各野外站 持续开展的长期工作,指导相应的区域生态问题,服务于老百姓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实际。
陈宜瑜要求,各野外站要坚持长期监测不放松,做百年尺度的长期观测,将示范工作 建立在科研发现和科学规律的基础上,进而实现指导实践、服务社会的目标。
会议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刘从强出席会议,并作特邀报告;地学部主任、科学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傅伯杰作《生 态系统联网观测研究进展与展望》报告。
中科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冯仁国向科学委员会汇报 了CERN2012~2013年度工作进展,科学委员会副主任、综合中心主任于贵瑞汇报了CERN“十三五”修购专项规划及信息化规划。
FAST反射面索网安装工程实施 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20年不落伍 本报讯(记者丁佳)7月17日,随着第一根主索的安装,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反射面索网制造与安装工程正式步入工程实施阶段。
据介绍,索网制造与安装工程是FAST工程的主要技术难点之
一,其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超大跨度索网安装方案 设计、超高疲劳性能钢索结构研制、超高精度索结构制造工艺。
该工程进入正式实施阶段标志着上述3个主要技术难题已经得以解决。
FAST索网结构直径500米,采用短程线网格划分,并采用间断设计方式,即主索之间通过节点断开。
索网结构的一些关 键指标远高于国内外相关领域 的规范要求。
而由于场地条件限 制,全部索结构须在高空中进行拼装。
索网采取主动变位的独特工作方式,根据观测天体的方位,利用促动器控制下拉索,在 500米口径反射面的不同区域形成直径为300米的抛物面,以实现天体观测。
整个索网安装工程预计耗时六个月,届时将是FAST反射面主体工程的关键时间节点。
索网建成后将形成一系列成果,如高疲劳性能钢索制造工艺、大跨度索网安装方案等,将对我国索网工业水平起到显著提升作用。
据了解,FAST作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将在未来20~30年保持世界一流设备的地位。
“蛟龙”号国产化率已达九成 观光型潜水器预计年底投放市场 本报讯(记者陆琦)“现在国内已能自行解决‘蛟龙’号试验应用所需的设备和部件,‘蛟龙’号国产化率已经可以达到90%。
”7月17日,在中国科协夏季科学展的科学讲坛上,“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中船重工702所水下工程研究设计室主任胡震说。
胡震指出,通过“蛟龙”号的研制,推进器、机械手等设备逐渐在国内形成产业化的装备,为海洋石油开采、深海勘探等装备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带动了我国新材料、新能源在深海工程上的应用发展,比如,高比强度钛 壳采用了钛合金材料,在俄罗斯完成制造,能在7000米深海承受每平方米7000吨的压力。
为研制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 我国对这一工艺技术进行了攻关,研制出的耐压球壳已经能够满足4500米深度的要求。
“各种深海技术装备陆续投入到应用,这才是‘蛟龙’号的真正意义所在。
”胡震表示,“蛟龙”号推进了我国深海运载装备谱系化发展,构建不同深度、不同类型的运载装备体系,将使我国具备为资源勘探和开采服务的综合作业能力。
据胡震透露,目前他们还 合金厚板和4500米钛合金载人舱的加工制造等。
“蛟龙”号载人舱的耐压球 在研制用于观光的新型潜水器,技术都是来自“蛟龙”号,预计今年年底将投放市场。
○主持:张林彭科峰○专栏信箱:lzhang@ 做可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周一平 弹指一挥间,距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已过去了一年。
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作为科技国家队的中科院都十分重视。
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个率先”,无疑将中科院的地位和作用,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四个率先”,反映了党和国家对中科院的新期待、新要求,更是时代赋予中科院的新使命、新任务。
嘱托在耳,重任在肩。
实现“四个率先”,服务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大局,建设可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科院责无旁贷,理应当仁不让。
厘清思路,明确目标。
响应“四个率先”,中科院结合“十三五”规划的研究制定,谋篇布局,启动实施“率先行动”计划,以期在“率先”中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放眼国外,像德国马普学会、法国科学院这样的国立科研机构,在关系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全局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是国家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当前,发达国家进一步强化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预,纷纷投入巨资,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能源科技等热点领域建立科研机构,逐步形成完善的国家整体科技布局。
回顾历史,中国的科技发展道路,从来就与中科院的发展息息相关。
1949年,中科院的成立,标志着新中国拥有了一支国家科技战略队伍,开启了我国自主发展科学技术的光辉征程。
此后,在“十二年远景规划”的实施和“两弹一星”研制期间,中科院逐步形成了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相对齐全的布局,开创了我国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 等新技术领域,发挥了火车头作用。
近年来,中科院积极参与了载人航天、探 月工程、“蛟龙”深潜等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并在中微子物理、量子通讯、高温铁基超导、拓扑绝缘体、人类基因组测序等重要研究方向上取得一大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成果。
据统计,2000年以来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中科院占据三分之
二。
应该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前夜和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的今天,科技实力、人才竞争愈发成为当前国际竞争焦点。
眼下,我国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中科院的责任更加重大,作用更加凸显。
中科院的科技实力能不能值得国家信赖?能不能成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领头雁?能不能带领中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 可以肯定地说,作为我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中科院已经用过去的成绩与贡献,给出了响亮的答复。
在服务国家重大目标方面,中科院围绕国家科技布局的基础和核心,大力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工作。
目前,中科院布局了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在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未来先进核能、中微子实验等方面率先发力,协同攻关,形成集群优势。
在开展重大前沿研究方面,中科院始终集中解决新兴、交叉、综合性的前沿科学问题,聚焦未来技术前沿,开辟新兴前沿方向。
目前,中科院在变革性纳米产业制造技术方面成效显著,纳米打印有望完全颠覆传统印刷、电路制造等行业,为一大批新兴技术提供源头。
在建设国家重大创新平台方面,中科院正在负责建设、管理和运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
目前,中科院在北京、上海、广东三地着力建设大科学装置集群,正负电子对撞机、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大设备为学科交叉综合、前沿探索和技术创新提供重要基础保障。
展望未来,中科院将继续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和现代科技的尖端领域,围绕战略必争重点、基础科学和交叉前沿、国防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民生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等五大领域,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力争率先突破,取得优异成果,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
我们有理由相信,过去,中科院人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明天,中科院人必将落实“率先行动”计划,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征程中再立新功。

标签: #网站 #网站排名 #杭州 #网站 #电子商务 #媒体 #网站开发 #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