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06厂区纪事2014

文件夹 3
年3月26日■星期三■责任编辑:马建磊■美编:王鹤■ ■编辑热线:0311-87028565■Email:hbgrbcqjs@■本报官博:/hbgrb2011 时间都去哪儿了 春晚王铮亮的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了大江南北,蹿红的原因不仅仅是歌曲旋律平缓优美,更重要的是歌词衍生出
的场景勾起人们回忆温暖旧景的同时,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是啊,时间去哪儿了?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回答。
筑路人王倩倩的时间用在了道路施工中;油田员工王杰的时间用在夜班油井安全的巡视中;煤企职工吴海良,工作之余拿出了大把的时间,花在了对儿子苦口婆心的教育中;刘桂芬工作之余的时间花在了对孤寡老人的反哺中;宣传工作者李怀生靠整合自己的零散时间,让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办公室人员杨艳芳工余时间见缝插针,通过锻炼找回了自己的青春活力;建筑业职工赵维磐在时光的流逝中感受着深深的母爱…… “路”上时光匆匆过 作为让天堑变通途、为大地披彩虹的筑路人,他们的时间去哪儿了? ■磨练中成长 王倩倩,“90后”测量员,一个爱说爱笑的女孩。
大学毕业后,主修土木工程的她来到河北路桥集团,成为一名筑路女工。
没有路的地方才修路,没有桥的地方才架桥,筑路人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
扛着沉重的仪器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做测量时,肩膀酸痛,腿脚肿胀,面对这些困难,王倩倩毅然选择了坚强面对。
“闺女太苦了!”看着女儿曾经白皙的面庞变得黝黑,娇嫩的双手磨出了硬茧,王倩倩的母亲想让女儿换一份工作。
“我爱我的事业!我就是要做一名筑路女工!”在参加工作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倩倩徒步测量磨坏了5双胶鞋,也练就了娴熟的测量技术。
她不仅成了测量班的骨干,还被单位 评为“最美员工”。
■学习中充实 每天晚饭后,王倩倩不去职工娱乐室 看电视,也不去生活区小操场打羽毛球, 她的身影总是出现在职工书屋里。
“倩倩, 咱们一起绣十字绣吧?”“倩倩,今天项目 部放电影,可好看了!”面对同事的邀请, 王倩倩总是婉拒。
王倩倩经常向经验丰 富的老工长们请教白天工作中遇到的问 题。
如果得不到答案,她就会拿着厚厚的 笔记本,一边查阅施工测量的专业资料, 一边做笔记,在书本中寻找解决的方案。
用王倩倩自己的话说:“问题不能过夜,必 须当天解决!” 筑路人的时间在哪里?他们的时间在 荆棘密布的山坡上,在风沙漫天的荒野 里。
正如王倩倩一样,筑路工人的时间在 “路”上! ■宋沅沅 井场小路爱延续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初春的夜晚,一轮明月悄悄爬上半空,孤寂的白色单井房内,隐隐传来男子的诵诗声。
他叫王杰,是沧县大港油田南部油区采三六区单井承包点员工,至今已在这里坚守了十多个春秋。
■夜色中走过四季 初中毕业后,年轻的小伙儿王杰背着行囊来到油区夜班岗,这一干就是15个年头,他曾经稚嫩青春的脸颊在风霜雨雪的“雕刻”下,逐渐有了岁月的皱痕。
太阳西下,迎着晚霞,他走上了巡井的小路,望、闻、问、切中,护理着每口生产井的健康;朝阳初起,他带着一身的疲惫和布满油污的双手,返回宿舍……交替的四季,夜色不断变换着色彩,唯一不变的是他严谨巡井的身影。
说起夜班工的生活,王杰总是一脸憨 厚地说:“夜班就是熬得慌,时间久了就习惯了。
我管理的11口油水井、2台增压泵平时都好说,就怕雨雪天气,仅官28一口水井,巡查下来就得走两个来小时。
” ■孤寂中遥寄相思 古诗有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对于身处异地工作的王杰来说,节假日与家人团圆成为一种奢望。
作业区承包站是两人五天倒一次班,王杰总是赶不上节假日休息,只能通过手机视频与妻子和双胞胎儿子交谈。
“爸爸,你又在看抽油机呀,今天的古诗我背会了。
”“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古诗我比哥哥背得快。
”乍暖还寒的夜色中,小哥俩的争吵声让忙碌了一晚的王杰暂时有了家的感觉,“已经有阵子没有看到儿子了,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又长高了,有没有淘气……” ■蒋国霞 见缝插针勤锻炼 年过四
十,感叹光阴易逝的同时,也发现自己身体的亚健康状态正愈演愈烈。
■广场舞跳出活力来 ■体操调整我状态 在省四建工作的我,住在单位宿舍,离办公楼只有一墙之隔。
平日里,我被动锻炼的机会很少,加之综合办的工作性质,我往往是电脑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天长日久,我不仅体重飞涨,颈椎也开始出现问题,甚至还有了卧床难起近三十个小时的痛苦经历。
我在渴望自己拥有健康身体的同时,也羡慕别人在舞池里翩翩舞动的身姿,但却从未有过自己去尝试的念头。
“必须开始主动锻炼,没有健康的身体,什么都是空的。
”就这样,忽略年龄差异,2012年7月份开始,我果断地加入了小区里的老年体操队,坚持每天晚上锻炼一小时,虽然每次做操结束会大汗淋漓,感觉有些累,但坚持一个月下来,我欣喜地发现,自己有了好多变化……腰酸腿痛减轻了,睡眠质量提高了,人也变得有精神了。
2012年年底,因工作忙我经常加班到很 晚,错过了做老年体操的时间,我为不能健身 有些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听同事说在家跳 广场舞,时间自己掌握,认真坚持一样能达到 健身的效果,于是,我做了自己以前不敢想的 事情——自学广场舞。
原以为与舞蹈无缘的 我,兴致勃勃地从网上下载了广场舞视频,从 听
节拍讲解、重难点提示,到分步练习,每个 阶段我都一丝不苟。
几天下来,我竟然能够 很顺畅地随着舞曲自如地跳“。
妈,跳得可以 啊,你不是说你没有舞蹈细胞、协调性差吗?” 在儿子鼓励我的同时,老公也鼓励我说“:媳 妇,坚持就是胜利,身体棒了,精神好了,咱过 起日子来也有劲头儿了。
”从此以后,每天干 家务时我就熟悉曲子,晚饭后半小时,我便打 开电视,随着视频翩翩起舞。
虽然只是自己 跳,但我觉得自己融入了视频里姐妹们的队 伍……如今,我已经坚持了一年多,不只身体 轻盈了,而且精神好了许多。
因为健身付出 的时间给我带来了收获,使我摆脱了亚健康, 找回了充满活力的自己。
■杨艳芳 本期版主 河北建工集团宣传部张秋英 近距离感受通讯员的热情 虽然自己也算得上是一名内刊编辑,但在如此开放的平台中担任协助编辑选稿的版主,还是第一次。
从确定选题、担任值班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充分感受到了厂区纪事版通讯员们的热情。
从确定选题、逐篇稿件的讨论,到最后的定稿,大家都给予了极大的热情。
而对我而言,如何把握好选题,如何进行稿件的取舍,是否需要与作者进一步沟通稿件的修改等,这些都与自己平时工作的尺度不同,组稿过程中,我一路心怀忐忑,一路跌跌撞撞,一路感受着专业编辑老师的敬业和高效。
组稿过程中,我付出了不少的业余时间,但也真正近距离地感受了什么才是高水平的编辑、什么是扎实的基本功、活跃的思维和全身心的热爱和投入。
我将把这次历练当成新的加油站,努力写好稿,编好稿。
整合时间创高效 身在职场,我们经常会发出这样的喟叹:8小时工作中,频繁的电话、顾客的来访、同事的寒暄、QQ的召唤……让我们忙得不亦乐乎,可还总是有些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占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去完成。
■零散时间充分用 “老李,今天收到你的短信了,说得还真是不错!精神食粮啊。
“”今天我怎么没收到短信,是你把我给漏了吧……哈哈!别当真,跟你开玩笑呢。
”自2月27日省建工集团宣传部部长李怀生,悄悄开通“日学一句话,亲民寄深情”群众路线教育短信以来,经常会收到同事们的这类问候,大家已经把每日阅读他的短信当成一种习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学习。
这些短信可是李怀生通过易信,每天挤占自己的午休或者工作休整的间隙,使用生动鲜活的语言,编辑成一条条和群众路线教育相关的短信,发送到几十名干部的手机上“。
能够利用自己零散的时间传播正能量,我觉得非常有意义。
”李怀生说。
■午间交流效率增 “下午需要到您那儿盖个章,在不?” “两点之前来吧,下午还有个会。
”……中 午食堂里人气最旺,人员也相对集中。
李 怀生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同领导和各 部门的沟通。
容易沟通的,趁着排队的时 间,几句话就解决了;复杂的,买了饭坐在 一起,边吃边谈。
他把短短的午餐时间, 当成了信息交流时间,不仅免去了楼上楼 下
的奔波劳碌之苦,还与同事沟通了工 作,增进了感情,办事效率也出奇地高。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把零散 的时间利用起来,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 的效果。
■本报记者马建磊 时光荏苒母爱随 那天,突然发觉,母亲的鬓边有了白发,我才感悟到,原来时间的脚步如此匆匆。
大橙子的父爱故事感动世人,而我,则想述说一下那融入光阴的母爱。
■流光最易催人老 从上学伊始,到步入社会,我总是自顾自地一味向母亲索取。
等到无意中抓点散在犄角旮旯的零星时间去静想,才发现,时间就像画笔,慢慢地把母亲满头的青丝涂上了银色;时间就像犁铧,在母亲的光洁的额头上耕出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间又似砂纸,把母亲曾经青葱纤细的双手磨糙蹭厚;时间更好似无情的氧化剂,“锈化”了母亲身体的许多器官:眼睛昏花了,牙齿松动了,步履蹒跚了……而对此,母亲却从未抱怨过,她付出全部的爱,无私地给予了她视如生命一般的孩子。
我终于理解了为何母亲的QQ签名是“老黄牛”。
■无私母爱沐浴我 古语有云:孝当竭力,非徒养身。
鸦有反哺之孝,羊知跪乳之恩。
岂无远道思亲泪,不及高堂念子心。
再多的言辞也无法涵括母爱的真谛。
想想每次回家,我都没有能够同母亲手拉手地说上几句知心话;每次返城前,都没有给母亲一个温暖有力的拥抱。
但是母亲对儿子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呵护就在那里,一直不移不变。
时光消失在母亲逝去的年华里,时光融化在母亲增添的白发、皱纹里,而所有的一切都升华为无私母爱沐浴我、给养我。
长大的我们,必须、马上要用最真诚的孝德去回馈这世上最平凡也最伟大的母爱,要用自己的行为来诠释时间体现在母爱层次上的真正含义,去给母亲一个感恩的拥抱,去为母亲尽一份温暖的孝心…… ■赵维磐 苦口婆心儿长大 “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很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回首这几年,除了上班工作,我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到了对孩子的教育上。
■苦口婆心忙辅导 每天下班回来,陪着孩子学习,成为我的必修课之
一。
儿子的脑子不笨,可心却始终没有用到学习上。
数学要一道题一道题地讲,语文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说。
最让我头疼的是英语,为了能教好儿子,我买来了英语磁带,跟儿子一块儿听,结果是我学会了,可儿子还是不会,真不知道他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为了让儿子好好学习,我打过、骂过,可就是无济于事。
陪着他学,盯着他学,也没有太大的效果。
我是苦口婆心地教育,可儿子始终不以为然。
“不听劝没关系,我有的是时间,孩子总有开窍的那一天。
”无奈之下,我只能是自己安慰自己。
■儿子得了一百分 “爸爸,这张纸你看看。
”“是不是老师又让交费?回头我给你钱。
”“不是,爸爸你看看就知道了。
”3月18日,劳累了一天,刚进门我便被儿子拽住了。
“儿子,你太棒了!”看着卷首上那鲜红的100分,我兴奋地抱起儿子,狠狠地在他的脸蛋儿上亲了两口。
3年了,从小学一年级到现在,这是他考的第一个100分。
一直以来,儿子的成绩都很不理想,甚至跟郭冬临演的《我和爸爸换角色》小品中的情况有些雷同“:我一直都是倒数第
二,我的成绩很稳定。
”更雷同的是,到了二年级,他们班一直稳居倒数第一的同学转学了,儿子的成绩也一度滑落到倒数第
一。
这一个100分,给了我一个惊喜,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今天,又进行了一次小测试,我验算了两遍,一定能再考个100分!”见我如此兴奋,儿子也高兴地再次抛给我一个好消息……看来我的时间花费得真值!■吴海良 历久弥坚亲情浓 再一次踏上回乡的路途,开滦集团蔚州公司崔家寨矿选煤车间职工刘桂芬像以往一样,近乡情怯,心里有些按捺不住的激动。
望着车窗外不远处,那片从小伴她一起成长的杨树林,她想起了很多…… ■当初近邻如亲人 刘桂芬出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三道川乡槽碾沟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中。
出生刚两个月,她的父亲便去世了,体弱多病的母亲不久也因劳累过度而导致双目失明。
没有了经济来源,母女4人的生活陷入困顿,只能靠着村里并不富裕的乡亲们,东家帮碗米西家给碗饭维持着。
刘桂芬记得自己六岁那年过年,她正可怜巴巴地在自家门前看着小伙伴们欢天喜地地放鞭炮,渴望能与其他的小女孩一样,穿上件新衣裳,吃一顿有肉的好饭时,邻居张会武大叔来到她的身旁,悄悄地往她手里塞了两块“小八件”“。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吃到的‘美食’。
当时,我用手小心翼翼地捧着这两块“饼”,像捧着两块宝贝。
”至今提起此事,她都觉得那是自己有生以来尝到的最好的食物。
刘桂芬该上学了,邻居张木珍大娘用旧花布给她缝了一个书包。
张会武大叔把用糊窗纸缝成的本子和一根花皮的铅笔递到了她的手里…… ■如今回报尽孝心 “我从小没爹,娘又死得早,是那些叔婶们像爹娘一样待我、帮我,我才有了今天的工作。
如今,他们都老了,又无儿无女的,我常往老家跑,就是为了能多照顾他们一些。
”时光荏苒,从1987年起,刘桂芬这一跑就是27年。
她像亲生女儿一样,先后照顾了张会武大叔、张木珍大娘等四位老人。
2010年11月的一天,刘桂芬得知张会武大叔病重,便赶紧向同事借了100元钱,买了些药,又给老人拿上一床新棉被,就匆匆赶回了老家。
听老人说想吃糖,她不顾山路难行,骑着自行车赶到几十里外的镇上,为老人买了五斤红糖和最好的蛋糕…… “我要活着为他们尽孝,死了为他们送终。
他们管过我、帮过我,对我有恩。
当他们年老需要人照顾时,我就是他们的女儿。
”对于其他人的不解,刘桂芬总是这样回答。
■岳龙

标签: #文件夹 #迅雷 #华为 #文件夹 #文件夹 #音乐下载 #放在 #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