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对院么辰A3圆园11年5月19日星期
四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8261661082613708耘原皂葬蚤造押hitech岳泽贼蚤皂藻泽援糟灶 外企研究院高端访谈 GE中国研发的“创新密码” ———独家专访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 阴本报记者原诗萌 “最开始挺有意思的。
我们基本上是草根组织。
做的东西很杂,有人要我们做事,就帮他们做,没有系统的战略考虑。
”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用轻松幽默的语气,描述了通用电气(GE)在中国创立研发部门时的情景。
很难想象,这一初创期只有20万美元、10个名额的“草根组织”,在短短10年间就成长为拥有1500余名研发人员、每年承担100多个项目的GE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
一。
近日,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并见证了GE中国研发中心成长的陈向力,和《科学时报》记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创新的感悟与收获。
创新的最佳比例 在艺术领域有黄金分割点之说,即将整体一分为
二,当较大部分与整体的比为0.618时,最能引起人的审美愉悦。
陈向力认为,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也要讲究最佳比例。
据了解,GE全球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约60亿美元,其中10%用于研究,另外90%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
陈向力率领的中国研发团队也遵从上述原则,按1∶9的比例进行资金和研发人员配置。
陈向力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而言,上述配置是一个很好的比例。
“企业更重视投入的产出,因此90%的资金用于开发。
研究资金虽只占10%,但作用很关键:一方面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拿来后,还要作进一步转化,这10%发挥了从前沿技术到产品的桥梁作用。
”陈向力说。
不过,陈向力同时表示,如果从国家层面考虑的话,则不能按照这一比例,而应该增加研究资金,对国家实验室、研究所进行持续投入,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对于企业这10%的投入,陈向力建议政府和企业按1∶1出资,以鼓励企业把技术转化为产品。
“企业出一块钱,政府出一块钱,企业的风险等于减了一半,有更大的动力进行成果的转化。
”陈向力说。
对于研发中心资金的获取,GE的做法是将资金分成三份,一份是每年的固定投入,另外两份则需要研发中心从业务部门获得。
陈向力解释说,业务部门拿利润给研发中心作研究,一定希望得到回报,因此这种分配方法可以保证研发中心的工作对业务部门有价值。
而保留1/3的固定投入,则是考虑到研发部门有一些3至5年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对业务部门吸引力不够,因此需要资金保障。
与产品紧密相连 除了靠资金分配比例鼓励研发中心重视产品化,GE中国研发中心还有一系列措施,用于保障研发中心的工作与产品紧密相连。
比如,GE中国研发中心与业务部门会以三年为周期做远景规划。
双方一起探讨未来三年竞争对手会有什么样的走势,客户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GE现有的产品和技术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如何改进等等。
“基于探讨的结果,公司规划未来三年的路线图,每年的资金投入和工作规划也有了依托和方向。
”陈向力说。
除了以三年为周期的远景规划,每年春天,GE中国研发中心和业务集团还有一个技术交流会,双方从各自的角度提想法,进行思想碰撞。
比如,研发部门接触技术比较多,就会对业务部门说,有某一项技术,会对你们的行业产生影响,我们做了一个方案,希望你们能给我们资金,让我们做技术的跟踪和前期的技术开发。
而业务部门对市场需求更敏感。
他们会对研发部门说,我们的产品在今后几年需要某项技术的支撑,研发中心是否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专家,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据陈向力介绍,技术交流会的参与者至少是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一级,每年双方提交的方案都很多,往往要经过筛选,最后保留20个左右比较重要的“,不然一天根本讲不完”。
讨论之后,大家把项目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列,再根据所需的资金支持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上报成为公司的议事日程。
“这些机制可以保证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会和业务部门脱节,从而和产品紧密地结合起来。
”陈向力说。
20万美元、10个名额的“草根组织”,成长为拥有1500余名研发人员、每年承担100多个项目的GE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
一,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
它的发展秘诀是什么?在接受《科学时报》独家专访时,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和记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在创新方面的感悟与收获,解读了GE中国研发的“创新密码”。
了解市场很重要 当记者问及10余年的创新体会时,陈向力表示,研发不仅要和产品紧密结合,还应该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
采访中,陈向力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那还是在几年前,研发部门在和销售人员沟通时,一些销售人员反映,某款产品如果再增加几个功能的话,去年的单子或许就不会丢了。
于是研发中心按照他们的要求对产品作了改进。
没想到新产品推出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均与市场需求不符合。
通过此事陈向力也认识到,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第一手的资料。
此后,陈向力采取了两条措施:第一是让研发人员走出去,真正接触市场和了解市场。
第二是向GE总部大声疾呼,在中国设立更多的产品经理,或是把业务部门的权力下放给中国的经理,由他们来确定今后几年产品的定位和走向。
幸运的是,陈向力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2001年,杰夫·伊梅尔特接替杰克·韦尔奇成为GE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更加重视技术与创新。
而与前任相比,他对中国市场更是青睐有加———他很快划拨资金,在2003年兴建了现在的中国全球研发中心大楼,并把研发人员集中在一起,便于资源的共享。
据陈向力介绍,到2005年前后,在中国研发中心承担的项目中,中国本地主导的项目已经过半。
而到2008年时,中国研发中心的人均专利数已与美国研发中心持平。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GE中国研发中心开发出了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一系列产品,而这些产品由于低廉的价格和差异化的特性,随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引起了热销。
杰夫·伊梅尔特将这一模式总结为“反向创新”。
“反向创新”的前提 “反向创新”被认为是继“全球本土化”之后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
2009年11月,杰夫·伊梅尔特与其他几位专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向创新:通用电气的自我颠覆》。
杰夫·伊梅尔特在文章中说,数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制造商采取的都是“全球本土化”战略,即先开发出适合本国消费水平的产品,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市场的情况,对产品稍作改动再销往其他各国,GE也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如今,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机会,这些公司开始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反向创新”:在新兴市场开发低端产品,然后推向全球市场。
陈向力在中国的努力,也被认为是“反向创新”的最佳实践。
不过陈向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反向创新”不仅仅是“在新兴市场研发产品, 到发达国家市场上销售”这么简单。
“反向创新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比 如,某些新兴市场是GE某单个产品最大的市场,有非常明确的市场需求,并具备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回报。
”陈向力说。
陈向力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市场中开发下一代新产品,对市场的把握最准,研发团队可以及时收到足够的市场反馈。
产品在这里销售时,也可以取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相反,如果某个产品,全球最大的市场是美国,那就没必要作反向创新了。
”陈向力说。
创新下一步 2010年底,杰夫·伊梅尔特访华时宣布,将在三年内投资20亿美元,计划在中国建设6个创新中心,第一阶段的三个区域创新中心设在成都、西安和沈阳。
此外,GE还将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而陈向力和他领导的GE中国研发中心,也将在“反向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的探索。
陈向力告诉记者,在创新过程中他们发现,只卖产品是不够的。
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提出了低碳城市、智能电网等新的概念,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得很全面。
他看到了客户需求与企业解决方案之间的鸿沟。
成立区域创新中心,则是从过去以GE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主的模式。
“把客户请进创新中心来,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整合GE的资源,及其他公司的互补资源,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 陈向力表示,这不仅是创新模式的最新探索,还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
“比如从过去单纯的卖产品,到承包客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并把GE的金融服务纳入进来,为客户提供整体服务。
赢利模式也从过去的产品销售,转变为通过为客户节省资金从而与客户分成等多种手段。
”陈向力说。
陈向力将GE中国研发中心走过的11年历程划分为三个5年。
第一个5年是学习和建立研发能力的阶段;第二个5年是了解中国市场,并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阶段“,反向创新”即是第二个5年的重要成果。
而现在GE中国研发中心正在迈向第三个5年。
陈向力表示,未来将更注重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从以GE为中心向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转变。
“GE所提出的绿色创想、健康创想计划,与中国未来发展的很多方面是吻合的,因此GE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了解市场的需求,如何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有新的合作,老的一套是不够用的。
”陈向力说。
采访手记 GE“反向创新”的启示 在采访陈向力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 受就是,这位外企研发中心总裁不仅重视 中国,而且很懂中国。
事实上,从2000年 来中国创办GE中国研发部门至今,陈向 力在中国已经待了11个年头。
这11年也是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11 年。
而正是由于对中国市场环境的熟悉, 陈向力得以抓住机会,在中国开辟了一条 全新的道路。
一个为GE津津乐道的案例是:GE 在中国推出的售价15000美元的微型超 声波设备,受到了中国农村医院的热烈欢 迎,并成为GE中国市场上超声波业务的 增长引擎。
而该设备由于便携和易用,在 发达国家的事故现场、急诊室和手术室等 特殊场合也打开了销路。
这就是GE的CEO伊梅尔特所说的 “反向创新”。
不过伊梅尔特还有一层意思。
他认 为,“反向创新”既是出于开拓市场的考 虑,也是为了防止新兴国家的巨头开发出 类似的产品,颠覆自己在发达国家的市场 地位。
那么,对于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GE
的“反向创新”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首先是对中国市场价值的重新认识。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描绘了由发达国家 主导的、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全球化现 状。
但GE“反向创新”的成功案例表明,创 新的主导并非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和 交互的。
而GE“抢先一步”的自我颠覆,也让 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挑战,在未来国际化 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理应作好更充分的准 备。
(原诗萌) 趋势 APP改变互联网 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驱动了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崛起,进而引发了传统互联网一场深刻的变革。
阴本报记者原诗萌 “在通信行业,我们发一个短信,叫做短信服务,发一个彩信,叫做彩信服务,如果一个程序也能像上面说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流动起来,或是从我的手机发到你的手机上,我们就管它叫软件服务。
” 在5月13日~15日举行的首届CCF青年精英大会上,上海科泰华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榕说。
陈榕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驱动了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崛起,进而引发了传统互联网一场深刻的变革。
从数据到程序 在传统的桌面互联网环境中,我们想要运行一个程序,先要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个文件,然后通过应用程序对数据文件进行处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原来的个人计算,更多指的是数据的“被计算”。
而移动互联网和APP的崛起则改变了这一现状。
在移动互联环境中,我们下载的不再是数据,而是一个个的程序。
比如,我们从苹果的AppStore上下载《纽约时报》的应用程序,与前述“数据的被计算”不同,这一次,我们所下载的程序成为了主角,它不再是“被计算”,而是自己做计算。
“要在哪里插播广告,完全由程序说了算。
因此最后放的仍然是《纽约时报》的广告。
”陈榕说。
而这正是APP的颠覆性所在。
2010年,美国《连线》杂志刊发了一篇《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的文章,对这一趋势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作者之
一,《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文章中说:“市场已经表明,当运行基于网络之上的应用程序时,消费者开始选择服务质量……在汽车内,运行手机上的谷歌地图应用程序要比用笔记本电脑上谷歌地图网站方便。
而阅读书籍时,人们宁愿躺着用Kindle或iPad应用程序,也不愿趴在电脑前用浏览器看。
”在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计算模式的驱动下,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新平台。
克里斯·安德森对此评价说,并不是他们舍弃了万维网的理念,只是因为这些专用的平台往往能更好 或者更适应他们的生活。
“云”是一台计算机 事实上,不仅仅在移动互联领域,APP的力量不断渗透,对于桌面互联网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Facebook为例。
这个网站始于一个免费但封闭的系统。
但当公司邀请开发者开发出专用于Facebook的游戏和应用程序时,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Facebook成为了与网页平行的另一番世界。
同时,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加充实和有趣,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各个站点漫不经心的切换中消耗时间。
”《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的另外一名作者,《连线》杂志编辑迈克尔·沃尔说。
他认为,Facebook在任何方面,包括严格标准、高级设计、集中控制等都是彻底的典范,而网页不是。
国内互联网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这一趋势的反响和佐证。
从去年百度推出的应用开放平台,到今年奇虎360推出的360桌面,再到腾讯近期推出的Q+开放平台,我们都不难看到APP的主导力量。
而云计算则为APP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浏览器统一了互联网数据与本地数据访问的模型。
云计算则统一了互联网软件与本地软件运行的模型。
”在发表于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第7卷第2期的《另类云计算,另类物联网》一文中,陈榕写道。
关于云计算,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瘦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
比如OLPC前首席技术官MaryLouJepsen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说:“在云计算时代,终端设备不再需要太强的运算能力,真正的瘦客户端电脑(thinclient)时代即将来临。
” 但陈榕却有一番“另类”的看法。
他认为,随着宽带互联网和3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论是桌面PC还是3G智能手机,都已经能够在足够快的时间内,直接从互联网门户网站加载应用。
本地硬盘的作用更像是缓存。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Facebook等集成了各类应用的门户,更像是一台“云计算机”。
传统计算机包括硬盘、总线、内存等,“云计算机”也不例外。
组成 “云”的成千上万个实体计算机、服务器,可以看做是“云计算机”的存储、CPU等基础元器件,为认证、收费、安全、管理等后台服务提供专用功能。
而与“云计算机”交互的终端,则相当于传统计算机的外设。
众多的终端,与云计算机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更大的云计算机系统。
“3G移动终端的CPU,门户网站服务器的多CPU,IaaS和PaaS服务器的多CPU共同组成了多进程、非对称的计算机系统。
”陈榕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他认为,这种动态融合众多客户端CPU的统一云计算机模型,从根本上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瘦客户端+服务器的运算模型。
封闭与开放的共生之舞 安德森将APP的崛起描述为“从开放式的万维网到半封闭的平台转移”。
他认为,通过后者,用户不需要通过浏览器,也可以与互联网进行通信。
“当前的后网络应用和服务是围绕人为的稀缺性而建的,并且也提高了竞争门槛。
”安德森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将由开放走向封闭呢? 在O’ReillyMedia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Web2.0之父”TimO’Reilly看来,封闭与开放,更像是在跳一支“共生之舞”。
“开放产生创新,封闭收获价值。
然后,所有一切又会重来一次。
开放的PC硬件架构给予了我们封闭软件,开源软件和互联网的开放机制给予了我们Google、Amazon和Facebook。
问题是下一波开放和创新来自何方,我们如何能刺激这一波开放和创新来得更快一些。
”O’Reilly说。
不过在O’Reilly看来,虽然浏览器和APP此消彼长,并不能代表“开放已死”,只是说“下一阶段会变得更加复杂”。
他认为,未来会有一个开放和具备互操作性的平台。
这一平台不属任何一个供应商所有。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Google或Bing的地图作为位置服务,用Google或Nuance进行语音识别,用Paypal或Amazon作支付服务,用Amazon、Google、Microsoft或VMware进行服务器托管或计算。
“这是一个横向整合而非垂直整合的未来。
”TimO’Reilly说。
百叶窗 建筑节能新概念:闪闪发光的“垂直街道” 澳大利亚墨尔本即将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垂直街道”。
这座35层的大楼集合了很多最新的节能技术。
整个建筑会呈现为绿色植物穿插在闪闪发光的水晶玻璃之中的神奇景象。
随着环保概念日渐深入人心,设计师们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也越走越远。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在线报道说,澳大利亚墨尔本将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垂直街道”。
这座35层的大楼集合了很多最新的节能技术。
该大楼的一个亮点是:每六层将建一个花园,预留空间允许花园中所种树木高达10米。
该项目的设计师是来自墨尔本CK建筑事务所的罗伯特·考菲尔德。
他说,虽然屋顶花园和园景阳台的概念早已被人多次使用,但这是第一次 在一座建筑物内引入五个高层的社区花园。
为了实现这一壮举,设计师使用了可以让树根在120平方米的密闭花园中生长的特制花盆箱,以及可以承受土壤和树木巨大重量的支撑结构。
“五个花园各自面朝北侧、东侧或者西侧,因此人们在每个季节都可享受其中。
”考菲尔德对设计细节解释说。
另外,由于这座大楼的占地面积不过是区区360平方米(大概是墨尔本高层建筑平均占地面积的一半),设计师想到了利用建筑物的外墙———超过8000平方米的面积———来收集雨水。
“这不是一件易事。
”考菲尔德说。
一般来说,强风会将雨水从高层建筑表面吹走。
为了实现收集雨水的目的,考菲尔德采用三角形阳台和锯齿状外观来削弱侧向风的影响,尽量减少水从建筑物侧面的流失。
收集到的雨水将用于大楼上的园 “管道缩短后,可将热量交 换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 考菲尔德认为。
该大楼中,热反射玻 璃和太阳能照明技术也被 采用,再加上三角形阳台 的存在,整个建筑会呈现 为绿色植物穿插在闪闪发 光的水晶玻璃之中的神奇 景象。
据介绍,这一商住混 合建筑将包括底商、三层 办
公室和154套公寓,预 计于2014年完成。
考菲尔德说:“墨尔本 一贯被认为是最宜居的城 市之
一,部分原因就在于 其拥有广阔的公园和花 世界首个“垂直街道”的未来景观图片来源:CK建筑事务所 园。
现在开发商们应当开始关注屋顶花园和高架公园,并将其作为墨尔本绿 林灌溉以及楼内厕所冲洗。
整个楼宇的加热和冷却系统也围 绕着花园来作设计。
传统建筑一般使用分户空调系统,或者用长长的冷热水管道来调节整幢大楼的温度。
这两种系统效率都比较低下,前者每次单独加热或冷却一套公寓非常耗能,后者因为冷热水管道过长也要在沿途损失很多能量。
“我们采用‘混合动力版本’。
”考菲尔德说。
他们的设计中,每个花园都会安装一个冷热系统,一个系统只给6层楼泵水———上面三层和下面三层。
化工作的下一阶段焦点。
这种趋势在其他一些城市,如纽约,已 经出现。
” 考菲尔德认为,随着城市中水平 空间供应的日益受限,“垂直街道”肯 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他透露,他们的 下一个项目将在中国南京兴建“垂直 街道”。
之前有报道指出,CK事务所 公布了其为南京市浦口区所设计的 新城规划方案。
新规划的浦口区占地 20平方公里,将容纳20万人,通过将 原有的城市绿地和工业低洼地相融 合,建造全新的工业开发区和商业部 门。
(肖洁/编译)
四 栽藻造押渊园员园冤8261661082613708耘原皂葬蚤造押hitech岳泽贼蚤皂藻泽援糟灶 外企研究院高端访谈 GE中国研发的“创新密码” ———独家专访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 阴本报记者原诗萌 “最开始挺有意思的。
我们基本上是草根组织。
做的东西很杂,有人要我们做事,就帮他们做,没有系统的战略考虑。
” 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独家专访时,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用轻松幽默的语气,描述了通用电气(GE)在中国创立研发部门时的情景。
很难想象,这一初创期只有20万美元、10个名额的“草根组织”,在短短10年间就成长为拥有1500余名研发人员、每年承担100多个项目的GE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
一。
近日,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创立并见证了GE中国研发中心成长的陈向力,和《科学时报》记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创新的感悟与收获。
创新的最佳比例 在艺术领域有黄金分割点之说,即将整体一分为
二,当较大部分与整体的比为0.618时,最能引起人的审美愉悦。
陈向力认为,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也要讲究最佳比例。
据了解,GE全球每年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约60亿美元,其中10%用于研究,另外90%用于产品设计和开发。
陈向力率领的中国研发团队也遵从上述原则,按1∶9的比例进行资金和研发人员配置。
陈向力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而言,上述配置是一个很好的比例。
“企业更重视投入的产出,因此90%的资金用于开发。
研究资金虽只占10%,但作用很关键:一方面是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需要;另一方面,学校和科研机构的成果拿来后,还要作进一步转化,这10%发挥了从前沿技术到产品的桥梁作用。
”陈向力说。
不过,陈向力同时表示,如果从国家层面考虑的话,则不能按照这一比例,而应该增加研究资金,对国家实验室、研究所进行持续投入,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而对于企业这10%的投入,陈向力建议政府和企业按1∶1出资,以鼓励企业把技术转化为产品。
“企业出一块钱,政府出一块钱,企业的风险等于减了一半,有更大的动力进行成果的转化。
”陈向力说。
对于研发中心资金的获取,GE的做法是将资金分成三份,一份是每年的固定投入,另外两份则需要研发中心从业务部门获得。
陈向力解释说,业务部门拿利润给研发中心作研究,一定希望得到回报,因此这种分配方法可以保证研发中心的工作对业务部门有价值。
而保留1/3的固定投入,则是考虑到研发部门有一些3至5年的前瞻性技术研究,对业务部门吸引力不够,因此需要资金保障。
与产品紧密相连 除了靠资金分配比例鼓励研发中心重视产品化,GE中国研发中心还有一系列措施,用于保障研发中心的工作与产品紧密相连。
比如,GE中国研发中心与业务部门会以三年为周期做远景规划。
双方一起探讨未来三年竞争对手会有什么样的走势,客户需求有什么样的变化,GE现有的产品和技术还有哪些薄弱环节,如何改进等等。
“基于探讨的结果,公司规划未来三年的路线图,每年的资金投入和工作规划也有了依托和方向。
”陈向力说。
除了以三年为周期的远景规划,每年春天,GE中国研发中心和业务集团还有一个技术交流会,双方从各自的角度提想法,进行思想碰撞。
比如,研发部门接触技术比较多,就会对业务部门说,有某一项技术,会对你们的行业产生影响,我们做了一个方案,希望你们能给我们资金,让我们做技术的跟踪和前期的技术开发。
而业务部门对市场需求更敏感。
他们会对研发部门说,我们的产品在今后几年需要某项技术的支撑,研发中心是否有这方面的技术和专家,来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据陈向力介绍,技术交流会的参与者至少是项目经理、产品经理一级,每年双方提交的方案都很多,往往要经过筛选,最后保留20个左右比较重要的“,不然一天根本讲不完”。
讨论之后,大家把项目按照优先级进行排列,再根据所需的资金支持进行可行性评估,最后上报成为公司的议事日程。
“这些机制可以保证我们所做的工作不会和业务部门脱节,从而和产品紧密地结合起来。
”陈向力说。
20万美元、10个名额的“草根组织”,成长为拥有1500余名研发人员、每年承担100多个项目的GE全球四大研发中心之
一,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
它的发展秘诀是什么?在接受《科学时报》独家专访时,GE中国研发中心总裁陈向力和记者分享了他多年来在创新方面的感悟与收获,解读了GE中国研发的“创新密码”。
了解市场很重要 当记者问及10余年的创新体会时,陈向力表示,研发不仅要和产品紧密结合,还应该对市场有充分的了解。
采访中,陈向力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案例。
那还是在几年前,研发部门在和销售人员沟通时,一些销售人员反映,某款产品如果再增加几个功能的话,去年的单子或许就不会丢了。
于是研发中心按照他们的要求对产品作了改进。
没想到新产品推出后,市场环境已经发生变化,产品的性能和价格均与市场需求不符合。
通过此事陈向力也认识到,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第一手的资料。
此后,陈向力采取了两条措施:第一是让研发人员走出去,真正接触市场和了解市场。
第二是向GE总部大声疾呼,在中国设立更多的产品经理,或是把业务部门的权力下放给中国的经理,由他们来确定今后几年产品的定位和走向。
幸运的是,陈向力遇上了“最好的时代”。
2001年,杰夫·伊梅尔特接替杰克·韦尔奇成为GE新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更加重视技术与创新。
而与前任相比,他对中国市场更是青睐有加———他很快划拨资金,在2003年兴建了现在的中国全球研发中心大楼,并把研发人员集中在一起,便于资源的共享。
据陈向力介绍,到2005年前后,在中国研发中心承担的项目中,中国本地主导的项目已经过半。
而到2008年时,中国研发中心的人均专利数已与美国研发中心持平。
正是通过这些努力,GE中国研发中心开发出了适应中国市场需求的一系列产品,而这些产品由于低廉的价格和差异化的特性,随后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引起了热销。
杰夫·伊梅尔特将这一模式总结为“反向创新”。
“反向创新”的前提 “反向创新”被认为是继“全球本土化”之后一种全新的创新模式。
2009年11月,杰夫·伊梅尔特与其他几位专家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反向创新:通用电气的自我颠覆》。
杰夫·伊梅尔特在文章中说,数十年来,许多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制造商采取的都是“全球本土化”战略,即先开发出适合本国消费水平的产品,然后根据全球各地市场的情况,对产品稍作改动再销往其他各国,GE也是这样的一家公司。
如今,随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巨大的增长机会,这些公司开始反其道而行之,采取“反向创新”:在新兴市场开发低端产品,然后推向全球市场。
陈向力在中国的努力,也被认为是“反向创新”的最佳实践。
不过陈向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反向创新”不仅仅是“在新兴市场研发产品, 到发达国家市场上销售”这么简单。
“反向创新要具备几个前提条件,比 如,某些新兴市场是GE某单个产品最大的市场,有非常明确的市场需求,并具备非常有吸引力的市场回报。
”陈向力说。
陈向力告诉记者,在这样的市场中开发下一代新产品,对市场的把握最准,研发团队可以及时收到足够的市场反馈。
产品在这里销售时,也可以取得最大的市场份额。
“相反,如果某个产品,全球最大的市场是美国,那就没必要作反向创新了。
”陈向力说。
创新下一步 2010年底,杰夫·伊梅尔特访华时宣布,将在三年内投资20亿美元,计划在中国建设6个创新中心,第一阶段的三个区域创新中心设在成都、西安和沈阳。
此外,GE还将与国内企业成立合资公司。
而陈向力和他领导的GE中国研发中心,也将在“反向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更新的探索。
陈向力告诉记者,在创新过程中他们发现,只卖产品是不够的。
越来越多的客户需要整体的解决方案。
此外,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提出了低碳城市、智能电网等新的概念,而事实上,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够做得很全面。
他看到了客户需求与企业解决方案之间的鸿沟。
成立区域创新中心,则是从过去以GE为主的模式,转变为以客户为主的模式。
“把客户请进创新中心来,真正了解客户需求,整合GE的资源,及其他公司的互补资源,为客户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 陈向力表示,这不仅是创新模式的最新探索,还将带来商业模式的变革。
“比如从过去单纯的卖产品,到承包客户某一方面的需求,并把GE的金融服务纳入进来,为客户提供整体服务。
赢利模式也从过去的产品销售,转变为通过为客户节省资金从而与客户分成等多种手段。
”陈向力说。
陈向力将GE中国研发中心走过的11年历程划分为三个5年。
第一个5年是学习和建立研发能力的阶段;第二个5年是了解中国市场,并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和新技术的阶段“,反向创新”即是第二个5年的重要成果。
而现在GE中国研发中心正在迈向第三个5年。
陈向力表示,未来将更注重与国家战略相结合,从以GE为中心向以客户和市场需求为中心进行转变。
“GE所提出的绿色创想、健康创想计划,与中国未来发展的很多方面是吻合的,因此GE的机会是非常多的。
但是,最重要的仍然是了解市场的需求,如何在研发和创新方面有新的合作,老的一套是不够用的。
”陈向力说。
采访手记 GE“反向创新”的启示 在采访陈向力过程中,记者最大的感 受就是,这位外企研发中心总裁不仅重视 中国,而且很懂中国。
事实上,从2000年 来中国创办GE中国研发部门至今,陈向 力在中国已经待了11个年头。
这11年也是中国市场快速发展的11 年。
而正是由于对中国市场环境的熟悉, 陈向力得以抓住机会,在中国开辟了一条 全新的道路。
一个为GE津津乐道的案例是:GE 在中国推出的售价15000美元的微型超 声波设备,受到了中国农村医院的热烈欢 迎,并成为GE中国市场上超声波业务的 增长引擎。
而该设备由于便携和易用,在 发达国家的事故现场、急诊室和手术室等 特殊场合也打开了销路。
这就是GE的CEO伊梅尔特所说的 “反向创新”。
不过伊梅尔特还有一层意思。
他认 为,“反向创新”既是出于开拓市场的考 虑,也是为了防止新兴国家的巨头开发出 类似的产品,颠覆自己在发达国家的市场 地位。
那么,对于走向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GE
的“反向创新”带来了哪些启示呢? 首先是对中国市场价值的重新认识。
《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描绘了由发达国家 主导的、以服务外包为特征的全球化现 状。
但GE“反向创新”的成功案例表明,创 新的主导并非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和 交互的。
而GE“抢先一步”的自我颠覆,也让 中国企业面临着更多挑战,在未来国际化 的进程中,中国企业理应作好更充分的准 备。
(原诗萌) 趋势 APP改变互联网 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驱动了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崛起,进而引发了传统互联网一场深刻的变革。
阴本报记者原诗萌 “在通信行业,我们发一个短信,叫做短信服务,发一个彩信,叫做彩信服务,如果一个程序也能像上面说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流动起来,或是从我的手机发到你的手机上,我们就管它叫软件服务。
” 在5月13日~15日举行的首届CCF青年精英大会上,上海科泰华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榕说。
陈榕的话道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驱动了APP(application,应用程序)的崛起,进而引发了传统互联网一场深刻的变革。
从数据到程序 在传统的桌面互联网环境中,我们想要运行一个程序,先要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个文件,然后通过应用程序对数据文件进行处理。
从这个意义上说,原来的个人计算,更多指的是数据的“被计算”。
而移动互联网和APP的崛起则改变了这一现状。
在移动互联环境中,我们下载的不再是数据,而是一个个的程序。
比如,我们从苹果的AppStore上下载《纽约时报》的应用程序,与前述“数据的被计算”不同,这一次,我们所下载的程序成为了主角,它不再是“被计算”,而是自己做计算。
“要在哪里插播广告,完全由程序说了算。
因此最后放的仍然是《纽约时报》的广告。
”陈榕说。
而这正是APP的颠覆性所在。
2010年,美国《连线》杂志刊发了一篇《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的文章,对这一趋势进行了系统的阐释。
作者之
一,《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在文章中说:“市场已经表明,当运行基于网络之上的应用程序时,消费者开始选择服务质量……在汽车内,运行手机上的谷歌地图应用程序要比用笔记本电脑上谷歌地图网站方便。
而阅读书籍时,人们宁愿躺着用Kindle或iPad应用程序,也不愿趴在电脑前用浏览器看。
”在以iPhone为代表的移动计算模式的驱动下,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了新平台。
克里斯·安德森对此评价说,并不是他们舍弃了万维网的理念,只是因为这些专用的平台往往能更好 或者更适应他们的生活。
“云”是一台计算机 事实上,不仅仅在移动互联领域,APP的力量不断渗透,对于桌面互联网亦产生了深刻影响。
以Facebook为例。
这个网站始于一个免费但封闭的系统。
但当公司邀请开发者开发出专用于Facebook的游戏和应用程序时,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
“Facebook成为了与网页平行的另一番世界。
同时,更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更加充实和有趣,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在各个站点漫不经心的切换中消耗时间。
”《万维网已死,互联网永生》的另外一名作者,《连线》杂志编辑迈克尔·沃尔说。
他认为,Facebook在任何方面,包括严格标准、高级设计、集中控制等都是彻底的典范,而网页不是。
国内互联网所发生的变化,也可以作为这一趋势的反响和佐证。
从去年百度推出的应用开放平台,到今年奇虎360推出的360桌面,再到腾讯近期推出的Q+开放平台,我们都不难看到APP的主导力量。
而云计算则为APP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基础。
“浏览器统一了互联网数据与本地数据访问的模型。
云计算则统一了互联网软件与本地软件运行的模型。
”在发表于2011年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第7卷第2期的《另类云计算,另类物联网》一文中,陈榕写道。
关于云计算,有一种观点认为是“瘦客户端+服务器”的模式。
比如OLPC前首席技术官MaryLouJepsen在一次媒体访谈中说:“在云计算时代,终端设备不再需要太强的运算能力,真正的瘦客户端电脑(thinclient)时代即将来临。
” 但陈榕却有一番“另类”的看法。
他认为,随着宽带互联网和3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论是桌面PC还是3G智能手机,都已经能够在足够快的时间内,直接从互联网门户网站加载应用。
本地硬盘的作用更像是缓存。
从这个角度来看,如Facebook等集成了各类应用的门户,更像是一台“云计算机”。
传统计算机包括硬盘、总线、内存等,“云计算机”也不例外。
组成 “云”的成千上万个实体计算机、服务器,可以看做是“云计算机”的存储、CPU等基础元器件,为认证、收费、安全、管理等后台服务提供专用功能。
而与“云计算机”交互的终端,则相当于传统计算机的外设。
众多的终端,与云计算机一起,又构成了一个更大的云计算机系统。
“3G移动终端的CPU,门户网站服务器的多CPU,IaaS和PaaS服务器的多CPU共同组成了多进程、非对称的计算机系统。
”陈榕对《科学时报》记者说。
他认为,这种动态融合众多客户端CPU的统一云计算机模型,从根本上有别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瘦客户端+服务器的运算模型。
封闭与开放的共生之舞 安德森将APP的崛起描述为“从开放式的万维网到半封闭的平台转移”。
他认为,通过后者,用户不需要通过浏览器,也可以与互联网进行通信。
“当前的后网络应用和服务是围绕人为的稀缺性而建的,并且也提高了竞争门槛。
”安德森说。
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互联网将由开放走向封闭呢? 在O’ReillyMedia公司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Web2.0之父”TimO’Reilly看来,封闭与开放,更像是在跳一支“共生之舞”。
“开放产生创新,封闭收获价值。
然后,所有一切又会重来一次。
开放的PC硬件架构给予了我们封闭软件,开源软件和互联网的开放机制给予了我们Google、Amazon和Facebook。
问题是下一波开放和创新来自何方,我们如何能刺激这一波开放和创新来得更快一些。
”O’Reilly说。
不过在O’Reilly看来,虽然浏览器和APP此消彼长,并不能代表“开放已死”,只是说“下一阶段会变得更加复杂”。
他认为,未来会有一个开放和具备互操作性的平台。
这一平台不属任何一个供应商所有。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使用Google或Bing的地图作为位置服务,用Google或Nuance进行语音识别,用Paypal或Amazon作支付服务,用Amazon、Google、Microsoft或VMware进行服务器托管或计算。
“这是一个横向整合而非垂直整合的未来。
”TimO’Reilly说。
百叶窗 建筑节能新概念:闪闪发光的“垂直街道” 澳大利亚墨尔本即将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垂直街道”。
这座35层的大楼集合了很多最新的节能技术。
整个建筑会呈现为绿色植物穿插在闪闪发光的水晶玻璃之中的神奇景象。
随着环保概念日渐深入人心,设计师们在绿色建筑设计方面也越走越远。
英国《新科学家》杂志近日在线报道说,澳大利亚墨尔本将兴建世界上第一个“垂直街道”。
这座35层的大楼集合了很多最新的节能技术。
该大楼的一个亮点是:每六层将建一个花园,预留空间允许花园中所种树木高达10米。
该项目的设计师是来自墨尔本CK建筑事务所的罗伯特·考菲尔德。
他说,虽然屋顶花园和园景阳台的概念早已被人多次使用,但这是第一次 在一座建筑物内引入五个高层的社区花园。
为了实现这一壮举,设计师使用了可以让树根在120平方米的密闭花园中生长的特制花盆箱,以及可以承受土壤和树木巨大重量的支撑结构。
“五个花园各自面朝北侧、东侧或者西侧,因此人们在每个季节都可享受其中。
”考菲尔德对设计细节解释说。
另外,由于这座大楼的占地面积不过是区区360平方米(大概是墨尔本高层建筑平均占地面积的一半),设计师想到了利用建筑物的外墙———超过8000平方米的面积———来收集雨水。
“这不是一件易事。
”考菲尔德说。
一般来说,强风会将雨水从高层建筑表面吹走。
为了实现收集雨水的目的,考菲尔德采用三角形阳台和锯齿状外观来削弱侧向风的影响,尽量减少水从建筑物侧面的流失。
收集到的雨水将用于大楼上的园 “管道缩短后,可将热量交 换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 考菲尔德认为。
该大楼中,热反射玻 璃和太阳能照明技术也被 采用,再加上三角形阳台 的存在,整个建筑会呈现 为绿色植物穿插在闪闪发 光的水晶玻璃之中的神奇 景象。
据介绍,这一商住混 合建筑将包括底商、三层 办
公室和154套公寓,预 计于2014年完成。
考菲尔德说:“墨尔本 一贯被认为是最宜居的城 市之
一,部分原因就在于 其拥有广阔的公园和花 世界首个“垂直街道”的未来景观图片来源:CK建筑事务所 园。
现在开发商们应当开始关注屋顶花园和高架公园,并将其作为墨尔本绿 林灌溉以及楼内厕所冲洗。
整个楼宇的加热和冷却系统也围 绕着花园来作设计。
传统建筑一般使用分户空调系统,或者用长长的冷热水管道来调节整幢大楼的温度。
这两种系统效率都比较低下,前者每次单独加热或冷却一套公寓非常耗能,后者因为冷热水管道过长也要在沿途损失很多能量。
“我们采用‘混合动力版本’。
”考菲尔德说。
他们的设计中,每个花园都会安装一个冷热系统,一个系统只给6层楼泵水———上面三层和下面三层。
化工作的下一阶段焦点。
这种趋势在其他一些城市,如纽约,已 经出现。
” 考菲尔德认为,随着城市中水平 空间供应的日益受限,“垂直街道”肯 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他透露,他们的 下一个项目将在中国南京兴建“垂直 街道”。
之前有报道指出,CK事务所 公布了其为南京市浦口区所设计的 新城规划方案。
新规划的浦口区占地 20平方公里,将容纳20万人,通过将 原有的城市绿地和工业低洼地相融 合,建造全新的工业开发区和商业部 门。
(肖洁/编译)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