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综合LOCAL,cod在哪个平台

平台 2
主编:肖洁编辑:冯丽妃校对:傅克伟E-mail押news@ 4综合LOCAL 2017年5月18日星期四Tel:(010)62580633 科技“绿”为径合作创未来 ■本报记者倪思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已三年有余。
其间,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
5月14日至15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将该倡议推向新热潮。
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繁荣发展,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
为了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保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家们正在行动。
沿线生态赤字严重 过去20年里,“一带一路”沿线是世界经济比较有活力的地区。
然而,就是在这片经济增长欣欣向荣的土地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迫在眉睫,生态环境面临压力。
“‘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间存在能源分布不均、生态赤字严重等问题。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生态多样性锐减、人口膨胀和资源消耗量增加等问题突出,严重制约区域可持续性发展。
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国民生 产总值的平均增长率是世界平均增长率的两倍左右,“但这里的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
”潘教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能源消耗占50%,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超过世界的一半。
该地区的农业可持续性问题也十分突出,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农业贡献了GDP的8.7%,却消耗了79.6%的水资源。
”潘教峰说。
不仅如此,“这些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其研发人员占全球的50%以上,但研发经费投入和非居民专利不到世界的30%。
”潘教峰说。
潘教峰等对除中国以外的其他64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现,可持续发展水平大致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与全球经济发展的南北差距状况类似。
合作以绿色科技为纽带 “一带一路”建设高度重视并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未来,在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的道路上,沿线各国家的科技界都负担着重要职责。
“在合作方面,各国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注重区域绿色建设合作,重视绿色科技、产业布局,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要充分发挥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各目标 维度的技术优势,以科技创新为纽带,加速该区域的共同发展。
”潘教峰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建议,在促进“一带一路”合作创新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应当加强科技合作,共享发展成果,包括气候变化科学。
“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智慧行动可以推动创新、提高经济增长并带来诸如可持续发展、增强能源安全、改善公共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等广泛效益。
”秦大河说。
他表示,还应当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科学家在诸如未来地球计划等国际科学组织里的人数,听到其发声。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建议,作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国,我国应加大海外研究基地建设和国际人才培养;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聚焦一批国际知名科学家,开展协同创新;加强重点领域科技攻关,设立一批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在生态环境领域建设国际一流科学思想库。
六大科学问题聚焦“一带一路” “我们需要用科学数据支撑‘一带一路’建设。
”在近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会上,孙九林一口气提出了科技力量亟待发力的六个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历史变迁是孙九林关心的第一个问题。
“丝绸之路文明演替与生态环境变迁关系密切,过去不同时间尺度丝绸之路区域曾发生了哪些重大生态环境变化事件?影响如何?趋势如何?如何用历史推演未来?”他说。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需要支撑的又一领域。
“为趋利避害,避免重大失误,需合理控制沿线地区开发次序和强度,促进区域国家间的资源优化配置和持续利用。
”孙九林说。
随着建设的开展,沿线地区人类活动逐渐增多,典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也会带来影响,“如何防范可能存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也成为科学家和“一带一路”建设共同面对的问题。
孙九林表示,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
不仅如此,孙九林认为跨境污染与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治理也十分重要。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大陆,沿线国家和地区由于大地构造、地貌格局、大气环流、水分循环等原因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生态环境整体,建设中需要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应对水资源危机、防治沙漠化等重大生态环境问题。
此外,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也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科技发展的空间和契机。
简讯 曾庆存院士获颁国际气象组织奖 本报讯5月16日,世界气象组织向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曾庆 存颁发了第61届国际气象组织(IMO)奖。
世界气象组织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奖项 授予曾庆存主要表彰他在四个方面的工作: 在遥感理论和卫星气象方面,他的信息提取 算法获得广泛应用,能够给用户提供近实时 气象卫星产品;他在数值天气和气候预测方 面的开创性工作,在大气和地球流体力学的 数学物理基础问题、数值计算方法、先进模型 与预测研究方面都有杰出贡献;他在气象灾 害防治方法上的贡献,包含用气象卫星监测 数据和超级计算辅助气象灾害的预测与防治 调度;同时,他对地球系统模式发展以及在全 球气候和环境变化方面的研究工作。
IMO
奖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是全球 气象界的最高荣誉奖项,用于奖励全球在气 象、水文和地球物理科学领域作出过杰出贡 献的人士。
(王佳雯) 北京大学与国际药企合作开展研究 本报讯
5月16日,北京大学与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宣布了一项战略合作计划,旨在共同推动早期科学创新以填补多个治疗领域内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今后,北京大学的研究团队将与勃林格殷格翰的研究人员在包括肿瘤、肿瘤免疫和免疫调节、呼吸系统、心血管代谢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寻找创新靶点和药物。
(魏刚) 特高压变压器装配厂房首台产品试验合格 本报讯记者5月17日从保定天威保变 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其子公司(秦皇岛) 变压器有限公司承制的首台上海庙—山东± 600换流变压器在该公司±1100千伏特高压 变压器厂房试验大厅一次性试验合格。
据悉,这是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特高压变 压器装配厂房试验大厅。
该厂房的建成将每年 新增直流换流变压器及交流电力变压器生产能 力约
1500万千伏。
(高长安崔刚王冰) 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换届 本报讯5月12日,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华南理工大学教授李烈军当选新一届会长,博士科技集团总经理倪浩为秘书长。
此次大会回顾总结了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成立5年来的工作,明确了2017年工作思路。
广东博士创新发展促进会旨在推进企业科技创新、高端人才创业服务,加快高新技术发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朱汉斌李洁) 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进展发布 本报讯日前,由中国石油学会评选的 “2015-2016年度中国石油石化科技创新十大 进展”在京发布。
据介绍,本次评选活动共收到各团体会员、 分支机构和地方学会推荐候选项目62项。
入选 的十大进展包括:5000万吨级特低渗透—致密 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古老碳 酸盐岩勘探理论技术创新与安岳特大型气田重 大发现、海上稠油油田高效开发技术、涪陵海相 页岩气高效开发关键技术、中缅天然气管道设 计施工及重大安全关键技术、LCO
选择性加 氢—催化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或芳烃料技术 应用、超深水平井钻完井技术、延安气田勘探开 发关键技术与创新、大型海洋油气平台组块浮 托安装创新技术、高密度宽方位地震勘探技术 创新及重大成效。
(薛坤) 由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王卫民团队选育的团头鲂新品种“华海
1号”近日正式对外发布。
团头鲂又名武昌鱼。
新品种“华海一号”是以2007年至2008年从湖北梁子湖、淤泥湖和江西鄱阳湖收集 的680组野生团头鲂亲鱼构建基础群体,经连续4代选育而成。
自2013年以来,“华海1号”在全国累计中试养殖面积5085亩。
与未经选育群体相比,“华海1号”具有明 显的生长优势,且成活率高,平均亩增产20%-35%,效益显著。
本报记者鲁伟、通讯员刘涛摄影报道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公司起诉美国公司侵权 本报讯(记者丁佳)记者近日获悉,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已向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和深圳中级人民法院分别起诉控告美国科锐公司、惠州科锐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侵害其专利权。
其中惠州科锐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是科锐在中国的子公司。
专利诉讼案中,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基于其LED“850号专利”“494号专利”,对被告请求永久禁售令及损害赔偿。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主张被告的相关系列LED产品侵犯了“850号专利”及“494号专利”的专利权,上述对应型号的LED产品均在中国销售。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中科院每年投入科研经费巨大,希望科锐尊重中科院的研发和知识产权成果,停止未获得许可情况下的专利侵权行为,以积极合作的态度与中科院一起共同推动产业进 步,共同建立更加公平合理、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据了解,中科院在LED领域有近千件专利储备,分布在LED衬底、外延、芯片、封装、照明等上下游,且专利数量正不断攀升。
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中科院唯一一家知识产权商业运营公司,旨在将中科院的专利进行产业化、商业化,为企业科技创新添砖加瓦。
视点 应对气候变化可否另辟蹊径? ■本报记者陆琦 2016年10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公报,2015年全球二氧化碳平均浓度首次达到400ppm。
而就在上个月,这一纪录被再次刷新。
根据美国在夏威夷的观测,2017年4月18日地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达到410.28ppm,再创历史纪录。
这令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科学家们感到担忧。
“通过减排来减缓全球变暖至关重要,但可能不足以降低已有碳排放带来的气候风险。
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同样重要,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
”5月13日,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JohnShepherd在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主办的太阳辐射管理科学与治理研讨会上直言。
人类迄今为止已经向大气中排放了1.9万亿吨碳。
如果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从今以后的碳排放必须限制在1万亿吨碳以下;如果要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全球碳预算将更为紧张。
在JohnShepherd看来,即使今日起碳排放减为零,全球变暖还将持续几十年。
然而人类还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完全脱离化石能源。
为此,科学家们正试图利用太阳辐射管理(SRM)的地球工程来降低全球变暖的风险,即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采取有计划、大规模改变地球环境的技术措施。
研究人员正在考虑的主要建议包括:将微小的反射粒子喷洒到平流层中;或者将海水喷入低层大气,即海云形成的区域,来增强海洋云层的反射率。
“SRM是一个理论建议,旨在通过阻挡少量的太阳光来使地球冷却以降低全球变暖的一些风险。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首席科学家JohnMoore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SRM不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替代品,但如果它付诸实践,将是迅速减缓、停止、甚至扭转全球变暖的唯一已知的方式。
” 不过,JohnShepherd坦言,目前模型研究的依据仍然有限,不确定性高,对SRM的全部影响仍然知之甚少,比如对臭氧层、酸雨、PM2.5、全球降水的影响等。
此外,物理的影 响只是其中一部分,从社会政治层面去证明比自然科学研究更为棘手。
“这是一个双风险的权衡。
”JohnMoore表示,不是说必须做SRM,而是考虑作为应对气候环境风险的一个选项。
过去大多数SRM的研究和讨论都在发达国家进行,中国仅少量学者对国际动态有零星关注。
“2015年我国启动了第一个地球工程的‘973’项目。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介绍说。
她表示,现有气候模式模拟工具可用于分析SRM等地球工程的潜在影响,但研究相对薄弱,特别是社会科学角度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地球工程认识不足难以支撑负责任的决策。
为此,陈迎建议,减缓适应行动不放松的同时,精心部署SRM等地球工程技术发展战略,将其纳入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加强地球工程的研究作为科学决策的基础,倡导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互补和融合,积极参与地球工程的国际治理。
发现·进展 中科院南京地湖所 发现我国过去10年地表水水质显著改善 本报讯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张运林小组的博士 生周永强等,结合我国近20年来在生态环境领域投入的 相关数据,探讨了我国近10年来地表水水质变化情况及 对政府部门主导的生态环境修复投入的定量响应关系。
研究成果发表于《水研究》。
研究人员基于我国各流域共计145个国控监测站点 2006-2015年逐周的化学需氧量(COD)、溶解氧(DO)及 氨氮(NH4+-N)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华 北及东北地区地表水质污染最为严重,这与上述区域高 度发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高国内生产总值(GDP) 及高人口密度相对应。
各监测点
COD与对应流域范围内 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城市不透水 面和农田)、GDP及人口密度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 (p<0.001)。
研究发现,地表水DO显著上升,而COD和 NH4+-N浓度则显著下降,特别是单位GDP的地表水 COD及NH4+-N浓度近十年来呈指数函数下降,意味 着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方式已发生较明显的转变,单位 GDP污染物发生量显著下降;同时也表明过去十年我国 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等领域的投入取得较为明 显的成效。
(冯维维)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等 揭示蓝细菌逆境适应新机制 本报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汪迎春 研究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手段,发现蓝细菌二元信号 系统的组氨酸激酶Hik33能广谱地调控响应多种逆境的 蛋白以及和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
该成果在线发表于《分 子与细胞蛋白质组学》。
该研究组山东大学客座博士生葛 海涛为论文的第一作者。
蓝细菌是重要的光合微生物,是地球大气中氧气的 重要制造者。
蓝细菌能在各种恶劣多变的自然环境中生 存,但其适应这些逆境并生存的机制还不清楚。
研究发现当蓝细菌遭受逆境胁迫时,Hik33
可以通过 上调逆境适应性相关的蛋白和下调光合作用相关的蛋白 来合理分配物质和能量资源,减缓蓝细菌的增殖而达到 逆境适应和生存的目的。
(柯讯)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制备出高性能
Co-OMS-2分子筛 本报讯(记者黄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张建团队利用一步水热合成方法,将钴等过渡金属元素引入K-OMS-2的骨架中,制备出了Co-OMS-2分子筛。
相关成果日前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催化化学》。
CO催化氧化反应涉及烟草降害、汽车尾气净化、防毒面具等诸多领域,对相关催化剂的开发一直是研究热点。
非贵金属催化剂凭借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催化活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但如何在水汽存在的真实环境中保持高的催化性能仍是一个关键的技术难点。
新研究表明,掺杂Co的K-OMS-2具有纳米纤维状的形貌,且比表面积由70.6平方米/克增加至188.3平方米/克。
钴离子取代了骨架锰离子,增强了活性氧物种的移动性,提高了OMS-2的还原性能。
另外,钴的掺杂使OMS-2催化剂表面的疏水性增强。
对该催化剂进行CO氧化性能评价,无水条件下,30℃时CO转化率便达到100%,60℃的反应速率是未掺杂的OMS-2催化剂反应速率的28.8倍。
当反应气中引入3%水汽后,Co-OMS-2催化剂在100℃以上的评价温度转化率均维持在100%。
通过与Au/CeO2,Pt/CeO2和Au1Cu1/CeO2等贵金属催化剂对比T50(转化率为50%的反应温度)和该温度下的反应速率等参数,Co-OMS-2催化剂的抗水性能不亚于贵金属催化剂。
大连理工大学 一级精度基准齿轮研制成功 本报讯(记者刘万生通讯员龙海波)5月16日,大连理工大学王立鼎院士团队成功研制1级精度基准齿轮,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1级精度齿轮制造工艺与测量方法的空白。
精密齿轮加工技术在工业生产、航空航天及军用装备等多个重要领域起到关键作用,其精度直接影响机械工程装备的整体精度。
齿轮精度分为12个等级,7级以上为精度齿轮,主要应用于汽车、机床等工业场合;5级以上精度的齿轮,主要应用于超精机床、仪器、船舶及航空航天发动机等具有高速高平稳传动要求的场合;2级精度以上为基准标准齿轮,主要作为国家级或国际齿轮量仪校对和精度传递实体基准。
目前,国际上还未实现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的研制与测试。
王立鼎团队的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实现了国际领先。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机械工业联合会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组织的专家鉴定结果认为,其研制的齿距偏差测量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研制的精化磨齿母机、超精密磨齿工艺以及1级精度基准级标准齿轮,实现了国际领先。
目前,1级精度基准标准齿轮已作为实物标准器,被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省部级计量部门及企业用于高精度齿轮量仪的校对与量值传递。

标签: #好玩 #好用 #渲染器 #高级 #creo #文件夹里 #天正 #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