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真抓的实劲,2018年5月3日

电脑 2
星期
军人修养E-mail:jfjbshyxy@责任编辑/徐文耀张国强王婷婷
6 知行论坛 ●迈步新征程,以什么样的作风抓落实① 要有真抓的实劲■马洪才 ●真抓,关键看是否从实际出发,真正抓到底,抓出了实效 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历史的经验表明,没有求真务实就没有革命胜利,没有真抓实干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
面对业已绘就的强军蓝图,如何将梦想照进现实?关键在求真务实、真抓实干。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强军兴军不会一蹴而就、一片坦途,必须从落实好部队建设的每一项基础性工作做起,脚踏实地付出更多艰辛和努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同志身上仍存在种种虚浮现象:有的政绩观不够端正,好大喜功图彩头,热衷于搞一些面子工程、政绩工程,浪费了财力、物力和人力,却对战斗力建设没有多少帮助;有的事业心、责任感不强,浮皮潦草抓工作,满足于抓了、干了,至于抓到什么程度、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则关心不多;还有的不愿深入调查研究、改进工作方法,不管形势任务怎样变化、单位实际如何,因循守旧老一套;更有甚者,嘴上落实喊得响,落到行动无声息,注重表态而不注重实干……如此的假落实、空落实、软落实,与强军兴军的使命要求背道而驰,更会败坏作风、懈怠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也是军队规模结构和力量编成改革后新体制运行的第一年。
起跑决定后程,开局影响全局。
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如何开好局起好步、跑好“第一棒”?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关键是注重实干、抓好落实。
从今日起,本版以“迈步新征程,以什么样的作风抓落实”为主题,推出一组系列文章,敬请关注。
斗志,削弱战斗力水平,在未来的战场上,一定会付出血的代价。
新时代迈步新征程,实现新作为,需要脚踏实地努力奋斗,要真抓而不能假抓,用实劲而不能做虚功。
真抓,关键看是否从实际出发,真正抓到底,抓出了实效。
用实劲,就是不偷懒、不耍滑、不应付,把各项工作部署一锤一锤夯实,杜绝一切虚浮的东西,才能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坚守“真”的态度。
9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就在于无数共产党人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把党的理论真正地运用于实践。
求“真”,对于广大官兵来讲,就是要坚定信仰信念,对强军蓝图充满信心,对强军事业满怀热爱,自觉用习近平强军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就是要加强对现代战争制胜机理的研究,积极探索部队建设发展规律,按照规律抓部 队、搞建设、谋打赢;就是要满怀真情对待强军事业,真正把心思和精力倾注在主责主业上。
只有这样,才能在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的实践中自觉除“虚”务实,做到下真功抓工作落实、用真心促部队发展。
砥砺“实”的作风。
弄虚作假可能会一时欺骗很多人,却难以欺骗敌人。
有没有求实作风,是不是真抓实干、真打实备,未来战场能够作出最客观、但同时也是最残酷的检验。
历史上,北洋水师在演习中总是预设浮标、遵标行驶,提前设置方位角度,大炮“十放九准”。
平时搞花拳绣腿,在上级那里邀功请赏,却最终难逃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的悲惨命运。
历史殷鉴,启人深思。
长期的和平环境,考验着一支军队和每名军人的作风,我们不能“醉太平”,应懂得真打实备的重要性,决不能用不打仗的心态作打仗的准备。
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国防和军队建 设进一步向备战打仗聚焦,更加需要我们养成求实作风,坚持说实话、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让“实”字成为推动各项工作落实的风向标和总要求,把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立起来、落下去,大抓实战化训练,锻造出能打胜仗的精锐之师。
锤炼“抓”的本领。
“真”的态度和“实”的作风固然重要,但是缺乏“抓”的本领,“有心无力、有力不强”也不行。
喊着信息化,用着钢笔画;会上讲改革创新,会后解决问题用老套路;文件要求依法治军,“土规定”“土政策”却大行其道……这些与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要求相背离、与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不相匹配的东西,必须坚决摒弃。
可以说,锤炼“抓”的本领是一场自我革命,需要不断增强“本领恐慌”意识,在不断自我否定中提高自己;是一轮思想风暴,需要不断摒弃旧思维、注入新理念,自觉与统帅指示要求对标对表;是一次角色转换,需要不断适应新战位,提高能力素质,练就打赢硬功夫。
必须立足本职岗位锻炼、大项任务摔打和艰苦环境磨砺,练就“人无我有、人有我专、人专我精”的制胜绝招,以过硬本领、过硬作风担当起强军重任,在实现强军目标、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中勇做时代的弄潮儿。
从身边事看修养 ●发现思想上的“灰尘”只是起点,不是终点,敢于清理并取得实效才是目的 常给思想除除尘 ■门建新 家里电脑出了故障,搬到朋友处修理,朋友打开机箱盖一看,便啧啧道:“好家伙,这层厚厚的灰尘影响风扇转速,早该清理了。
经常给电脑风扇清理灰尘,才能保持电脑正常工作啊!”朋友一席话,令我有所悟。
由电脑想到人脑,人的思想因为受各种因素影响,也会蒙尘积灰,是不是也需要经常进行清理和除尘才能保持头脑清醒呢?答案是肯定的。
人生在世,任何人都不可能与灰尘绝缘。
置身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受各色各样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人 的思想容易沾染“灰尘”。
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由于身份的特殊性,更加容易受到各类别有用心者的拉拢与各种错误价值观念的侵蚀。
党员干部思想上一旦染上了“灰尘”,就容易心浮气躁,忘记初心,淡化党性,拿原则作交易,把手中权力作为换取非法利益的筹码,最终因违纪违法而栽跟头,给党的事业和人民利益造成损失。
无数现实教训警示党员干部,必须重视对思想上的“灰尘”经常进行清理,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和各种利益诱惑面前经得住考验。
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党员干部:“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好像我们为了清洁,为了去掉灰尘,天天要洗脸,天天要扫地一样。
”习主席则强调党员干部要“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
清理思想上的“灰尘”,首先要勤于“照镜子”。
经常对照信仰信念、党章党规、先辈先烈这几面镜子进行自查,看自身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
如此,才能及时发现思想上沾染的“灰尘”,清扫起来才能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干净彻底。
其次要敢于自我较真。
发现思想上的“灰尘”只是起点,不 是终点,敢于清理并取得实效才是目的。
清理思想上的“灰尘”是一个自我斗争、自我交锋、自我革新的过程,需要痛下决心,以敢于较真、敢于“刀口向内”的气度对待自己的思想。
最后要筑牢“防火墙”。
一方面,主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养,明辨是非,做到心有“主心骨”,增强抵御“灰尘”的能力;另一方面,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认真对待组织和群众提出的批评和建议,并及时对思想“灰尘”进行清理,纠偏正向。
惟有如此,才能确保思想上的纯洁和信念上的坚定,永葆本色不变。
谈心录 ●没有守纪的自觉,就没有行动的坚决;没有上下的共识,就没有力量的凝聚 令严方可肃军威,命重始足整纲纪。
一支能打胜仗的军队一定是一支纪律严明、守纪如铁的军队,必然要求每一名官兵都自觉遵守军队各项纪律规定。
高度自觉的组织纪律观念是人民军队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
建军之始,我党我军就把培养和加强官兵纪律观念作为军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红军时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并在部队严格贯彻执行。
解放上海时,我军官兵守纪如铁,宁肯露宿街头,也不占用民房,上海各界民众对人民子弟兵纪律严明的作风发出由衷赞叹,这也为革命胜利赢得了更广泛群众基础。
军人的行动要靠纪律来规范统
一。
遵规守纪,也是一名合格军人的“标配”。
没有守纪的自觉,就没有行动的坚决;没有上下的共识,就没有力量的凝聚。
战争年代,革命军人以纪律重于生命的崇高精神,迎接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和平时期,革命军人履职尽责、完成任务,同样离不开高度自觉的纪律观念。
特别是,建设世界一流军队迫切需要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这对广大官兵强化纪律观念、增强遵规守纪意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强化纪律观念的前提是对纪律规矩谙熟于心。
要求广大官兵从学习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入手,通过了解掌握其基本内容、本质内涵和现实意义,提高个人纪律素养。
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复杂,进一步保持和巩固队伍的纯洁性,需要我们持续筑牢纪律素养这道“防火墙”。
尤其是要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强军重任”主题教育,深入学习军队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明确实践要求,认清“红线”,守住底线,增强遵规守纪的主动性和自觉性,真正让严守纪律成为发自内心的道德认同和价值选择。
“法规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对法规制度了解掌握得再好,但如果只是写在本子上、挂在墙上,而不落实在行动中,再严的纪律、再好的制度都会成为“稻草人”“泥菩萨”,失去生命力约束力。
可以说,提高法规制度的执行力是强化官兵纪律观念的关键所在。
提高执行力,就是要把纪律规矩 遵规守纪,合 ■张 格军驷宇人的﹃标配﹄ 作为规范言行的标准,严格按照纪律要求行事,注重日常养成,把严守纪律规矩落实到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要久久为功、持之以恒,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决不能紧一阵、松一阵。
特别是领导干部,在遵规守纪上要标准更高、要求更严,为部队官兵带好头、做好表率,而不能拿着“手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同时,也要坚决摒弃好人主义,坚持纪律面前一律平等,对违反纪律的人和事,该批评的批评、该处理的处理,绝不能搞亲疏远近、姑息迁就,保证纪律规矩的有效执行。
(作者单位:武警综合保障基地) 飞鸟筑巢— 尊敬的“资格问题” ■郑蜀炎 正说闲谭 ●能够真正获得尊敬的,让人投下心灵一票的,唯有人格 所谓“衣冠唐制度,人物晋风流”,评价一个人是否厕身“成功人士”之列,维度可以有很多。
比如,职务之擢升,学位之递进、产业财富之扩展……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维度对于今天更为重要,那就是受到尊敬。
当我们在谈论尊敬时,我们究竟要谈什么?存在主义哲学有个说法:一个工具在使用顺畅时其存在往往被忽略,只有出现了问题时才会意识到其存在。
按理说,一个人受到尊敬并不是一道很高的门槛,获得一些功名桂冠者更易得之。
但我们总是为这样的现实存在而错愕不已:有些分明是光彩夺目地占据了成功的诸多维度,且不乏追捧与攀附者的人,却偏偏很难赢得人们的尊敬。
尊敬是一种心灵之意的表达,最重要的是与人格有关。
一个人的财富官衔等等固然能让人艳羡、仰视甚至畏惧,可是,能够真正获得尊敬的,让人投下心灵一票的,唯有人格。
社会学家将此称为“自发秩序”——人与人关联与互动关系的规则。
“我什么也不缺,就缺我自己”,这是卡夫卡的名著《变形记》里的话。
科学研究证实了这样的常识,一万年来动物的本性几无变化,而人类则在越来越快地进步为理性人,其主要标志一是懂得尊重,二是选择合作。
那些斩获于枭雄江湖或不法交易的所谓 “成功”,不仅践踏着人类理性,而且破坏着人格的基本构建。
史载,清朝“甲午开捐举人,二万金一名”,标以“官价”的功名早变味,而获取或鬻卖者亦“变了形”——如果缺失了作为“人”的自己,还有什么资格来谈尊敬。
我不由得想到了孔子。
一次,有人登门拜见孔子(当然是备下束脩的),可明明生计困窘的孔子非但托病不见,且刚拒客关门,立即取瑟而歌。
这就明摆着要让来人知道,宁肯饿肚子也不愿见自己讨厌的人。
中国人向来认为“士习渐降渐卑,莫此为甚”,坚持把人(尤其是“士”)的品格置于需求价值之上来究劾判断。
不妨说句绕口的话:失去尊敬的人失去的决不仅仅是尊敬。
恩格斯说:“人们所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我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为实现个人愿景奋斗,当然有权利获取更加美好的生活。
但是,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得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都必须洁身自好地进行价值判断,确定自己在生存环境和文明进步过程中扮演着积极角色、展示出人性的善美。
尊敬也是对某种精神的肯定。
每个人事业的成功和创造的过程本身就包含着让人尊敬的价值和理由。
爱因斯坦曾与同行产生学术争论,对方联合100多人签名上书,爱因斯坦耸耸肩说:要那么多人干什么,如果是对的一个人就够了。
作为在学术和为人上都特立独行的人,他未必讨人喜欢;但在岁月流逝中却从未失去人们对他的尊敬。
这或许也是一种“相对论”吧。
我特别推崇这样的说法——真理是赢得了人心,而不是战胜了一些人。
尊敬也是如此吧,我想。
书边随笔 ●只有勤学苦练,久久为功,才能积水成潭、积土成山。
每一项卓越成就的背后,无不是汗水的凝练、“底功”的积累 宋人陈鹄在《耆旧续闻》中记载了苏东坡抄书的故事:朱载上和苏东坡结交甚好,一日拜访苏东坡,典谒已通名,而其移时不出。
苏东坡出来后,抱歉地说:“适了些日课,失于探知。
”坐定,朱载上便请教苏东坡:“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苏东坡说:“钞《汉书》。
”朱载上问:“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邪?”苏东坡说:“不然。
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
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
”朱载上以提示一字试之,苏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
关于苏东坡读书用功之事,郑板桥也曾提到:“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苦之,坡洒然不倦。
”苏东坡天资聪慧,又是文坛巨匠,却还要每日做功课,甚至深夜苦 有梦想就会有力量■朱金平摄影并撰文 一只灰鹳,衔来一根弯弯长长的树枝,箭一样飞向柳荫中正在搭建的鸟窝。
是哪里来的动力使它那么卖力地衔起树枝?因为它想有个家。
这是它生存的需要,它马上要按时节产卵,孵化自己的小宝宝了。
鸟类要繁衍生息,需要搭建自己的窝,这是它们赖以生存的梦想;人类要生存发展,也要构建自己的梦想,并为着梦想而执着奋斗。
对于实现梦想的渴望,会使人产生巨大动力,创造出可能连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成果。
心中有梦想,脚下有行动,人生就能不断攀上新高度。
影中哲丝 “底功”总在“功底”前 ■郝启荣孙荣乾 读。
可见,其笔下名篇佳作不会是轻易得来,才高八斗也不全是天资使然,而靠的是平日的勤学苦练。
“从来疾行无善步,缓一着,再加一层深思,所成就的自然不差。
”前人的明训告诫我们:要想“功底”深,做好“底功”是前提。
只有勤学苦练,久久为功,才能积水成潭、积土成山。
孔子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几千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东汉经学家贾逵能剥庭中桑皮以为牒,或题于扉屏,且诵且记,一年便通遍经文;国学大师梁启超先生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其读书方法就是抄录或记笔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便用自己的眼光整理分析而成佳作……可见,每一项卓越成就的背后,无不是汗水的凝练、“底功”的积累。
基础不良的好建筑,世界上是没有的。
老一代戏曲演员常说:“功夫一天不练就回了,两天不练就生了,三天不练就没了。
”现实中,坚持练习“底功”,殊为不易。
在我们身边,有些人虽然道理认得清,行动上却还是觉得“功底”另在他处。
有的抖不掉身上浮躁的尘埃,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赏美色,终是荒废光阴、所获不多;有的练功少了一个“狠”字,舍不得出汗出力,总想在时间的空隙里找出惬意,却不知道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自己更努力;有的把练“底功”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却在实践中名不副实,不是三天勤、两天怠,就是耍花枪、练虚功……不想耕耘却想收获,其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适得其反。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
练兵备 战更是如此。
特战精兵刘珪,有一手“单手上膛”的绝活。
为了练就这一技能,他前后练了5000多次,手上的疤痕一层连一层。
还有一位导弹瞄准手叫文熙俊,被称为“神瞄手”。
这个光荣称谓的背后是用“手上磨出厚厚的老茧,导致指纹系统无法识别”换来的“。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道出了干事应下的功夫、应有的专注和持久。
无数强军尖兵就是选择了下这种“笨”功夫,与艰难为伴,与寂寞为邻,而共同聚起强军之势。
“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
练好“底功”是一件老老实实的事情,来不得 半点虚假。
新时代的官兵,只有像周恩来同志所说的,坚持和发扬“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才能切实把基本功掌握好,把自己锤炼成为基础牢、觉悟高、本领强的人才。

标签: #文件夹 #网页 #颜色 #cf #coupe #文件 #倒角 #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