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涌起“创业潮”,14纵深2015年11月19日

好友 3
星期四责任编辑杜文景电话:(0531)85193308Email:2782553008@ 融贯课堂内外搭建心灵桥梁 ———记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朋忠工作室 □本报记者王桂利本报通讯员刘珂珂 他的言语风趣幽默,每每引得学生笑声不断;他的课程抢手至极,常常使得学生自愿加课;他对知识的教授深入浅出,给人以启迪和深思。
他的课堂往往座无虚席。
他,就是济南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李朋忠。
如今的他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济南大学“李朋忠工作室”的负责人。
济南大学顺应时代潮流,联合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起了省高工委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项目。
在此背景下,济南大学“李朋忠工作室”应运而生。
自成立以来,工作室虽然仅仅走过了二百多天的风风雨雨,但却在校内校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受到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的一致好评。
推开工作室的门,迎面呈现的是一张长长的会议桌,四周摆满了座椅,整洁而简约,让人不免产生“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之感。
创新改革主辅结合 “李朋忠工作室”的设立,是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省高工委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项目的一部分。
2014年年底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的省高工委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改革项目启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2015年3月31日,“李朋忠工作室”正式成立。
同时,该工作室也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获得第七届山东 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的“三全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继续,是马克思主义学院针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为牢固占领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开展的新尝试。
其目的是借助名师效应加强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课教师团队建设、扩展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探索和延伸。
“我们要在占牢思想政治课课堂这个主阵地的同时,拓展覆盖学生日常生活的辅阵地。
主辅阵地相结合的目的只有一个,确保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李朋忠介绍说。
巧搭人梯解惑引航 网络、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中国经济的飞跃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但对大学生来说他们得到大量未经过滤的、片面的信息,如果没有很好的辨别能力就会被误导,极易对心灵的健康成长产生不利影响。
李朋忠对此深感担忧,“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要尽最大的努力为他们的成长解惑引航。
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实,分析社会现象,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以延伸。
” “李朋忠工作室”注重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成立该工作室的首要目的就是借力名师凝聚力量,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团队。
李朋忠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获得济南大学首届教学能手提名奖、2011年济南大学师德建设先进个人等多个奖项和奖励,一项项荣誉是他苦苦坚守收获的硕果。
李朋忠将自己教书育人的经验分享给工作室的年轻老师,同时实施团队分工负责联动工作机制,形成“问题导向+理论支撑+实践指导”的思 想政治教育方法。
教学团队由校内思政课老师和校外思政课特聘教授组成,负责发挥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主渠道功能;工作团队由校内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骨干教师组成,负责开展咨询和服务,指导学生的生活和成长,形成了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李朋忠工作室”运用新媒体技术打造思想政治课教育延伸的新平台。
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在校大学生对话人生,同时构建覆盖学生日常生活的辅阵地,力求实现主辅阵地的无缝对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和育人的实效性。
工作室团队成员的微信好友、QQ好友多达5000余人,仅李朋忠微信好友、QQ好友上的学生就有2600多人,每天都有不少学生请教各种各样的问题,工作室的老师总是耐心地解答,无一例外。
工作室的诸多老师是济南大学“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指导教师,通过和学校党委组织部、学生处、团委、大量学生社团的对接,积极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校园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好学生解惑答疑的工作。
半年多来,工作室的老师们在学校各个层面所作的报告多达30余场,参加的沙龙、座谈会40余个。
除了在本岗位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之外,工作团队还主动联系校外单位、学校相关部门,为培养和发展入党积极分子、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做了大量工作。
据统计,工作室的团队成员每年为校外、校内各部门各学院所做的报告在二十场以上,听众达4000人左右,大家普遍反映效果良好。
随着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接纳,李朋忠工作室俨然成为济南大学里一道独特的亮丽风景线。
乐教梓楠喜观桃李 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打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绝”状态,学校积极为工作室成员与学生的交流创造机会与条件。
在这个十人的团队里,不论年龄与学位,每个人对学生们来说既是良师也是益友。
他们当中有年轻的博士更有资深的教授,但他们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与使命之重,用近乎父母关心子女那样的情感认知来谆谆教导、关心爱护学生,以一种益友的姿态来与学生交流授课。
教学和工作室的工作十分繁忙,谈到团队是如何协调这两方面的工作时,李朋忠坦言,这两部分工作实际上是一种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虽然略有辛苦但是团队里的每个人收获很多,他们从当代大学生身上学到了很多新鲜的东西,比如说看待问题的新颖视角,渴望展现自我的个性。
李朋忠说,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有信仰有担当,做一个有境界的人。
这些需要读书来培养,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
“不久的将来你们会进入社会,要牢记自己是被社会选择,而不是去选择社会,被社会选择后你要做的就是尽快适应,变被动为主动”,“你们这代年轻人是祖国未来的主力军,从你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要养成看新闻的习惯。
不是说仅仅去关心国家大事,更重要的是开拓自己的视野”……诸多教诲如春风般扑面,令人温暖而鼓舞。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工作室的每一位成员无时无刻不活跃在对接课堂内外的一线,搭建心灵的桥梁,沟通着学生和老师的灵魂。
山东职业学院 创新“公开课” □张欣王建科本报济南讯山东职业学院日前举办了本学期第一期公开课展示活动。
此次公开课为中德合作胡格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班专业综合课程《轴承套筒图纸技术标注》,由学院铁道车辆与机械工程系老师担任主讲。
主讲教师通过热身游戏引入课程,设计新颖独特。
教学实施过程中,任务设置合理,教学设计层层递进,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并通过博物馆法进行讲解、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参加观摩的领导和教师对本次公开课进行了分析点评,肯定了这次公开课的示范意义和中德合作胡格教学模式改革试验班取得的成效。
11月7日,无棣县职业中专林果专业的学生们来到该县现代立体生态农业培训示范基地,听老师讲解高新农业的运行模式及相关知识。
近年来,该县职业中专紧紧围绕培养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直接面向“三农”的高素质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农民、农村经纪人这一目标,把校外实训基地作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战场。
□王原报道 校园涌起“创业潮”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完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创新创业 □本报记者王原本报通讯员郇延民 走进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到处可见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
正门南侧的阿里巴巴“快递托运站”是物流管理专业2013年7月与阿里巴巴———青岛光谷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的物流实训室,“我们8个人合作,主要承担各物流公司的校内派送业务,通过收取代理费用进行运营。
”正在忙碌着分拣包裹的学生张慧告诉记者。
这个实训室由公司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与学校本专业优秀大学生组建营运团队,形成了人力、场地、设备校企“双主体”建设机制,可以满足80人/月实习实训。
学生能熟练掌握托运手续办理、货物入 库、货物出库、货品管理、仓库盘点等基本操作技能,期间还能挣到一笔报酬。
“我们学院积极适应职业教育发展新常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更新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将校园变成创业园,鼓励大学生掌握技能创新创业。
”该院院长肖明胜说。
多年来,学院以“为了学生的就业和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劳动光荣”为培养理念。
在这一理念引领下,学院修订完善了以专长培养为主的“一项专长(专业技能)、两种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12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
该模式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融入其中,“高 素质、高技能、能创新”成为毕业生的标签,受到社会认可和用人单位欢迎。
学院还专门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资金扶持和教师指导,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机会和平台。
该中心已与阿里巴巴国际会员企业———阿里集团菜鸟物流以及网易等共建大学生就业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了汇通快递服务站、中国电信手机销售部、爱侬爱家洗衣社、红梅驾校、“潍工e购”等大学生创业项目。
学生可享有内贸、创业、外贸课程的学习培训,为将来进行自主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潍工e购”创业小组与潍坊中百佳乐家集团开展密切合作,利用淘宝平台构建了全方位服务师生的网上信息平台,由佳乐家集团超市提供货源,创业小组负责校内最后 一公里配送,保证订购产品送货上门。
该项目月接单数量200单左右,月交易额3000元左右。
运营两个月,店铺级别从1颗星上升为1个钻。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素养的培养。
肖明胜介绍,学院注重加强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大学语文课、职业人文基础课的教学,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使大学生做到了讲道德、知文明、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
学院组织举办“让青春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主题班会、深入开展“新生入学感恩教育”活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系列教育活动,在校期间学生不仅练就了精湛技艺,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还彰显了文化文明素养。
山东协和学院 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王原曾猛报道本报济南讯11月3日,“关爱生命为爱而行”暨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颁奖仪式举行,山东协和学院获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
据介绍,山东协和学院把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作为培养师生关爱他人品质和无私奉献社会精神的重要举措,通过宣传展板、海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宣传献血知识,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班主任、辅导员带头献血,许多师生连续多年参加献血活动,成为固定无偿献血者,护理学院徐兵连续四年每年献血400毫升,总献血量达1600毫升。
三年来,山东协和学院共有近8600名师生参加献血,献血量达280多万毫升。
学校3次获省卫生厅、省献血办公室、省血液中心颁发的无偿献血工作特等奖,有104名师生被评为无偿献血活动先进个人。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 □尹成报道本报日照讯10月29日,北美高等教育协会主席、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酒店与旅游学院院长乔吉汗博士一行三人来到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交流访问。
乔吉汗介绍了北美高等教育协会和南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基本情况,希望双方加强教育、学术方面的交流,开展合作。
双方就合作办学的意向及模式进行了深入沟通与洽谈,在联合培养和学生交流等方面达成了初步意向。
近年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以建设山东省特色名校为契机,积极借鉴引进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与俄语国家已合作对象的合作领域和范围,不断推进与美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非俄语国家的有关高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与交流,学院品牌特色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山东商务职业学院 40年培养5万多名技能人才 □张逍报道本报烟台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已走过了四十载不平凡的办学历程。
40年来,该学院以“立足粮食行业、服务蓝黄经济”为办学宗旨,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为全省粮食行业和烟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5万多名各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在40年的办学历程中,山东商务职业学院实现了两次历史性跨越,一是由1975年成立山东省烟台粮食学校举办中等专业教育,到2000被国家教育部公布为“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二是从2006年升格为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跨入普通高校序列,到2013年被省政府确定为山东省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项建设单位。
肥城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 入选国家有声资源数据库 □孙松波王涛报道本报肥城讯近日,肥城市有声数据库建设成果正式入选国家有声资源数据库,我省仅有三个入选。
据悉,2014年肥城被确定为国家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泰安点建设工程试点调查点之
一。
该市严格筛选,初选选出32名中年、老年发音人;二选由专家团队采取面测、问询及简单测试后确定入围人选;决选阶段,专家团队对二选入围者进行了模拟采录,最后通过反复对比,确定了四名发音人。
整个工作抓实抓好选人环节,鼓励肥城的老教师、老艺人与发音人一起探讨一些字、词、句的“肥城标准”发音,引导有专长的老教师和发音人一起,寻找与肥城民俗、民歌、戏曲等地方文化风貌相关的内容,力求更全面、具体地反映肥城方言的历史悠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刊每周四刊出。
欢迎加入《大众教育》QQ群,群号237056019,也可扫描二维码加入。
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山东教育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示范建设促发展知行合一育英才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侧记 □王原陈明马明玉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是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办学30余载,积淀深厚。
2013年4月,学校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评审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将示范校建设纳入全校中心工作,严格按照《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书》要求,坚持“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内涵发展为抓手,全面提升办学质量”的建设原则,遵循“研———定———行———思”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汽车运用与维修三个重点建设专业和诚实守信德育模式创建一个特色项目进行深度改革,全面创新,成效显著。
改革培养模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主动服务区域经济,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企业生产和岗位需求为导向,推动工学结合。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工学交融、教学生产一体化、教学组织企业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构建了“学校企业循环交替、能力逐级循环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创设了“一条主线、两方融通、三个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对接的学校、家庭、企业“三方参与、德技并重”多元评价模式,各专业均制定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完善培养机制 开创师资培养新局面 职业学校专业教学实践性非常强,必须与企业对接、与岗位链接。
但是,学校部分专业课教师由其他专业转型而来,知识储备不足,提升水平严重受限。
该校校长孔祥奴说:“培养现代化专业人才,必须有现代化师资。
”基于这一认识,该校积极落实“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名师”四级梯次培养机制。
先后选派多人分赴德国、台湾等地学习,从潍坊市计算机协会等机构、企业,聘请能工巧匠共30多人次任学校兼职教 师,将行业、产业最新知识技能融入到教学中。
注重现有教师培养培训,在扎实抓好教师专业成长计划、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组织专业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定期到企业顶岗实践,确保专业教师知识、技能处于前沿。
深化校企融合 推进多模式深度合作 构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的动力机制,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动的运行机制,与企业开展多领域合作,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学校成了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严格中央专项资金、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和其他资金的使用与管理,新建数控综合、电子、机械加工等实训室,形成了“六大实训中心、一个校办企业”的实训格局。
校企深度合作,推进工学结合。
数控专业与山东鸿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设立“鸿基科技班”。
与潍坊恒翔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引入企业生产线,建成生产、实习一体化校内实训基地;电子专业与潍坊银河光电科技有限 公司、潍坊歌尔声学举办冠名班,“量身定做”专业人才;汽修专业成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临朐华晨汽修厂,建立郑州宇通客车服务站,负责全县校车的维修、保养。
企业全方位参与师资培训、基地建设、实习实训,实现了校企深度融合。
加强德育建设 促进内涵特色发展 学校以诚实守信育人模式德育项目为重点,深入推行内涵特色发展。
构建了学校、家庭、社区、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四方合一诚信育人体系,建立了班级、实习、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的《学生诚信档案》,考核学生诚信品质,记录学生成长历程;开展企业文化进校园、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展演等主题活动;编写了《企业文化与学生求职指南》《优秀毕业生事迹》《诚实守信模范剪影》《经典古诗文读本》等10余门德育教材。
通过建立学生诚信档案,从学生的学习、实习、家庭、社区实践等方面全面记录、考核学生表现,促进学生诚信意识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近两年全国中职生文明风采竞赛中,获国 家级奖励7项,省级奖500多项,连年获得山东省复赛优秀组织奖。
改革成效显著 贡献示范引领显现 两年示范校建设,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涵发展明显提档,办学质量明显提升。
计算机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品牌专业,汽修专业被确定为潍坊市特色品牌专业。
牵头制定了《山东省中职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牵头成立了山东省第三批国家示范校区域联盟协会。
与多家企业开展多领域、深层次校企合作,成功引进合作企业———山东鸿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近40亿建设的奥凯龙项目。
累计为当地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输送实用型技能人才3300多名。
累计开展各类社会培训3万余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
学校先后荣获“全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校园文化建设单位”“全国动漫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教书育人先进单位”“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标签: #程序 #文件 #clock #网页 #cf #设计网页 #文件 #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