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S13.020.40,文件被覆盖怎么恢复

被覆 0
ICS13.020.40CCSZ05 团 体 标 准 T/CSES□□-20□□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导则 Technicalguidelinesforecologicalrestorationofdamagedwaterofcity(征求意见稿) 20□□-□□-□□发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20□□-□□-□□实施发布 目次 前言

.............................................................................................................................................

II1范围

..............................................................................................................................................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体要求........................................................................................................................................

25

受损水体生态健康评估................................................................................................................

36

实施方案编制................................................................................................................................

57

受损水体生态恢复........................................................................................................................

78

效果评价........................................................................................................................................

99

管理与维护....................................................................................................................................

9附录A(规范性)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技术指标和工作指标....................11附录B(资料性)水体恢复主要技术及其适用范围........................................................12附录C(资料性)水生植物指示物种分值........................................................................19
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
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重庆大学提出。
本文件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重庆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
一、何强、杨祥宇、王晓昌、李倩。
II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导则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受损水体生境改善与生态恢复的总体要求、受损水体生境健康评估、生态恢复实施方案编制、水生植物规模化恢复实施、效果评价和管理维护。
本文件适用于城市规划区内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同时其他水体的生境及生态恢复(改善)亦可参考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50563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 HJ19HJ25.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污染场地土壤恢复技术导则 HJ192HJ623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区域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 SL709 河湖生态保护与恢复规划导则 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城市受损水体urbandamagedwaterbody城市内部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影响,引起的水体水质恶化、系统内部各组分间的关系紊乱、系统资源短缺和某些生态过程或生态链断裂,最终系统结构和功能退化或丧失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等。
3.2 生态恢复ecologicalrestoration以“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使城市水生态系统原有的生态结构、景观功能恢复到受干扰前的自然状态,并适当加以人为干预使之达到生态健康、空间丰富、文化再现且被人们愿意亲近的状态。

1 3.3植物规模化恢复large-scalerestorationwithplants生态系统退化或受到破坏时,通过人为方式规模化引入植物作为生产者用以达到受损食物链修 复或者污染物吸收富集的效果,从而起到改善受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提升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的目的。
在本文件中,植物规模化恢复作为主要技术手段,为城市受损水体生境改善和生态修复工作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4总体要求4.1基本原则4.1.1保护优先 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严格保护城市现存的生态资源,对遭受威胁和破坏的自然生态空间,采取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恢复相结合的方法,优化城市生态空间,恢复城市生态功能,避免过分干预或再度破坏。
4.1.2规划引领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应在城乡规划指导下开展。
将水体系统承载力作为城市规划的刚性约束条件,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以及后续的建设过程中,应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落实生态保护和恢复的内容。
4.1.3统筹协调 根据城市实际环境人口特点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水生态问题的轻重缓急,坚持恢复与保护相结合,针对性与系统性相结合,局部与整体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制定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目标、实施方案和技术措施,做到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区施策、分步实施、协调建设。
4.1.4系统恢复 坚持以“找源头,治标本,不反弹,低影响”为原则,同时树立“保护也是恢复”的理念,最终实现标本兼治,长久维持的目的。
4.1.5经济适用 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系统性、适应性、针对性的工作计划纲要和实施重点项目,鼓励社会资本参与。
4.2生态恢复流程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流程见图
1。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包括受损水体评估、实施方案编制、水体生境改善与生态恢复和生态恢复效果评价。

2 组织评估现状调查 问题分析 确定受损水体修复重要区域 编制实施方案确定修复目标合理选择修复方式明确近期建设重点筛选工程技术措施 保障措施 实施水体修复水生植被恢复 修复效果评价技术指标 水生动物恢复 水质恢复与保持 工作指标 图1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工作流程 5受损水体生态健康评估 5.1一般规定 5.1.1受损水体评估的基本路径为现状调查→问题梳理和分析→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安全识别→分类分级确定实施水体恢复任务的优先次序和空间区域→确定水体恢复项目和坐标点位。
5.1.2水生态受损情况评估应对城市规划区范围河流、湖泊、湿地等水体空间开展摸底普查,分析城市面临的主要污染问题及退化主要原因,分级分类梳理,确定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的重点区域,列出实施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的项目清单及其优先等级。
5.2评估要求 5.2.1水生植物评估 城市水生态环境植物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来源:HJ623]:a)水生植物覆盖度;b)水生植物多样性;c)水生植物表观长势。
5.2.2生态健康评估内容 城市水环境生态健康评估内容主要包括水体质量评估、水量评估、水生生物毒性评价等。
对于生态风险控制要求较高的城市水体,还应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确立生态风险控制策略。
5.3实地调研 5.3.1自然条件的调研内容包括但不限于:a)城市气象、水文、地形地貌、地质、土壤、动植物等水生态系统本底、历史变迁的基础数据和卫星影像数据等;b)气象资料包括气温、日照、降水、风向、风速、城市建成区污水排放强度等;
3 c)水文资料涉及水系格局演变、历史洪涝淹没区分布两个方面。
包括水网密度、水系等级、水质监测数据、地下水位及补给区、泉水出露区、超采形成的地下漏斗区、水利工程设施分布、河道流量等;d)河道地貌资料包括地形图和数字高程数据(DEM);e)植被资料包括植物种类及其分布,各类生境条件下植物覆盖和林相分布等。
5.3.2污染源排查,应对城市河湖沿岸以及汇入水体上游点源及面源污染情况进行排查。
5.3.3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内容包括: a)动物、大型植物、藻类、微生物物种的种类和分布;b)重要物种栖息地和迁徙情况;c)湿地资源类型及保护状况。
5.3.4城市发展状况调研的内容包括历年城市人口规模、社会经济水平、城市土地利用、交通以及环境质量(包括大气、水和土壤)等基础资料。
5.4现状分析 基于对城市水体周边人口排污情况调查、环境状况摸底,应从以下几方面分类归纳总结城市河道湖泊面临的污染问题: a)自然水体和湿地被侵蚀,城市水生态系统割裂;河湖水系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水质污染,水生态系统自我净化功能减弱;水体自然岸线被破坏等; b)河岸湖岸植被受损,岸边植被缺乏合理保护,且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应用植物种类偏少、配置欠合理,生态效益不强等; c)河岸湖岸表土受到破坏;土层结构受损,土壤受到破坏,水土保持能力降低,存在滑坡、塌陷、地陷等地质灾害隐患和水土流失风险等; d)生物栖息地减少和破碎化;物种单
一,生物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及生物链稳定性相对差,抗干扰能力低下等; e)城市河道湖岸周边点源排污严重;各类污水包括生活污水,餐厨废水,加工废水等大量无控制排入,缺乏治理及惩罚措施; f)存在雾霾、沙尘等城市空气污染问题。
5.5重点区域划分 5.5.1应根据城市水体受损问题的分类分级梳理分析结果,进行受损水体空间识别,对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城市生态游憩空间等重点区域进行图形叠加和分析识别。
5.5.2应根据水资源保护、雨洪管理、水环境改善三个基本目标,叠加识别城市水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划定水体、河流廊道和湿地保护区等。
5.5.3应根据保护生物栖息地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目标,叠加识别受损水体周边生物生态安全格局。
通过对城市水体中特定生物物种(包括濒危种和指示物种)栖息地适宜性分析,识别和划定物种栖
4 息地恢复策略,严禁受损加重。
5.5.4应结合城市现有涉及安全隔离的主要基础设施,包括如污水处理厂、环卫设施、输变电设施、管道运输设施、道路、铁路和轨道交通等,划定施工隔离区。
5.5.5应根据确定的城市重点水体生态区域,划定城市水体恢复控制线,最大限度地保护对城市水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自然生态资源等城市人工生态资源;并将已经被破坏、自我恢复能力差、亟需实施恢复的水体生态空间确定为生态恢复重要区域。
6实施方案编制 6.1实施方案的内容 6.1.1实施方案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a)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方式;b)适宜技术及措施;c)预估工程量、投资量和实施周期;d)植物规模化恢复效果;e)保障机制和措施。
6.1.2实施方案的编制应符合以下要求:a)根据选定的,筛选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适宜技术及措施;b)预估工程量、投资量和实施周期;c)预测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d)明确保障机制和措施。
6.2确定恢复目标和指标 6.2.1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城市水环境及经济状况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分阶段实施。
并应根据阶段目标,提出受损水体生态恢复的技术指标和工作指标并合理赋值。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技术指标和工作指标可参见表A.1和A.2。
6.2.2应根据水体受损情况梳理出的不同类型和级别的修复问题及分布特征,并参照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目标,将城市水生态及生境恢复的阶段目标及考核指标分配到具体地理区域及四周坐标定位,确定实施恢复工作的先后顺序。
6.2.3应提出城市受损水体生境和生态恢复系统提升专项设计指引,分解细化恢复目标和考核指标,明确恢复项目的工程内容和建设任务。
6.2.4城市水体生态恢复实施方案编制和工程量预测应(宜)统筹受损水体的生态系统恢复,并应适当向周边区域延伸。
6.3合理选择恢复方式 6.3.1根据各受损位点或河段生态环境受损程度的不同,可选择以植物规模化投加恢复为主及自然恢
5 复为辅的方式进行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同时可对水体底泥进行清淤疏浚工作以改善植物生长环境,提高植物规模化恢复效果。
6.3.2没有遭到人为破坏且水环境保持良好的区域,应严格执行生态保护要求,杜绝可能发生的人为破坏以及人工干扰行为,维持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6.3.3已造成较大水生态系统破坏的区域,应采取必要的工程恢复措施,使城市水生态系统向正向演替,促进生态恢复。
6.3.4受到一定人为干扰和破坏,但尚在自然更新恢复能力之内的区域,应尽量减少工程措施,优先采取促进自然水生态系统恢复的措施,如水生植物规模化恢复技术。
统筹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等绿色发展措施,避免对水生态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破坏,使城市水生态环境得以修养生息,不断提高城市水体生境及水生态的自然恢复能力。
6.3明确近期建设重点 应依据近期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目标,明确恢复建设的重点,研究制定实施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建设的工作方案,确定恢复工程量、实施主体、进度安排、技术要求、考核指标等。
6.4筛选工程技术措施 6.4.1技术措施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应根据城市受损水体地理位置及重要程度和对景观水质综合指标的贡献程度,确定主要的控制因子,有针对性的选择水体水生态恢复技术;b)应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水体生态及生境安全。
应明确河流湖泊水体的利用方式,在保障景观用水的水质前提下,提出有效的恢复及管制措施;c)应在满足城市景观水体要求的前提下进行技术选择。
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对比各类技术的投资成本,分析可能替代方案的有效性与经济性,完成技术的优化配置;d)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技术必须在可行性和经济性的研究基础上进行选择,优先考虑采用生物、生态技术,运用植物学和生态学原理,改善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优化水生生物群落,提高水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维持水环境生态健康;e)水体岸线自然形态的恢复应根据城市绿化及水景观要求,制定河滩、湖岸、滨水地带的植被恢复策略。
针对植物规模化衰败,合理利用已有资源进行优化重组,有效对水生植被进行规模化恢复,进一步提升岸边带植被生物多样化及水生态系统的景观功能化,水体恢复主要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可参见附表B.1;f)生态破坏问题较缓时,宜选择原位生态恢复,优先考虑植物规模化恢复技术;其他水体恢复技术及其适用范围可参见附表B.1;g)若水生态确实破坏严重且无法进行原位恢复时,则应采用异位生态恢复,若考虑异位水质净化,通常需要采用构筑物,如人工湿地形式对水质净化后,再输送回原水体。
该情况要求选择处理效率较高的技术。

6 h)应根据气候条件、水体受损程度及受损性质,因地制宜地选择应用不同水生植物的修复技术,以达到预期恢复效果。
6.4.2恢复措施一般程序包括:a)针对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内容和建设时序,筛选恢复工程的关键技术,详细关键技术分类见附表B.1;b)对不同类型城市水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的水体水质及水生生物生存状况和效果进行预测和分析比对,优化技术方案;c)制订恢复工程项目实施的技术路径、过程控制要求及后期维护管控要求。
7受损水体生态恢复 7.1水体生态恢复流程 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流程见图
2。
设计在施工图审查与施工审批环 节加强审查 现状条件及问题分析 确定设计目标 施工与验收 方案设计 从排除隐患、形态恢复、功能恢复和再利用4方面进行适宜技术选择、工程设计、工程量估算;技术经济分析;方案比选。
运行维护 效果评价 环境工程、市政工程、生态等多专业协调 施工图设计与审查 初步设计评审 图2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流程图 7.2恢复水体生境自然面貌 7.2.1在保障水安全的前提下,应恢复河道的蜿蜒性特征,保留凹岸、凸岸、深潭、浅滩及沙洲,避免盲目裁弯取直;保护和恢复河床自然形态,严禁水泥护堤衬底。
维持湖泊岸线多样性,放缓湖岸坡度,保护和利用自然护岸;保护和恢复湖泊湿地区域内洼地、高岗等自然地貌形态。
7.2.2应恢复水陆交错带植被规模化覆盖,恢复和重建环湖湿地保护带、海陆之间起交互作用的过度地带、入湖河流的河口生态系统。
7.2.3应恢复沿海及内湾生态系统、藻场生态系统、珊瑚和红树林生态系统。
优先采用以乡土生物链和乡土生物栖息地为主体的“非工程性”措施,充分结合地形及水量分布特征实施原生生境重建与演化系统恢复,逐步恢复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持续状态。
7.2.4岸线恢复主要技术包括植物护坡、植物纤维毯、人工抛石护坡、石笼护坡、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护坡、多孔质结构护坡、三维土工植被网护坡、生态土工固袋护坡等(可参考附表B.1)。

7 7.3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7.3.1可通过种(养)植水生植物、底栖生物、滤食鱼类等生物措施(可参考附表B.1),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7.3.2采用人工湿地、水生植物大规模种植等技术方法,构建”土壤—微生物—植物”生态系统,有效降解、去除水体中的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
7.3.3恢复河滩和湖滨植被缓冲带,应优先选择具有水质净化功能的水生、湿生植物。
7.4技术指标 7.4.1水域湿地面积比 评价区域内河流(渠)、湖泊(库)、积雪、滩涂、沼泽地等湿地类型的面积之和所占的比例。
计算方法:城市规划区内水域湿地面积÷城市规划区面积×100%数据来源:国土部门统计数据。
7.4.2水体岸线自然化率 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占水体岸线总长度的比例。
主要针对城市规划区内的较大型河道和水体,公园绿地中的水体和城市建设用地中的水体岸线一般规模较小,可不作要求和统计。
计算方法:水体岸线自然化率=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km)÷水体岸线总长度(km)×100% 数据来源:城市园林绿化部门组织有关机构进行实地勘察。
7.4.3水生生物(以植物为主)指标量化分数 水生植物指示物种指标通过计算某一或某些水生植物物种的出现情况(选择盖度大于3%的物种)来进行分值量化(表C.1)。
水生植物指示物种分值计算格式如下:P=(e+f+s)/3其中P为水生植物生态健康评价分值,e为水体中出现的评分最高的挺水植物(盖度大于3%的物种)的评价分值,f为水体中出现的评分最高的浮叶植物(盖度大于3%的物种)的评价分值,s为水体中出现的评分最高的沉水植物(盖度大于3%的物种)的评价分值。
分数等级可划分为0-1差,1-2合格,2-3良好,3-5优秀。
7.5提升景观水生态质量 在保护水利工程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应进行土地和空间利用的优化配置,对构成景观水体资源的水体、滨水地、植被、功能性工程构筑物和有价值的建筑物等进行完整保护,体现生态、园林、水利、风景和历史文化等综合与协同保护。
滨水地带可优先改造为城市滨河公园、郊野
8 公园等,拓展城市亲水空间。
8效果评价 8.1评价方法 8.1.1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应坚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实事求是的原则。
8.1.2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宜采用专家评议法。
可采取材料审查、问卷调查、遥感测试、实地考查、专家综合评审的方式。
8.1.3专家委员会成员应包括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生态学、城市规划等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人员。
8.2评价流程 水生态恢复效果评价宜包括以下环节:a)问卷调查。
组织专业社会调查机构开展水生态恢复效果问卷调查并形成分析报告;b)遥感测试。
组织开展遥感测试处理分析;c)实地考查。
采取既定路线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照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实施方案中的预期指标进行实地考查并形成书面考查意见;d)综合评审。
以会议的形式对城市生态恢复工作进行综合评审。
8.3评价指标 8.3.1指标分类 城市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指标包括技术指标和工作指标两个方面,详见附表A.1和A.2。
技术指标分为河滨湖滨湿地面积比、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水体岸线自然化率三项量化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生态恢复效果。
工作指标包括实施方案等6项定性指标,主要用于评价生态恢复工作组织实施情况。
8.3.2指标应用 以城市生态恢复实施方案确定的指标为基础,综合比较恢复前、后各相关指标的实现情况,评价城市生态恢复效果,并以评估结果反过来指导城市生态恢复工作改进、提升。
9管理与维护 9.1一般规定 9.1.1生态恢复工程应制定运行维护方案,并应进行日常运行、监测、维护与管理。
9.1.2运行维护管理应构建管理、治理、保护“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9.2水体生境管理与维护 9.2.1应根据受损水体生态系统健康情况,选择相应的管理方法,主要从水生植被及动物的丰度及多
9 样性、控制水质富营养化、提高水生境质量等方面考虑。
9.2.2城市水体水质管理与维护基本应遵循以下原则: a)对河湖沿岸污水源的点源排放要做到“零容忍”、严打偷排漏排;b)制定合理可靠的水质检测安排计划,保证对恢复后的水体水质变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出 现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c)提高水体补充水源的质量;d)增加水体的流动性和互通性,防止出现死角;e)在水体中建立生态系统,充分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9.3水生植被管理和维护9.3.1应对湿地植物生长状况进行跟踪监测,特别是外来物种,要采取人工清理等措施,以防其过度生长,对土著种造成危害。
9.3.2应监测植被恢复前后水质和其他生物物种变化情况。
9.3.3水生植被的管理与维护可采取以下措施:a)若恢复后植物(大型植物和浮萍)生长过密过高,需人工及时进行清理;b)若恢复后某些植物生长过度,可通过水位调节控制其生长;c)因洪水冲刷或其他原因等,致使植物生长不良,或因放牧、水禽利用过度等,需进行人工 补植,以维持种群正常密度;d)水位对湿地植物的存活、生长、繁殖产生重要影响,通过涵闸、泵站等及时调控湿地水位, 防止人工恢复的植物被淹死或旱死;e)城市水体植物一般生长较快,根据不同的植物类型,在其生长茂盛、成熟后应对植物进行 及时收割,并处理和利用。
一般湿地植物收割时间为上半年的3-5月份和下半年的9-11月份。
10 附录A(规范性)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技术指标和工作指标 表A.1分别给出了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技术指标。
表A.1城市受损水体生态恢复效果评价技术指标 类别序号 指标 标准编号 指标含义/计算方法 恢恢复复前后 评价区域内河流(渠)、湖泊(库)、滩涂、沼泽地等湿地类型的 河滨湖滨湿地
1 HJ192面积之和所占的比例。
河滨湖滨湿地面积比=Awet×(河流面积+ 面积比 湖泊面积+水库面积+滩涂面积+沼泽地面积)÷区域面积 水体 城市水环境功 恢复2能区水质达标——各考核断面水质达标频次之和÷各考核断面监测总频次×100% 率 水体岸线自然GB/T5
3 符合自然岸线要求的水体岸线长度÷水体岸线总长度×100% 化率 0563 11 附录B(资料性)水体恢复主要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表B.1给出了水体恢复主要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技术名称 技术要点 表B.1水体恢复主要技术及其适用范围 适用范围 优缺点 水体净化主要技术 人工增氧技术 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提高溶氧水平,恢复和增强好氧微生物的活力,促进有机污染物的降解速度,改善受污染水体 的水质。
适用于严重有机污染和整治后城市水体的水质机动灵活,操作方便,投资少,效果好,对消除水 保持。
质黑臭、抑制藻类的生长繁殖有良好的效果。
底泥疏浚技术 通过疏挖底泥实现改善水环境的目标。
适用于在重污染区和重污染水源地等区域。
能够快速有效地去除被污染的城市河道底泥中大量
的氮、磷及重金属等污染物;但工程量大,造价高,需要确定合理的挖掘深度和挖泥量。
引水冲污(换水稀释)技术 通过水利设施调控引入污染水域上游或附近清洁水源冲刷稀释污染水域,冲走河道淤积的底泥和稀释 污染河水,从而改善水环境质量。
适合湖泊的富营养化治理,对于污染严重且流动缓慢的河流也可考虑采用。
短时间内有效地减少污染物的浓度和负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还能影响污染物质向底泥沉积的速 率;但难以实现科学调水,并且开闸排水时针对性弱,水量损失较大,成本相对较高,实施难度大。
12 水生植物修复技术 利用水生植物吸收、微生物代谢及植物根部环境的吸附、过滤、沉淀等作用对水质进行净化。
富营养化水体或者某些重金属污染的水体。
成本较低,治理效果较好,对环境无二次污染;但无法应对重度污染的水体。
生态浮岛技术 运用无土栽培的原理,利用可漂浮材料为基质在水面种植植物,消减水体中的污染物质的技术。
适用于富营养化和受有机污染的水体,尤其适用于水位波动较大、难以恢复岸边水生带的水 体。
技术工程量小,便于维护,处理效果好,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能够改善景观、保护河岸。
人工湿地技术 由人工基质和生长在上面的水生植物组成,利用基质填料、微生物、植物和水生动物之间的协同作 用,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生物作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可用于削减面源污染,处理水体中的重金属、农药和富营养化的污染。
便于维护,处理效果好,且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但净化效能受湿地水流流态、水力负荷、种植植物类型和数量、温度、PH、填充介质类型、运行方式等 因素的影响。
岸线恢复主要技术 人工种草边坡绿化技术 人工在边坡坡面上简单播撒草种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
施工简单,造价低;但边坡防护效果不佳,容易造适合高度不高、坡度较缓的水体护坡的恢复。
成边坡病害。
铺草皮边坡绿化技术 人工在边坡坡面上铺设天然草皮的一种传统边坡植物防护措施。
适合坡度小于45°,局部不陡于53°的水体护坡的恢复。
施工简单,工程造价低,成坪时间短,施工季节限制少;但管理困难,易受自然灾害,容易造成边坡 病害。
活枝护岸技术 沿河道岸坡脚线打一排木桩或混凝土仿木桩,将有生命力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扎成活枝捆,将活枝捆按与河岸平行的方式放于木桩或混凝土仿木桩 与河道岸坡之间的一种护坡技术。
施工简单,可有效稳定边坡,减小河岸侵蚀,改善适用于坡度比较平缓的水体护坡的生态恢复。
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环境,并能增强景观效果。
13 植物纤维毯边坡绿化技术 铺设用椰纤维或稻、麦秸秆等植物纤维为基底,混同优质草籽、营养剂、专用纸、定型网等多种材料,通过先进设备一次性制造而成的生态护坡材料。
广泛应用于河渠护岸与绿化。
节能环保,保墒效果好,施工速度快,经济性好。
抛石边坡绿化技术 以碎石堆砌形成具有缝隙的护坡,并可以结合植被等措施,在抛石缝隙间形成野生植被的一种护坡技 术。
适合于能够就地取材的、不小于1:1.5的自然可就地取材,施工简单,能够减少水流冲刷,便于 边坡,多在长江流域使用。
修补,可塑性强。
石笼边坡绿化技术 在由高镀锌钢丝或热镀铝锌合金钢丝编织而成的箱笼内填充石料等不风化的填充物,并结合植被措施 而形成的生态护坡技术。
适用于河道、岸坡的护坡,尤其适用于碎石来源广泛而缺少大块石头的地区与流速大的河道 断面。
具有很好的柔韧性、透水性、耐久性以及防浪能力,而且具有较好的生态性;但网格金属易被腐蚀,网格易老化、易被破坏,存在安全隐患。
三维植物网边坡绿化技术 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等工程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 植物的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边坡技术。
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河道护坡的恢复,但坡度大于45°时慎用。
固土性能良好,消能作用明显,网络加筋突出,保温功能良好;但材料老化后,在土壤里容易形成
次污染。
土工格室植草边坡绿化技术 在展开并固定在坡面上的土工格室内填充改良客土,然后在格室上挂三维植被网,进行喷播施工的边坡 技术。
适合坡度小于45°的水体护坡的恢复。
伸缩自如,运输体积小,联接方便,施工速度快,材质轻,耐磨损,化学性能稳定。
植生袋边坡绿将植物种子夹在多层无纺土工织物或天然纤维垫中, 化技术 直接密贴在边坡表面进行快速绿化的边坡技术。
主要应用于水流冲击较大的河道,结构稳定性。
保水固土,出苗率高,出苗齐整,施工简单,灵活性强,但对铺设施工要求高,应用范围窄,适应性 差。
植被混凝土边坡绿化技术 采用特定的混凝土配方和种子配方,对岩石边坡进行防护和绿化的技术。
用于各类水体护坡的恢复,尤其适用于作为堤防护坡。
具有较好的抗冲刷性和稳定性,降低了施工的难度,解决了岩石边坡的浅层防护问题;但施工成本 过高,无法为大型植物提供生长空间。
14 多孔质结构护坡技术 主要有用混凝土预制件构成的各种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的护岸结构(如不规则鱼巢结构、盒式 结构、自然石连接等)形成生态护岸。
广泛应用于多种类型水体护坡的恢复。
施工方便,抗冲刷,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浆砌片石骨架植草边坡绿化 技术 采用浆砌片石在坡面形成骨架,并结合撒草种、铺草皮、土工网、喷播植草、栽植苗木等方法形成的 边坡技术。
适用于易发生溜坍及坡面冲刷较严重的河道和水利工程大坝的护坡恢复。
减少坡面冲刷,避免了人工种植草坪护坡和平铺草坪护坡的缺点;但由于工量较大,容易对其造价、 施工进度等方面造成不利的影响。
框格内填土植草边坡绿化技 术 在边坡上用预制框格或混凝土砌筑框格,再在框格内置土种植绿色植物的边坡技术。
适合坡度较陡的岩质和贫瘠土质的河道和水利工程大坝的护坡恢复。
水生植物规模化恢复技术 可靠性高,施工速度快,结构耐久性高,便于管理;但造价较高。
沉水及挺水植被恢复技术 确定适宜该地区河湖水生植被的种类、适宜栽种或投放时机和密度后,进行投放种植,根据现场情况 选择是否对恢复区域进行围隔。
针对城市河湖原生净化(主要指水生植物)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不健全情况 该技术在提高水质、肯定河湖水系原生生态结构和功能作用的前提下,采取人为措施,通过恢复和健全水生态结构,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从而实现河湖 水系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湖库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技 术 利用浮床及悬浮生态草提供湖体生境,利用鱼类、螺类、蚌类构建湖泊食物链,提升湖体的溶解氧浓 度和水体流速,提升湖内植被生长环境质量。
山地城市深水缓流湖泊水生态系统植被规模化修复 湖库健康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针对山地城市湖泊水体深度大、水动力环境差(风生流)、水体呈明显分层的特点,使用度较好,能有效保证山地深水湖 泊水生植被规模化恢复及生长。
沿海河道水生植被生态恢复 技术 因地制宜,对恢复区域进行科学的取样、数据分析,根据水样或土样盐分分布规律确定植物类型及 配置,沿海河道植物筛选首先要考虑植物的耐盐性、抗风性,植物配置应采取乔灌草相结合的原 则,适当利用原生植物。
高效率保证高盐地区河湖水生态系统植被规模化恢沿海高盐水质河湖水生态系统植被规模化修复 复,同时备选植被环境景观效果好。
15 规模化除藻技术 对覆盖水面后导致水体透光性不强及水体水样的藻类进行人工打捞 水质富营养化且水面藻类大面积爆发的河湖水体 可短暂提高水中透光性及溶解氧浓度,但不是根本解决办法,只有将富营养化水质修复到正常水平才 能有效抑制水藻的爆发。
弱化食物链顶端生物技术 捕获草食性鱼类虾类,尽量减少其存量,待植被完全恢复、生物量足够大时,可以放养一定的食草性 鱼类用于控制植被规模。
因水生动物过度繁殖食用而导致的水生植被大规模衰退情况 对水体中食草鱼类不是后可以有效大规模恢复植被生长,并且不会影响河湖水质。
防浪带修筑技术 在岸边设置防浪带,水生植物恢复从河湖汊河湖湾开始,逐步向河湖外环推进,扩大恢复面积。
此技术适宜在多风且水生植物较高且易倒伏的地区 对河湖水质扰动不大,但工作量较大。
植物根际底泥修复技术 该技术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位处理;一种是易位处理。
原位处理只要利用回填泥沙、基底改造、加入化学剂抑制底泥磷排放、投加微生物对底泥中大量有机物进行降解、投加石灰等碱性化学物质降低底泥污染物(如重金属)溶解度和毒性、对底泥进行曝气处理改变厌氧环境增加微生物有机物的降解能力等;易位处理只要是疏浚,将有机质过 量且黑丑的底泥人工干预挖出。
底泥污染十分严重,有机物或者氮磷元素丰富、重金属过量导致植物根系生长状况不佳而 死亡的情况。
对水质扰动较大,且人力物力投入较多,但可以有效改善植物根系生长环境,从根本上改善植物生长 环境,促进植被规模化恢复。
16 生态浮床技术(植物浮床技 术) 该技术是对水域生态系统自净能力的一种强化,是绿化技术和漂浮技术的结合体,利用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体中氮、磷等元素的吸收利用及其植物根系和浮床、基质等对水体中悬浮物的吸附作用,富集水体中的有害物质;同时,植物根系释放大量降解有机物的分泌物,加速有机污染物分解。
岛上的植物可供鸟类等休息和筑巢,下部植物形成鱼类和水生昆虫等生息环境,同时能吸收引起富营养化的 氮和磷。
针对由于河湖的开发、渠化、硬化工程,以及底泥疏浚等,许多天然生态岛消失,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大型水体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超标,水体透明度下降,处于光补偿点光照强度以下的水生植物无法存活,水质恶化的情 况。
该技术植物生长的扶梯一般是采用聚氨酯涂装的发泡聚苯乙烯制成的,质量轻,材料耐用,在形成稳定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净化系统,降解、富集其它有害、有毒物质,加快植物生长,从而净化水质的 同时,开拓水面经济作物种植前景。
植物群落构建技术 运用水体原位生态修复原理,通过水生动植物群落的形成构建水下生态系统,并与其它工艺进行优化组合。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及湿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鱼、虾、螺蛳、河蚌等)以修复水生态群落来提 高水体自净能力,提升水体(水系)景观功能。
针对城市河湖原生净化(主要指水生植物)系统受到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不健全情况。
该技术由于涉及面广、可重复性差、操作难度较大、时间跨度较长等因素,尚无成熟的技术导则, 在河道治理恢复与重建植物群落中还处于试验阶段。
河湖水体净化技术 使用人工湿地、生态砾石、水下补光等技术手段改善河湖水体水质情况,将高有机物、氮素磷素、重金属及有毒有害物质在水体中去除,保障水质质量 及好的透明度。
水体富营养化及含有有毒有害物质的情况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通过对水质的净化,改善植被的生存环境,进而恢复植被大规模生长。
该技术一方面达到了河湖水质净化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达到了植被大规模恢复的效果,但是该技术 成效缓慢,投资较大。
17 生态塘技术 通过塘中种植水生植物,进行水产和水禽养殖,形成人工生态系统,在太阳能的推动以及生态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转化,将水体污染物进行降解,在净化水体的同时,还可将 水生植物和水产进行资源回收。
针对生活污水量大、污染源复杂多样、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地区,需具备一定容量的空闲地和 低洼蓄水池。
该技术充分利用荒废的池塘,融入生物降解自然法则,大大节省投资成本,生态效应显著,提升环境景观。
运行成本低,维护工作量小,污泥产量少, 适应性好。
氧化塘技术 通过将土地进行人工修整,建成池塘并设置围堤和防渗层,依靠塘内微生物处理污水,废水先经厌氧生物降解,再经需氧生物降解,转化为水质稳定的 出水主要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有机污染物。
针对中、低浓度污水处理;适用于有水沟、低洼地或池塘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土地面积 相对丰富的地区。
能充分利用地形,结构简单,建设费用低,可实现污水资源化金额污水回收再用,实现水循环。
处理能耗低,运行维护方便,成本低,且能承受较大水量波动,适应能力和抗冲击能力强;但占地面积较 大,气候影响较大。
18 附录C(资料性)水生植物指示物种分值 表C.1给出了水生植物指示物种分值。
表C.1水生植物指示物种分值 挺水植物 评价分值 浮叶植物 评价分值 沉水植物 评价分值 无
0
0
0 旱伞草
1 大薸
1 菹草
1 再力花
1 凤眼莲
1 蓖齿眼子菜
1 水葱
2 槐叶萍
2 穗花狐尾藻
2 荷花
2 水鳖
2 黑藻
2 梭鱼草
3
3 狐尾藻
3 茭白
3 芡实
3 金鱼藻
3 千屈菜
4 萍蓬草
4 苦草
4 镳草
4 睡莲
5 轮叶黑藻
4 鸢尾
5 大茨草
5 黄菖蒲
5 小茨草
5 注:在因地制宜地前提下,优先使用本表已列出植物。
若为本表未列出植物,依据环境影响程度取
1-2分。
19

标签: #cute #web #华为 #网页 #软件 #软件 #程序员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