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教学动态总第119期

cs 3
湖南大学教务处主办 2017年第1期2017年10月26日 本期导读>>教育教学改革.......................................................................................1>>创新创业教育.......................................................................................8>>教学质量评价.....................................................................................12>>教师教学发展.....................................................................................17>>他山之石

.............................................................................................

19>>教学活动简讯.....................................................................................34 【教育教学改革】 大学教育中的科研视野 ——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近年来我校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以下简称:物电院)以一系列大胆的尝试来刷新传统理工科对打造知识型、技术型人才的局限性框架,以远景性视野来打造科研型、增值型人才,在教育中激化学习热情和科研激情,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实施“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
物电院院长文双春教授动员全院师生“我们要培养科学家”,我们培养的本科生,是可以站立在更高层次上的竞争者、是可以对未来世界具备解决能力的探索者。
在大学开展双一流的建设的大势下,学院不仅要思考如何让学校和学科具有竞争力,更要思考如何让学生具有竞争力。
将教育视线从培养本科生如何在学校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而成为一个好学生,调整到培养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构建创新思维而成为一个好科研者。
这是一种更新也一种更高的目标和境界。

一、本科生科研的引入 学院在教学实践中渐渐认识到应该要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
这需要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来展开更具价值的教研活动。
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递已知的知识,需要更大胆、更远视的教育观念,培养本科生对“尚未知”的好奇心和对“即将知”热情。
本科生科研正是以此来链接“已知”和“未知”,形成自主态的学习回路。
在大学教育中开创未来视野,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
本科生科研提升计划提倡积极的学习,提倡自发的科研,支持本科生自主地
1 进行远见性学习、自由地进行创造性科研。

二、本科生科研的实操 (一)多维度的动态教育在对本科生科研教学改革进行规划时,加大其灵活性、拓展其广度和深度。
相对于固态化的课程传授,本科生科研计划采取动态教育,设置高点定位,以两个“零贴近”、“两个思维维度”来发展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科研热情,灵活地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动态地调整其研究方向。

1.与老师“零贴近”——院长午餐会所提供的深度“理性思维”近年来,物电院持续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院长午餐会,涉及包括“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宣传”、“引导职业规划”、“加强互助、营造学风”、“推广科研计划、完善辅助制度”等一系列主题。
这种零贴近,一方面融合了师生的情感交流,依靠信任感打造科学研究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能以院长思维和专家思维给予学生在学业规划上以方向性指导。
例如与科研能力相关的午餐会之后,通过师生们对此科研计划实施情况的反映,以及对下一阶段工作的构想,学院领导能如实了解计划的执行情况,对辅助性硬件困难能从行政管理角度上给予支持解决,对学术性困难亦能从专业专家的角度提出可行性建议。
参与者均能在这种轻松气氛中能齐力探讨,自由发挥,最终得出解决问题可行方案。

三、与科学前沿“零贴近” ——讲座浸润所提供的广度“世界思维”物电院积极推进讲座制度,广泛邀请国内外学术界知名学者。
近年来以每周近二场讨论的频率开展学术讲座活动。
讲座内容涉猎广泛,不仅包括电磁超材料研究、声子晶体、液态水结构等学术前沿最新科研动态和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介绍,也包括了如“国外读博的经历”、
2 “对诺贝尔奖的认识”、“科学生涯”等充满个人魅力的讲座。
这些丰富的讲座对本科生来说提供的是世界性的科学广度,是学术高点的视野,更是一份和科学家对话的平台。
2017年被美国伯克利大学录取的13级本科生王庆君同学即是在一场讲座后与讲座教授讨教相关学术问题时展现出其科研综合素养,并籍此机会受对方推荐。

2.学教研共生的网格支撑本科生科研实施过程中构建网格支持,以灵活的网状结构拓展性方式接纳各种各样的成长可能性。
“学—学”网点:
(1)树立多维课程观念。
打开跨学科对话的模式,建立对角线学习的科研认知点。
支持学生多方面多专业修读课程。
在限定的专业课程外给予其他专业课程的补充性。
《欧洲物理杂志C辑》(粒子与场论)在线发表“Thecentripetalforcelawandtheequationofmotionforaparticleonacurvedhypersurface”的13级本科生胡梁栋、连丁坤均以选修和旁听的方式在数学院进行过专业高数的课程学习。

(2)专业深度精进化。
在光学顶级杂志OpticsLetters发表“Higherorderlasermodeconverterswithdielectricmetasurfaces”的14级本科生刘振兴就经常和其所加入老师科研团队的研究生们一起听老师讲专业深度上更为精深的课程。

(3)拓宽综合性大专业理念。
在讲座中经常有化工化学、材料学、光电能源学等相关联方面的科学前沿视野输入给本科生。
“学—教”网点:推行多方位“导师制”。

(1)普及年级“班导师”“学业导师”,让青年教师深入班级,把握学风建设,保证常规性培养计划中的教学执行和人才质量。

(2)推行“心理导师”,由学工部门创建关爱机制,关心本科生
3 的学习、生活困难,引导健康积极和学习观念,引入民族责任感、导入积极的科研观念。

(3)倡导“科研导师”,在科研团队中吸纳本科生,带领本科生走上科研探索的道路。
由本科生自愿申请加入各位老师和科研团队,科研导师们均能以自身的科研能力和人格魅力吸引本科生追求科研创新,在培养出学生的科研敏锐性的同时,让学生的科研素质得到确实的提升。
自学院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两年时间以来,学院本科生在科研导师指导下发表学术论文达40篇之多。
作为科研导师的老师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帮助学生聚焦长远目标,更好更快地成长为具备科研能力的未来性人才。
“学—研”网点:
(1)打造科研团队,提升团队:形成科研团队网点模式对本科生科研进行全面支持。
鼓励中年青教师多投入本计划;并把指导本科生科研作为新进教师和受学院资助的在站博士后的硬性任务之一;本科生科研计划执行以来共计参与的有45项科研项目。

(2)加强学生之间点点联系和支持,形成新传统:从纵向上链接各年级甚至是博士硕士与本科生的沟通和科研学习的传带;从横向上加强不同的团队之间在对科研方向、方法上的讨论和交流。
支撑点与点之间的网线:提供科研硬件条件支持,学院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首期配备50个工作位和50台计算机,在院楼开设本科生工作室。
建设本科生自主设计实验室,提供适当经费支持、创造实验室设备共享条件。
考虑“带出去、学回来”,对国内国际相关会议、研讨会、物理年会、报告会,鼓励本科生和导师一起“走出去,学回来”。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升科研眼光。
拓宽经验传授的渠道,组织本科生论坛、科研分享会等,让年级之间学生的老带新发生作用,让更多的本科生参与、感兴趣、探索、受益。

4 充分发挥、发散“学——教——研”之间的网点联结。
使本科生科研发展出多结构、多层次、多组合、多种可能性的良好生态。

四、本科生科研的成效 (一)本科生参与情况共有382名本科生参与了该项计划,直接参与教师的45项科研项目。
年级应用物理专业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合计人数 2012 10 24 34 2013 38 39 77 2014 39 57 96 2015 34 77 111 2016 64 合计人数 121 261 382 (二)本科生科研产出情况 截止
2017年5月底,参与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本科生,共发表了 论文(包含已接收)4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获省级竞赛奖5项, 直接参与论文撰写的本科生达100多人次。
其中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28篇。
2012级何勇礼和2014级 刘振兴两位同学分别为第
一、第三作者的学术论文“Higherorderlaser modeconverterswithdielectricmetasurfaces”发表在光学顶级杂志 OpticsLetters(影响因子为3.292)上;何勇礼同学的另一篇论文 “Realizationofspin-dependentsplittingwitharbitraryintensity patternsbasedonall-dielectricmetasurfaces”发表在应用物理学顶级刊物 Applied
PhysicsLetters上,2014级刘振兴在《光学快报》发文:提出 并实现“几何相多普勒效应”,这是他第一作者发表的第二篇论文。
胡 梁栋、连丁坤在《欧洲物理杂志C辑》(粒子与场论)在线发表“The
5 centripetalforcelawandtheequationofmotionforaparticleonacurvedhypersurface”;其他论文也大都发表在PhysicalReviewA、ScientificReports、OpticsExpress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

五、本科生科研的可持续性 (一)强化使命感。
使老师有教导和引领的责任感,使学生有创新和科研的责任感。
使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过程更象一场滋物无声的心灵润色。
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科研激情,铺设一切条件帮助学生达成科研目标。
(二)倡导游戏感。
“我们一起玩科研”,由老师的热情带动学生的热情,由学生的激情激荡老师的激情。
物电院努力把这个计划做得像游戏一样,让同学们既想玩又想进阶,也就是既有兴趣又有成就感。
兴趣驱动,成就激励。
打造自由洒脱的工作氛围,使更多的本科生能在科研中找到努力方向,并形成愿意为科学研究奋斗一生的人生目标。
(三)打造孵化基地。
寻求强强联合方式,共同孵化高层次科研人才。
对未来科研环境形成供血性产地。
今年3月,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联合创办“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旨在探索一种对高层次物理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严济慈物理学英才班”学生由物电院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共同培养,采取双导师制,从学院二年级本科生中选拔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采取暑期科研实践、优秀学生奖学金、物理学前沿讲座、科技创新计划等形式开展联合培养。
根据协议,“严济慈班”学生在符合湖南大学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要求者,即可保送至中科院物理所攻读研究生。
目前第一批严班学员正在中科院物理所进行暑假实践活动,双向配合顺畅良好。
(四)加大复利性。
让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成果能形成良好的复利。
体验到科研乐趣的同学能继续打开科研模式、摸索到科研门道
6 的同学能继续深入地进行科学探索、已经收获到科研成果的同学能继续跟进科研项目的更高层次突破。
让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效完像滚雪球一样可喜地不断加大。
总之,在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上,既要有探入学术研究上的线性深度,又要扩大本科生科研的受众面广度。
在科研条件的软件和硬件投入上实现更多可能性,促使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全面铺展,形成“教—学—研”的多点网状发展态势。
(物理与微电子科学学院教务处供稿)
7 【创新创业教育】 我校入选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教育部于2016年11月启动“十三五”期间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并于2017年1月公布首批名单,共有99所高校被认定为首批示范高校,我校成功入选。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认定工作旨在深入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示范高校推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以综合改革为契机,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搭建平台,优化指导服务,不断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小班研讨课”,增设创新创业课组,成立虚拟创业学院,建设慕课《创业基础》和《创新基础》,着力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实训体系,建设九大校级基础实验中心和四大校级实训中心,设立35个院级创新创业基地,大力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建成现代工程训练中心,构建了以工程实训—项目培训—自主创新—孵化创业为结构的培养模式;并依托我校国家级大学生科技园搭建创业孵化平台,目前已有260家创业企业入驻大学科技园。
学校还从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发布了系列文件为创新创业学分设置、休学创业、免试保研等方面做好制度保障;鼓励教师以项目合作、挂职锻炼、建立产学研基地等形式对接一线企业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设立创新创业专项基金资助学生创新创业等等。
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一大批创新创业典型。
(实践教学科供稿)
8 我校入选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教育部于2017年1月启动开展了2017年度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总结宣传工作。
经过学校总结、推荐申报、专家初评、社会调查和实地调研等环节,推选产生了2017年度50所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我校成功入选。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旨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落实国办发[2015]36号文件要求,积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推动全国高校进一步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和重中之重,不断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有效提升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质量和水平,推动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评选工作自2016年启动,连续开展四年,每年评选50所高校。
近两年入选的100所高校中,共有32所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入选,其中“985”高校22所。
(实践教学科供稿)我校机器人竞赛成绩斐然 8月23日-27日,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
我校派出两支队伍参加机器人格斗赛无差别1vs1组和轻量仿人组并分别获得
一、二等奖。
世界机器人大会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大会开幕式并讲话。
世界机器人大会由论坛、博览会、大赛三大板块组成,被分别誉为机器人领域的“达沃斯”、中国的“汉诺威展”、机器人界的“奥运会”。
本次大会的赛事板块,作为机器人领域的顶级赛事,实现“陆海空”全覆盖,赛队规模匹敌“奥运会”,包括中国无人机公开赛总决赛、BCI
9 脑控机器人大赛、格斗机器人大赛、青少年设计竞赛、中国无人船公开赛等5项赛事,吸引了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1017支参赛队,4500余人参加,其中包括400名左右海外选手。
8月16日-17日,“创泽信息杯”2017中国机器人大赛在山东日照举行。
我校派出7支队伍分别参加竞技机器人项目、工程机器人项目和武术擂台赛等项目,获一等奖2项(竞速机器人项目荣获季军)、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创下我校在该项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中国机器人大赛自1999年开始每年举办一次,是国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机器人赛事,本次大赛由中国自动化协会、日照市人民政府主办,教育部高等学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照市科学技术局、日照市科学技术局、日照市科学技术协会、日照高新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协办,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与培训部、日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承办,共吸引了来自全国210所高校的1055支参赛队、3450名选手参加。
(实践教学科供稿)我校电子设计竞赛成绩突出 9月1日,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古都西安圆满落下帷幕。
我校代表队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2项,并同时荣获湖南赛区“优秀组织奖”,这是我校近十年来首次获得该项赛事的全国一等奖,获奖总数全省第
一。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始于1994年,每两年举办一次,是由教育部高教司、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的全国性A类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目前已成为我国高校领域影响力最大、认可度最高的顶级赛事,是反映电子信息类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参考。
本届竞赛今年共有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066所高校、14406支队伍、43218名学生报名参赛,比上届报名人数增加了4056 10 人,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经全国竞赛评审专家的评审和组委会审核,最终,268支参赛队获全国一等奖(获奖比例1.8%),575支队伍获得全国二等奖(获奖比例3.9%)。
(实践教学科供稿)机器人学院首批招生遴选工作顺利完成 根据湖南大学《关于机器人学院遴选本科生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的相关要求和程序,经学生本人自愿申请、《机器人入门》课程考核以及学院本科生选拔工作考核小组面试审核等程序,2017年9月遴选了37名2016级本科生进入机器人学院学习。
湖南大学机器人学院成立于2016年4月26日,学院交叉融合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学院的学科,瞄准国际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着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思想、创业能力的机器人领域技术人才。
2017年2月,机器人学院招生宣讲会邀请香港科技大学李泽湘教授作题为“智能时代与双创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启动了校内本科生招生工作。
3月,开设《机器人入门》选修课程,有180名来自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等10余个学院不同年级的学生修读,该课程旨在吸引对机器人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理论教学、小班讨论、实践环节,结合机器人基本理论和实践动手训练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真正做到学科交叉融合。
9月,通过《机器人入门》课程考核成绩占60%,综合素质面试成绩占40%,两者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出了37名2016级本科学生,顺利完成了首批招生工作。
(实践教学科供稿) 11 【教学质量评价】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督导工作总结 教学督导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对全校的教学质量、教风与学风等状况的检查、督导和评价的重任。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我校教学督导团积极开展督导工作,主要涉及随堂听课、试卷检查、毕业设计检查等三大板块。
随堂听课是督导团的常规性工作,团成员秉承一贯的“量大面广”原则。
在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30名督导团成员共听课1035节,平均每人听课34.5节,较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的人均31.3节相比,本学期人均听课数量增加了10%。
所听课程面广,既有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普通物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基础课程,又有各专业核心课程,如工商管理学院祁顺生老师的《企业战略管理》、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何赟泽老师的《测控电路》,更旁及研究生助教的小班讨论课。
被听课老师面广,以2016级任课老师为主,广及新开课及开新课的青年教师、因职称晋升需要有督导教学评价的教师、本人申请督导听课的教师、因教学效果差而需要跟踪听课的教师。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听课情况良好,听课评价优良率达91.6%,有不少优秀教学经验值得分享。
工商管理学院曾薇老师创新课堂管理,不少学生在桌面摆放写有自己名字的牌子,以提示老师自己可以被提问,希望和老师互动。
该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的有效沟通,密切了师生的情感联系。
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即存在1.34%的较差及差课程,其中又以研究生助教的小班讨论可为主,故而,必须加强和完善研究生助教的岗前培训及上岗选拔工作,并做好最后的质量监控。
为迎接2018年学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校院两级督导在2016-2017学年度启动了试卷全面大检查工作。
全校试卷检查工作计划在2017年 12 5月至12月完成,覆盖全校所有本科课程近三年的考试试卷,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完成了化工、生物、机械、文学、岳麓书院、马克思主义等共6个学院的试卷检查工作。
根据6个学院的所有试卷检查结果分析,大部分试卷格式规范、命题难易程度适当,区分度好,能全面检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教师对试卷的命题、评卷工作认真负责,课程成绩考评方法合理可行,试卷分析报告分析问题准确,建议得当可行。
总体评价可为良好,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部分雷同试卷。

二、平时成绩不规范,考核方法欠合理。

三、试卷批阅欠规范:对卷面成绩进行人为处理的随意性大;统分、登分中出现的错误较多;评阅试卷不用红色笔,而是蓝色或黑色笔,更有用铅笔改卷。

四、题型太少,“非标准化答案”的试题所占比例太小,不利于全面检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五、试卷分析报告内容简单、三言两语,一份报告多次重复使用。

六、试卷归档材料中参考答案不规范、评分细则不全或缺少、缺教师或审核人签名、无平时成绩的“原始成绩单”等。
教务处已经要求出现问题的老师认真整改,同时,这些问题将是接下来的试卷检查工作重点关注的地方,希望相关老师提前检查自己所任课程的试卷,避免不必要的问题出现。
毕业设计是本科生所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是一流本科教学的最终体现环节,学校对此高度重视。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正值毕业季,本学期督导团对各学院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答辩情况进行了大面积抽查。
各学院对毕业设计的过程管理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并认真执行,在选题方面对专业方向、综合能力训练、工作量、难度等方面有较严格的审查,毕业论文选题绝大部分符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按照学校统一安排组织实施了开题评价和中期检查;答辩过程程序规范、有序,答辩小组教师大部分都认真负责,不走过场,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有条不紊地依序推进,得以顺利完成。
尽管总体情况良好,但 13 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指导老师缺乏责任意识。
指导老师未在毕业设计开始之前填写“毕业设计任务书”,明确毕业设计要求;未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开题阶段审查;未分四个阶段填写“检查评价表”,4个阶段检查评价制度形同虚设,未能有效监控毕业设计过程;“交叉评阅意见表”、“指导教师意见”字迹潦草、三言两语,如同儿戏。
指导老师认真负责,是保证湖南大学毕业设计质量能够达到良好及以上水平的关键,希望相关老师对此引起重视,在2018年的毕业设计检查中能做得更好。
在严格要求他者的同时,督导团成员也不断提升自我,加强自身建设。
2017年4月15日,湖南大学2017年文科教学督导研讨会在工商管理学院召开。
文科教学督导团绝大部分成员出席了会议,就如何转变教学督导工作理念,把工作重点从传统的重“督"转变为重"导"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相互启发,在热烈的气氛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为更好的完成督导工作,校督导团成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共形成30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总结。
(教学督导团教师教学发展科供稿) 湖南大学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评价工作 2017年3月16日,湖南大学教务处和湖南大学招生就业指导处联合开展了湖南大学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工作,以全面了解本校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及发展等方面的情况,促进本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就业创业服务的改进。
该评价工作委托第三方高等教育管理数据与解决方案的专业机构----麦克思数据(北京)有限公司负责。
麦克思设计的问卷调查采用在线答题方式进行,答题入口通过邮件发送给2013、2015届本科毕业生。
问卷调查对毕业生个人信息严格保密,所收集到的相关信息仅作分析研究使用。
14 在麦克思反馈的《2015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报告》中,关于2015届本科毕业生的培养质量,麦克思有以下六项重要发现。
一是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就2015届毕业生的读研情况而言,有近四成学生选择继续深造,这一比例与全国“985”院校读研比例基本持平;就就业情况而言,有六成毕业生就业于1000人以上的大型用人单位,可见大型规模的用人单位是吸纳我校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就创业情况而言,学生毕业一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0.9%,这与全国“985”高校2015届毕业生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二是我校近九成的毕业生对母校的教学表示满意,但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认为教师教学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调动学生兴趣。
因此,学校可鼓励教师在这一方面进一步加大时间精力投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三是我校有八成的毕业生对开设的专业课、通识课表示满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近五成毕业生认为课程教学方法传统而单
一,其中行政管理、法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的毕业生对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的期许较高。
四是在实践教学方面,我校近八成的毕业生对母校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表示满意,同时也认为有需改进之处。
其中,工程类专业毕业生认为最需改进之处是“企业工程实习”,而其他类专业毕业生则认为是“专业实习”。
五是在学术活动方面,学生对学术讲座的满意度较高,而对科研立项的满意度较低,因此学校可对学生科研立项给予更多支持。
六是学生对我校学风建设的满意度较高,但对教学设施中的实验室和运动场满意度偏低。
在麦克思反馈的《湖南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中期评价报告》中,麦克思对2013届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展开了中期跟踪调查,主要有以下六项发现。
一是我校2013届毕业生月收入较高、晋升情况较好,其 15 中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毕业生中期发展后劲较足,而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中期发展后劲相对较弱。
二是学生们认为,自己受益于自学课外知识与技能的程度,甚至略高于在课堂之所学的程度。
因此,学校可适当创新课外学习空间,增加课外学习与实习实践机会,注重实践技能的养成。
三是有七成的毕业生认为核心课程对现在的工作和学习很重要,因此学生最希望学校加强“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必修课”类课程建设。
而在通识教育课程中,学生认为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帮助最大的是文学类课程。
统计表明,学生希望学校加强文学类、艺术类、哲学类、体育类通识课程的建设。
四是毕业生认为,对自己现在工作最为重要的是持续学习、信息获取和选择、协作解决问题和承受压力能力。
同时也认为,在校经历也主要提升了自己的积极学习、综合思考、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包容能力。
因此希望学校再侧重加强承受压力能力的培养。
五是八成以上的毕业生对教师指导的效果表示满意,而对自己跨学科学习经历的满意度则偏低。
但报告发现,受跨学科教育影响较深的毕业生更易获得职位晋升,因此,学校要更加重视以通识教育课程为载体的跨学科学习。
六是超过九成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仍然通过学校APP、微信、微博等平台关注着母校。
近九成的毕业生曾通过向他人推荐母校、向用人单位推荐校友等途径来回馈母校。
在校友服务方面,毕业生最希望学校提供的服务,是能继续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建立校友查询网、在本人所在地组织校友聚会活动。
因此,学校可先从加强校友服务着手,以与毕业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不断推进校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教学评估科供稿) 16 【教师教学发展】2017年新聘教师入职培训开学典礼举行 9月26日,我校2017年新聘教师入职培训开学典礼在图书馆报告厅举行。
教务处处长、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王文格主持,副校长谢赤出席并讲话,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142名2017年新聘教师参加典礼。
典礼开始,王文格处长对新进教师表示欢迎,并分析了今年新聘教师人员构成。
从2016年7月1日到2017年9月13日,我校约有200名新聘教师报到,包括了高层次人才和专职科研人员。
其中参加本次入职培训的教师有142名,分别就职于22个学院或教学单位。
142人中有海外引进博士40人(含港澳台6人),占28.4%;30岁及以下的77人,占54%;31至35岁的59人,占42%;年龄最小的出生于1991年,才26岁。
这是一支高学历、年轻化、充满了朝气和活力的队伍。
典礼上,彭璐珞和唐乐为分别作为去年和今年的新聘教师代表发言。
彭璐珞表示在自己初入职阶段,不能从容地应对从学生到老师身份的转变,尽管花费大量时间备课,课堂效果还是差强人意,睡觉、玩手机的同学大有人在。
在这种迷茫和挫败之时,很庆幸参加了新教师入职培训,在何人可、滕召胜、邓洪波等教授的指导下,明白了课堂是“共创”,教学是“表演”,教育是“传承”的道理,也学到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
彭璐珞认为作为一名青年老师,自己仍然是半个学生,既要向前辈老师学习请教,也要与学生教学相长。
唐乐为讲述了他从求学到企业工作再到即将踏上讲台的治学经历,他认为作为年轻学者,不仅仅是现有思想、知识和技术的学习者和传承者,更是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技术的创造者和研究者。
典礼第四项,谢赤副校长代表学校党委及行政部门讲话。
在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发展现况后,谢校长代表学校对新教师提了 17 四点要求:首先,要成为一名有情怀有追求的老师,将教学与科研结 合,让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让教学促进科研。

二,要是一名 有独立追求的学者,铭记“实事求是,敢为人先”的校训,追求学术的 同时也规范学术。

三,要有“和而不同”的胸怀,学会合作与分享, 兼容并包,推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最后,要在教学生涯中不断反思, 审视自身,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
典礼之终,教务处副处长李勇军对后续的培训要求、日程安排做 了介绍。
2017
年新教师入职培训分十个模块进行,包括名师领航、师 德教育、教育理论、教学沙龙、网络课程、教学观摩、咨询辅导、微 格演练、总结汇报及入职宣誓,采用“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模式, 线上网络课堂与线下实地指导相结合。
与此同时,2017
年“名师领航” 模块,不仅邀请本校教育专家授课,还首次邀请清华、北大、复旦等 高校的知名教授为新老师讲课。
开学典礼结束后,本校讲课专家,研究生院副院长邓露教授讲授 开学第一课《科研如何促进教学》,指出“人才培养是一流大学建设之 魂”,认为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更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培 养,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最大化地利 用学术资源,为学生创造与名人和榜样对话的机会,参与国际学术会 议,促进思维创新。
除此之外,邓露教授还就学生“目标不明确、领 导能力差、不善交流表达、实践能力差、知识面窄”等五类缺点对症 下药,提出解决办法。
邓露教授的课堂,受到新老师的一致好评,新 老师课后纷纷表示想要课堂
PPT,进行深入学习。
相信各位参加培训的老师,在接下来三四个月的培训中,能够相 互了解,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奠定科研合作基础,成为一个温暖的 集体。
(教师教学发展科供稿) 18 【他山之石】 重视本科教育: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 摘
要:重视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一流大学具有重建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
世界知名大学都把本科教育作为大学发展的立校之本,不遗余力地进行本科教育改革。
本科教育改革重点聚焦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各国都在进行有益探索。
当今,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已经从大学边缘向主流发展,由此形成的教育范式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正日益引发世界范围内大学人才培养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理念将逐渐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关键词:一流大学;本科教育;高等教育质量近些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恐怕就是一流大学以及由此“衍生”的大学排行榜。
2015年10月,国务院颁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文件,一流学科又进入了大学人的视野,并且其重要性似乎开始超越一流大学的概念。
从关注一流大学转向一流学科,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但由于大学在社会组织体系中的独特性,仅仅强调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还远远不够,或者说只是从一流学科的角度解读和建设一流大学,只能表明一流大学的建设还“在路上”,依然保留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痕迹。
因为在大学的各种使命中,只有一项任务不能被社会其他组织所取代:那就是本科教育。
因此,在“双一流”建设前行中,如果缺失了一流本科教育,就很难说是一流大学,更难说是成熟的一流大学。
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共识。

一、一个案例引发的反思 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发韧于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
19 但在大学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大学职能的不断增加,本科教育作为大学的根,出现了根基动摇的现象。
尤其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以来,在社会外部的压力下,以“科研为导向”的大学发展思路日趋盛行,大学的发展轨迹开始“跑偏”。
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面的案例。
前不久,在国内某大学听美国杜肯大学伯隆教授讲座,他的报告有这样一段开场白:“请各位看我的PPT第一页,上面是美国著名的十所大学,如哈佛、耶鲁、哥伦比亚等,这些大学有一个最主要的、共同的优点,请大家猜一猜是什么?”台下的老师们七嘴八舌地回答起来。
“都是世界最有名的大学”,教授摇头;“科研水平都比较高”,教授又摇头;“都很国际化”,教授继续摇头;“历史都很悠久”,教授还是摇头;“拥有最好的学生”,教授有些叹气;“都是私立的”,教授还是不吐口;“都很有钱”,教授看来有些绝望了„„。
最后,只好由伯隆教授自己回答。
他说:“这些学校最主要的共同点就是拥有最好的本科教育,都非常重视教学。
一个大学对待教学和本科教育的态度,标志了其成熟水平。
”伯隆教授的回答超出了大多数听众的想象。
之所以出现此种现象,说到底,还是我们对一流大学的理解有偏差。
今天,大多数人对一流大学的感知,主要来自各种排行榜以及可以统计的指标。
但人们忽视了一个事实:即这些指标是一所大学经过若干年发展与建设的结果,而非一流大学的成长过程;我们看到的“光鲜亮丽”的统计数据,仅仅是一流大学的“横断面”,而不是一流大学的根基和内涵以及全部历史进程。
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关于这个话题在我国已有许多“高论”,恐怕最简单易行的办法就是看盛行的大学排行榜。
其实,还有许多更简易的方法,如一流大学是用钱“堆”起来的,哈佛大学有近400亿美元的基金。
因此真要归纳一流大学的特征,还可以举出很多。
诸 20 如:一流大学的经费富可敌国,一流大学的人才富可敌国„„。
今天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排行榜,早已经有人把一流大学进行了“格式化”,但被“格式化指标”遮蔽的内涵更为重要。
20多年前,国人是没有资格谈一流大学的,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次听说一流大学,大约是在1994年10月,当时在香港中文大学做访问学者,正巧当时国内一位著名大学校长在香港做演讲,大意是说在亚洲大学的排行榜上,虽然目前香港的一些大学比较靠前,但再过二三十年,大陆的大学排名一定会超过香港的大学。
果然如此。
今天,在世界上几个主要的大学排行榜上,都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的名字,且有数量不断上升的趋势。
如果单纯按照统计数据,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前200强的数量大致排在第六位。
如果再说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恐怕排行榜都不会答应。
既然在排行榜上已经有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可为什么有许多国人并不完全认可,即使在一流大学工作的人,也无法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一流大学人呢? 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一流大学还有许多短板,还有许多幼稚的做法,其中之一就是忽视本科教育。
这说明我国一流大学发展目标还不成熟,评价指标不成熟,管理水平不成熟,存在许多碎片化的改革等。
我们的一流大学,谈论更多的是ESI、EI、SCI等“量化”的概念,而忽略了量化指标背后的内涵。
正是这些不成熟遮蔽了我国一流大学的声誉,降低了在排行榜上的“含金量”。
这也就是说,一流大学与成熟的大学不是等同的概念,从排行榜上的一流大学内化到人们思想价值认同的一流大学,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这才是成熟的一流大学,它是“本质的改变、思想的改变、文化的改变、价值观的转变。
” 具体来说,办世界一流大学,不仅要对一流大学的各种“指标”有清晰的了解,还要对一流大学形成的根基与制度安排有切身的体会。
办一流大学,不仅要看今天一流大学的各种指标,还要看这些指标生 21 成的土壤。
我们不仅要看一流大学的“横断面”指标,也要从“纵向”看一流大学的成长过程。
只有把握了一所大学走过的全部道路,才有可能少走或不走弯路。
我国今天冲击世界一流大学,缺乏的不是指标意识,而是缺乏办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常识,即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与灵魂”。

二、到底什么是一流大学 从世界范围内看,一所大学之所以称得上一流大学,除了在科研上取得巨大成就之外,让世人记住这所大学更多的是学校培养的杰出校友。
正如斯坦福大学报告称:“该校师生和校友创建了2400多家企业,组成一个斯坦福大学的学子集团,其中包括了思科、谷歌、惠普等大型企业,2008年在‘硅谷150强’中创造总收入共达2250亿美元”。
也正因为如此,世界一流大学基本上要从全球招收优秀的学生,以确保大学的内在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
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当科研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决定大学综合实力的不是科研的竞争力,而是人才培养的竞争力,特别是本科教育。
所以,凡是世界知名大学都把本科教育作为大学发展的立校之本,不遗余力地进行本科教育改革,并把本科教育做到极致,也就出现了本科教育是“大学的灵魂”这一生动的说法。
历史事实也是如此,从最早的牛津大学的学院制、导师制改革,到后来德国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从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到1945年《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从哈佛大学的学分制到通识教育、从1988年博耶的《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到1998年、2001年的《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可以看到,我们今天许多熟知的一流大学,之所以在历史上能够引领未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原因在于他们在很多方面致力于本科教育改革,聚焦在人才培养。
即便是今天,世界一流大学在取得卓越科研成就的同时,仍能够以其独 22 特改革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从近年来的MOOCs、创新创业教育再到最近哈佛大学发布的《扭转浪潮——通过大学招生激发对他人和公共利益的关注》的报告,这些改革无一离开本科教育。
从这一意义上说,重视本科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或者说一流大学成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本科教育如何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潮流。
但是,在比较中外高等教育发展时,我们时常会感到,无论在观念、价值判断或者实践层面都存在落差或差异。
如就大学质量保障而言,2015年厦门大学参加了联合国大学IQA(lnternalQualityAssurance)项目,这是代表中国乃至东亚的唯一一所高校。
厦门大学在第一轮评估拿到全优之后,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抓本科教育质量,可以说厦门大学是中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建设的典型示范。
但是,当参加了联合国这一项目之后,我们发现双方对于质量概念的理解,存在着不同的语境。
国际上对于质量的关注不仅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而且已经转向于学生学习经历、学习获得感。
这种质量保障体系不仅看学校在质量保障上做了什么,而且要看师生参与程度如何,其效果如何。
可以说,国外大学对于质量保障已经进入一个标准化、精细化阶段,对于质量的关注已经从传统技术标准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层的质量文化层面。
相反,国内大学对于质量保障还处于粗放式管理阶段。
举个例子,近年来随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国外在大学组织架构方面已经出现了教师发展中心、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健康服务中心等专业化服务组织,相反,尽管国内大学多年来一直喊“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但至少在大学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并没有发生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再如,关于大学最为基本的课堂教学方面的理念与实施建设,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来厦门大学考察合作办学时,向学校问了几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否有学生作业查重?是否有“智慧黑板”(smartboard)?
23 是否有“学习互动器”(clicker)?
是否能够提供残疾人上学的基础设施?不难想象,经过前面一个阶段的大建设、大投入,我国高校在硬件、软件建设方面都取得很大进步。
我们时常听到有些人甚至说,现在国内大学教学条件从硬件方面与国外大学几无多大差别,甚至超过了国外大学。
但事实上,中国过去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只解决了最为基本的条件保障。
从其内涵建设而言,我们与国外大学的差距,不只是体现在有形的设备、空间、场地建设,还在于条件建设背后所隐藏的理念的落差。
以图书馆建设为例,随着近年来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国外一流大学都在探讨21世纪学习的概念。
基于这一概念,今天大学的图书馆已经变成了学生学习中心、资源中心、师生研讨中心,传统藏书功能大大弱化。
但在国内,我们少有看到图书馆建设的这种理念,即便有也很少看到把这种学习概念变成一种看得见的实物形态。
事实上,图书馆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影响到大学知识传播的方式,而且已经渗透到大学各种环境建设中,并悄悄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这种改变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只要受学生欢迎的,必然会成为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
未来的教学,不仅仅取决于教师传播知识的方式,而更取决于教师展现知识的形式。
可以说,传统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区别,不仅在于制度层面,同时还在于最为基本层面的课堂教学变革,而这种教学革新才是大学“软实力”的真正体现。
其变革的不仅仅是传统教学习惯,最终改变的是学生学习方式、思考问题、探索问题以及发现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
显然,对于大学发生的这些变化,我们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只关注那些量化的学科排名。
相反,我们只有在一些最为基本的制度建设、最为基础的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教育方面能够真正与国际接轨时,我们才能有底气说,我们是真正一流的大学。
事实上,我们注意到,在过去的几十年,经常会看到《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 24 题及对策》《回归大学之道: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大学教了没?——哈佛校长提出的8门课》等一系列反思大学本科教育的书,而较少看到回归科学研究、回归社会服务这样的醒省力作。
这就告诉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反思本科教育的声音一直没有断,甚至出现了呐喊,而且都是世界一流大学在反思。
耐人寻味的是,30多年前乃至于更早,当我国还没有一流大学的概念时,我们的本科教育是真正的“大学的中心”,我们办出了一流的本科教育。
可是当我们提出办一流大学的时候,我们的本科教育却在不断弱化,或者说在不断趋于边缘化。
基于这样一种强烈的危机意识,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协同创新中心最近组织翻译了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1998年)、《本科教育重建:博耶报告的3年回顾》(2001年)和《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2012年),该文集选编的3份报告,两份由博耶委员会完成,一份由斯坦福大学完成。
美国博耶委员会长期关注美国一流大学的本科教育,1986年,博耶教授就组织研究团队,完成了第一本《美国大学教育:现状、经验、问题及对策》的研究报告。
时隔十年之后,1998年,博耶委员会再次完成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蓝图》,通过一流大学本科教育的案例研究,提出本科教育改革的十项具体改革措施:建立基于研究的学习标准;基于问题设计新生第一年学习;以一年级为基础进行教育;移除跨学科教育的障碍;联结交流技能和课程作业;创造性运用信息技术;探究式学习创造高峰体验;培养研究生助教;完善教师激励机制;营造集体氛围。
2001年,博耶委员会再次发布了《本科教育重建:博耶报告的3年回顾》。
该报告从研究性学习、新生体验、构建新生基础、交流技巧、 25 高峰体验、培养研究生助教、改革教师激励制度等7个方面概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进展。
与1998年的报告相比,2001年的报告更关注不同类型学生、不同学科领域的差异。
关注研究性学习,关注本科生研究和创新活动,特别是人文社科学生的参与。
报告再次呼吁增加研究性学习的机会,使其成为本科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强调院系这一基层学术组织在本科教育改革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鼓励有经验的教师、退休教师、高年级或研究生助教,帮助制定本科生学习项目计划,开展复合型研讨会,进行合作学习,增加新生体验,提高其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
2012年,《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发表,该报告通过对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现状的调查,吸收借鉴正在进行教学改革的其他大学的知识和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问题的解决之道。
报告指出,斯坦福大学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真正受过教育的公民,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实现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纵深和横向联系;培养写作、口语交际、定量技能、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等技能,最终养成自我支持能力实现终身学习;培养个体和社会责;培养适应性学习能力。
为更好实现上述教育目标,斯坦福大学通过调整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住宿制服务,建立与五个领域能力匹配的评估制度等改革创新一流本科教育。
以上3篇研究报告透视出强烈的信号:重视本科教育质量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一流大学具有重建本科教育的引领作用。
当各国的一流大学在集体反思本科教育的时候,我国的一流大学更需要反思本科教育,更需要对本科教育的弱化预警,更需要重建本科教育。
事实上,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表面上看是科学研究的差距,其实是人才培养方面的差距。
2014年,国内某“985工程”高校完成两份研究报告,全方位比较了该校与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和台湾大学 26 的发展数据。
该报告展示的数据是:尽管该校的各种科研指标与上述两所大学接近,但该所大学几乎是3位教师科研贡献率才抵得上伯克利一位教师的贡献率。
这也就是说,我国大学在排行榜上的位次提升,与我国大学教师队伍的规模有极大的关系。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还是我们的人才培养有问题。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还是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
从一流大学走向成熟的大学需要时间,需要模仿,需要常识,更需要有自己的价值判断。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一所大学的成熟至少需要200年”,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用了近800年,美国的哈佛、耶鲁大学用了300余年。
面对一流大学的目标,显然我们有些等不及了,或者已经有“时不我待”的感觉。
在此压力下,直视问题,找出软肋,补上短板,应该是建设一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策略。
只要充分认识一流大学走向成熟的路径,我国一流大学的成熟也许不必要完全走西方的路。
成熟的一流大学就像齐白石的水墨画,着墨的地方是画,留白的地方也是画;大学需要“养”,其培育过程如同“把玩”,这是我对大学走向成熟的粗浅认识。

三、如何重视本科教育 在世界范围内,自从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进入大学以来,本科教育就一直被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挤压”,本科教育出现了“失落”现象。
也正由于此,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呼吁“重视本科教育”“回归本科教育”,这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普遍现象。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正面临着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一系列的转型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但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起步晚,对一流大学的认识和了解比较滞后,我国的本科教育诸多方面也需要重建,其中包含了教育理念、教学观念的重建,教学空间、教学技术、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重建。
这些重建背后的实质就是要回答两个最 27 为基本的命题:“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
自大学产生以来,在世界范围以及特定的社会转型时期,都会有 学者从多方面反思大学的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
2008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WilliamDeresiewicz)写了一篇《精英教育的劣势》(TheDisadvantageofanEliteEducation)的文章,首次对美国一流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深刻反思。
2014年,德雷谢维奇教授又出版了《优秀的绵羊》(ExcellentSheep:TheMiseducationoftheAmericanEliteandtheWaytoaMeaningfulLife)。
该著作一经问世,就迅速引起了美国社会的广泛讨论。
因为作者提出了一个似乎令人难以接受的判断,作者认为:“当前的美国精英教育已经陷入了误区,这套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聪明,有天分,斗志昂扬,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目标感,他们被包裹在一个巨大的特权泡泡里,所有人都在老实巴交地向着同一个方向前进。
他们非常擅于解决手头的问题,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读罢该书,不由令人想起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讲的一段话:“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时这段话在国内引发热议,甚至令人难以接受。
近期,我国有不少学者将钱理群教授提及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与德雷谢维奇在书中提及的“常春藤的绵羊”联系在一起讨论,或产生共鸣,或存有分歧,或支持,或反对,将该话题的讨论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实际上,在大学培养人的问题上,关于此类的反思乃至“批判”很多,如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60多年前所讲的“半面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1948年,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作了一次题为“半个人的时代”的讲座,对大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质疑。
当时,梁先生是从大学文理分家导致人的发展的片面化,要求大学要培养“人格健全的人”,他提倡教育尤其是大学要走出“半个人的时代”。
梁先生的 28 观察,以及上个世纪50年代英国学者
C.P.斯诺言及的“两个集团”“两种文化”等论述,都是中外学者对大学人才培养的反思与批判。
大学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在中外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持续的讨论话题。
每次类似的讨论,对一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才培养,都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使走偏的高等教育回归到正确的轨道。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时代,人才培养的问题更加受到关注,究竟是培养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一直困绕着大学。
爱因斯坦曾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鲜明的辨别力。
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正是基于此,“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人才观,以及“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人的教育”等新的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开始盛行。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中出现“驯服的绵羊”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是世界各国大学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
时至今日,如何培养“高情感的”大学生仍是大学的难题。
大学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之所以会引起人们如此大的兴趣与热议,无外乎大家对当下大学人才培养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与矛盾有质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担忧与不满长期积压在人们心中,在遇到这样一个话题之后得到了一个释放。
但是,仅仅一味地观望、呼吁或是抱怨,是远远不够的,在对待该问题上,要理性分析背后的深层原因,并需要对我们当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进行一个清晰的、符合时代需求以及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认识和界定。
如果将“驯服的绵羊”和“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理解为世故老道、善于利用体制谋一己私利, 29 而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命运与人类幸福之外,那么显然这样的人是不完整的,是缺乏基本人文素养和道德情怀的。
不得不承认,当下由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浮躁以及大学内部存在的各种庸俗化现象,使得一些学生急功近利,缺乏自身理想和目标,导致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所谓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但我认为,“驯服的绵羊”也好,“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也罢,并不是大学生中的主流,或者说也难以成为主流。
尽管如此,我们对此现象仍然需要多加关注,在学生的价值观上积极引导,坚持立德树人,不仅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而且还要培养其社会担当和责任意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人们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驯服的绵羊”进行抨击的同时,还有一些人作为回应而呼唤大学的另一种“回归”,即憧憬过去象牙塔式的中世纪大学,向往纽曼的绅士理念和怀念洪堡的柏林大学,仰慕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京大学以及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进而生发出一种对大学的念旧情怀。
但是事实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已经冲破了理想中古典大学的边界,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功能以及高等教育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正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大学像其他如社会、政府、慈善等人类组织一样,处于特定时代的社会结构之中而不是之外。
大学不是孤立的事物,不是老古董,不会将各种新事物拒之门外;相反,它是时代的表现,是对现在和未来都会产生影响的一种力量”。
今日人们在面对高等教育中产生的问题时向来是怀念过往,痛斥今天,殊不知,理想中的古典大学已经是落日余晖,今天的大学已很难再回到古典大学时代。
毫无疑问,解决大学生的“人格分裂”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如何在操作层面上实现,各国都在进行有益探索。
如提倡通识教育、跨学科教育、全人教育等。
我认为这些理念在我国也正在被 30 越来越多的大学所接受。
尤其是通识教育和跨学科教育已经从大学边缘向主流发展,由此形成的教育范式和教学内容的变化,正日益引发世界范围内大学人才培养全面而深刻的变革。
1996年,联合国在《德洛尔报告》中第一次提出了“终身学习”这一概念。
之后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从终身学习理念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报告提出,“除教育的直接功能之外,形成完整的人格是教育宗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并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呼吁倡导教育的核心价值。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确保全纳、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增进全民终身学习机会。
”报告呼吁各国高等教育“除了掌握具体的工作技能,还必须重视发展高水平的认知和非认知/可迁移的技能,如问题解决技能、批判思维、创造力、团队工作技能、沟通技能以及冲突解决技能,这些技能适用于众多职业领域。
”所以,从世界范围内看,无论是顶尖大学还是一般本科院校,都把通识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的基本定位。
不言而喻,重视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成熟的标志,“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这些理念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逐渐会被人们所熟知和接受。
但是,怎样的本科教育算是一流的本科教育,却仍需要花相当的时间来探索。
在我国高等教育早已突破精英化,并正在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功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对于大学的目标与定位却仍然沿袭着上个世纪80年代初精英教育的标准。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推动了全国高校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历史惯性,这些教学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撼动本科教育的传统模式。
所以,今天我们在讨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时,不应当忘记一流本科教育这一命 31 题。
我们需要对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的认识和界定。
今天,我们的大学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但我认为,当代大学应该培养至少具备以下素养的人才,即具有高尚道德操守的人才,具有社会担当和责任的人才,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以及具有跨学科背景的人才,这种目标不仅对于研究型大学适用,对于其他各类本科人才培养也同样适用。
[作者:邬大光(厦门大学副校长,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摘自《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6期 北京大学国际交流工作经验采撷(一) 北京大学近期国际交流的重要举措和重点推进项目:在人才培养方面,将进一步推进高水平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学生国际组织实习项目、联合博士后项目,同时拓展留学生国际招生渠道;课程开发方面,继续丰富On-ChinaSeries本科生英文学期课程,联合研究生院共同开发研究生英文学期课程,加快建设理工科英文学位项目;在学科联盟方面,做好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建设的同时,全力推进多模态宽尺度生物医学成像研究设施等应用科学项目和国别与区域研究等人文社科项目的建设;在制度配套方面,加强外国专家来华经费管理和住宿设施等配套服务,通过规范程序、启动网申等措施,进一步做好因公出国(境)的审批及证照管理工作;最后,继续开展外事培训,做好队伍建设工作。
——摘自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2017秋季工作部署会》新闻报道(2017-10-10) 32 (二)国际合作部未来工作的思路与举措:积极探索新的对外交流战略,优化合作伙伴,探索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推动协同创新;从软件、硬件两方面建立制度化的保障体系;拓宽国际化育才渠道,建立留学生培养的综合支撑体系,扩大中国学生海外学习计划;强化外事队伍的专业能力,积极充实队伍,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能力等规划和思路。
——摘自北京大学国际合作部《校领导到国际合作部调研》新闻报道 (2017-8-28)(交流服务科供稿) 33 【教学活动简讯】
1.《湖南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出台 2017年7月,《湖南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十三五”时期以来首次发布的我校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意见》包括“总体部署、不断完善美育课程、不断丰富美育活动模式、不断加强美育教师队伍、加强美育设施”等五个部分,预期2020年我校美育工作将取得较大进展,美育资源配置稳步优化,美育课程体系逐步完善,美育形式不断丰富,形成内容丰富、具有湖南大学特色的美育体系。
(教学研究科供稿)
2.我校召开2017年暑期工作研讨会 8月31日—9月1日,学校召开2017暑期工作研讨会,会议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校党委书记蒋昌忠作了题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奋力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专题报告。
副校长谢赤作了题为《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一流本科”建设》的专题报告。
校党委副书记于祥成作了题为《聚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
大会分十个小组进行了专题讨论,有七位代表在大会作交流发言。
校长段献忠在主持会议时和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
要落实人才培养 34 的中心地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要总结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精雕细琢、精心谋划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要锲而不舍地抓好课程建设、师资队伍、招生就业、学风建设等各方面工作,切实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质量。
蒋昌忠在专题报告和总结讲话中强调,学校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稳方向、把准导向,着力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湖大人;以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助推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升;用优良师德师风撑起育人育才神圣使命。
要认真领会会议精神,做好宣传,抓好落实;要结合自身岗位,改进措施、完善政策,加快提高本科生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设;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加快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努力开创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体校领导,校长助理;各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机关部处和直附属单位主要负责人;“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千人计划”入选者,“万人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二级以上教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各学院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分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副书记和学院系主任等参加会议。
(教学研究科供稿)
3.开课首日:全校教学秩序井然 9月18日,我校2017-2018学年秋季学期上课第一天,各学院、相关部处负责人深入教学一线开展教学检查。
教务处对本科生星期一第1大节课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共抽查课堂170个,占理论教学课堂98%,应到学生11804人,实到11361人,全校本科生平均到课率为96%。
从检查情况看,全校开学第一天 35 教学秩序井然,整体到课情况和教师上课情况较好,绝大部分教师提前到岗,备课充分;师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
罗安院士为200余名本科生上课(《电气工程新技术导论》)(教学运行科供稿)
4.转专业(专业分流)和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圆满完成完成2017年转专业(专业分流)工作,共有366名学生获准转专 业,有3720名学生参与专业分流自主选择了一个专业学习。
完成2018年推荐免试硕士研究生工作,共有880名学生获得推免 生资格(含支教计划11名、补偿计划4名)。
(注册学籍科供稿)
5.国际交流快讯2017年上半年,我校共派出国际交流学生150人,其中国家公派 (CSC)项目41人,其他交流项目109人。
(交流服务科供稿)
6.教学信息化建设助推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提升以改版教务处门户网站和建设湖南大学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 为抓手,提升服务师生的能力,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
结合教务管理工作实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 36 教务处门户网站功能模块和结构,整合教学资源,方便师生访问。
稳步推进湖南大学教学信息化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按照项目总体 实施计划,目前已完成了数据预迁移、标准版系统安装部署和系统使用培训等工作,下一步将进行系统设计、需求调研、功能开发和系统测试等工作,新平台预计在2018年4月份上线试运行。
(教学信息科供稿)
7.岳麓讲坛——一场通识教育的甜蜜修行 本学期以来,由教务处主办的“岳麓讲坛”通识公选课共开设了三个主题的系列讲座,分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艺术与人生系列”和“科学与创新系列”。
其中“中国传统文化”由刘舸教授负责,“科学与创新”由刘全慧教授负责,“艺术与人生”由陈飞虎教授负责。
截止目前,共计开设了6个场次,主题涵盖“小说阅读与创作心得”、“音乐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悦读经典博知雅行”、“从二代身份证技术与AR技术谈竞争力源于原始创新”等多方领域,每场选听规模平均300余人。
著名音乐家邓东源主讲音乐艺术创作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邢定钰院士解码阅读经典与博知雅行 37 著名作家王跃文解读小说阅读与创作心得 现场座无虚席 开掘本科生通识视野,培育与丰富学生的多元知识架构和思想体系,寻求学生质素全面发展的最大公约数,是我校通识教育不懈的追求。
秉承岳麓书院创新学术、自由讲学、平等交流的传统,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面向全校学生进行的系列讲座,宗旨是拓宽专业知识,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今时代发展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日前,来自全国各地区、各领域的6位艺术家、科学家、学者先后汇聚千年学府,经由“岳麓讲坛”向青年学子传道授业,每场几乎“爆满”的上座率无不证明,千年学府的思想新声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教学研究科供稿) [本刊内容,不得转载]主审:王文格本期责任编辑:黄萍华编辑部地址:湖南大学办公楼102 38 校内刊号:HD/N-008联系电话:88822818传真:88822818

标签: #canteen #文件 #格式文件 #视频 #文件 #华为 #星雨 #文件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