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周刊,本刊微信公众号:

西瓜 2
第一缕阳光 校长周刊探索治校之道展现办学智慧 主编:齐林泉编辑:李萍设计:王星舟校对:张静电话:010-82296573邮箱:@ 域内视点 名校长工作室建设③ 打造校长培训的高品质学校 严华银季春梅回俊松 “名校长工作室”是教育部已经实施了两期的“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中的“规定动作”。
在完成教育部首期名校长领航工程8名校长的培养任务后,从2018年5月开始,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又承担了第二期9名校长的培养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基地一直在思考、探索并致力于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建设“名校长工作室”并充分发挥其在国家层面的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以丰厚工程内涵,提升工程质量,实现工程目标? 理解与定位:培养教育家型校长 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的目标任务,是用三年时间将参训校长培养成为教育家型校长。
这样的校长,就应该是致力于“打造高品质学校”的高品质校长。
这类校长的“高品质”,最重要的体现便在“立功、立德、立言”;其“功”“德”,来自办学治校的践行;其“言”也即“思想”,源自教育的践行与优秀教育理论的学习、吸收和借鉴,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融合与进一步的提炼和凝聚。
就此而言,这类校长的培养必须区别于一般区域和层级的校长和教师培训项目,应重点突出高端切实的专业引领,比如导师贴身指导、名著精心阅读;应重点突出亲近务实的高端现场观摩学习,包括名校长所在学校在内的各类典型学校诊断过程的体验、高端校长相互间的互学共进等。
正因如此,领航工程顶层设计文本中明确提出:为参训校长搭建思想和实践示范推广平台;为参训名校长在本省建立名校长工作室,为其在本地区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搭建平台。
梳理领航学员领衔的“名校长工作室”这一工作平台、模式,我们发现至少有三重意义和价值:领航名校长通过自身的现身说法、示范引领,促进和帮助工作 室成员及所在学校的逐步成长、发展;经由工作室成员,将名校长办学成功经验、教育主张和思想辐射区域教育,实现“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的第二重意义,即“引导支持校长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开展教育扶贫,加强对口支援、协作帮扶等社会服务,辐射带动基础教育事业发展、质量提升”;名校长在引领、指导和发展他人、学校的体验、实践和经历中,更加卓有成效地发展自己——从创新实践素养到综合素质、奉献精神、人文和家国情怀,后者也是领航工程设定“名校长工作室”的基本价值。
在这一意义上,“名校长工作室”是工程实施基地方实施这项工程最为重要的策略和方法。
在实战中学习,在学校管理中学习管理,在教导、帮助他人中提升人格、立功厚德,行动、过程、反复、螺旋式上升,这几乎可说是名校长名教师培养和发展的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有效的路径。
设计与建构:回归受训校长生活 领航名校长学员按照教育部相关要求,由各省教育厅选派,经过遴选,再进入各领航工程培养基地学习。
各领航学员的名校长工作室按照省别来独立组建,那么,承担教育部名校长培养的各个基地又该如何组建工作室,并推进各工作室开展工作呢? 设定三重领航架构。
基地是领航名校长学习的“学校”,通过系统性培养课程,通过严格选择并精心配置的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实现对于基地名校长成长发展的“领航”,这可以被称为“第一重领航”;受惠于基地的各名校长在接受领航培训之后,实时对其工作室成员的“领航”,可被称为“第二重领航”;基地领航校长所在省市各个区域的工作室成员,再在各自市县组建自己的市县层面的“工作室”,像“种子”一样对其工作室成员或 者所在区域进行领航,这样的领航被视为“第三重领航”。
如此,以领航基地为核心, 以领航校长为关键,以领航校长所在省市为平台,构筑起一个层层递进、稳步扩展、逐渐放大效应和效益、推动区域校长整体专业水平和能力提升的校长培养体系,进而发挥名校长领航的“杠杆效应”。
建立三方协作保障。
上述“杠杆效应”的发挥,须有一定的机制保障才能实现。
一般而言,名校长工作室建设有赖于名校长培养基地进行理念引领、智力支持、技术指导和培训资源保障,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政策保障与经费支持,以及名校长工作室以名校长与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为重要理论实践场域,根据需求和现状,以诊断和改进为抓手,在学校和校长的个案研究过程中实现发展。
三方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可以确保名校长工作室步入和谐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
确立一个工作理念。
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将名校长工作室的工作理念和指导思想确定为“回归名校长生活”。
一方面,遵循校长和教师发展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无论情境学习理论、现象学理论还是名师名校长发展的成功实践,都呼唤培养活动走进校长和教师办学与教学场域;另一方面,校长反馈信息、大量案例事实等一再表明,传统的纯理论化和去背景化的校长培养活动,阻碍了甚或严重阻碍了校长培养质量的提升。
回归办学现场、回归教育生活尤其是校长的管理生活,是校长培养、培训和发展的至为重要的原则。
行动与反思:创新培训自选动作 名校长工作室是领航工程实施的重要抓手,名校长工作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领航工程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试金石”。
为规范名校长工作室工作,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培养基地在总结首期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广泛听取各领航校长的 意见和建议,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进:其
一,与合作各方研制工作室系列规 章制度,包括名校长工作室章程、名校长工作室学员条例、名校长工作室导师条例等。
制度和规章保证了各名校长开展工作室工作有方向、有思路、有依据、有规范。
基地组织专家对名校长工作室三年工作计划、工作室成员三年学习计划等进行认真细致的论证,尤其是对工作室的开展和相关成员的个人及学校发展分析诊断,对症下药。

二,整合资源,为各名校长工作室工作开展提供保障。
首届8名学员和本期9名学员在本基地学习期间乃至学习结束后,基地内校长培养项目资源、各级各类学校资源以及拥有的各种媒体平台资源,都对校长们开放。

三,延伸服务,协助名校长为工作室成员及其学校诊治疑难杂症。
各名校长工作室组建后,每名工作室成员校长都可参与基地按照培养方案开展的各类活动,与领航校长接受同等培训。

四,积极探求规定动作之外的“自选动作”,创新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和管理模式。
在承担首期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培训工作中,基地常常囿于常规,将领航校长的培养与名校长工作室建设工作分割思考,而从第二期开始,将会积极尝试两者的融通甚至一体化。
如名校长工作室挂牌时,辅以高端论坛,将一般性仪式与具有前瞻性和前沿性的思想和理论引领结合起来;或在开展课题研究时,除了领航名校长外,也遴选工作室成员与名校长学校的核心骨干一同参与,通过合作的专业研究,共同提升思维层次,增强教育理性,锻炼科学精神。
再如,名校长培养成果呈现,也同时让工作室成员与名校长学校核心骨干各展风采,这是名校长工作室三重价值的最好体现。
(作者单位:江苏教育行政干部培训中心、教育部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培养基地) 镜像 田间课堂乐“杏”事 仲夏时节,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中心小学学生开心地采摘自己精心养护的甜杏。
近年来,江苏省东海县黄川镇中心小学通过把田间菜园、果园变课堂,让留守儿童学生走进田间课堂开展劳动体验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耕地、播种及管理,亲身体验劳动的快乐与辛苦。
田间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从小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张玲图/文 热点观察 跨学科研究跨学段翱翔 ——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本报记者李萍施剑松 屏幕上,一台略显简陋的机器人正在下水管道模型中缓慢前进。
伴随着马达的嗡鸣音,机器人在管壁上螺旋式腾挪,完成一系列清障操作。
“下水管道清污,一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大问题,尽管现在有很多清污工人、清污器械,但在小直径管道的清污工作中却无法发挥较大作用,这时,管道机器人就可以大显身手。
”来自北京市第四中学的学生张霂珺正是屏幕上所展示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机器人的创造者。
苦恼于家中下水管道的堵塞问题,她产生了设计一台机器人的想法,并将之变成了现实。
6月15日,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北京青少年翱翔科学论坛暨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实践推进会在北京市房山区举行。
作为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第十一批学员代表,张霂珺与在座专家和教师、学生分享了自己的创意探究与实现过程。
很难想象,这台管道机器人从设计、做模具到出成品, 再到一次次调试,均由她自主独立完成。
在她看来,这一自主探究与自主实践科学素养的形成,是培养基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生源基地北京市第四中学、实践基地中科院自动化所联合培养的成果,也是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翱翔计划”的一个缩影。
与张霂珺同期,由大学、中学和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的高中生还有300多名。
在此次论坛上,来自北京市16个区和燕山112所生源基地29所培养基地3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实践基地的320余名第十一批翱翔学员,带着270余份探究作品进行汇报交流。
同时,作为十一批翱翔学员与十二批翱翔学员的特殊课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还举办“科学家、学者报告”和“小先生讲堂”。
自2008年开始,北京市实施“基础教育阶段创新人才培养项目”。
“翱翔计划”采取中学与大学、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方式,实现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培养。
围绕“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中心,以“落实立德树人和培育核心素养”两个根本,锻造了900余位骨干教师、700余位专家、200余位志愿者三支 队伍,建设了培养基地、课程基地、实践基地、生源基地、雏鹰基地五类基地,凝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与博物馆、企业、教育系统重点实验室和社会团体等六类资源,进行了翱翔学员培养、雏鹰建言行动、雏鹰爱心行动、“小创客”培育、青少年模拟政协、“科学探秘”奥林匹克和初中开放科学实践活动等七项探索。
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此计划作为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的项目之
一,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负责组织实施。
“翱翔计划”旨在稳步推进普通高中课改,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在青少年中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总体思想下进行。
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室特有的氛围熏陶,形成持久的科研兴趣,让学生亲历一个完整的“感受科学研究和科学家—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和科学家素养—对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感兴趣—立志投身科学研究和成为科学家,为人类可持续发展做出卓越贡献”过程。
“翱翔计划”在把高等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转化为中学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学 校也获得了更高的眼界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北京市京源学校是首批翱翔基地学校。
校长白宏宽介绍,学校起初作为物理与地球科学基地校,与北京师范大学物理与地球遥感系和中国地质大学两个重点实验室即国土资源实验室和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合作开展学生培养工作。
后又成为“翱翔计划”化学与生命科学领域课程基地,合作研究机构包括中科院、社科院和中医研究院等。
以“翱翔计划”为契机,京源学校在课程设计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为让学生在科学家身边成长,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成长,学校须建立起与高等学校和研究所之间的联系。
作为基地校,京源学校给学生们开设了一些过渡性课程,如高校预备课程、实验室过渡课程等。
学校还开发“三位一体”课程,将来自学校和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导师有效协调起来,形成自己的“翱翔计划”落地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学员的自信心、科学思维、动手实验能力以及在选择课题方向过程中普遍体现出来的社会责任感,都得到有效提高。
”白宏宽说。
2019年6月19日星期三05 域装 内当人工智能遇上教育,会 备 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视语音识别技术,瞬间将对 、课 小点话转成文字,实现同步翻译; 程 人脸识别技术,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虚拟现实技术,让课 、教 学堂联结起浩瀚的知识海洋;大 师 数据分析,更是让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学 阶命和人产工业智变能革是的新重一要轮驱科动技力革生成 量。
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 段《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 为 中明确指出,要推动在中小学 人 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 工 如建设设施和,完推善广人编工程智教能育科。
普基础智能 6月10日,笔者参加了 何2019西北教育装备博览会, 进 琳琅满目的教育信息化设备、 校 熙熙攘攘的教育同仁充斥了几 园 获万平方米的展厅。
游走于林林 关 总总的智能化教育装备中,听 陶 秀 键 着推销员滔滔不绝的讲解,看 得着一群群教育工作者惊愕而迷 蝉 点 —— 茫的面孔,笔者不禁陷入沉 思:人工智能时代已经来临, 刘 编小的学挑该战如与何机面遇对?这一趋势带来永丽 笔者所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程曲江第三小学,建校伊始就成 立了mbot机器人社团,购置 了12台mbot机器人小车,24 教名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搭建模 型、编制程序、演练项目,目 前已取得的成绩让学校坚定了 育推广编程课程的决心。
今年
3 月,学校成立大科创项目组, 构建基于未来教育的创新教育 通课程体系,从国家课程、校本 课程、社团课程、研学课程
个方面推进人工智能进校园。
行围绕着“人工智能进校园”的 四点思考,学校实施路径愈加 清晰起来。
证问题一:该如何结合小学 阶段教育实际情况,有选择地 购置相关装备? 在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学生人数、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后,学校购置了与课程相匹配的装备,以满足教育需求:学校为
一、二年级学生购置简单的乐高拼搭积木,以工程学、结构力学作为知识基础,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
三、四年级学生购置可视化编程机器人小车套装,学生将创意搭建与程序设计相结合;为
五、六年级学生购置难度较大、自行设计的机器人套装,在课程中加入工程学、电子学内容,由学生自行设计工程项目,并进行机器人对抗比赛。
此外,学校还建设人工智能实验室,搭建人工智能(AI)实验平台,从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AI入手,体验身边的AI技术,初步探索AI工作原理。
问题二:学校如何设置人工智能编程课程? 根据《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全校推广校本编程教育。
首先,给二年级增设简单的编程课,将三至六年级信息技术课程校本化,补充编程课程,让全体学生对人工智能编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在课程方面,以scratch软件为基础,学校在二年级增设“初识scratch课程”;在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入“基于项目式学习的scratch创意编程课程”;在四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中加入“基于scratch编程技术的数学思维课程”,在前两年编程课程的基础上,运用软件来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在
五、六年级课程中增加有程序代码的python和C语言编写程序学习,为高一级学校输送该方面的特长学生。
其次,学校组建人工智能编程社团,主要面向在人工智能方面有浓厚兴趣和潜力的学生,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问题三:如何培养人工智能编程教师? 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先行一步,积极参加相关学习与培训项目,更新教育观念。
对学校计算机教师、科学教师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行重点培养,让教师参加有专家引领的专项课题。
具体为: 依托陕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在专家的指导下申报省、市教科研部门的人工智能课题,以课题作为专业;定期聘请专家进校园,对学校教师进行人工智能理论和实践操作方面有针对性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各部门组织的人工智能培训;鼓励学校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编程比赛、创客比赛和机器人比赛,在比赛中不断积累经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教师做一名科研型教师,自主开发人工智能校本教材和撰写人工智能相关主题论文,不断提升教师理论水平与人工智能认知水平。
问题四:如何培养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学校组建团队积极探索并开发人工智能课程相关的校本教材,在常规课堂上进行实施,确保人工智能课程落到实处。
在校内,学校每年举办科技节,展出学生创意作品;以打造创客教育空间为抓手,开展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设备硬件搭建、拼装和编程活动;组织VR、AR互动体验活动,通过创新创造作品观摩、体验与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意,激发学生动手创造的兴趣。
在校外,则开发以人工智能为主题的研学课程,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参观机器人展览会、走进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开阔学生视野,全方位感知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冲击力。
学校还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创客创意大赛、创意编程比赛、机器人大赛等,激励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探究人工智能的队伍中来。
人工智能进校园、进课堂能否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意识。
在接纳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颠覆的同时,校长要引领骨干教师做好智慧校园建设、人工智能编程课程的规划工作,以课题为引领,以硬件为依托,以课程为载体,以赛事促发展,建立健全创新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三小学)

标签: #6s升级ios10怎么样 #猎豹 #英语 #域名 #维生素 #7plus升级ios13怎么样 #平板 #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