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Science

英语 4
Innovation 2020;8
(6):176-181/j/sidoi:10.11648/j.si.20200806.14ISSN:2328-7861(Print);ISSN:2328-787X(Online) TheProblemoftheDynamicAuxiliary“Guo”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 HeXiaocui,XiaoJiugen* ResearchCenterofLanguageandLanguageLife,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China Emailaddress: *Correspondingauthor Tocitethisarticle: HeXiaocui,XiaoJiugen.TheProblemoftheDynamicAuxiliary“Guo”inTeachingChineseasaForeignLanguage.ScienceInnovation.Vol.8,No.6,2020,pp.176-181.doi:10.11648/j.si.20200806.14 Received:December29,2020;epted:January21,2021;Published:January28,2021 Abstract:In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theChinesedynamicauxiliary"Zhe","Le"and"Guo"arethemost distinctiveones,amongwhichthedynamicauxiliary"Guo"istheteachingemphasisandalsotheteachingdifficulty.Thedynamicauxiliary"Guo"isnotonlydifficulttograspitsfunctionandusageintheprocessofstudyingforforeignstudents,butalsovariouskindsoferrorsoftenappearintheprocessofitspracticalapplication.Forthisreason,wehaveconsciouslycollectedvariouskindsoflanguagematerialsinourteaching.Theontologicalmeaning,suchasthebasicmeaning,thefunctionalmeaningandthepragmaticmeaning,thecharacteristicsofthetypesoferrorsandthesubjectiveandobjectivecausesarediscussedandanalyzed,ordingtothepersonalexperienceofteachingpractice,someconstructivesuggestionsareputforwardforreference. Keywords:DynamicAuxiliary,“Guo”,ErrorType,Reason,TeachingSuggestion 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何小翠,肖九根* 江西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生活中心,南昌,中国 邮箱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是最有特色的,而其中又以动态助词“过”为其教学重点,也是 教学难点,这不仅在留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难以把握其功能用法,而且在其实际运用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
现象。
基于这一原因,我们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了各方面的语料,对其本体意义(诸如基本义、功能义、语用义)、偏误类型特点及其所产生的主客观原因等作了一定的探讨与分析,并根据个人教学实践的亲身体验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纠偏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助词,“过”,偏误类型,原因,教学建议 ScienceInnovation2020;8
(6):176-181 177
1.引言 汉语动态助词“着”“了”“过”是具有特色的,而其中“过”的语法意义与功能又要复杂些。
根据我们的教学体验,动态助词“过”在母语为非汉语的留学生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率较高,而这在HSK考纲中又明确规定学习者须要熟练掌握。
本文就以动态助词“过”为考察对象,对其在留学生使用过程中所出现的偏误现象、类型特点及其主客观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就其教学方法问题作些探讨,旨在为这些方面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动态助词“过”的本体意义分析 2.1.动态助词“过”的基本语义 关于“过”作动态助词的意义,已有不少专家学者作过探讨。
例如,吕叔湘先生认为,动态助词“过”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毕;二是用在动词后,表示过去曾经有这样的事情,动词前可加副词“曾经”[1](246-247)。
房玉清先生根据动态助词“过”能否与副词“曾经”共现的情况,将其分为两类:不能与“曾经”共现的“过1”,可以共现的“过2”[2](266-267)。
刘月华先生也把动态助词“过”分为“过1”和“过2”,“过1”表示动作完结,“过2”表示曾然[3]。
根据对外教学中的经验体会,我们更倾向于刘老先生的观点。
下面就动态助词“过”的基本意义,作些简要分析。

1.“过1”用于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结,有时其后还可以加“了”。
例如:
(1)吃过饭再去。
(吕叔湘)
(2)赶到那儿,第一场已经演过了。

(3)等我问过了他,再告诉你。

(1)(3)句“吃”和“问”这个动作还没发生,是未然;第
(2)句“演”这个动作已经结束。
“过1”表示动作完结时与“了”的用法相似,常常可以互换,但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过1”表完结即结束,现在已不存在了,而“了”表示动作的实现,可以是实现而未结束,也可以是实现并且已经结束了。
所以,不少留学生会出现两者混用的错误或偏误,这在后面将会详细讨论。

2.“过2”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曾经发生某种动作或存在某种状态,但现在其动作已不进行或状态已不存在。
例如:
(4)请你把这本书放在爸爸用过的书包里。

(5)两年来,这个队的出工人数从来没这么齐全过。

(6)这个孩子小时候胖过,后来瘦下来了。

(4)句是说爸爸曾经用过那个书包,现在已经不“用”了;第
(5)句是说两年以来,出工的人数从未像今天这样整齐,之前不是缺张三就是缺李
四,总有人缺勤;第
(6)句是说他小时候胖过,曾经存在过某种状态,但现在已不存在了,意即“他曾经胖过,现在不胖了”。
2.2.动态助词“过”的语法意义
1.动态助词“过”总是置于宾语之前,即组成“V+过(+O)”的结构模式。
例如:
(7)我吃过这种鱼。

(8)我去过杭州西湖。

(9)他们去过北京。

2.动态助词“过”的否定形式,是在动词前加“没(有)”,表示“曾经”义,而表示“完毕”义在否定式中则不存在了。
其结构模式为:“没(有)+V+过(+O)”或“没(有)+V(+O)”。
例如:(10)吃过这种鱼——没(有)吃过这种鱼。
(11)去过杭州西湖——没(有)去过杭州西湖。
(12)吃过饭了——还没(有)吃呢。

3.动态助词“过”的疑问形式,则在句尾加“没有”或“吗”,并以“?”号表达疑问语气,即组成“V+过(+O)+吗/没有?”的结构模式。
例如:(13)你吃过北京烤鸭没有?(14)你看过中国电影没有?(15)他们爬过长城吗? 2.3.动态助词“过”的语用功能
1.“过2”的表达功能是说明性或解释性的。
例如:(16)小李:晚上一起去看“木兰”好吗? 小张:那个电影我看过。
小李:哦,那算了。
小张的回答是“看过”,其隐含的实际意思是“我不去看了”。
在实际的语境中,包含“过2”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总是与另一语意相关的短语、分句或句子(以下称相关句)相关联。
因此,有时相关句不出现,但听话人依然可以意会[3]。
例如,甲要去广州,想了解那里的天气,如果他不知道乙是否去过,一般会问:“你去过广州吗?”乙可能回答“去过”。
这时如果甲不说话,没有给乙一个信息反馈,乙就会感到有些不可思议了。
所以,“你去过广州吗?”这句话,在上述对话的语境中是不自足的。

2.“过1”前的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及其所关涉到的事物,必须是已知的,否则是不能用“过1”的。
例如:(17)老李,我昨天看了一场特别有趣的电影。
*老李,有一场特别有趣的电影我昨天看过了。
(18)甲:你昨天下午去哪了?乙:昨天下午我去参观了一个博物馆。
*乙:昨天下午我去参观过了一个博物馆。

3.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现象及类型特点 3.1.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现象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动态助词“过”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一大难点。
这是因为留学生的母语大多是以词形变化的形式来表示时态,而汉语则以动态助词表示,其用法复杂,掌握起来也十分困难,如要达到准确熟练运用的程度,那更是难乎其难了,所以运用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偏误现象,也就毫不奇怪了。
刘珣认为,偏误是由于目的语掌握得不好所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及其水准[4]。
178 何小翠,肖九根: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根据自己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考察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语料,收集了动态助词“过”的语料5111条,然后 对其筛选,择选出1487条,并对其存有偏误的285条进行了分析统计。
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数量比例数量所占比例 类型偏误总数 285100% 表1偏误类型与百分比。
误加型 8330% 遗漏型 6222% 混用型 5218% 错序型 3813% 搭配错误型 3813% 其他 134% 3.2.动态助词“过”的偏误类型分析 3.2.3.动态助词“过”与“了”的混用 3.2.1.动态助词“过”的误加 所谓“误加”也称“多余”,即在不需用动态助词“过”的情况下而误用了“过”。
这类情况在语料中共有83条,其偏误率最大,所占比例几乎达到30%之多。
例如: (19)“代沟”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过。
(错) “代沟”的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也经常发生。
(正)句中有“经常、常常、每天”等表示多次反复性的时间词语,就不能出现“过”[5],而留学生往往会犯这方面的错误,如(19)例中已经出现了表示反复性或经常性动作的时间副词“常常”“经常”,其动词“发生”之后就不能再用“过”了。
(20)我认识过的第一个中国明星是成龙。
(错) 我认识的第一个中国明星是成龙。
(正)(21)自己的妻子也觉得过生活很艰难。
(错) 自己的妻子也觉得生活很艰难。
(正)在肯定句里,认知意义动词不能带动态助词“过”[6]。
句子中有了认知性动词,就不能再用动态助词“过”。
如已经认识了一个人,一般来说,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了,这是不易改变的,而动态助词“过”则表示曾经的行为或状态现在不再进行或存在了,所以认知性动词之后再用动态助词“过’是错误的。
留学生很容易犯这方面的错误,如第(20)(21)句中有认知性动词“认识”“觉得”,其后就不能接“过”了。
3.2.2.动态助词“过”的遗漏 “遗漏”也可称之“缺失”,即在该用动态助词“过”情况下而未用。
这类偏误在语料中共有62条,其偏误率为22%。
例如: (22)从小到现在,父亲从来没有打我。
(错)从小到现在,父亲从来没有打过我。
(正) (23)在我一生中我接触很多人。
(错)在我一生中我接触过很多人。
(正) (24)我已经26了,可到现在一次也没给你们礼物。
(错) 我已经26了,可到现在一次也没给过你们礼物。
(正)表示现在之前的时间,句中有“从/从来+没(有)”这一形式,须用“过”[7]。
例(22)“打”这个动作一直以来从未发生过,(23)“接触”表示曾然发生的事情,(24)“给”这个动作也是一直没有发生过,所以必须用动态助词。
所谓“混用”即在该用动态助词“过”时却错用动态助词“了”,该用动态助词“了”时则用了动态助词“过”。
这类偏误在语料中有52条,其偏误率为18%。

1、动态助词“过1”与动态助词“了1”混用。
例如:(25)学过几个月的时候,我觉得汉语的发音很难。
(错) 学了几个月的时候,我觉得汉语的发音很难。
(正) 住在宿舍好还是住在校外好呢?这个问题从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就问了我的朋友。
(错) 住在宿舍好还是住在校外好呢?这个问题从我刚到中国的时候就问过我的朋友。
(正)例(25)意即:我来中国学习汉语,学了几个月后觉得汉语的发音很难,但我还是会继续学下去的。
显然,该动作尚未结束。
“过1”表示动作完结,“了1”表示动作实现;如果动作仅仅是实现,还未完结,就只能用“了1”,不能用“过1”[3]。
所以,此句应使用动态助词“了1”,而不用“过”。
例(26)意即:住在宿舍好还是住在校外好呢?这个问题已经问过了,该行为动作早已结束。

2、动态助词“过2”与动态助词“了1”混用。
例如:(27)自从母亲离开香港,她和亚婆没有见了面。
(错) 自从母亲离开香港,她和亚婆没有见过面。
(正)(28)以前我住了医院。
(错) 以前我住过医院。
(正)动态助词“过2”与“了1”之前的动作都发生在过去,学生易将二者混淆。
但二者还是有差别的,“了1”不包括“曾然”之意。
因此,用“了1”后不一定包含说话时该动作已不进行或该状态已不存在[3]。
例(27)(28)都是强调曾经发生了什么事,且其已经结束,所以须用动态助词“过2”。
3.2.4.动态助词“过”的错序 所谓“错序”即动态助词“过”在句中出现了错位偏差。
这类偏误在语料中共有38条,其偏误率为13%。
例如: (29)我年轻的时候跟他发生冲突过。
(错)我年轻的时候跟他发生过冲突。
(正) (30)父亲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有带过我去访问他的故乡。
(错) 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访问过他的故乡。
(正)(31)我刚洗澡过。
(错) 我刚洗过澡。
(正)动态助词“过”在表示曾经或动作完成时应放在动词后,一般采用“V+过”句型结构。
如例(29)的“过”应放在 ScienceInnovation2020;8
(6):176-181 179 “发生”后。
例(30)是兼语加连动的句式,动态助词“过”在连动句中应放在第二个动词之后,所以句子的正确顺序应该是“去访问过”。
在句式比较复杂的句子中,或者当一个句子有多个动词时,留学生不知如何将动态助词“过”置于哪个动词后面,于是就造成了错位现象。
例(31)中的“洗澡”是个离合词,动态助词“过”一般用于离合词之间,表示过去的经历。
汉语中,类似的离合词还有“帮忙”“离婚”“睡觉”等。
3.2.5.动态助词“过”搭配上的偏误 所谓“搭配偏误”即句子中动态助词“过”,出现与动词搭配上的错误。
这类偏误在语料中共有38条,偏误率为13%。
例如: (32)对15岁的我来说,这“代沟”的问题可能也有发现过。
(错) 对15岁的我来说,这“代沟”的问题可能也有过。
(正)(33)我在纽约的时候没感到过烟的香味。
(错) 我在纽约的时候没闻到过烟的香味。
(正)日常对话或书面语中,我们不会说“发现过代沟问题”,可以说“有过代沟问题”;也不会说“感到过香烟的味道”,而是说“闻到过香烟的味道”,我们不会说感到过。
主要参与者、实践者,课堂活动主要由学生来完成,教师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课堂活动来设计、组织、实施。
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中,部分教师自身的汉语素养不高,基础不厚,能力不强,不仅没讲清,没教对,甚至还有严重的错误,这样他所教的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例如,课堂教学中,遇到“着”“了”“过”等使用问题,有的教师或举例说明,或按教材粗浅地讲解一下,学生一知半解,还得凭借自己的语感去摸索,因此留学生学习“了”“着”“过”的偏误率高是在所难免的[11]。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用留学生的母语来解释汉语,这会出问题。
众所周知,不同的语言是没有完全一样的对等词,汉语教师在用留学生的母语解释词语时,如果不讲清楚这个汉语词与留学生母语词之间的区别,学生理解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
例如,汉语中的“被”字句,有些教师对其使用条件不清楚,认为它仅是表被动,然后教给学生,结果学生依葫芦画瓢,只要一有被动的意思就会用上“被”字句式,以致产生了偏误现象。
当然,除了教师教的问题,还有教材编写的问题。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的教科书和有效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没有经验的教师成为好老师。
如果缺少这些,一个优秀的教师也难以登堂入室。
”例如,有些教材语法教学顺序的安排不够合理,课后练习题型单
一,而且题量偏少,课后生词和语法点解释过于笼统,也没有详细具体的例子。

4.动态助词“过”产生偏误现象的原因 4.2.产生偏误现象的主观原因 语言学原理告诉我们,人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心理认知能力,是通过人的“心智范畴”或“意象图式”建立起来的,且在实践运用中获得[8]。
而语言与思维又是密切相关的,如果民族语言不同则会引起人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例如,汉语的整体性思维、悟性思维及调和性思维方式与英语的分析性思维、理性思维及对抗性思维方式无疑存有很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归根结底还是民族文化的不同所带来的思维方式不同[9]。
人们的语言能力即言语表达实质上在语用上具有一定的口语化、规约化和主观化特征[10]。
而在跨文化交际交流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思维方式不同,毫无疑问人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各样的用语偏误。
例如,我们教学以及调查的各个高校汉教专业留学生就常常出现这种情况,尤其动态助词的使用偏误现象更严重。
留学生在运用动态助词“过”的过程中出现种种偏误现象,究其原因复杂多样,诸如语义理解问题、语法功用认知问题、母语影响问题,还有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问题等。
当然,无论何种原因,不外乎可以归之为以下几个方面: 4.1.产生偏误现象的客观原因 产生偏误现象的客观原因,主要是教师教的问题。
无庸置疑,学生运用语言出现的不少偏误是由教师造成的。
为什么呢?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把握课堂的节奏,教什么,怎么教,这些都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而教师汉语素养的高低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强弱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是主体,是课堂的 语言学习是学习者的一种自发、自觉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则是语言学习的主要形式,它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始自终是其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
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情感态度、个体差异都起着关键作用。
留学生对其语义理解问题、对其语法功用认知问题、对其所学内容把握问题,都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误。
例如,留学生刚接触动态助词“过”,对其语义、语法功能还不了解,又因其使用规则比较复杂,有很多条件限制,表达中就不知如何使用。
不仅如此,动态助词“过”和“了”在表示动作完成和过去时方面,其用法十分相似,如果留学生对二者的细微差别认识不够,造成偏误是确定无疑的了。
4.3.产生偏误现象的其他原因 迁移作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这方面主要是知识的负迁移和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根据迁移理论,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识记和回忆会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学生学习动态助词“过”时,肯定也会受到一定的负迁移影响。
又如汉语部分离合词“A﹢过﹢B”,对于泰国的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因为泰语中没有离合词,汉语离合词译成泰语之后就变成了普通动词,动态助词“过”在泰语译文中位于词和短语之前[12],所以泰国的学生在使用动态助词“过”时易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致使产生动态助词“过”方面的错序偏误。
汉语不是通过形态变化表义的,语序和虚词是其主要的语法表达手段,而外语大都是依靠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其语序与汉语也不一样,因此学生在考虑如 180 何小翠,肖九根:动态助词“过”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问题 何放置动态助词“过”时会受其母语影响是必然的,其产生偏误现象也是不足为奇的。

5.动态助词“过”的教学方法问题 分析动态助词“过”的本体意义、偏误类型及其偏误原因,归根结底是为了有针对性地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唯有有的放矢,方能取得实际成效。
5.1.在基本义中强化动态助词“过”的教学效果 上已有述,动态助词“过”有两个功能基本义:一是表示动作完结;二是表示曾经发生某种动作或存在某种状态,现在动作已不进行或状态已不存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过”分为“过1”和“过2”完全必要的,这样可以使学习者明确“过”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应落在“过”表示经验意义及其否定形式上面。
其次,要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先教经验意义,再教结束意义[13]。
讲经验义时,最好结合语境、句子进行教学,采用师生问答的方式,不仅要教语言中的静态语义,还要教言语中的动态语义。
语言中的静态语义是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的,如词典中的释义、教材中生词的释义。
教师教给学生的,更为重要的应是动态的语义。
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14]。
选择适当的话题,让学生反复练习“过”的用法,如:“你去过哪些地方?”也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过去的某一段经历。
通过不断地练习,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
5.2.在比较中强化动态助词“过”的教学效果 动态助词“过”与“了”的混用偏误率是比较高的,尽管其功能用法很相似,但还是有细微差别的。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将其进行对比讲解,这样学生会有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更能领悟它们之间的共同点与相异点,从而有效地将它们区分开来。
例如,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先可多举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对其有更多的感性认识,掌握在什么情况下用“过”,什么情况下用“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这本小说我只看过一半”与“这本小说我看了一半了”,前者表示“曾经看过,现在不在看”,而后者则表示“现在还在看”。
通过对比,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差别。
当然,对于母语为英语国家的留学生来说,我们还可以将汉语中的动态助词与英语中的完成时态进行比较。
汉语的语法手段不同于其它语言,它主要是以语序和虚词来表达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演示动态助词“过”的句法结构模式,让学生仿照其句法结构进行操练。
在离合词中,动态助词“过”要用于离合词之间,如“我刚洗过澡”。
一些复杂的连动句中,动态助词“过”要依附于最后那个动词之上,如“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带我去访问过他的故乡”。
动态助词“过”这些位置的特殊要求,是教学讲解的重点,要反复加以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防止学生运用时出现偏差。
5.3.在语境中强化动态助词“过”的教学效果 任何语言的运用均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动态助词也同样如此。
因此,在具体的语境中强化动态助词的教学,是 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在语境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引入一些生动有趣又贴近实际生活的画面,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态助词“过”的功能作用。
讲解语法知识点时,如果离开上下文或特定的语境,有些词的词义及其语法功能义理解起来就不准确、不透彻,对于意义比较“虚”的动态助词就更是这样。
对于汉语是母语的我们来说,凭着已有的语感,不用纠结何时用动态助词“过”或“了”,而对于留学生来说却是一大难事,因为二者用法极为相似,所以他们运用时常常出现错误是不足为怪的。
在教学会话练习中,如果教师分别设置不同的交际场景,如谈过去的经历、找工作、约会、评价等,明确地总结、扩展动态助词“过”在交际中实现的功能,给予学生更多语境的体验[10],让他们在具体语境中学习其语用意义并在交际中加以准确地运用,这样无疑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具体的语境教学,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到具体的语境之中,而且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语境准确而深刻地理解“过”的词义及其功能作用。
5.4.在渐进中强化动态助词“过”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顺序性,教师应该按照语法大纲顺序进行教学,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螺旋式上升进行教学。
当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学进度等具体情况适当地增减教学内容。
陈瀚文将“过”的语法次结构顺序总结为:时间词语+V+过、V+过、Vsep+过+
B、A+过、V+过+
O、V+过+数量补语(+O)、V+过+趋向补语(+O)、V+结果补语+过(+O)[15]。
这样的次结构排序,能使再现的内容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避免内容上的脱节。
教师如果按照这样的语法次结构顺序进行教学,就要注意抓主要矛盾,把握好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
大家知道,动态助词“过”的最基本结构是“V+过(+O)”,其否定形式是“没(有)+V+过(+O)”或没(有)+V(+O)”,疑问形式为“V+过(+O)+吗/没有?”。
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动态助词“过”的这三种基本句法,然后进行操练。
在练习的环节上,让学生多做句型替换,有些枯燥,但还是有其必要。
因为一次性动词和认知义动词在肯定句中不能用“过”,但在否定句中这两类动词又都可以与“过”同现,如:“他从来没在这个学校毕过业。
”“我不知道这件事,也从来没知道过。
”[3] 5.5.在使用规则中强化动态助词“过”的教学效果 无论句子输入还是语篇输入,输入前呈现显性的关于目标语法项目的规则解释能促进第二语言学习者对形式简单而且不承担复杂的语义内涵的简单语法项目的习得,并且这种效果具有可持续性[16]。
上文讲动态助词“过”偏误分析时提过,认知义动词、一次性动词不能带“过”,而这都是学生常出错的地方。
在这种情况下,呈现显性的规则解释能促进学生习得认知义动词和一次性动词不能带“过”。
诚然,采用一些“死记硬背”的方法,可让学生识记常用句型和固定搭配,何时用“过”,其位置在哪,何时不用“过”,哪些词不能用“过”等等,通过反复练习和记忆,实践证明非常有效的。
有关“过”的知识点,教材是分散的, ScienceInnovation2020;8
(6):176-181 181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进行归纳,如:认知义动词有“知道、以为、认识”,一次性动词有“开学、开幕、毕业、死”等。
此外,动态助词“过”一般不和经常性、反复性的副词一同出现,如“经常、常常”等,这些特殊的用法,教师在课堂上要专门进行讲解。
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有所得。

6.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主要从动态助词“过”的基本意义、偏误类型、偏误原因、教学策略等方面作了十分粗浅的分析,通过分析我们认为交际活动是学生学习动态助词“过”的出发点,也是学习动态助词“过”的落脚点。
为了让学生在交际中更好地掌握动态助词“过”的用法,教师就要在教学上下足功夫,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透要点,既要讲方法,又要求实效。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热潮会越来越高,人们对其汉语教学的要求无疑也会越来越高。
因此,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无论对其理论意义还是实践方法上的探索,永远都在路上……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2]房玉清.实用汉语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刘月华.动态助词“过2过1了1”用法比较[J],语文研究1988(01)。
[4]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5]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6。
[6]杨德峰.对外汉语教学核心语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7]卢福波.汉语语法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8]余锦龙.从“语言图象论”到“方面知觉论”的哲学发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9(04)。
[9]刘志成.语言学视野下英汉文化差异本质探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9(03)。
[10]孙艺玲金晓艳.言语行为构式的界定及分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科版)2018(04)。
[11]陈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研究述评[J].海外华文教育2016(02)。
[12]刘培杰.汉语“动─名”离合词“A﹢过﹢B”与泰语相应形式的对比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15(02)。
[13]王媛媛.初级汉语教材中动态助词“过”的考察[C].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2014。
[14]孙新爱.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应把握的几个原则[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2004(02)。
[15]陈瀚文.动态助词“过”的次结构与教学语法排序[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华文教学与研究)2009(04)。
[16]朱文秀.视觉输入强化和规则呈现对初级欧美留学生习得汉语动态助词“过”的影响[J].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2016(01)。

标签: #排位 #战绩 #不上 #潜龙 #变速箱 #cad #栏杆 #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