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星期六,A82020

本田 4
年12月19日星期
首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 一个更加神奇的资本市场将在我们面前展现 “ 筹建上交所是一个很神奇的过程。
那个年代不光是我,我们,包括整个中国都在创造奇迹。
因为,那是一个迸
发了全面改革精神的年代。
1.7亿股票投资者很了不起。
不光数量大,而且专业程度高。
你想一想我们过去这些城市居民,谁懂财务报表,谁关心国家宏观政策,我就拿死工资,跟我有什么关系。
现在呢,一个个都变成了特别关心国家的人。
资本市场地位的提升,基础制度体系的优化安排,会激发市场迸发出更大的活力。
我相信未来10年、20年、30年后,中国资本市场会有一个更加崭新、更加神奇的面目展现出来。
那个时候国家在发展,改革在进行,我们总觉得,早就应该投入到火热的事业中去! 本报记者袁华张歆杜雨萌 距离上交所30周岁生日还差3天之际,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旧址(如今的中国证券博物馆)接受《证券日报》独家专访的首任上海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身板笔直,神采飞扬。
“那个年代,整个中国都在创造奇迹。
”将时间拨回至1990年,彼时的尉文渊一定想象不到,他主动请缨筹建设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对于中国经济意味着什么。
那年夏天,筹办上海证券交易所任务下达之初,即使是金融系统对此也十分懵懂。
“仗着年轻,自认艰苦点也没关系”的尉文渊主动接下了这一重担。
伴随着1990年12月19日一声浑厚中略有些发闷的锣声响起,全球最年轻的证券交易所总经理尉文渊,发着高烧,一脚穿着40码、另一脚穿着45码鞋,经历了永远无法复制的神奇的一天。
30年弹指一挥间。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建设者,65岁的尉文渊在面对《证券日报》记者时,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于当下资本市场发展环境的向往,“上交所筹建之初,从某种程度上讲,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现在的资本市场,中央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包括制度安排、改革措施以及资源的注入等,都是前所未有的。
” 今年,而立之年的上交所也被赋予新的历史重任。
11月1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在召开专题会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时表示,“围绕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明晰建设世界领先交易所的路线图,坚定不移推进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这一次,上交所做好了起飞的准备! 从浦江饭店起步到对标世界一流 不管是跑步前进、还是飞行模式,30年前的上交所首先需要一个场地! 1990年7月3日,尉文渊开始上手筹建上交所,他的头等大事就是找房子。
“在当时的环境下,上海许多机关单位的办公场所都很挤,满满当当。
”尉文渊以电影《七十二家房客》比喻上海当时机关单位办公条件的拥挤程度。
“找现成的地方基本没可能。
”尉文渊开启一个多月的“扫街”模式后,得出了结论。
直到一天有人介绍了彼时的浦江饭店。
“顶着大太阳、穿着破皮鞋”,将信将疑中,尉文渊迈进了浦江饭店的大门。
而这一步,也就迈入了历史。
尉文渊对浦江饭店的“一见钟情”,是经过了反射弧信号传输后的“第二眼爱情”。
尉文渊笑称,对彼时的浦江饭店第一感觉就是陈旧。
比如,一进门就闻到一股子陈旧味儿;汉白玉都黄的发黑、看着太旧了…… “没一会我就反应过来了,这个孔雀厅,我要的就是它!”30年后,面对《证券日报》记者,尉文渊说到这里,眼中依然迸发出光芒。
随着办公地点的确定,尉文渊的心安定了,也有了大展拳脚的“根基”。
正是从这里开始,无论是电子化交易,T+
0,或是取消对上市股票的价格管制,一心要把交易所做得先进的尉文渊开始真正探索上交所应该的模样,并为30年后的上交所对标建设世界领先交易所,撕开了一条希望的口子。
证券日报社副总编辑袁华(左)在中国证券博物馆采访尉文渊 在这30年,上交所秉持敢闯敢试、先行先试的浦东精神,奋勇开拓,以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为发展主旨、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担纲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以沪港通开启境内外资本市场互联互通之先河,推出首个交易所场内股票期权,平稳实施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努力成为服务国民经济的主战场。
面向未来,上交所承诺,将继续大力弘扬浦东改革开放精神,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积极借鉴国际最佳实践,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将上交所建设成为全球一流创新资本要素集聚高地。
这是“尉文渊们”的理想,是资本市场所有建设者们的理想。
“证券历史人物”眼中的证券博物馆 一步一景,一步一故事。
身处当年自己一手搭建起来的上交所原址,如今的中国证券博物馆,即使过去了30年,每走到一个地方,尉文渊仍能对过往如数家珍,颇有“回家的味道”。
“原来这个地方就是浦江饭店的大厅,中间通过去的孔雀厅我们拦出一个玻璃走廊,左边就是交易所的大厅”“这里原来就是一个小舞台,我们后来把他改造成行情的显示大屏,约有13平方米,这在当时都算上超级先进”“中间的这个交易台,穿黄马甲的是交易所驻现场的监管人员,交易员穿红马甲分布在四周”……《证券日报》记者跟随尉文渊在博物馆内漫步,历史伴随着其口中的故事,似已跃然纸上。
比如,停留在“历史”中的红黄马甲,原来是一场阴差阳错。
尉文渊向记者介绍,当时将上交所的办公地方定好后,马上联系设计院出效果 摄影/钱柏禧 图。
当时对大厅的设计主要以银灰色为主,看着蛮好看,但我还是希望交易要有人气,最方便的就是用鲜艳的颜色来调和下。
最后我们决定交易员穿红色的马甲,来中和一下冷色调。
“原本安排工作人员去买红布,结果他们电话告诉我黄色的布鹅黄鹅黄的特别好看,就买了黄布回来。
我说你们别闹,红颜色是搭配好的,怎么可以买黄布,赶紧去买红布。
”说到这里,尉文渊面带笑意地回忆称,“我后来一想,买都买了,那就留下吧。
由此做出来的黄马甲给交易所的监管人员穿,红色的给交易员穿”。
再比如,对于当年流传出的上交所开业之际尉文渊敲锣的照片,其背后也有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这块花了600块钱买来的外表“又笨又糙”的锣,是尉文渊在上海一处叫十六铺的一个小铺子淘来的。
它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但是这面锣的厚重音质跑赢了上交所当时能够搜集到的其他“脆响”竞品。
“开业当天准备敲锣的时候,正值尚处于营业状态的浦江饭店后厨开火做饭。
我好费劲穿过锅碗瓢盆烟火阵,才敲的锣。
后来的照片,是找时间补拍的。
”这时的尉文渊恐怕想象不到,这一声锣响,彻底将他带进中国资本市场的“历史原点”。
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标准是人定的,麻烦是自找的。
”每每回忆起上交所筹建初期的那段艰难时光,即便是此时的尉文渊本人,仍心有余悸。
回顾当年的筹建工作,据尉文渊介绍,除了初期具体的建设任务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重心落在了交易体系和规则等方面上。
比如在交易方式上,就一直坚持要做电子交易。
“当时中央强调我们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所以开始在着手准备做交易所时,有人提到还用打手势做交易时,我内心就觉得不是很好。
”因此,他很坚决地提出要做证券电子交易。
做电子交易自然并非易事,好在当时一方面他本人比较坚持;另一方面,当时的改革环境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尉文渊称,为了证明他要推进这一改革的决心,他还立下了“军令状”——用100万元试水电子交易,如果做坏了,那么责任就算尉文渊的。
比较争气的是,当时不仅电子交易做成了,还带动了电信业的发展。
然而,于尉文渊而言,虽然其超前的意识带领了中国证券市场交易方式的弯道超车,但也正是这种“习惯性猛冲”导致其踢到了职业生涯的一块“铁板”。
谈及这段经历,尉文渊毫不避讳的称, 摄影/王燚辉 自己并不后悔。
“那个时候的国债期货确实发展太快了,即使是一颗特别小的石子,都有可能让它翻车。
”尉文渊表示,若拉开时间段来看这件事,其实也不失为一个最好的结果,因为这实际上是用了一个相对损害最小的方式,树立了一种新的监管体系。
证监会设立后,开始着手进行诸如证券法的起草、一些必要的规则制度的发布等等,在此之前,这几乎都是空白的。
究其原因,虽然交易所已经成立,但由于其没有发布部门规章的权力、没有行政权力,所以交易所只能按照章程及上市规则等条款,进行一些比较低层次的监管。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也确实需要一个来自更高的政府层面的架构作为支撑。
“尽管开始我们对此也会觉得不适应,甚至是有束缚感,但现在来看,这还是比较科学的。
”尉文渊表示,从资本市场这30年的发展来看,监管体系的完善与建立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条经验。
没有它的保驾护航,市场很难健康发展到现在,道路可能会更加曲折。
政策和1.7亿投资者的支持是最宝贵的财富 作为资本市场的建设者和见证者,尉文渊对于近年来资本市场改革环境的变化,无疑有着更加深刻的感受。
“早期的资本市场发展,可以说是由下向上的推动力较强。
”在尉文渊看来,经过这30年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已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目前的公开数据来看,现在A股已有1.7亿投资者,这是个有特别重大意义的数字。
当年我们做交易所的时候,最初的担心就是谁来买股票的问题。
”尉文渊称,要想发展证券市场,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要如何调动大众的投资意识。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当年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为大众启蒙“。
中国要改革,要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确实需要一批懂市场懂经济的国民参与进来,而我们做的事情就是为国家培养一大批的投资者,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在他看来,如今,经过30年的发展,中国证券市场已经积累了数量庞大的投资者,这个群体是最为宝贵的。
可以说,从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到如今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们观念的转变是非常了不起的。
尉文渊认为,资本市场投资者不仅数量庞大,而且专业程度普遍较高,这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时势造英雄,时代也将推着资本市场往前走!尉文渊表示,当前注册制改革的推进和扩围、退市等一系列重大基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会更好地激发资本市场的活力。
相信未来10年、20年、30年后,一个更加崭新、更加神奇的资本市场将在我们面前展现。
记者手记 在“不可能”中走向中国奇迹 袁华张歆 站在外滩眺望鳞次栉比的金融大厦,会有一种源自现实的笃定。
然而,时间行进最大的魅力,在于历史和现实仿佛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30年前的黄浦江畔,迎接尉文渊的并不是这一份笃定,而是无数个“不可能”。
从最初的“不可能被派去(筹建上交所)”,到后期一度因深感“不可能按期完成”而绝望;从技术层面被外国专家判定“跑系统时间不可能短于半年”,到工程层面“拱形玻璃不可能如期安装”。
每一个“不可能”看似毫不相关,但实际都有着深深的时代印痕。
在初创期,资本市场的未来似乎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作为金融管理业务骨干的尉文渊自然不是筹建工作的“最佳人选”;由于起步就决定高标准建设,上交所半年内开市的目标确实难以达成;习惯了循例工作的外国技术专家,很难预判“人多力量大”和“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中国式管理智慧,因此时间评估误差接近99%;在中国制造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复杂工艺产品的生产、测量、安装都存在较大的供给缺口…… 然而,也正是在那个时代,尉文渊牵头筹建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从无到有、从“不可能”走向中国奇迹。
在尉文渊眼中,“那是整个中国都在创造奇迹的时代”。
或许,站在现在回望历史,总有着许许多多的不完美。
但是,在彼时充满舍身成 仁的草莽英雄气概的时代,“每个人都有一种莫名的使命 感”,不抛弃不放弃,只是向前拼命奔跑。
因此,面对“不可能”,尉文渊的选择是闯!“尉文渊们”的选择是闯! 所谓奇迹,之所以能够达成,其实并不是命运的垂青,而是奋斗力量凝聚出的必然。
从现在回望过去可以发现,正是奋斗者与大时代的交互,奏响了彼此成就的时代欢歌。
因此,听尉文渊讲述曾经,我们感知的不仅是30年前资本市场建设者的艰苦拼搏,更有资本市场30年凝聚的对于改革创新的无所畏惧,是资本市场建设者们的赤子之心! 按照尉文渊先生的话说,在30年前,“不可能”有人能想到今天资本市场的发展,正如我们如今也很难洞见30年后的中国资本市场。
然而,我们能够传承的是“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是让“不可为”变成“可为”的智慧。
谈及执锤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开市鸣锣,尉文渊坦言未曾想到应该留下影像记录(如今流传的照片已经是补拍)。
记者深觉,恰恰是这个“没想到”展示了资本市场建设者们的片片丹心。
在中国经济数十年的发展中,中国奇迹汇聚了千千万万个“尉文渊们”的力量,尽管身在其中的他们自己都没想到、也没去想,但是他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得如此之远!他们,正是未来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底气! 人物小传 尉文渊的男儿泪浸入了上交所的地板 本报记者张歆 在资本市场,尉文渊无疑是个“符号”般的人物。
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任总经理,同时也是筹备时期的负责人,尉文渊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历史自然而然“绑定”在一起。
有趣的是,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人间烟火气。
比如,在历史性的首次开市鸣锣之际,尉文渊需要穿过彼时浦江饭店后厨的锅碗瓢盆。
而且这面锣在被尉文渊背回上交所之前,一直藏身于一家被晾晒的衣服和被子随意掩映的小门面;再比如,上交所开业之际,尉文渊左右脚分别为40码和45码的一双皮鞋;还比如,坐在筹建中的上交所大厅深感绝望之际,尉文渊的男儿泪可能已经浸入了上交所的地板。
我们不是尉文渊,难以真正感知他30年前的焦灼与欣喜,但是,当我们在中国证券博物馆,也就是上交所创建原址浦江饭店见到他时,就突然理解了那段历史的必然走势。
尉文渊的个子很高,近1.8米,在某种意义上说,彼时浦江饭店孔雀厅能够让尉文渊“一见钟情”,很可能与其拱形穹顶对高个子人士的友好有关。
当然,尉文渊对于选址的官方说法还是受电影“子夜”的启发。
尉文渊很儒雅,无论身着休闲装还是西服领带的标配,都透着一股书卷气。
他不认为自己是江湖传说的“上海滩猛人”,不过对于外界的评价也很超然,“交易所的历史很公开透明,我不能把它乔装打扮,所以对别人评价的态度是 随缘”。
尉文渊非常坦率,谈及上 交所筹备期就设定电子化交易的先进性,他说,“我只是觉得拷贝过去的东西不好,其实也不知道应该什么样,直到某一瞬间看到了对的东西”;谈及自己职业生涯的“碰壁”,他觉得,在当时一切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是早晚要发生的事”。
尉文渊对于证券市场媒体及时跟进市场有执念,“要提高公众的投资意识”“要去启蒙”,结果是“洛阳纸贵”——当时还没有公开刊号的内刊已经卖疯了,甚至富了一批“黄牛”。
而且,“报纸的阅读率都是100%以上,因为读者们是一遍一遍的看”。
此外,尉文渊的回溯认知力很强,“在离开上交所几年后,我回忆过往最感恩的是,当时像我这样一个年龄(35岁)的人,体制能够给我空间猛打猛冲
五、六年,这是很罕见的,也是难以复制的”。
除了回溯历史,对于上交所的今天和未来,尉文渊仍保持着“同频”。
他关注着科创板的创新与发展,期待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能够在上交所达成融合。
他以“混凝土”来形容正在推进的注册制改革、退市规则优化等深改举措,而这些“混凝土”经过历练、融合和重塑,将成为夯实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十四五”时期新发展格局的基石。
这就是我们在专访中触碰到的尉文渊,从历史中走来,满身人间烟火气,却让我们对历史、对现在、对未来心潮澎湃! 本版主编于德良责编孙华制作董春云E-mail:zmzx@电话010-83251785

标签: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