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生命的阳光,c开头的火车是什么车

开头 2
06今日闲情shuxiaoq@ 乐观,是生命的阳光 □赵春 当前,面对一些地方狂风暴雨肆虐的现实,我们无须恐慌,无需抱怨,现在需要的是全社会的齐心协力和共同奋斗,需要的是我们每个人以顽强精神和乐观心理与之进行斗争。
既然人不是为痛苦而生,也就不应该被痛苦折磨而死。
人要受一些苦,练出一身忍受痛苦的本事,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这样,当有较大的苦难突然降临时就能够挺得住,不至于一下子被苦难击倒。
当然,忍受痛苦不等于安于受苦受难,而是要化忧伤为力量,从沉思中觉醒,从哀痛中奋起,在苦难中创造美好的明天!要做到这些,首先需要在我们的生命里播 撒乐观的阳光。
美国匹兹堡的医学专家进行 过一项长期的试验性研究:在两组结肠癌患者接受相同的治疗后,让一组经常观看喜剧表演,聆听幽默故事,进行心理上的协助,尽可能地保持乐观愉快的心境;而另一组却未采取任何这方面的措施。
结果,后来发现,前一组的寿命普遍比后一组长出一至三年,最高的甚至多存活了五年。
科学研究结果表明,悲观者无能为力的感觉会很大地削弱人体自身的天然防线——免疫系统的“实战”能力。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调查了一批哈佛大学毕业生的健康史。
这些被调查者在班级 里的学习成绩都是中等以上,而且健康状况良好。
然而,有所不同的是,他们中的有些人思想开朗乐观,有些人却悲观消极。
结果,20年后,悲观者中罹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病症的人数比乐观者多20%。
在临床实践中,许多医生发现,乐观不仅能够有效地未雨绸缪,防止一些疾病的发作,而且的确能够使某些不治之症不治自愈。
人们经常谈论的这种事例并非戏言:有两个到医院检查的人,一个身患癌症,一个只长了良性肿瘤。
结果,医院不小心将他们的检查结果弄错后,事情竟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被查出患“癌症”的人因惶惶 不可终日,没出三年,原先的良性肿瘤转化为恶性肿瘤,在痛苦和煎熬中死去了;而那个“健康”的人,因为得到了生的希望,心情为之一振,从此整日在快乐中度过,体内的肿瘤居然奇迹般地消失了。
幸福是对不幸的征服和超越。
我们只要勇敢地面对大自然或人类社会强加于我们的不幸与痛苦,化险为夷,破涕为笑,幸福终会到来。
化解痛苦,战胜顽魔,乃是人生的价值和精华所在。
我们要挺胸抬头,大声对顽魔和灾害说:逞一时之凶狂,没什么了不起,人类的智能和力量一定能够战胜你! 弥足珍贵的乐观,宛如一道雨后的彩虹,昭示着美好阳光的到来。
懂得 最重要 □乔贝 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曾视山涛为知己。
二人常一起畅游于竹林之下,饮酒赋诗,肆意欢宴,情谊甚笃。
后来政治斗争复杂,山涛为了保全自身,投靠权势当了官,便也举荐嵇康去做官。
山涛出于好心,却不了解嵇康疏狂放诞的个性。
于是嵇康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这封书信,二人友情也因此正式破裂。
因为不懂,所以昔日二人畅游竹林,酣饮赋诗的场面不复存在,“竹林七贤”的雅号亦随之隐退于历史长河,不复风流。
与朋友相交,贵在相知,相知方能相守。
酒肉之徒,日常谈笑风生,称兄道弟,遇事便树倒猴狲散,唯有旁人冷眼,慨叹人心不古。
而最好的关系,往往是因为懂得彼此,方能日久弥坚。
苏轼曾因在诗词中畅论政见,得罪了当朝权贵,几度遭贬,内心忧闷。
一日苏轼退朝回家,饭后捧着肚子慢走,对着众姬妾问道:“你们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一妾答:“都是文章”。
苏轼不以为然。
又有一妾说:“满腹都是见识”,苏轼仍不太满意。
唯有朝云一句“学士一肚皮不合时宜”,正中苏轼下怀,惹得他开怀大笑。
朝云最懂得苏轼的苦楚,也正因为懂得,朝云方能在众姬妾陆续散去之时,于二十三年间不离不弃,无怨无悔,始终如一地陪在苏轼身旁。
而苏轼亦感念朝云,在墓上筑六如亭纪念她,亭柱上的楹联题的正是:“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最好的关系,是能分担对方的艰辛。
老子言,知人者智。
能知晓他人的难处,并适时伸出援手的人有大智慧。
著名史学大师顾颉刚有段时间经济窘迫,每月助教薪水开头只有50元,又有一妻二女。
胡适得知顾颉刚这一不易之处,便每月从自己私人的钱中拨出30元,帮助他渡过难关。
因为胡适适时伸出援手,顾颉刚得以专心于古史研究,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莫大的贡献。
后来胡适在大陆遭受猛烈批判时,顾颉刚不惧政治风险在自传中记录这段往事,感念胡适对他的帮助与情谊,默默支持着胡适渡过难关。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人与人相处,最容易犯的问题便是习惯用自己的方式去爱别人,自以为一切都为对方做到极致,对方却完全无动于衷甚至反感,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源恰恰在于不懂,而非不爱。
可见懂得有多么重要。
懂得是一切情感升温进阶的基础。
唯有懂得,方才不会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对对方作任何评判,方能接纳对方的一切,进而理解对方的种种不易。
日常生活中,常常围绕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平凡琐碎的小事展开,也恰恰是这些小事,容易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但凡能懂得一点对方的不易,许多平添的怒火也自然会随之渐渐熄灭,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懂得,所以选择以你容易接受的方式去爱你;懂得,所以能够以更智慧的方式处理人事,以最恰当的方式守护一切亲密关系。
用一种慢读读秋 背靠背,坐着。
各自修行,在人间,在漫漫的秋风里。
读秋,眼神要慢,语速要慢。
起承转合并不明显,字里行间都是秋意浓浓。
漫步田间,读大地廊阔;散步林下,读落叶凋零;漫行水畔,读清流涟漪;踱步山中,读鸟鸣风轻。
读秋,读一颗心的恬淡和澄明。
揭开记忆的封条,打开通往深秋的小径。
儿时的乡野上,孩童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奔跑,好远,好远,路没有尽头。
茫茫的原野上,我们是一群快乐的孩子,无拘无束,无忧无恼,上苍给予了我们一切,却并没有要求我们去做什么。
幸福有时候是真空的,那么洁净,那么完满。
时光慢了下来,我们的脚步也应该慢下来,适应它的频率。
回头去看,过去的我行走得太急,把自己的灵魂拉得很远。
应该慢下来。
读秋,从古代的诗歌开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也许只是把秋日的物象简单地组合,就能写意苍茫的内心,诗意于此陡峭,我们在此得悟。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没有一丝慌乱,任气而行,看云,看山,看水,在天地间闲庭散步,我们变得从容这样,荣辱不惊。
读“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清照在秋风中饮酒。
读“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如二月花”,杜牧已然把尘世堪破。
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待君归时再话芭蕉。
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我真切地感悟着王维画中的佛境。
朋友圈里看到这么一段话,“人生如旅行,走过路过都是风 景,心有桃源,一景一物,一花
草,都是田园里的诗意。
”深深地把我击中。
人生逆旅,行走在漫长的道路上,我们忽略了很多,也因此失去了很多。
我们现在所追求的那些东西值得吗?陷入迷茫的人不在少数。
也许,我们真的要重新打量,这周遭的繁杂,这四处的灯红酒绿,可能并非我们真的所求。
回归田园,回归秋里,或许就是人生的另起一行。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写到:“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在林荫路上不停地,徘徊,落叶纷飞。
”秋意阑珊,孤独也是好的。
给多年不见的朋友写一封信,是给他写的,也是给自己写的。
在纷飞的落叶里,我们前途不定,却已找到归途。
用一种慢读读秋,我们才能把它读懂。
文/祝宝玉图/谢学雄 旅行中的感动 旅行是为了看莫高窟的信仰、看月牙泉水的顽强、看玉门关的春风不度、看曾经的盛唐,还是帝王将相,小桥流水的呼唤?在一次次的旅行中,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到底在追寻着什么? 凌晨四点,打着手电,顶着寒风,气喘吁吁爬到光明顶,在兴奋中等待喷薄的日出。
突然山道上传来粗重的喘息声。
一位身材矮小的妇人背上驮着一个巨大的背包爬了上来。
汗水顺着眉毛、头发流了下来。
一言不发的她找块山石坐下,拉开背包,寒风中瑟瑟发抖的人寻香而去,立刻把她围住。
温热的玉米棒上插着竹签,散发着软糯的清香,10块钱一根,收钱时农妇不厌其烦地叮嘱每个人: □逄维维 “玉米芯子别丢,等会儿丢到我这个袋子里,我退你1块钱。
”一块钱回购玉米棒?好奇心驱使着我问。
“这玉米芯子能有什么用?”农妇说“:早先晒干了还能引火做饭,现在家家都用天然气了,背回去也没有用。
”“那不自找麻烦,几千级的台阶再背回去”“。
我是少挣点钱多费点事,但这样一来,光明顶就干净了。
”说话间就有人来还玉米芯子。
农妇打开被汗水浸透的腰包,掏出硬币逐一退给人。
大汗淋漓中背玉米上山是为了挣钱,背玉米芯子下山是为了还山顶干净。
这场景,让我想起在藏区旅游时遇到的牧民,牧民们在挖虫草时,挖完每一根后都及时回土,再深情地望一眼绿草如茵,冰雪滋养的高地厚土之上的格桑花,白花马 蔺,紫丁杜鹃等,它们竞相盛开在草海深处,美得让人挪不开眼。
他们怎能不由衷地热爱这生生不息温柔的家乡呢? 所以在澄澈碧蓝的湖旁,总会遇到脸庞黝黑,嘴唇开裂,在阳光下晒着,风吹着的男孩站立在湖边,提醒游客不要靠近湖水,不要用手触摸湖水,不要往湖中丢垃圾……他们珍惜湖水的心情就像珍惜自己的眼珠一样认真。
不是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人,恐怕难以理解土生土长的当地人,对在山水中一草一木的热爱,和在与草木自然相处中,滋生出的惜福感恩之心。
我掏出手机,为老妇人拍了张照片发在朋友圈,文字说明:旅行中的感动! 汪曾祺在西南联大求学时,曾经当过沈从文的学生。
当时,沈从文开了包括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
在汪曾祺的记忆中,沈从文虽然读过很多书,但在讲课时从不引经据典,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
有一次,汪曾祺写了一篇小说,里面有许多人物对话。
他想让老师给自己一个好评,就竭力想把对话写得美一点,不但要有诗意,还要有哲理。
当汪曾祺满怀信心地把这篇得意之作交上去时,沈从文认真阅读之后,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这不是对话啊,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所谓一语点醒 聪明脑壳 □张军霞 梦中人,这样两句简短的评语,却让汪曾祺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写的对话,都是书本语言,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说话会这样矫情。
从此以后,汪曾祺在写人物对话时,总是牢记着沈从文关于“聪明脑壳”的比喻,尽量让人物说普普通通的话,写得朴素,不要深奥的哲 理,不要诗意,因为这才是原汁原味的真实生活。
沈从文自己没有上过大学,他教课的方法用别人的话来形容是“毫无系统”可言,可正是因为他课讲得很诚恳,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更没有一句多余的空话,才让学生在真正听懂了他的话时受益匪浅,而且终生受用。
话不在多而在精,沈从文讲课,总能用十分精当的语言揭示问题的实质,从而使学生们一下子就明白了问题所在。
汪曾祺后来的写作风格一直十分淳朴,也正是得益于此。
责编:舒小梅电话:23567732019年9月10日星期
最好 的 捷径 □熊兴国 蚊香灭了,这是出乎我意料的。
原本蚊香烧得很好,可老婆觉得每晚都要拆开很麻烦,就在网上找了方法,说蚊香根本不用拆,直接点燃其中的一圈就行。
说的时候老婆还一个劲地埋怨,说用了这么多年蚊香,竟然不知道这个方法,太笨了。
是啊,确实笨得有点愚蠢,我在恍然大悟的同时,也在责怪自己的脑子不好使。
当晚就按照网上的方法点燃了一盘,可半夜却自己灭了。
老婆不相信,第二天晚上又重新点了一盘,可不到半夜,还是自己灭了。
你说这么好的方法,怎么就行不通呢?这确实是怪事。
不过细心研究之后,我发现了问题,原来越往里烧接触的氧气面积就 越小,自然不能继续燃烧。
与之类似的还有我一同 事。
打印完材料后要将其装订在一起,可是纸张太多,订书针怎么也穿不过去。
我就告诉他先分开订,再合在一起。
可是他说我的方法太麻烦,肯定有其他更好的办法。
他在网上搜了一会儿,就说有了。
“有了?”看他那高兴的样子,我就问。
“当然。
”说着他就给我讲起了方法,说只要你再往里多加几张纸或者垫上纸片,保准能打穿。
“多加几张纸?”对于这样的方法,我还真有几分好奇。
“这你就不懂了吧?只要你垫厚一点,针就会往里走一点,然后再把你不要的纸张拿掉,把针扣上不就行了。
”说着他就开始了自己的“好方法”。
可奇怪的是竟然还是打不进去,而且比没有加厚之前更糟糕。
人生的路上,我们总在找捷径。
小到一盘蚊香装订几张纸,大到实现一个目标一个理想。
我们总希望有一条大道直通理想的彼岸,然而结果往往不尽人意,甚至万丈深渊。
其实所谓捷径,我觉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努力,才是最好的出路。
有舍 才 有得 □王爱英 人生在世,功败垂成,皆在取舍之间,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我家院子长着一棵苹果树,枝繁叶茂。
每到春天,该剪枝时,父亲就会站在高凳上,攀着树杈进行修枝,然后施肥、浇水。
待四月份开花时,一团团,一簇簇的花骨朵,挂满枝头,结出一个个小苹果。
父亲总会在这时对果实密集的枝头进行梳理,摘掉一些个头小、外形难看的果子。
据说树有大小年之分,如果不舍得摘掉果子,那么就会影响下一年的苹果产量,苹果长的也不会好。
经过整理后,树叶枝条缝隙能透光,空气流畅,便于苹果的生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苹果长得个大,色泽光亮。
每到秋后,因我家的苹果颜色好看,个头小小匀称,口感甜润,总会招来一些小商贩来我家收购。
有时我们人手不够,摘下来的苹果供不应求时,商贩们就会自己动手去摘的。
我家的苹果销量快,价钱高。
父亲每每点着钞票,脸上就会露出灿烂的笑容。
而我家邻居,也有一棵苹果树,和我家相比,却是截然不同。
苹果树枝条浓密交织,叶子之间空气流通不畅,结出的果子大小不
一,像害羞的孩子似的,藏在枝头。
到卖苹果的时候,苹果长得个头小,口感干涩,无人问津,更不用说卖上好价钱了! 看着这两棵苹果树,我不解其意,问父亲同样是苹果树,为啥会有这么大的区别。
父亲坐在门口,看着树,笑着说“:树啊,和人一样,都需要精心培育,哪有不劳而获的道理?还要懂得适时取舍,才会有所得!” 父亲的话虽然不是至理名言,但细细揣摩,却有几分道理。
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阴,才得以在蚌壳中蜕变为美丽的珍珠;船舶舍弃宁静的港湾,才得以在深海中得到满船鱼虾!“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生活中蕴含着哲理哩! 记忆中的森林小火车 □程秀霞 电视上少儿频道有个栏目叫《伊森小火车》,演播的是在一个火车小镇上,一群可爱的火车小伙伴们,在到处都有铁路的小镇上学习玩耍的故事,孙子每次都看得津津有味的。
看着那一辆一辆穿梭在电视屏幕上的动画小火车,我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从前。
20世纪八十年代,森林小火车曾经是林区人们生活的主要交通和运输工具,小火车以蒸汽为动力,以原煤为燃料,小火车的铁轨宽762毫米,每米铁轨下有三根枕木。
小火车每年不仅承载着上百万立方米木材的运输任务,还负责林业工人以及学生的通勤任务。
在通往学校的途中,路经一段铁路,我每天去上学时常会遇到运输原木和运输原煤的货车,呼啸着从远处疾驰而来。
这时我就会躲在一旁,用双手堵住两只耳朵,来减轻那一声声震耳欲聋的汽笛声,那远去的货车,也会引起我的遐想:外面的世界究竟会是个什么样子的呢? 读初中的时候,在学校住宿的同学颖,家在林场居住,每到周末,她都要坐将近两个小时的森林小火车回家取些日用品,这让同学们非常羡慕,闲暇的时候我们就会缠着颖,让她给我们讲坐小火车的感受:“你说人坐在火车上,会不会感觉头晕,身体会不会向后仰?如果坐车时内急了火车会停下来,让我们方便一下吗”?面对同学们七嘴八舌的问话,颖答应我们周末回家的时候,带着我们一同去她家里做客,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坐深林 小火车的感受。
终于等到了周末,因为怕赶 不上末班车,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最后一节文体课没上,就赶到了小火车站,记得那次坐的是林场拉原木的货车,这是为了接送林场职工上下班和学生上下学,专门在车厢中间加了几节车厢的货车,车厢里的过道很窄,几排座位也非常简陋。
尽管如此,我们几个第一次坐森林小火车的同学都显得格外兴奋。
随着一声刺耳的汽笛声,货车缓缓地开动了,车站站台、民房慢慢地向后移去,不一会儿,火车加速了,那辽阔坦荡的田野,挺直茂密的各种树木、远处若隐若现的绵延群山,映入我们的眼帘,又随着列车的飞驰,转眼间呼啸而去,远处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移动着活跃的美感,就连窗外的空气,用力闻一闻,里面也夹杂着青青方草的气息!
几个同学几乎不约而同地说:“坐小火车的感觉真的是好美啊”!
参加工作后,在工厂库房旁就是几条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轨,工厂生产的刨花板每天都在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而林区运输木材和煤矿运煤的货车每天也路经此地。
火车的汽笛声伴随着我度过了一天又一天的生活。
如今,虽然森林小火车的时代已经过去几十年了,曾经的铁轨也锈迹斑斑,有些地方的铁轨甚至已经拆卸了,但那回响绵长的声声汽笛,至今仍然回荡在我的耳旁,久未消散。

标签: #品牌 #cry #java #cheese #call #cheap #服务器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