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心肺复苏cab代表什么

心肺 14
生围丛!』b基夔医堂;Q!!生!旦星!!鲞蔓!弱鱼i!旦鲤i坐曼墅!珞M鲤,塑垒;Q!!:∑Q!:!!:塑!:1 ·2l· ·指南解读· 2010年儿童心肺复苏及生命支持指南解读 林轶群陆国平凌岚岚 美国心脏协会已完成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
南修订工作。
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与评价的基础上,美国心脏协会对2005年国际4,JL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一1作了修订,已在2010年10月美国《循环》杂志全文发表了新的指南旧j。
本文将主要解读2010年国际d,JL心肺复苏指南(以下简称为2010年指南)的重要修改内容及其背景。
1儿童基础生命支持1.1心肺复苏程序的改动2010年指南所作的最大更改是将心肺复苏的程序从我们熟知的“A—B—C”更改为“C—A—B”。
儿童的心肺复苏从胸外按压30次(单人复苏)或15次按压(双人复苏)开始,而不是从人工呼吸开始。
对于此变化,儿科复苏专家曾进行激烈的辩论。
因为不同于成人,儿童心脏骤停大多是呼吸相关性的心跳骤停(asphyxialcardiacarrest),而不是心源性的。
所以通气对于儿童复苏至关重要,一些动物实验也发现通气与按压相结合的复苏方法有助于提高复苏成功率∞j。
然而许多研究显示,儿童患者在发生呼吸心跳骤停时大多未能及时被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主要因为施救者不愿意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或需要寻找气囊面罩等延误胸外按压的时间,因此更改指南的意义旨在保证尽早胸外按压以提高儿童患者院外实施心肺复苏的成功率’3。
j。
更改指南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简化心肺复苏的学习。
从理论上说,C—A—B流程在单人复苏时只延迟18S通气,在双人或多人复苏时延误的时间更短,能大大缩短从患儿发病至胸外按压开始的时间。
1.2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儿童启动紧急反应系统的时机未见改动。
儿童发生心脏骤停多是由于窒息造成的HJ。
双人复苏时应立即派人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备好自动体外除颤仪;单人复苏时,应首先进行5个回合心肺复苏后,再去启动紧急反应系统。
然而,对于目击的心脏骤停,医疗人员应高度怀疑其为心室颤动造成的心脏骤停,此时应首先启动紧急反应系统,并获得自动体外除颤仪, DOI:10.3760/cma.j.issn.16734912.2011.01.008作者单位:201102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万方数据 再回到患者身边进行心肺复苏。
1.3评估是否需要心肺复苏2010年指南取消通过“看、听、感觉”来评价呼吸情况。
如发现患儿无反应、无呼吸或呼吸不正常(仅有喘息),新版指南要求非医疗人员应立即开始胸外按压。
对于医疗人员,2010年指南亦不再强调脉搏检查。
医疗人员应在10S内评估脉搏情况(对于婴儿,触摸肱动脉;对于儿童,触摸颈动脉或股动脉),如10S后仍无法确认触摸到脉搏,也应开始胸外按压。
研究显示,即使是医疗人员,在急救状态下,常常无法正确检测脉搏∞。
6J。
若胸外按压不及时进行,患儿的死亡风险明显增高,因此2010年指南强调即使是医疗人员也应为不确定脉搏的患者进行胸外按压。
1.4进一步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1.4.1快速按压与用力按压2010年指南提出,按压频率是“至少100次,/min”,而不是2005年指南提出的“大约100t欠/min”。
大多数研究显示能否恢复自主循环以及复苏后的神经系统功能与按压次数相关。
研究显示不论是院外或院内复苏,即使是医疗人员,胸外按压也常常过浅、过慢
一。
9J。
过浅的按压无法使心脏搏出足够的血液,导致终末器官的灌注不足。
2005年指南建议儿童按压深度是胸廓的1/3~1/2。
X线研究显示按压往往无法达到胸廓前后径的一半。
新的研究提出了胸外按压深度的建议值为儿童约5cm,婴儿约4cm,大约是胸廓前后径的1/3。
1.4.2胸廓完全回弹及胸外按压的中断时间与2005版指南比较,未进行修改,仍强调胸外按压后胸廓需完全回弹¨0。
11j。
2010年指南强调,应尽可能减少按压中断频率和时间,因为这是高质量心肺复苏的关键。
1.4.3避免过度通气2010年指南与2005年相似,强调心肺复苏时应注意避免过度通气。
人工呼吸可增加胸腔压力,减少回心血量,降低下一次胸部按压所产生的血流量。
过度通气可能导致胃膨胀。
因此,人工通气只要给予使胸廓抬起的最小潮气量即可。
1.4.4胸外按压方法根据2010年指南,胸外按 ·22· 生垦41』L墨煎匡堂!Q!!生!旦筮!!鲞筮!塑鱼娶旦鲤i璺!!里些堕丛盟:旦!垫!!,!堂:!!:!垃:! 压方法未见重大改动。
儿童进行胸外按压时,使
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即单手或双手掌根按压胸骨下1/2(乳头连线中点);对婴儿进行胸外按压时,单人使用双指按压法,双指位于乳线中点下;双人使用双手环抱法,拇指置于胸骨下1/2处。
与双指按压法相比,双手环抱法能产生较高的动脉灌注压以及一致的按压深度及力度,是双人复苏时首选的胸外按压方法。
1.4.5按压与通气的协调在按压与通气协调方面,2010年指南未进行更改。
当患儿心跳骤停时,单人复苏应采用按压通气比30:2的比例进行心肺复苏,双人或多人复苏时儿童与婴儿采用15:2的比例,应保持按压与通气的协调。
当置入高级气道时,按压与通气不再进行协调,按压者以至少100次/min的速率进行按压,通气则以8~10次/min(即每6—8秒给予1次呼吸)的速率进行。
当患儿有明确的脉搏,但呼吸不充分时,以12—20次/min的速率给予通气即可。
1.4.6打开气道2005年指南提出,非医疗人员仅使用压额一抬颏法(headtilt—chinlift)打开气道;医疗人员在怀疑脊柱损伤时,应考虑使用推举下颌法(jawthrust)打开气道。
研究显示,即使是医疗人员,对推举下颌法操作仍不熟练,且使用该方法打开气道有一定难度。
2010年指南再次强调,医疗人员在推举下颌法无法保证通气的情况下,仍要考虑用压额.抬颏法打开气道。
1.4.7自动体外除颤仪2005年指南明确指出,对于1—8岁儿童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是安全且有效的¨2。
13】,建议使用能量衰减型自动体外除颤仪,如无法获得,可考虑使用标准型自动体外除颤仪。
因缺乏足够证据,不推荐也不反对在1岁以下婴儿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
2010年指南确认了对婴儿使用除颤仪的安全性,建议对1岁以下婴儿首选手动除颤仪¨引,如无法获得,可考虑使用能量衰竭型自动体外除颤仪,如两者均无法获得,使用标准型自动体外除颤仪。
2儿童高级生命支持 美国心脏协会未对2005年指南中的儿童高级生命支持部分做出重大修改,仍然强调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可电击心律的治疗、快速及慢速心律失常、呼吸及休克的处理流程以及药物剂量无重大改动,在此不作赘述。
以下仅对2010年指南提出的新建议作简要阐述。
2.1对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的建议2005年指南曾提出,在院内及院外转运前,呼气末二氧化碳检测可用于确认气管插管位置。
2010年指南进一步明 确在所有环境(包括院前、急诊室、手术室、院内及院外转运前、重症监护室等)均可用呼气末二氧化碳图来评估气管插管的位置。
同时,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有助于判断心肺复苏的有效性。
动物及成人研究显示,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与心输出量及肺动脉血流相关,如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持续低于10一15miilHg(1mmHg=0.133kPa),则需考虑改善胸外按压质量,并避免过度通气¨引。
在自主循环恢复的l临床征象出现之前,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会明显且持续升高。
因此,对于心脏骤停的患者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的意义还在于无需频繁地中止按压来评估循环情况。
2.2除颤能量对于儿童患者,目前还无法确定最佳除颤剂量。
有关最低有效剂量或安全上限的研究非常有限。
2005年指南提出首次除颤剂量为2J/蝇,以后可用4J/埏。
2010年指南认为一般可使用2~4J/kg为首剂量,为方便培训可使用2J/kg作为首次除颤剂量。
对于后续电击,能量应至少为4J/kg,甚至更高,但不超过10J/kg¨引。
2.3复苏后氧疗2010年指南建议在恢复循环后,监测血氧饱和度。
将吸氧浓度调整到需要的最低浓度,保证Sp021>94%但<100%,这样有助于避免组织内氧过多而造成的氧自由基及缺血再灌注损伤。
2005年指南仅粗略探讨了组织内氧过多和再灌注损伤,但并未明确吸氧的建议值。
2.4宽大QRS波的诊断2010年指南对宽大QRS波的诊断进行了调整。
对4岁以下儿童诊断标准为t>0.09S,4岁以上儿童诊断标准为I>0.10S。
虽然相对于2005年指南诊断标准(I---0.08S)仅有0.01S的改变,肉眼无法进行鉴别,但对于计算机解读的标准12导联心电图是具有诊断意义的。
2.5药物治疗的建议进一步强调钙剂对心脏骤停患者不利ⅢJ,不建议钙剂常规用于心脏骤停的复苏治疗,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如明确的低钙血症、高钾血症、高镁血症、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中毒。
作为插管前镇静药物,依托咪酯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不引起低血压,但可能造成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不建议在感染性休克的患儿使用[18j。
2.6复苏后治疗2010年指南在儿童生存链中加入了综合的复苏后治疗这一环节。
复苏后有效治疗有助于提高儿童的生存率。
2010年指南推荐对有目击的室性颤动复苏后昏迷的患者给予低温治疗(控制体温在32—34℃)‘19I。
虽然尚无前瞻性随机试验结果,但根据成人与新生儿研究的推论,目前认为对儿童患者也同样适用。
万方数据 主垦d!』L急煎匡堂垫!!生!且筮!!鲞筮!塑竺堕!旦鲤i璺堕里型塑!坐i:曼鱼!Q!!:!旦!:!!:丝!:1 ·23· 2.7对心源性猝死的建议2010年指南首次对
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提出建议。
对于这些患者死亡后,仍应获得详细的既往史及家族史(包括晕厥、惊厥发作、无法解释的事故或淹溺、50岁以下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并研究生前心电图,并在资源允许的条件下进行全面尸检,由有经验并接受过心血管病理学相关培训的病理医师来操作,并保留组织以备进行基因分析。
这些患者的死亡可能与心肌离子通道运送缺陷有关ⅢJ。
对于这些疾病的诊断可能对他们仍然存活的亲属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二_1JInternationalLiaisonCommitteeonResuscitation.2005Interna- tionalconsensuson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Sciencewithtreatmentrecommendations,Part6:Pediamcbasicandadvancedlifesupport.Cimulation.2005.112(22):111-73一lII-90.心1JMarcD.Berg。
StephenM.Schexnayder,LeonChameides,eta1.PediatricBasiclifesupport:2010AmericanHeartAssociationGuidelinesfor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ndEmergencyCardiovascularCare.Circulation.2010,122(18):S862一¥875. 口1J19lesiasJM,Lopez·HerceJ,UrbanoJ,eta1.Chestcompressions versusventilationpluschestcompressionsinapediatricasphyxi—alcardiacarrestanimalmodel.IntensiveCareMed,2010,36 (4):712_716. M1J SirbaughPE,PepePE,ShookJE,eta1.Aprospectivepopula- tion·ba.“tstudyofthedemographicsepidemiologymanagementandoutcomeofout—of-hospitalpediatriccardiopulmonaryarrest. AnnEmergMed,1999,33(2):174—184. ∞1jTibballsJ.RussellP.Reliabilityofpulsepalpationbyhealthcare personneltodiagnosepaediatriccardiacarrest.Resuscitation, 2009,80(1):6l-64. №1JBahrJ,KlinglerH,PanzerW,eta1.Skillsoflaypeopleinchec· "1J kingthecarotidpulse.Resuscitation。
1997,35(1):23-26.WikL,Kramer—JohansenJ。
MyklebustH。
eta1.Qualityofcar- 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duringout—of-hospitalcardiacarrest. JAMA,2005,293(3):299-304. 沁1JAbellaBS,AlvaradoJP,MyklebustH,eta1.Quality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duringin-hospitalcardiaca/rest.JAMA, 2005,293(3):305_3lO. [9]SuttonRM,NilesD,NysaetherJ,eta1.QuantitativeanalysisofCPRqualityduringin—hospitalresuscitationofolderchildrenandadolescents.Pediatrics.2009,124(2):494-499. [10]ZuercherM,HilwigRW,Ranger—MooreJ,eta1.Leaningduringchestcompressionsimpairscardiacoutputandleftventricularmyocardialbloodflowinpigletcardiacarrest.CritCareMed,2010,38(4):1141一1146. [“]NilesD,NysaetherJ,SuttonR,eta1.Leaningiscomnlonduringin—hospitalpediatricCPR。
anddecreasedwithautomatedcorn鹭一tirefeedback.Resuscitation.2009.80(5):553-557. [12]AtkinsonE,MikysaB,ConwayJA.eta1.Specificityandsensi—tivityof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rhythmanalysisinin—fantsandchildren.AnnEmergMed,2003,42(2):185-1196. [13]AtkinsDL,ScottwA,BlaufoxAD,eta1.Sensitivityandspeci—ficityofan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algorithmdesignedforpediatricpatients.Resuscitation,2008,76(2):168-174. [14]Bar·CohenY,WalshEP,LoveBA,eta1.Firstappropriateu∞ofautomatedexternaldefibrillatorinaninfant.Resuscitation, 2005.67(1):135·137. [15]RubertssonS,KarlstenR.IncreasedcorticalcerebralbloodflowwithLUCAS;anewdeviceformechanicalchestcompressionscomparedtostandardexternalcompressionsduringexperimental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Resuscitation,2005,65(3):357- 363. [16]RossanoJW,QuanL,KenneyMA,ReaTD,eta1.Energydoses fortreatmentofout·of-hospitalpediatricventricularfibrillation.Resuscitation.2006.70(1):80-89. [17]SrinivasanV,MomsMC,HelfaerMA,cla1.Calcjumuseduringin-hospitalpediatric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areportfromtheNationalRegistryof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Pediat- tics,2008,121(5):el144一ell51.18】ZuckerbrannNS,PiteniRD,HerrSM,eta1.Useofetomidateas aninductionagentforrapidsequenceintubationinapediatrice· mergencydepartment.AcadEmergMed,2006,13(6):602— 609. [19]DohertyDR.ParshuramCS,GabouryI,eta1.Hypothermiather-apyafterpediatriccardiacarrest.Cireulation,2009,l19(11): 1492-1500. [20]TesterDJ,DuraM,CarturanE,eta1.Amechanismforsuddeninfantdeathsyndrome(SDS):stress—inducedleakviaryanod-inereceptors.HeartRhythm,2007。
4(6):733-739.(收稿日期:2010—12-11;修回日期:2011旬1-07)(本文编辑:李永军) 一-‘¨¨..u一·‘"¨¨“¨¨..oⅦ¨·。
‘Ⅶ-·一一‘Ⅶ..一
一。
¨¨·t一¨¨··
一。
¨¨¨一·‘¨p一¨“”一’Ⅲ¨一H¨一■¨~一’¨¨.,“‰.
一,“o‰。
¨¨I‘,H¨¨。
‘¨¨··一H¨¨’。
HI_p。
叫.--p—州“舢●p一’Ⅶ-,’。
H●¨”州II.-洲…-。
“¨¨-一Ⅶ¨,1¨I¨dm●-一Ⅵ¨·一嘶·圳●¨ 哪些论文可以在本刊快速发表 ·消息· 为使具有创新性科研成果早日发表,提高我国创新性科研论文的时效性,本刊将对下列论文快速发表:国
家及省部级各项基金资助项目;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国家及省部级专利技术项目;博士后流动站课题,博士、硕士研究生优秀答辩论文。
本刊自收到稿件后7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投稿时请附联系电话或E—mail),并给出处理意见,稿件将快速优先发表。
请您在投稿同时寄基金资助项目批文复印件,并在稿件文题页脚注中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
来稿请寄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36号110004《中国d,JL急救医学》编辑部。
联系电话:024-23926295。
96615—13729。
E.mail:xejjyxzzh@yahoo.tom.cil 万方数据

标签: #java #有什么 #激活码 #什么意思 #维生素 #函数 #软件 #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