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URE,土豆服务器什么梗

土豆 4
文化ULTURE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名誉主编:袁仁国 2016年1月8日星期五Tel(押010)62580723E-mail押dushu@
5 元旦刚过,春节又快到来。
人们开始互送祝福,喜庆的贺卡也是其中一种方式。
虽然随着电子通讯方式和网络的普及,纸质贺卡的使用者越来越少,但这一张张小小的卡片,却承载着人们对于节日和往日时光的记忆。
充满文化元素的贺卡,更可以作为传统民俗和现代创意文化的一种载体,为节日抹上一道别致的风景。
凝结着心思的贺卡 元旦放假期间,在北京工作的“85后”吴燕回了一趟东北老家,在家里无意间找到的一个沉甸甸的箱子,让她惊喜不已。
除了上学期间的同学录、照片外,还有几张贺卡。
多年的存放,让贺卡稍稍泛黄,但上面字迹却仍然清晰。
这几张薄薄的卡片,勾起了吴燕的回忆。
“记得上小学、中学的时候,同学之间流行送贺卡。
每年一到圣诞节或元旦,学校旁边的商店或者小摊位上都会摆满各种各样的贺卡,一开始是好朋友之间互相送,后来基本全班同学都会互相送。
”吴燕说,因为贺卡数量太多,她没有全部保留,只是挑选了具有纪念意义的留存下来。
“比如,这张是我中学时最要好的朋友搬家到别的城市后,在圣诞节邮寄给我的。
结果,我们现在都在北京工作,在‘失联’多年之后又‘接上了头’,关系还是一样好。
所以,看到这张贺卡更觉得惊喜。
”吴燕说。
吴燕坦言自己是个对纸质卡片有些迷恋的人,小时候每逢过节要送贺卡,长大后每到一个地方旅行,总会刻意寻找卖明信片的地方,给好朋友们寄去几张,如果遇到节日也会寄送贺卡。
“我会挑选具有当地文化元素的明信片或贺卡,比如在西安旅行时,我就发现了一些以西安美食为主题的明信片,上面画的各种面、肉夹馍等,特别萌。
给朋友们邮寄回去之后,他们都很喜欢。
”吴燕说道。
另一处让吴燕印象深刻的邮寄明信片的地方就是梵蒂冈。
大学时,吴燕和一个好朋友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去欧洲穷游。
因为要节省开支,她们裹着大衣在罗马火车站睡了一个晚上,但到了梵蒂冈还是忍不住挑选几张明信片寄回国。
“我还记得,在梵蒂冈,那基本不算是邮局,有点像个小书店。
很多人围在书店外面挑选明信片,卡片上都是当地的风景,挑完大家就趴在外面的墙上写祝福的话,然后直接就可以邮寄出去。
因为只有在这里邮寄才能盖梵蒂冈的邮戳,所以寄明信片的人特别多。
” “有人怀念贺卡或者明信片,可能还是怀念凝结在其中的心思吧。
”吴燕说,“现在每逢过节,大家都用微信祝福,有时候都是群发的。
但赠送一张贺卡,你首先要去挑选,还要字斟句酌写好祝福的话,然后拿去邮寄。
这个过程显然要花费时间和心思,而这才是最珍贵的。
” 从风靡到衰落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娟对贺卡的风靡也印象深刻。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娟到美国读书,她记得在这之前,国内似乎并没有寄贺卡的习惯。
“当时只有明信片,是邮局发行、有奖销售的,大家在上面简单写几句,邮票已经贴好,邮寄起来也很方便。
后来朋友间互相写信时,会在信中夹一张写满祝愿的卡片,但也算不上贺卡。
”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由于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圣诞节传入中国,圣诞卡也随之而来。
“20世纪90年代初,我从国外回来,看到北大简直是贺卡成风。
圣诞节前20多天,校园里就满是卖贺卡的摊位。
邮寄贺卡的人太多,以至于邮局已经来不及分拣,需要额外排出很多信箱,上面写着省份,你要寄到哪个省就投送到指定的邮箱中。
几乎所有人都送贺卡,有的给国外的老师、同学邮寄,那时候国际邮费非常贵,但大家还是很有热情。
” 由于从事民俗研究,王娟也一直在观察着贺卡上的文化元素。
“刚开始,贺卡上都是西方文化的元素,主要是圣诞节元素,有圣诞老人、雪橇、驯鹿、圣诞树等等。
最开始时甚至没有汉字,都是英文,后来才开始有汉字。
”可是让王娟 “王娟认为,贺卡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书信的功能,为情感的传递留下痕迹,也可以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
但如今,在贺卡文化中,中国传统元素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惊讶的是,突然有一年,她在贺卡上发现了中国传统图案。
“比如杨柳青年画等图案,这让我意识到贺卡逐渐开始本土化。
” 后来,随着手机的普遍使用,人们互送节日祝福也慢慢改为电话、短信,如今又改成了微信,王娟在北大的校园里逐渐看不到卖贺卡的摊位了。
“现在,贺卡更多地是用在生日、特殊纪念日或者交换礼物时使用了。
” 但当电子通讯方式偶尔失灵的时候,传统的邮寄贺卡的方式还是能弥补遗憾。
“我有学生已经毕业很久,彼此没有电话,但他每年都会给我邮寄一张贺卡,收到贺卡的时候那种心情还是不一样的。
相比于电子联系方式,贺卡更能保存,我有时会翻出来看看,就能想到这么多学生的模样和性格,想起很多美好的回忆。
”王娟说。
中国传统元素有待挖掘 虽然有些人认为中国古代也有贺卡的原型,但在王娟看来,现在我们所说的贺卡完完全全是个舶来品。
在西方,真正意义上的贺卡最早出现在1843年的英国。
自19世纪70年代从美国开始,圣诞贺卡在西方国家得到普及。
早期的贺卡图案多以家庭聚会、跳舞和冬天的画面为主,主要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文化。
在电子通讯和网络手段极为发达的今天,贺卡的形式也有了不少新变化,纸质贺卡的使用越来越少。
在苹果商店中搜索“贺卡”二字,会出现各种电子贺卡、动画贺卡等App,分类成不同的主题,用户可以直接挑选,也可以自己DIY,然后分享给微信好友。
不少贺卡文化流行的国家也面临着类似的状况。
去年10月,日本东京中央邮局举行了贺卡纪念典礼,开始发售2016年贺卡。
因为电子邮件等网络途径的普及,贺卡的销量也逐年减少,预计2016年贺卡销量将比今年减少30亿张。
因此,日本邮政决定自2016年起,上调附有“压岁钱礼券”贺卡的一等奖奖金。
此次奖金设置将由以往的最高1万日元上调至10万日元。
日本邮政社长高桥亨表示,“活字文化”虽然就此可能有衰微的迹象,但“纸张”本身还是值得珍藏的。
贺卡是邮政的象征,希望大家继续使用贺卡,期待贺卡的销量能有所增长。
去年10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也发行了2016年猴年国版贺卡产品,发布了普卡、信卡、5.5元贺卡和15元贺卡等四款贺卡产品,还推出了几枚生肖猴专用邮资图和含面值1.2元“福寿安康”和面值3元“贺新喜”的纪念邮票各一枚。
其中,“福寿安康”邮票的图形由寿桃和蝙蝠组合而成,尤为受人喜爱。
王娟认为,贺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替代书信的功能,为情感的传递留下痕迹,也可以成为一种民俗文化的载体。
但如今,在贺卡文化中,中国传统元素并没有被充分挖掘出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人传统的吉祥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人们会互相馈赠钱币、笔墨纸砚、铜镜等物品,在上面添加各种祝词和吉祥图案,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贺卡的功能。
”王娟介绍说“,比如,压胜钱,又叫厌胜钱,就是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铸成钱币形式的吉祥品或辟邪品,供人们佩戴和赏玩用。
钱面上一般会刻有金玉满堂、吉祥如意、龟鹤齐寿、十二生肖等吉祥文字和图纹。
在除夕分派的压胜钱,又称为压岁钱,一直沿袭至今。
长毋相忘、太平万岁、瓜瓞绵绵、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等祝词也寓意深刻、韵味隽永。
” “如今,我们表达情感的方式反而变得贫乏了。
我觉得,贺卡的图案、造型、祝词都可以从中华传统元素中挖掘。
民间美术中也有一些元素,比如,画上五只蝙蝠从瓶子当中飞出来寓意着‘平生五福’,将蝙蝠与两枚铜钱组合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把五只蝙蝠与桃子组合在一起寓意着‘五福捧寿’,将蝙蝠与桃子、磬、橘子组合在一起则寓意‘福寿吉庆’,桃子与石榴组合在一起寓意‘福寿多子’。
仅仅是‘福’字就这么多讲究,可见传统文化中还有多少宝藏可挖掘。
而这,是真正属于中国人对祝福的理解方式,回味起来也会更加悠远。
如果贺卡能够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相信会受到更多人的喜爱。
” 从 大 数 据 读 姻本报记 懂 者张文 你静 的 旅 游 旅游时,“70后”的朋友圈最喜欢晒美景,“80后”最喜欢晒美食和娃,“90后”旅游的时候最爱晒情侣照。
随着旅行生活方式的日益流行,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方式也越来越“任性”,他们不想受到旅游团对旅行路线、时间安排等限制,更加青睐自由行。
他们善于通过网络渠道搜索旅游目的地和交通信息,安排自己的行程。
当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的数据信息被挖掘整理之后,就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现当前自由行的趋势。
近日,由蚂蜂窝旅行网联合中国旅游研究院共同发布的《全球自由行报告2015》正是这样一个基于大数据的旅行行为报告。
该报告以蚂蜂窝旅游网的数据为基础,综合了2014年到2015年期间今日头条、标准排名、招商银行信用卡、航旅纵横等合作伙伴所提供的约60亿 验,野菜药草采集等自然体验等。
同时,根据报告对自由行游客“当地 玩乐”行为的分析,结果发现,旅游时,“70后”的朋友圈最喜欢晒美景,“80后”最喜欢晒美食和娃,“90后”旅游的时候最爱晒情侣照。
在“哪些城市的‘90后’最喜欢晒照片秀恩爱”中,排除北上广深人口基数较大的城市后,珠海的秀恩爱指数最高,中山、惠州、哈尔滨和成都紧随其后。
2014年,每100个出境旅客中有2个使用Wi-Fi产品。
2015年,这一数字上升到了12个,游客平均使用流量为356.43MB。
在使用移动Wi-Fi服务的游客中,71%的人在旅途中最常用Wi-Fi查看地图、查找餐馆和景点路线;16%的游客会随时分享美食美景图片到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中;7%的旅行者利用Wi-Fi聊天或进行社交;另外还有2.5%的用户会在旅途中利用Wi-Fi收发邮件、处理工作。
报告认为,自由行已经成为一种新兴、时尚的旅行生活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旅游市场结构、旅 人次的自由行行为数据,游观念、消费模式的变化,机票、酒店、签 从自由行游客的饮食、住证、当地游等旅游产品的在线购买更加便 宿、出行、购物和当地游乐捷,性价比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行 等维度,详细解读了2015者希望通过自由行,自我主导整个旅游过 年自由行用户行为和自由程,“说走就走”“边走边订”。
行发展趋势。
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 自由行市场规模为42.5万亿 元,同比2014年增长5.6%。
其 中,中国自由行市场的强劲增 长有力带动了全球的旅游消 费,中国自由行市场的增速为 16.7%,是全球的3倍。
报告显示出很多有趣的信 息。
比如,现在越来越多具有当 地特色元素的民宿受到自由行 游客的欢迎。
对应自由行个性 化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民宿开 始推出当地化的“体验菜单”, 包
括播种水稻等农业体验,蘑 菇、竹笋采拾等林业体验,做豆 腐等加工体验,捏陶等工艺体 《小门神》:传统文化+云计算 姻本报记者彭科峰 元旦期间,由追光动画制作,阿里影业等发行的国产动画片《小门神》上映,累计票房已经超过7000万。
对于一部原创的动画作品来说,这个成绩已经算不错,但是,相较于《小门神》高昂的制作成本,这个成绩却难言满意。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在圈内获得了不俗的评价,尤其是以阿里云为支持渲染出来的动画效果,被公认为已赶超《大圣归来》。
这部电影其创作初衷何在?有哪些技术上的难点?日前,追光动画、阿里云的相关负责人员就此接受了《中国科学报》记者的采访。
传统文化的内核 《小门神》的主人公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两大门神———神荼和郁垒。
因为想要解决天界失业危机,神荼试图放出远古怪兽“年”,连带好兄弟郁垒卷入这场风波。
在打开“年”的三套封印的过程中,这两个神仙和江南小镇上的一对母女产生了瓜葛。
鲜为人知的是,这部电影是前土豆网创始人王微二次创业的成果。
追光动画经过三年的创业时间,召集了国内最顶尖的动画人才投入《小门神》。
前后对剧本的打磨一共经历30版,耗时甚巨。
阿里影业项目总监金肇南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为了完成这部动画,有很多海归放弃了在海外的工作机会,希望一起推动中国原创动画向前迈进。
“王微想在这个动画里表现的是勇气和改变,还有传统的中国文化的输出。
他希望能够让小朋友们在观影中找回那些失落的中国文化与传统风俗。
” 从类型上看,这部电影定位于全家欢,既适合小朋友,也满足成年观众对于奇幻冒险类型电影的偏爱。
追光动画渲染TD程顺介绍,《小门神》中一共有1940个镜头,制作历时29个月。
每一个动画师,一天只能制作一秒动画,可以说是用“人间”28800秒换来“神界”的1秒,精细到眉毛的细微肌肉变化。
电影中的主要场景发生在江南小镇,他们也曾经多次前往周庄、南浔等古镇实地探访。
阿里云高级产品经理丛兰兰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渲染时长是行业内评价三维动画画面精度的一个通用标准,即整片完整渲染所耗费的CPU核小时数。
《小门神》的总渲染核小时数超过《功夫熊猫2》《超能陆战队》等好莱坞影片,达到了8000万核小时,意思是如果使用单核CPU,完成渲染的总时长将达到8000万小时。
在最后4个半月的渲染高峰时段,《小门神》最多时曾同时使用了阿里云2000多台服务器。
这一数字,是目前国内已公开的最高纪录。
除了大幅缩短制作时间外,丰沛的计算资源使得影片的每一帧都美妙动人。
“《小门神》产生的每秒GB以至TB级数据能够在阿里云的各个计算节点之间顺畅流动,几千台计算机可以有条不紊协同完成渲染任务。
由于动画制作的计算量起伏很大,传统的‘渲染农场’往往闲时很闲,忙时又不够用,用公共云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丛兰兰说。
目前在好莱坞票房前十名中,用到特效渲染的影片比例通常能占到80%;而在中国票房前十名中,这个占比一般只有两成。
“眼下,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中国动画工业配套体系的壮大和追光动画等成熟动画公司的崛起,正在改变这一现状。
未来,中国动画产业将会步入云渲染时代。
”丛兰兰最后表示。
云计算的支撑 作为一部出色的动画作品,是不可能离开云计算和云渲染的。
《小门神》顺利上映的背后,是阿里云付出的巨大努力。
本版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艺术速递 音《莎翁的情书》乐时间:2015.12.31~2016.1.31剧地点:北京繁星戏剧村 2016年时逢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以莎翁四部经典爱情剧作为基础创作的音乐剧《莎翁的情书》汇集原班人马再次上演,通过对经典爱情故事的重新解读与诠释,试图窥探现代都市人的内心情感。
该音乐剧由香港导演叶逊谦于2012年首次编排,讲述了毕业于莎士比亚学院的四位硕士研究生在生活中遭遇爱情困惑的故事“,初恋不利”“暗恋被拒“”河东狮吼”和“婚姻失败”四个主题,正好分别对应了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驯悍记》和《仲夏夜之梦》四部作品。
音乐剧的每一幕都以演员一句“莎士比亚,你骗人”的控诉开始。
本剧汇集了近年来风靡一时的音乐剧《妈妈咪呀》《猫》《杜拉拉升职记》的主要演员,四位演员通过演出服的变化,精准地演绎出了剧中八个角色。
该剧的音乐也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唱词内容朗朗上口,剧中的乐段各有各的精彩,女高音的明亮华彩、女中音的婉转凄迷、男中音的深沉浑厚和男高音的振奋高亢,都被充分地展现出来。
《失歌》 话时间:2016.1.7~2016.1.10剧地点: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小剧场 《失歌》是一部独特的话剧。
它没有情节主线,全剧由九个单元组成,由“击鼓传花”的游戏作为连接形式的主轴,通过面具传递的方式将九个故事串联起来。
鼓声响起,面具开始在演员手中传递,鼓声一落,谁手中持有面具,谁就必须带上它,扮演一位老者,讲述与他有关的故事。
这九个毫无瓜葛的故事表现出了老年人的境遇与心路历程:《戮》是关于衰老与挣扎;《蛊》是关于群体与孤立;《墓》是关于忏悔与宽恕;《妒》是关于老人与孤独;《瞽》是关于看得见与看不见;《猢》是关于年龄代沟;《母》是关于离别与祭奠;《途》是关于希望与无奈;《逐》是关于追逐与错过。
《失歌》上演后在国际戏剧界收获了良好的声誉。
2014年8月,在英国爱丁堡艺穗节,导演赵淼带领演出该剧的三拓旗剧团一举夺得亚洲艺术大奖桂冠,这是该艺术节自1947年创办以来,来自中国大陆的艺术家首次获奖。
绘故事本剧 《我想要爱》 时间:2016.1.9~2016.1.10地点:北京繁星戏剧村 对于孩子来说,“爱”是个抽象的字眼,此次来自香港的绘本故事剧《我想要爱》则希望借由小熊吉米寻找爱的过程,用具体的故事情节给孩子上一堂生动的情感教育课。
小熊吉米自小妈妈去世、爸爸离开,常常感觉孤单无助。
为了寻找爱,它勇敢地独自上路,途中无意间救了土拨鼠奶奶一命,因而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照顾。
奶奶每天给吉米做好吃的、给它讲故事,吉米开始懂得了什么是爱。
后来,土拨鼠奶奶年迈去世,悲痛过后,小吉米重新出发。
一路上,吉米就像土拨鼠奶奶照顾它一样,用心去照顾和帮助其他小动物,并且发现了奉献爱与传递爱原来如此快乐和幸福。
《我想要爱》取材于儿童绘本故事,创作人员在其中融入了教育戏剧的理念,根据儿童的心理需求和特性讲述故事,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我想要爱》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吸取了欧美主流的表现手法,不采用热门的人偶剧表演形式,也放弃了大剧场的灯光音响效果和大制作的舞台场景,而是注重在内容和表演形式上精雕细琢。
同时,剧中汇集了布偶、手偶、纸偶、皮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演员运用多种肢体语言和风趣幽默的台词,与台下观众打成一片,打动儿童的心灵。
罗马尼亚珍宝 展时间:2015.12.31~2016.3.13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 “罗马尼亚珍宝”展览以罗马尼亚历史沿革 为顺序,向中国观众全面展示了罗马尼亚从史前 时期到18世纪末丰富多彩、瑰丽夺目的重要文 化遗产。
展览围绕“罗马尼亚文明的诞生”“罗马尼亚 民族诞生的序曲”和“东西方交汇处的罗马尼亚 文明”三大主题展开,展品贯穿历史长河,从新石 器时代的彩陶文明,到青铜、铁器时代高度发达 的铜、金冶炼术,从罗马尼亚人先祖盖塔
-达契 亚人的金银器文明,到罗马帝国治理下的“罗马 化”文明,从中世纪的宗教文明,到近代早期吸收 了东西方文明创造出的罗马尼亚本土文明。
本次展览共遴选了445件(套)展品,包括石 器、陶瓷器、金银器、铜器、玻璃器、木器、壁画、书 稿和纺织物等,时间跨度长,地理跨度广,类型也 丰富多样,堪称一次多门类的综合性文物大展。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陶器的制作是人类文明 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库库特尼文化、古梅尼察 文化为代表的罗马尼亚彩陶文化享誉欧洲。
有趣的 是,新石器时代的罗马尼亚彩陶,无论是器形还是 装饰图案,都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大汶 口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类型彩陶有诸多相似之处。
在 未发现两种文化直接交流的证据下,如何理解两种 物质文明艺术风格的相似性,也是该展览提醒观众 去思考的问题。
栏目主持:艾林

标签: #什么意思 #材质 #sort #什么叫 #大学 #单位 #银行 #cnt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