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

classic 5
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专业名称二级学科专业代码 新闻传播学新闻学/传播学050301/050302 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制表填表日期:2020年1月15日
1 一、学科简介 西南大学新闻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
1993年,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设立新闻学专业方向。
2001年,西南师范大学开办新闻学专业,先后获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1),新闻与传播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重庆市十二五规划重点学科(2011)、重庆市十三五规划重点学科(2017),以及重庆市特色专业(新闻学,2012)、重庆市一流本科专业(新闻学,2019)、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新闻学,2019)。
现已开设传媒文化教育、传媒文化产业、传媒史等博士培养方向。
该学科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写作》、国家精品在线课程《经典导读与欣赏》等,拥有高学历的师资力量、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彰显了出较大的影响力。
根据新闻传播的应用性特点和行业发展趋势,本学科形成了新闻采写、媒介形象、新媒体文化、影像传播等方向特色,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已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英国罗伯特戈登大学以及国内十多所高等院校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合作关系。
专业教师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科研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研课题以及各种横向课题50余项。
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2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以及省部级科研奖10余项。
出版专著及国家级教材3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部分研究成果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
在师资方面,新闻传播学学科已拥有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拥有专、兼职教师、外国专家3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10名,教授5人,副教授13人,专业教师100%的具有博士学位。
现有重庆市教学名师1人,重庆市新闻传播学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重庆市新闻传播学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1人。
其中,新闻采访与写作教学团队(2011)、融媒体校企融合教学团队(2019)获批重庆市优秀教学团队。
本专业将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学术创新为支撑,朝着建设特色鲜明的、西南领先、全国知名的新闻传播学科迈进。

二、适用范围 一级或二级学科新闻传播学 研究方向融合媒体实务中外传媒史论新媒体传播传播与社会新媒体文化
2 三、培养目标 新闻传播学专业紧跟社会发展和传媒前沿,围绕“开中外视野、立时代精神、办特色教育、育传媒人才”的宗旨,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宽口径”为总目标,旨在培养熟悉我国新闻传播、宣传政策与法规、人文素养深厚、社会责任感强、心理素质良好、专业理论扎实、技术技能全面、全媒体实战能力突出,善于自主学习与探索、独立思考与创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传媒专业人才。
使学生能够在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等从事新闻采写与制作、文化创意与营销、新媒体策划与传播、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并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一)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
(二)热爱党的新闻传播事业,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熟悉党和国家新闻传播宣传工作的方针、政策及法规,具备良好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和修养,具有传播主流价值、弘扬中华文化的自觉意识。
(三)掌握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核心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国内外传媒理论和前沿动态,具备在全媒体语境中开展新闻宣传、文化创意、组织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四)具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深厚的人文素养、严谨的科学精神;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五)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理解与交流合作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审美素养和高雅的艺术情趣,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品质。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基本学制为3年,学习年限为3—5年。

五、培养方式 学科点强调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培养、集中培养与因材施教、课堂学习与专题研讨相结合;鼓励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
(一)以课程学习为主,科学研究为辅。
通过三年的学习,既围绕本专业建立系统的基本知识体系,又力求在本专业某些研究方向上有较深的学术造诣。
(二)专以课堂讨论为主,导师引导为辅。
通过案例研讨、项目驱动、学术沙龙等教学方式,提高研究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研究生理解和概括专业文献的能力,加强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三)在培养过程中,通过教师的认真授课使学生形成初步的专业知识,逐渐进入到对专业问题的深层次思考;通过在导师指导下的阅读,收集和积累相关的知识和资料,使学生由浅而深,逐渐进入对专业问题的研究,写出有一定学术水准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
(四)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开展体现专业发展需求、符合时代发展需要、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研究生实践活动;实践结束后写出总结报告,并由导师或导师组据实考核。

3 六、必修环节 (一)课程学习 类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含中英文) 开课学学时期 学分 考核方式 备注 公1111000001001第一外国语 1903考试 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 课1111000002002践研究 1362考试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 1111000002004论 1181考试 中外主文献研读(含研究生 学 科1111050300001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 1362 核 IntroducationtoClassical 考试 导师组 心 CommunicationTheory 必课 经典文本导读 修 1111050300002 1543考查 课 IntroductiontoClassicTexts 理论18学 1111050300003新媒体技术 3482考查时+实践30 NewMediaTechnology 学时 专 理论18学 业1111050300004新闻史专题研究 2482考查时+实践30 课 TopicsinJournalismHistory 学时 新媒体文化1111050300005 NewMediaStudies 理论18学2482考查时+实践30 学时 1111050300006 传播学研究方法CommunicationResearchMethods 理论18学2482考查时+实践30 学时 1111050300007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MarxistThoughtsof 3362考查 Journalism 1111050300010书报刊阅评MediaTextAnalysis 选 文化人类学修1111050300011CulturalAnthropology 2362考查3362考查 课 传播伦理与法规 1111050300012Communicationethicsand regulations 3362考查
4 受众与用户研究1111050300013AudienceStudies 3362考查 国际传播专题1111050300014TopicsinInternational 3362考查 Communication应用文体写作与传播研究1111050300015StudyofPracticalWritingand3362考查 1111050300016 Communication融合新闻研究 ConvergentJournalism 3362考查 视觉文化传播1111050300017VisualCultureand 3362考查 Communication 数据新闻1111050300018DataNews 4362考查 新闻摄影1111050300019JournalismPhotography 3482考查 媒介经济学理论与实务 1111050300020TheoryandPracticeofMedia3362考查 Economy 名编名记案例研究 1111050300021CaseStudiesofFamous 3362考查 ReportersandEditors 文化创意与营销 1111050300022CulturalCreativityand 3362考查 Marketing 新闻社会学1111050300023JournalismSociology 4362考查 性别传播1111050300024munication 4362考查 至少选修一门跨学科课程和一门全校性创新创业在线课程。
跨学 传播学概论 备注: 科或同等 1110050300001 IntroductiontoCommunication 至少三门 学力考生 1110050300002 新闻学概论IntroductiontoJournalism 补修课程 1110050300003 中外新闻史HistoryofChineseandForeignNews 理论18学时+实践30 学时 应修学分要求 备注 应修最低学分:37学分(具体由各学科自定) 其中必修课程最低学分:25学分(含学术活动+实践训练4学分)
1.“跨学科”指按照跨一级学科认定,如有特殊情况,在备注中予以说明。

2.课程免修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

3.全校各培养单位开设的所有研究生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

4.本表格可加行。

5 (二)学术活动 硕士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如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会议、研究生工作坊等。
在学习期间(一般在中期考核前)参加学术活动不得少于15次,并填写“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记录册”,提交导师审查通过。
(三)实践训练 实践训练包括教学实践、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硕士研究生可任选其中一项实践。
科研实践包括参加导师、导师组或本人主持的科研项目的研究、科技扶贫、科技咨询和社会调查等活动,由导师或导师组据实考核。
教学实践可以通过担任助教、试讲课程、指导实验与实习等形式进行。
教学实践担任助教应经历一个完整的课程教学周期,试讲课程不少于6学时,指导实验与实习不少于12学时。
入学前有2年以上大学专科及以上高校教学实践经历者,可免去教学实践考核,但须提供有关证明。
教学实践由课程主讲教师进行考核。
社会实践包括深入工厂、农村等基层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调查、业务实习、科技推广等实际工作,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具体按照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管理办法执行。
社会实践由社会实践单位或导师、导师组进行考核。
实践训练考核合格后,记2学分。
(四)学位论文
1.开题条件 原则上,在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之前,硕士研究生须通过中期考核。

2.选题要求 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在本学科研究范围之内,有一定的系统性,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实践有一定启示,具有学术和社会意义。

3.开展形式要求 学位论文应是基于作者原创研究成果的经验性或者理论性研究论文,应能反映出作者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对相关的前沿研究动态有深入了解;研究主题明确、问题集中、论证严密可靠、有明显的专业特色、有新见解;原则上不允许文献综述类、译作类的论文。
学位论文应由研究生在导师或者导师组指导下独立完成。

4.工作量要求 根据本学科特点,研究生完成学位论文的科研工作时间应至少为3-6个月,论文数据必须有一定的原创性,如果使用他人的数据,引用的数据比例应在20%以下,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3万字。
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5.学术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应按照学校学位委员会有关规定执行。
研究成果须无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且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
6 重歪曲原作的译作。
论文应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见解或新成果,对本学科发展或经济建设、社会进步有
定意义。
论文必须是一篇系统完整的、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
个人的研究结果不与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混淆。
引用他人的观点、材料、数据等必须注明来源。
研究生在准备和撰写过程中对接受导师指导、采纳专家建议、获得他人帮助等应实事求是地表示感谢,但不能把未对论文提供帮助的名人等列入致谢之列;涉及到的背景知识、引用的资料和数据须准确无误,所用概念、术语、符号、公式、译文等符合学术规范;对问题的论述完整、系统,逻辑严密,关键词得当;语言精练,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外文拼写错误、笔误和校对错误等总计不超过论文的千分之三(按排版篇幅计)。
按学校要求,学生需在《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学位论文版权协议书》上签名,并附在学位论文首页。

6.格式要求 按照《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撰写及打印要求》执行。

七、质量控制环节与要求(一)培养计划制定 培养计划由学生和导师或导师组共同制定,并由导师或导师组进行审核,应于入学1个月内完成。
(二)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是口试、笔试或课程论文等形式,由任课教师负责。
硕士生公共课采用考试方式;学科核心课程闭卷考试成绩占比不得低于30%。
专业核心课程成绩及格线为75分,其他课程及格线为60分。
各课程的考核方式须在教学大纲中予以明确并严格执行。
(三)学术活动考核 学术活动结束后三个工作日之内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提交报告,导师或导师组据实考核。
(四)实践训练考核 实践活动结束后一周内通过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提交活动报告或总结,由导师或导师组据实考核。
(五)中期考核 按照学校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统筹组织工作,成立考核领导小组,提出考核具体时间和办法,中期考核安排在第三学期第6至8周之间进行。

1.考核在学院统一组织领导下,组成包括学院(学科)负责人、导师代表、辅导员等在内的若干考核小组(每组成员3-5人),同时广泛听取其他教师的意见。

2.主要考核内容包括:研究生入学以来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科研能力、学术活
7 动和身心健康状况等。

3.考核小组填写“西南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自我评估表”,对被考核研究生做出结论 性意见。
经过中期考核的硕士研究生,按考核结果分3种流向:
1.硕-博连读:具体要求见学校相关文件规定。

2.进入硕士论文写作阶段: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研究工作能力(以论文为主要参 照),可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继续完成硕士学业。

3.中止学业:个别成绩较差,明显表现出缺乏科研能力,或因其他原因不宜继续攻读 学位者,要求限期改正,限期未改正者中止其学业,按学校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六)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
开题报告会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学院根据研究生选题情况,成立开题报告审查小组。
每年分别于上、下半年各组织一次论文开题报告会,由5-7位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专家小组投票决定开题是否通过,需有2/3以上的成员同意通过,方可进入论文撰写阶段。
硕士研究生中期考评合格后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阶段。
开题报告会原则上安排在第三学期的第16至18周之间进行。
硕士研究生应于开题报告会举行2周前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并送交开题报告委员会备案。
未按时提交《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书》者,不得参加本学期学位论文开题。
学位论文开题报告按考评成绩,分为通过、修改后通过和不通过三档。
开题报告“通过者”,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写作阶段;开题报告“修改后通过者”,须根据专家委员会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审定通过后,可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写作阶段;开题报告“不通过者”须重新准备开题报告。
在第四学期末完成论文开题工作。

2.进度检查在第三学期中期完成论文开题工作;第三学期末完成论文大纲、资料文献收集工作,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大纲、资料文献收集工作进行评议指导;第四学期中期完成论文初稿,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初稿进行评议指导;第五学期初完成论文修改与定稿任务,由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进行审定;第六学期初提交论文,中期进行答辩工作。

3.查重教学秘书在第五学期的第8周收集硕士学位论文并进行查重,要求文字重合百分比不超过20%,毕业论文查重率超过20%的学生应在两周之内修改至要求范围。

4.预答辩与预审硕士研究生一般应在正式提交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申请一个月前完成论文预答辩/预审。
预答辩/预审原则上安排在第五学期中期进行。
申请硕士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应同时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8
(1)已完成硕士研究生个人培养计划规定的全部内容,并经审查合格的;
(2)硕士学位论文已修改定稿,并被导师推荐参加预答辩/预审的。
导师没有对论文签署意见,硕士生指导委员会不接受论文预答辩/预审。
预答辩结果分为三种:“通过”、“通过但要进行修改”、“不通过”。
预审结果由硕士生指导委员会以书面形式返回硕士生。
已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预审的硕士研究生,应依据学校规定的程序申请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未通过预答辩/预审的硕士研究生,6个月后可再次提出预答辩/预审申请。
所有申请人应根据硕士生指导委员会在预答辩/预审中提出的论文修改意见,对论文做相应修改,并提交与修改意见对应的修改说明。

5.盲审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审核同意送外审,以及预答辩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通过预答辩,方能外送评审。
按照西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外审要求,提交研究生院统一安排送审。

6.答辩盲审通过后,方可组织答辩。
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3-5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研究生导师资格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1位是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外单位专家。
答辩委员会委员要认真审阅论文全文,坚持学术标准,严格把关,做好提问的准备。
答辩秘书应在答辩前1~2周将论文送交每位答辩委员。
论文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答辩通过后,研究生应根据评阅专家和答辩专家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经指导教师审阅后方可作为归档论文提交有关部门归档。
论文答辩不合格者,经答辩委员会同意,可在一年内修改完成,重新答辩一次。
(七)学术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开展一定的科研工作,完成基本的科研训练,培养基本的科研能力。
在申请学位前应作为第一作者,在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至少发表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署名单位为“西南大学”);没有侵犯他人著作权行为;没有发表有严重科学性错误的文章、著作和严重歪曲原作的译作。
未能完成在学期间科研成果基本要求者,可申请延期答辩,也可先行申请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可按期毕业。
毕业一年内完成科研成果基本要求者,可受理其学位申请。
毕业一年后完成科研成果基本要求并申请学位者,应重新修改学位论文,参照同等学历人员申请学位的要求重新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可提交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讨论其学位授予问题。

八、关于港澳台研究生 来自香港、澳门和台湾的研究生按照本培养方案执行。

九、关于来华留学生 来华留学硕士研究生免除“思想政治理论”和“第一外国语”课程的学习和考核,增
9 设“中国概况”和“汉语”为必修课。
全英文专业的来华留学生可以安排相关英文课程进
行置换,学分要求一致。
其它来华留学生按本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方案执行。
有来华留学生的培养学科需提供对应英文版培养方案。
10
十、培养方案审核意见 所在培养单位学术分委员会意见: 学部学术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学校审核意见: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11

标签: #文件 #cif #源码 #什么意思 #文件 #asp #cherry #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