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2020-2021

美工 0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 目录
一、学校概况....................................................................................1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2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21、人才培养目标..................................22、服务面向......................................2(二)本科专业设置...............................2(三)在校生规模及本科生所占比例.................4(四)本科生源质量...............................4三、师资与教学条件........................................................................4(一)师资数量与结构.............................4(二)生师比例...................................5(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5(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5(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6(六)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应用情况.............6(七)图书资料应用情况...........................7(八)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应用情况...............7(九)信息资源及其应用...........................7四、教学建设与改革........................................................................8(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81、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8
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83、开展课程思政理论建设项目......................84、校级课程思政大赛..............................9(二)推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拉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91、申报2020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92、省级教改项目.................................113、校级教改项目.................................12(三)巩固教学主体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41、实施教学改革“一把手”工程...................142、开展一流大学建设工作,争创“区域一流”.......143、继续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144、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工作.....................15(四)深入推进学期模式改革,优化学生评价环节....151、深入开展学期模式改革.........................152、优化学生评价环节.............................16(五)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引领教学方法改革潮流....16五、专业培养能力..........................................................................16(一)专业建设..................................161、根据学校定位,优化专业布局...................162、依托优势学科,推进特色专业建设...............163、参与全省高校专业评估.........................17
4、执行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17(二)课程建设..................................171、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172、注重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成效初显...........18(三)教材建设..................................181、教材建设有保障...............................182、教材选用科学规范.............................18(四)实践教学..................................20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202、实验教学规范有序,实验平台开放共享...........203、加强论文环节监控,确保毕业论文质量...........21(五)创新创业教育..............................21六、质量保障体系..........................................................................22(一)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22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校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22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教学中心地位日渐突出23(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241、加强常规管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242、强化督导监督,监控教学日常运行...............24(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251、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25
2、完善网上评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253、加强师生交流,解决教学相关问题...............25(四)质量信息及利用............................251、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252、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信息反馈机制...........26七、学生学习效果..........................................................................26(一)教学满意度................................261、调查方法.....................................262、调查结果.....................................26(二)体质测试达标率............................26(三)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27(四)就业及考取研究生情况......................27八、特色发展..................................................................................27(一)改革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7(二)深入推进四大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28(三)扎实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国际化上水平........28(四)培育学生学科竞赛实力,提升学生综合发展素质29九、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29(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301、进一步扩大师资规模...........................302、加强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303、进一步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30
4、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30(二)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301、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30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303、加强教学督导工作.............................314、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31
一、学校概况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
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也是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等院校。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贵州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贵安新区。
学校设有24个学院,我校全日制在校生共18616人,硕士生1664人,博士生94人。
学校总教师数1253人,其中,专任教师1219人,正高职称157人,副高职称627人,博士530人,硕士511人。
其中,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人。
学校目前设有85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类别、17个领域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有5个区域一流建设学科,4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3个区域一流课程群。
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贵州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研究生工作站,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区域一流师资团队,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学校先后5次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2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16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评为全国大学生优秀志愿者服务队和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先后获全国‘三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
1 全国‘四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学校。
校党委先后3次被评为全省先进党委,学校先后被评为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贵州省文明单位、贵州省精神文明建设先进集体、贵州省‘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贵州省优美校园、贵州省绿色大学。
学校历来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及中央有关部委、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亲切关怀,胡耀邦、江泽民、胡锦涛、温家宝、李瑞环等同志先后到我校视察。
江泽民同志来我校视察时,作了“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题词,并为我校题写校名;我校50华诞,江泽民同志又为我校在内的全国几所民族院校共同题写了“努力发展民族教育,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题词;胡锦涛同志任贵州省委书记时亲自与我校师生在学校花溪校区共同植下“共青林”。
历经70年建设,贵州民族大学已发展成为贵州民族地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科技研发基地、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
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始终秉承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尤其是贵州(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办学宗旨,发扬“奋发蹈厉,庄敬自强”的民大精神,夯实基础、优化结构、突出特色,促进学校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增强办学实力与综合竞争力,奋力向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迈进。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民族政策,结合新形势下社会对民族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依据学校办学宗旨和办学定位,确定现阶段本科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民族团结精神,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服务面向服务贵州尤其是民族地区,服务国家战略和特殊需求。
(二)本科专业设置 “十三五”以来,学校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强化特色”原则,严格专业设置,加大专业调整。
学校现有85个本科专业(见表1),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9个大学科门类。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20-2021学年学校新增资源环境科学、
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老挝语、泰语四个新专业,停招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教育技术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6个专业。
2020年实际招生79个专业。
表1本科专业及学科门类分布(按授予学位) 序号学科专业数 专业名称
1 经济学
2 经济学、金融学
2 法学
3 教育学
4 文学
5 历史学
6 理学
7 工学
8 管理学
9 艺术学
5 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 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学前教育、应用心理学、

5 认知科学与技术英语、日语、商务英语、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13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广播电视学、 网络与新媒体、老挝语、泰语
2 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 应用化学、药学、中药资源与开发、教育技术学、数学与应
8 用数学、统计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 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城乡规划、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软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测控22技术与仪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复合材料与工程、制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资源环境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图书馆学、会展经济与管理、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会12计学、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公 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舞蹈学、音乐表演、音乐学、舞蹈表演、戏剧影视文学、广播电视编导、播与主持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美术学、视觉16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动画、 书法学、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3 (三)在校生规模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2020-2021学年,全日制在校生18616人。
其中,硕士生1664人、博士生94人、预科生305人、本科生16929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人数的90.94%。
表2各类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 全日制学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预科生 数量(人)16929166494305 各类学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90.94%8.94%0.50%1.64% (四)本科生源质量 2020年我校面向全国15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共79个本科招生专业,2020年共招新生4661人,其中省内4205人,省外456人。
贵州省有10个专业安排在第一批录取,录取的考生文科超出第一批分数线8分,理科超出第一批分数线11分。
贵州省第二批录取的考生文科超出第二批分数线67分,理科超出第二批分数线69分;省外录取的考生均超出当地的本科线或二本线。
2020普通本科录取人数为4048人,报到人数为4003人,报到率为98.89%;专升本录取人数为151人,报到人数为151人,报到率为100%;预科录取人数为314人,报到人数为305人,报到率为97.13%;第二学士学位录取人数为148人,报到人数为41人,报到率为27.7%。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数量与结构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围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以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以高水平人才引进、精准培养为抓手,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教职工数1253人,学校专任教师1219人。
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157人,占12.88%,副高职称627人,占51.44%,二者合计占64.32%。
具有博士学位530人,占43.48%,硕士学位551人,占45.20%,二者合计占88.68%。
45岁以下教师917人,占专任教师数的75.23%;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详见表
3。

4 表3专任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 结构类型 职称 正高职称副高职称 博士学历/学位 硕士 年龄 45岁以下 数量(人)157627530551917 所占比例12.88%51.44%43.48%45.20%75.23% (二)生师比例 2020-2021学年全日制在校生18616人,生师比15.27:
1。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学校坚持执行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教授和副教授均为本科生授课。
学校全年开设本科课程共7462门次,其中教授授课764门次,副教授授课3851门次,讲师及其它授课2847门次。
(四)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现有教授157人,其中承担本科课程157人,占教授总数的100%。
学校全年开设课程共7462门,教授授课764门次,占课程总门数的10.24%;副教授授课3851门次,占课程总门数的51.6%;讲师及其它授课2847门次,占课程总门数的38.15%。
2020-2021学年,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共计25320学时,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共计165530学时。
表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项目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教授授课门次占总课程门数比例副教授授课门次占总课程门数比例讲师课门次占总课程门数比例 比例100%10.24%51.6%38.15%
5 (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建立教学经费投入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大本科教学经费投入力度,2020-2021学年,投入本科教学总经费11157.64万元,本科教学专项经费6192.56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4965.08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3052.62元,本科实验经费494.14万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303.82元;本科实习经费240.76万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148.03元。
表52020-2021学年本科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项目 本科教学经费 总经费(万元)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万元)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 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的经费) 本科实验经费(万元)生均(元) 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万元)生均(元) 金额11157.64万元4965.08万元 3052.62元 6192.56万元 494.14万元303.82元240.76万元。
148.03元 (六)教学行政用房、学生宿舍应用情况 学校现有两个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455051.18㎡,按全日制在校生18616人计,生均占地面积78.16㎡。
其中,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386965.18㎡,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20.79㎡;实验室用房面积28703㎡,生均实验室用房面积1.54㎡;学生宿舍面积252202.71㎡,生均学生宿舍面积13.55㎡。
表6教学行政用房及学生宿舍情况 项目类别总占地面积教学行政用房实验室用房 总面积生均面积总面积生均面积总面积生均面积
6 数值 1455051.18㎡78.16㎡ 386965.18㎡20.79㎡28703㎡1.54㎡ 学生宿舍 项目类别 总面积生均面积 数值252202.71㎡ 13.55㎡ (七)图书资料应用情况 2020-2021学年,馆藏纸质文献累计170.7809万册,本学年度纸质文献新增47,694册。
其中,特色馆藏进一步丰富,收藏有民族学相关中外文纸质图书33508种12.3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423种1.16万册;古籍36725册。
引进数据库(含信息平台)44个,自建数据库13个。
数字化馆藏文献资源总量达113232.48GB。
生均图书101册。
图书馆网站访问量达到219233人次;数字资源访问量达到2996.4529万人次;数字资源下载量达到149.3943万人次。
积极宣传馆藏资源,广泛开展读者培训。
2020级新生入馆教育线下培训共14场(每场1学时),参与人数达570人次,“线上线下”培训6300人次。
(八)实验室建设与仪器设备应用情况 截至2021年8月,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27596.94万元,生均13657.02元。
其中,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401.77万元,增长5.35%。
表7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 项目类别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比例 数值27596.94(万元) 13657.02(元)1401.77(万元) 5.35% (九)信息资源及其应用 2020-2021学年,学校开通超星尔雅平台网络课程资源教学平台,网络课程选课人次为2.5万人次。
超星尔雅平台网络课程包含《<共产党宣言>导读》《中华诗词之美》《艺术导论》《中国古建筑欣赏与设计》《生态文明——撑起美丽中国梦》《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策划》《新型冠状病毒防疫安全公益课》等。
积极开展读者阅读推广与技能素养提升工作,举办各类活动,发挥图书馆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作用。
其间共举办140场(次)活动,包括“校园读书月”、“毕业季”、“暑期亲子阅读季”、“迎新季”、未成年人阅读推广研习营、读
7 书分享会、电影展播、“阅读人·书立方”阅读文化专题推文等阅读推广活动123场(次),线下活动参与量近2000人次,线上直播访谈观看量超过10万人次,《阅读人》·书立方专栏推文31篇,阅读量累计12240次,单次最大阅读量1583次;信息素养讲座17场,参与人数达1620人次。
积极开展教学科研咨询检索与文献传递互借服务,发挥图书馆作为学校研究支持中心的作用。
出具SCI、EI、ISTP、CSSCI等数据库查收查引报告107份,检索收录文献量达330篇;提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服务、研究生毕业论文及教师职称论文、科研成果检测共计1117篇次;为读者免费开展文献传递、馆际互借,提供608篇次。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学校坚持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因材施教,推进分层次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具体措施如下。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为贯彻落实《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贵州省教育厅全面推进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办法(试行)》(黔教发(2020)66号),根据”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省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推荐工作的通知》要求,深入推进我校本科教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我校各学院积极组织优秀项目进行了校内选拔并择优推荐。
本次获得“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立项共6项:“时代画像”专题艺术实践课程(熊爱琳)、民族法学(傅智文)、普通话语音与播音发声(钟华)、城乡规划概论(何璘)、民族理论与政策(董强)、自动控制原理(杨盛毅)。

2、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获得“2021年贵州省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共2项:药学类专业微生物学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朱德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背景下《跨文化传播》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建设(石峤)。

3、开展课程思政理论建设项目2021年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建设项目获立项6项。

8 表8贵州民族大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建设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申报项目 课程负责人 申报类型
1 赵春波名师工作室 赵春波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刘红敏教学创新中心
3 《药理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杨琼 4贵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徐勤山中青年骨干队伍建设
5 《拼命的理由》(微电影) 封贵平 6“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唐德松艺术党课 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中心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个一”精品建设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青年骨干 队伍建设项目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 行动活动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 行动活动
4、校级课程思政大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等,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1年5月28日,在贵州民族大学大学城校区学生活动中心大礼堂举办“心中铭党史,课中润思政”首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决赛。
此次大赛共41名选手及其团队参加,陈驰等4名老师及其团队荣获一等奖,田甜等8名老师及其团队荣获二等奖,杨锋兵等12名老师及其团队荣获三等奖。
本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以“心中铭党史,课中润思政”为主题,探索与实践在教学中浸润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门学科的教师们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当中,形成各门课程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格局。
(二)推动教学改革项目立项建设,拉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1、申报2020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贵州省高校2020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项共2项。
表9贵州省高校2020年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结项名单 序号12 项目名称基于教学信息反馈分析的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新方法研究与实践 地方名人融入本土高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研究 项目主持人冯夫健贺宝玉
9 推荐2021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专项立项共计23项。
表102021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改革实效性研究 董强 2基于OBE教育理念的民族院校《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 管倩
3 民族院校社会学本科教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探索与实践
4 《贵州民族民间艺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内容改革 “党建+”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领民族院校高质量发展与实践

5 教学改革研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性路
6 径研究
7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民族高校世界史课程思政开发研究
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张莹杜薇龚翔 姜南高照晶冯广林 表112021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思政专项)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1 民族院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研究
2 高校思政课长征文化课程资源的建设和利用研究
3 四史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路径创新研究
4 “三元融合”理念下《跨文化传播》课程思政的案例库建设
5 民族地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人员胜任力提升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马
飞韩飞肖军王文彦石峤郭俊汝 表122021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名单(普通项目) 序号
1 项目名称“一校一品”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模块化 教学实践研究 项目负责人王南童 10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关于进一步提升西部民族院校本科综合课堂教学质量建设的研究——
2 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3 “课程思政”理念下民族院校《专业导论》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研究 民族高校英语专业传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以
4 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5 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民族高校美育体系构建研究
6 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民族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地方民族院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虚拟仿真实验

7 探索与实践 贵州地区民族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教育路径和发展策略研
8 究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普通话推广实践教学研究----以贵州布依族第三土
9 语区为例 绿色发展背景下新工科化工原理课程教学与思政10 建设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秦杰王国超李卉芳肖丽娅邓熙刘超 陈梅 钟华 吴怡逸
2、省级教改项目2021年上半年获得贵州省2020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14名。
表13贵州省2020年度高等学校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立项名单 序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1 规划转型背景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改革 陈洪梅
2 贵州化工生产需求导向下高校化工实验实训教学模式及人才培养探索 周

3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教学体系及项目式实践研究 潘峰
4 多元文化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探析 张希媛
5 以学生为导向并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的《生态毒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刘静 11 序号
6 项目名称《唐宋文学》教学内容改革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负责人杨锋兵
7 “贵州少数民族语言”课堂教学与田野调查的链接 吴秀菊
8 基于POA理论的《商务英语口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王葵 9基于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 术课程建设为例 10 教学改革视域下慕课在大学健美操课程中的应用探究 严晓波王猛 11 以学生专业技能与素质培养为核心的《中华礼仪》课程改革研究 陈驰 12普通高等院校远程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及课程教学质量保证研究——以《现代汉语》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为例 张运卉 13双一流背景下基于“OBE”理念的音乐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究--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李福扬 14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岗实习“教-考-评”模式研究与实践——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林晓滔
3、校级教改项目2021年上半年,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获立项29项。
表14贵州民族大学2020年度校级教改项目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类别 GMJG202001基于OBE理念的少数民族预科语文教育研究——以贵州民族大学为例 GMJG202002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数字电路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为例 GMJG202003“互联网+”时代贵州高校广告专业“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GMJG202004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核心课程——《虚拟现实》课程“复合式”教学模式研究 李本东郑泽鸿陈颖艳符柯 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 12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GMJG202005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陈玫 GMJG202006元功能框架下的英语专业写作同伴互评机制研究 徐静 GMJG202007面向未来的混合式教学——以训诂学“慕课”为例 朱国祥 GMJG202008基于“SPOC”的高校音乐专业:混合教学模式研究与实 践 GMJG202009 贵州省高校生命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 王奇辉何燕兰 GMJG202010 翻译理论自主学习教材建设研究 尹可秀 GMJG202011GMJG202012 《基于贵州民族特色音乐背景下的民族器乐演奏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 贵州省舞蹈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研究 李佳佳臧璐 GMJG202013基于“科学环”模型的社会研究方法课程体系改革研究宗世法 GMJG202014“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环境化学课程的应用研究王雅洁 GMJG202015自制民族民间玩具融入高校《幼儿园活动区角创设》课程的实践探索 GMJG202016基于《结构力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模式探讨 韩莉吕文高 GMJG202017混合式教学在“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侯学清 GMJG202018GMJG202019 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下环境监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基于执业药师人才培养的药剂学课程综合改革与分析 郭云唐丽 GMJG202020模块化教学在留学生《中国概况》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夏劲钢 GMJG202021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改革与创新 何可群 GMJG202022GMJG202023 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贵州民族大学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煤化工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朱四喜冷艳丽 GMJG202024创建以产出为导向的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模块式课程杨吟野 类别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 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 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 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普通项目 普通项目普通项目新农科专项新工科专项 新工科专项新工科专项 13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群”教学体系 GMJG202025新工科背景下民族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人才“三创” 能力培养探索 GMJG202026民族院校自然科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以微生物学 课程为例 GMJG202027 贵州脱贫攻坚成果进课堂研究 杨成朱德全张建 类别新工科专项 思政专项思政专项 GMJG202028高校理论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李小红 思政专项 GMJG202029 贵州高校体育专业课程思政改革及创新研究 宋海滨 思政专项 (三)巩固教学主体地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实施教学改革“一把手”工程
学校实施教学改革“一把手”工程,采取层层负责制的形式分解落实教学改革任务。
要求各级领导把教学改革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组织的职能,剖析课堂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研究解决办法,归纳成功有效的做法并及时推广。

2、开展一流大学建设工作,争创“区域一流”根据《贵州省教育厅关于大力推进区域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精神。
目前,我校共有9个项目获得“一流大学”建设项目立项,一流平台培育项目1个(化学与化工综合工程训练平台)、一流师资团队建设项目1个(民族地区公共管理教学团队)、一流师资团队培育项目1个(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团队)、一流课程群建设项目3个(田野史学特色课程群、数据科学课程群、民族地区行政管理课程群),共获得资助经费1299万,分三年投入。
学校制定了《贵州民族大学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实施方案》,从建设目标、总体思路、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方面继续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的开展。
2020年秋学期以来,学校多次召开一流大学建设项目推进会,各项目均按照建设计划有序开展工作,在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均获得了阶段性成果。

3、继续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2018年以来,我校继续在建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 14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推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每年给予每个专业2万元的经费资助。
自2014年实施CDIO改革以来,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得到了加强,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将艺术与CDIO结合,构建了“ATN·CDIO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技术民族相融,创造与执行并进”,从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活动组织三个层面,构建建筑学专业“ATN·CDIO”的工程教学体系;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展CDIO工程教育中,通过引入IT企业的实习实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与浪潮教育开展“浪潮卓越工程师”培训,使学生通过强化实践训练,在“做中学”的模式提高能力;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构建以项目为主导的、知识和能力培养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该专业采用项目分级设计和实施的策略,通过三级项目支持二级项目,二级项目支持一级项目的逻辑关系,将整个课程体系有机的、系统的结合起来,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完整的、有衔接的贯穿于专业的整个教学阶段,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得到产品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

4、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工作继续围绕一流本科专业“双万计划”,利用大数据建立专业动态三级评价制度,做好6个国家级,21个省级一流专业的建设工作。
打造校级一流专业20个,省级一流专业10个,力争5个以上专业进入国家一流。
继续围绕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以改革课程群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为主要内容,合理提升课程高阶性、增加课程挑战度、突出课程创新性,加大特色课程的支持和建设力度,构建融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高水平课程体系。
做好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及50门校级一流课程的建设工作,并做好2021年省级国家级一流课程申报立项,力争10门课程获省级立项,5门课程获国家级认定。
(四)深入推进学期模式改革,优化学生评价环节
1、深入开展学期模式改革为配合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2014年开始,学校实施学期模式改革,各专业(年级)的课堂教学主要安排在秋季学期和春季学期,实习、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等实践教学环节则安排在夏季学期。
随着三学期制度的稳步实施,各专业逐渐完善课程体系,强化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创新、发展技能、提高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出台三学期制改革方案,真正让学生在夏学期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15
2、优化学生评价环节改变以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不科学做法,建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要求,将劳动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贵州民族大学劳动课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落细。
(五)开展混合教学模式,引领教学方法改革潮流 为缓解师资不足的压力,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充分利用优质课程资源,我校与智慧树合作,建立了首家课栈平台。
客栈建好后,积极开展在线课程建设,开展混合教学模式改革。
目前,学校已建成《有礼同行,伴礼一生——大学生礼仪修养》《民族理论与政策》《贵州少数民族音乐》三门具有影响力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正在建设《商法学》《数据结构与算法》等课程,拟再从贵州省双一流课程群——民族地区行政管理课程群、数据科学课程群、田野史学课程群中建设3门有质量、上档次、有影响力的网络在线课程。

五、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建设 2020-2021学年,学校以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为依托,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贵州省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同时,根据贵州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现代化,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1、根据学校定位,优化专业布局依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专业格局。
2020-2021学年学校新增资源有环境科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老挝语、泰语四个新专业,截至2021年9月,学校共有85个本科专业,涵盖9大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2、依托优势学科,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发展在本科专业建设过程中的支撑作用,依托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7个省级重点学科,先后建设了旅游管理、社会学、法学和统计学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以及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民族学、汉语言文学、体育教育、美术学、应用化学、音乐学8个省级特色专业。
16
3、参与全省高校专业评估为提升专业综合竞争力,2020年,我校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心理学、音乐学三个专业参与了全省高校专业评估。
最终,音乐学专业获得全省第二名,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获得全省第四名。

4、执行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实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的意见》,学校坚持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及时调整了学科专业结构。
2020—2021学年,学校停招了信息与计算科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教育技术学、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等6个本科专业,以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二)课程建设 依托优势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教学团队、教学名师等资源,立足学生兴趣和个性发展,着力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探索基于网上开放课程建设和共享的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建设的主要举措如下:
1、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
稳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和课程思政建设。
2020年学校党委研究通过了思政课三年建设规划。
校领导带头深入思政课一线,了解实际情况,解决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抓好教法攻坚暨教师展示活动、教学质量与监控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深刻认识把握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课程入选中组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国好课程。
遴选30门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改革试点,并在全校召开首届课程思政研讨会、教法攻坚大赛,加强理论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的融入。
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承担全校本科生、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工作中,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通过学院组织的集中学习和自学,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并讨论将该“论述”的重要精神融入到日常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教学中。
通过做好先行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后续专业课程、基础课程陆续融合“论述”的重要精神,逐步融合到整体课程体系中。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实施“新时代贵州民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探索与中小学组建思政一体化教学改革创新联合体,深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2021年举办“课程思政教学大比武”校级大赛,打造30门课程思政 17 示范课程,选树3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本科教育培养全过程。
表15学分比例安排表 专业类别 人文社科专业理科类专业工科类专业五年制工科专业 毕业学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选修课学分比例 165≥20%≥15% 170≥25%≥15% 175≥30%≥15% 200≥30%≥15%
2、注重课程建设质量,课程建设成效初显为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实施课程建设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层层落实。
其中,教务处负责组织开展各类课程的评选、检查、指导和评估等工作,学院负责课程建设的检查工作,课程主讲人负责课程建设内容的具体实施。
不断增加课程建设经费,制定课程建设激励机制,对于优质课程主讲教师,在教改项目立项、教学成果奖申报、教学名师评选、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倾斜。
截止2021年8月,共建成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9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校级精品课程17门,一流课程41门。
为弥补素质拓展课和通识课的不足,学校购买了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服务,为全校学生、教师提供网络学习资源,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帮助教师研讨多样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新时代本科教学改革的需要,有效推动了课程改革和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课程水平明显提高。
(三)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与管理,明确规范教材选用机制,确保高质量教材进课堂。

1、教材建设有保障完善修订《贵州民族大学教材管理办法》《贵州民族大学教材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贵州民族大学选用教材质量评估工作规范》,明确教材建设思路和具体措施,鼓励教师积极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贵州省重点立项建设教材、校级特色教材,2020-2021学年评审自编教材3部。

2、教材选用科学规范学校通过一系列举措,根据《贵州民族大学选用教材质量评估工作规范》严格要求各专业对国家和行业规划教材的选用。
按照教育部要求积极推进马工程教材的使用,坚持择优原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需求,积极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教材,优先使用国家级和行业规划教材及省级重点教材。
坚持以学生为本,减轻学生负 18 担。
坚持集体选用原则,由课程主讲教师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推荐适用教材版本,经系(部)集体研究决定,学院领导签字并加学院公章,报送教务处实施。
表162020-2021学年度马工程教材一览表 序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号 教材名称 使用类别使用年级 1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张建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工程教材2018级 2学术阅读与写作3马克思主义哲学 王春丽余建斌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工程教材马工程教材 2018级2020级 4中国共产党党史 贺宝玉 中国共产党简史 马工程教材2020级
5 伦理学 覃元 伦理学 马工程教材2020级 6中国共产党党史 贺宝玉 中国共产党简史 马工程教材2020级
7 伦理学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
8 治教育史马克思主义政治经
9 济学 覃元聂孟强 伦理学 马工程教材 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 马工程教材 2020级2019级 杨艳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马工程教材2019级 10 伦理学 覃元 伦理学 马工程教材2019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1 理论体系概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12 治教育史 匡尔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体系 马工程教材 2018级 聂孟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马工程教材2018级 13 管理学概论 曾易 管理学 马工程教材2017级 14 美学概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15 理概论 乔越曾易 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版) 马工程教材马工程教材 2017级2019级 19 序 课程名称 任课教师 号 教材名称 使用类别使用年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16特色社会理论体系 概论 韩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2018版) 马工程教材 2019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17 律基础 覃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版) 马工程教材 2020级 1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赵春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8版)马工程教材2020级 (四)实践教学
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以多年来形成的实践教学合作平台为依托,学校构建二元多层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教学实践平台,实施混合式、开放式实习新模式,实现了“课内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一,完善实验教学体系。
在综合实践课程模块中设置了“素质拓展课”与“创新创业环节”,均为5个学分,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构建“基础实验课程、专业实验课程、综合实验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四层次的实验课程体系,丰富和优化“基础、专业、综设、创新”四层次的实验项目体系。

二,拓展实习实践实训教学平台。
2020-2021学年,学校与多彩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石阡佛顶山生态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继续为人才培养和毕业论文管理搭建了良好平台。
截至2021年10月,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究基地,1个贵州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贵州省工程地质灾害工程研究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179个校外实习基地,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实验教学规范有序,实验平台开放共享学校以大学城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快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步伐。
完成大学城校区相关学院实验实训平台的建设工作,为大学城校区日常教学和研究提供专业场所和设施。
完成全校实验室建制的规范与整合,整合后,全校有4个厅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厅级重点实验室,226个实验室,满足实验教学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
“深入推进课堂革命,促进学生主动 20 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被列入教育部高教司2020年工作要点,在国家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宏观背景下,学校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优化与重构高校的教学和管理环境,建立全校的智慧教室统一管理平台,集智能化感知、控制、管理、反馈、数据分析于一体,全面满足高校教学改革和智慧教学环境基本需要,有效支撑、服务本科教学与管理。
同时,依照学校发展战略规划,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点和实验、实训资源,构建以教学目标为基点,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目的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实践教学平台,优化学校教学和科研的软、硬件环境,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为做好主题教育整改落实工作,也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各学院围绕专业建设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申报2020年实验室建设项目,学校建设高配仿真实训机房两间,组织完成2020年全校教学实验室申报工作,总预算金额2947万元,项目纳入学校项目建设库。

3、加强论文环节监控,确保毕业论文质量按照《贵州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管理办法》规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实行师生双向选择,遴选符合条件的教师承担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指导任务,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能超过10人,老师对每位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次数不能少于4次。
同时引入维普毕业论文管理系统,严格按照管理环节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过程管理及考核评价,对论文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入答辩环节。
在答辩环节没有通过的学生,需准备一段时间后重新答辩,重新答辩仍不合格者,按延缓毕业处理。
加大2021届毕业论文检测范围和抽查比例,对所有毕业论文都进行检测。
2021届共有5082篇毕业论文参加检测,全部合格,2021年我校评出优秀毕业生论文47篇。
(五)创新创业教育 贵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成立于2015年9月,中心主要行使学校对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学生企业的培育、孵化、指导、服务、管理等职能。
主要负责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学生企业的培育、孵化、指导、服务、管理;创新创业实践校企合作的洽谈与审核等工作。

1、出台制定《贵州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与《贵州民族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办法》(校字[2020]94号),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立足专业,培育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推动学生创业活动开展,成绩良好。

2、加强创新创业指导中心及创客中心建设,保障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正常开 21 展。
创客中心现已建成投入使用,面积约1600平方米,功能齐全,设施完善,保障有力。
正在建设新校区创新创业场地,建成后将能容纳20个创新创业团队。

3、加强对入驻团队、企业的指导,帮助创新创业学生成立企业及团队,入驻创客中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
指导、帮扶成立12家学生创业企业、10个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团队入驻基地。
2021年7月,继续遴选10个企业、团队入驻创客中心,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2020-2021学年,开展创新创业培训共6场次,参与学生共1000余人次。
开展创新创业讲座3场,参加人数2000余人次。

4、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建设,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库,共有国家级创新创业导师6人,省级创新创业导师35人,校级创新创业导师71人。
吸纳6个教师创新创业项目及团队入驻。

5、积极开展和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活动,取得显著成绩。
2021年8月28日,在“建行杯”第七届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级决赛中,获金奖1项银奖5项铜奖10项,国家级铜奖1项。

6、组织教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20年,组织各学院申报项目175个,参与人数726人次。
获国家级立项52个,省级立项104个,申报数和立项数大于前3年数量总和。
2021年,组织各学院申报项目316个,参与人数1262人次。
获国家级立项51个,省级立项122个
7、积极开展“青年红色逐梦之旅”,2020年11月,组织晴隆县50名优秀教师开展教育扶贫培训,助力脱贫攻坚。

8、举行“创新创业创造活动周”,开展创新创业工作成果展,创新创业讲座,创业训练营,“十佳创业团队”评选,创业观摩等活动,参与人数4000余人次,丰富学校文化,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9、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工作平台。
申报获批省科技厅“黔民逐梦”众创空间、省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
2020年5月,省科技厅到我校进行实地调研。
2021年获批省科技厅“黔民筑梦”众创空间建设,第一期建设资金80万元划拨学校;省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已报国资处完成物资采购。
目前省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和省科技厅“黔民筑梦”众创空间建设方案正在积极推进。

六、质量保障体系 (一)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1、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校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及经费保障学校构建了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采用多样化、联动式的监控方式,对 22 本科教学进行全员、全程、全面的质量监控,遵循“计划—实施—检查—反馈改进”的运行原则,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学校、学院、系三级监控体系,充分发挥校级教学督导、学院教学督导、同行评教、学生评价的作用。
完善师生信息员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师生反馈信息,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探索增加应届毕业生调查、校友调查、教学状态监测平台等组成的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2、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本健全,教学中心地位日渐突出学校以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为导向,以优质的条件资源和完善的组织制度为保障,建立了由资源保障系统、组织保障系统、质量保准保障系统、教学监控保障系统、教学环节质量保障系统组成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详见图1)。
图1贵州民族大学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2020-2021学年,学校召开教学院长工作会6次、中期教学检查反馈会2次、 23 本科教学督导工作例会7次。
表17贵州民族大学2020-2021学年各层次教学工作会统计 序号123 会议内容教学院长工作会议中期教学检查反馈会本科教学督导工作例会 召开次数627 (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主体由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构成,监控部门由教务处、人事处、学生工作部、招生与就业指导处、评估中心、各学院构成,这些部门各有侧重地对教学各环节进行监控,形成质量监控联动机制。

1、加强常规管理,保障课堂教学质量为规范教学秩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学校每学期开学、期中、期末开展教学专项检查,并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有效监控教学秩序、严明教学纪律。
为深入了解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进度与教学效果,学校坚持领导听课制度,确保各级党政管理干部深入教学一线,及时了解教学情况。

2、强化督导监督,监控教学日常运行学校设有校、院两级督导,其中校级督导19人、院级督导84人。
教学督导负责教学日常运行的检查和监督、教学环节和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主要工作包括听课评课、巡视专访、帮扶指导、专项检查与专题调研等。
2020-2021学年,校级督导共听课与评课5500余次,巡视与专访60余次。
督导们除开展听课工作以外,还会对毕业论文、课程考试质量、学业评价体系改革以及其他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指导。
表18贵州民族大学2020-2021学年听课情况统计 序号 级别 次数
1 校领导听课 20
2 教务处领导听课 20
3 校级教学督导听课 5200
4 学院教学副院长听课 110
5 系主任听课 410 除上述措施外,我校还运用其他教学质量监控方式补充了解教学各环节情况, 24 包括:考试命题审核制、考试监控制度、常规巡查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专
项教学调研制度等。
(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为规范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建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依据学校具体情况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实行学生网上评教制度,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对本科教学和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监控、督促、评价,为持续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证。

1、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2020-2021学年,学校修订并细化教学规章制度,完善职能部门放管服。
2020年学校根据本科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修订完善本科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出台《贵州民族大学本科教学奖励办法》,修订《贵州民族大学本科各教学环节工作量计算办法》《贵州民族大学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评选办法》;印发教学运行、专业建设、学籍与学位、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保障等方面文件61个,进一步健全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为学校推进本科教育综合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2、完善网上评教,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确保教学稳定运行和常规管理,学校实行学生网上评教,任课教师可查看评教结果,了解教学情况,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具体评教要求是:学生在学期结束时,通过教务系统对任课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评价。
2020-2021学年,学生评教优良率达99.83%。

3、加强师生交流,解决教学相关问题学校定期、不定期召开师生座谈会,围绕教学管理、教风学风等方面,收集师生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向师生反馈处理情况。
2020-2021学年,校领导和教学管理部门与师生座谈交流40余次,发现并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质量信息及利用 强化质量信息采集工作,建立校内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通过数据库的质量信息数据监控教学质量。
同时,定期发布本科教学年度质量报告,接受社会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监督,促进教学质量的改进和提高。

1、加强数据采集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2014年开始,学校就建设了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信息系统,搭建了教学质量信息采集管理平台。
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由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部门统筹组织实施,将任务落实到部门,责任落实到人。
实施中严把数据采 25 集的内涵关、口径关、录入关、校验关、审核关,以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2、强化数据统计分析,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学校高度重视质量信息的统计与分析,在教务处、招生与就业指导处、学工 部、评估中心及督导组的协同配合下,统计汇编《贵州民族大学本科生教务基本情况统计表》《贵州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等,客观呈现学校教学质量状况,为教学质量反馈及改进提供依据。
此外,学校还高度重视质量信息反馈,建立“会议通报制度、现场通报制度、书面通报制度、网络通报制度”四通报制度。

七、学生学习效果 (一)教学满意度 为准确把握本科教学基本动态,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程度,学校对所有课程实行网上评教制度。
课程结束后,学生进行网上评教。
学生评教主要指标分为教学态度、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
学生的满意率将作为教学评价、教学质量分析、教师职称评定的重要参照指标。

1、调查方法2020-2021学年,本科生每学期对任课教师所授课程进行网上评教。
按照学年学期各上课班级相应课程的考评结果,相应分数对应考评等级如下: 表19网上评教等级划分 分数<60不及格 60≤分数<70及格 70≤分数<80中等 80≤分数<90良好
2、调查结果按照考评等级标准,直接由教务系统导出调查结果。
90≤分数≤100优秀 表20分教师、课程/环节统计的网上评教结果 时间 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 优秀 小计 2020-2021学年
0 0.07%0.1%3.06%96.77%100% 评价结果显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优良率为99.83%,学生对教师授课总 体满意。
全学年有一半以上班级认为教师授课优秀,对教师教学满意。
(二)体质测试达标率 2020-2021年,全校本科生体质测试达标率95.26%。
26 (三)毕业及学位授予情况 截至8月31日,2021届应毕业5814人,毕业5738人,毕业率为98.69%,普通本科获学位人数为5677人。
(四)就业及考取研究生情况 2020年,我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较去年有所上升。
2021届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343人,占总毕业人数的5.95%(表21),其中以校内升学为主,共有169人,占总毕业人数的2.93%。
表212021年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统计 时间2021年 录取研究生343人 占毕业生比例(%)5.95%
八、特色发展 (一)改革学业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学业评价来发现问题、进行反思、寻找策略,并最终实现学生学业成长与教学质量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新形势下本科教学质量改革的重要手段。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自贵州民族大学进行学业评价体系改革试点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师生反映良好。
调查发现,多数学院及老师认可该项改革,大部分学生支持该项改革,认为该项改革能明显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
此项改革的特点是:在尊重课程特色和学生差异的基础上,本着“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过程公开化、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结果公开化”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化。
其主要改革方法是:第
一,强化学习过程,增加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情感的考核;第
二,注重平时考核,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特点,将学生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提升至30%-70%不等;第
三,重视期末考试,根据学院要求与课程特色,以学院为单位设定学生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最低分数线,并将此作为学生总成绩是否合格的必要条件;第
四,鼓励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创新,注重对慕课、微课的建设。
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绝大多数学院、老师与学生对此项改革持肯定态度,多数老师教学态度比较认真,教学效果较好。
这表明,此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与能动性,而且增强了老师的责任意识与能动精神,实现了教学方法的多元化与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27 (二)深入推进四大合作,积极争取社会资源 切实做好合作共建工作,积极搭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平台。
学校围绕校地、校企、校校及与行业开展合作共建工作,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与省委宣传部共建传媒学院,共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人才;与六盘水市、黔西南州、凯里市、三穗县、乌当区等30余个市(州)及县(市、区)政府签订校地合作协议;与贵州宏宇药业、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其中,旅游与航空服务学院与北京广慧金通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办空中乘务专业;数据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与中关村软件园合办软件工程专业;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与贵州宏宇药业共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该基地获批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
与华南理工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20多所国内高校开展对口支援与合作共建工作,在共建高校之间开展“干部互挂、教师互访、学生互派、科研互动”等工作,成效明显。
与重庆大学图书馆、地方公共图书馆、民间图书收藏机构等行业合作,推动资源共建共享,增进图书馆行业发展。
积极推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扎实开展国际合作,教育国际化上水平 一是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处组织开展合作交流,全面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
目前已与缅甸雅达那崩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与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商讨共建“马来文化中心”事宜。
此外,我校积极以线上讲座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本年度邀请了来自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美国犹他州立大学以及新加坡国立大学的三位教授开展了三次线上讲座及授课活动。
二是积极参加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
因疫情原因,2020中国-东盟教育周活动以线上活动方式开展。
我校与马来西亚国际伊斯兰大学共同承办了“马来语言文化中心线上筹备会议”,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馆的一等秘书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参加了此次会议。
两校就马来语言文化中心的命名、机构具体设置、工作安排等细节进行了磋商。
此外,国际教育学院2020年6月组织留学生参加由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主办、神州学人杂志协办的“感知中国·我们的抗疫故事”征文活动,其中我院老挝籍留学生何淑琳的文章《疫情下的中国》和越南籍留学生王国战的文章《感动中国——我们的抗疫故事》入围精选片段;2020年9月组织留学生参加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主办、遵义医科大学承办的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风雨同担、携手抗疫——难忘的2020”中文征文大赛,其中哈萨克斯坦籍留学生法提玛所写的文章《终有春来时》获得优秀奖;2020年9月组织留学生参加由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组委会秘书处主办、孔子学院总部 28 合作、遵义医科大学承办、泰王国驻昆明总领事馆和贵州省外事办公室支持的2020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汉语桥”——“诗琳通公主杯”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线上视频演讲比赛,我院选派的老挝籍留学生陆妮的《同心战“役”》获得二等奖。
三是进一步打造“留学贵民大”品牌。
2020-2021学年我校共计招收来自老挝、越南、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贝宁、尼日利亚等9个国家的留学生33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名,硕士研究生5名,本科生24名。
四是积极选派师生赴国外访问学习或研修交流,扩大师生国际视野。
受疫情影响,学生与教师派出受阻,但我校仍积极服务师生,组织教师申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各类项目。
现有3位教师申报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及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已获批2人。
1人赴泰国研修,1人赴澳门科技大学参加该校校庆庆典,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四)培育学生学科竞赛实力,提升学生综合发展素质 2020-2021学年,学校举办了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等一系列创业竞赛活动。
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在2020ICPC中国贵州省第四届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中二人获省级三等奖;正大杯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中二人获省级三等奖;第六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获国家级优秀奖1人,获省级一等奖1人;贵州省第三届“贵安杯”青少年3D打印创意设计大赛2人获三等奖,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获奖等次与获奖数量均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0-2021学年,学校参加了数学建模竞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中,我校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多次获奖。
第三届“iTeach“全国大学生数字化教育应用创新大赛中获全国一等奖;2020“批改网杯”百万同题英语写作大赛决赛获全国一等奖;中国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学生获得单项全国一等奖3名、国家二等奖5名;2020年全国高等院校第二届“绿色建筑设计”技能大赛全国三等奖1名、入围奖4名;第三届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高校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追梦》获国家三等奖;“建行杯”第五届贵州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金奖1名;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信息技术大赛省级一等奖;贵州省第1届BIM大赛第二名;中国-东盟机器人设计大赛学生获国际级最佳设计奖。

九、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学校本科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与建设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些突出问题表现在: 29 (一)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教师队伍在素质、结构、梯队建设等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但还存在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少数教师对本科教学投入不够、教学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新需求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将采取以下措施:
1、进一步扩大师资规模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快扩充师资队伍数量,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切实做好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工作。

2、加强人才引进与团队建设优化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学缘结构。
加大学科学术带头人、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加强实验队伍建设。

3、进一步健全教师教学激励机制健全教师教学荣誉体系,建立健全教师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等量化评价标准,将教学工作作为职称评聘等的重要依据,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
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重点向教学一线倾斜,提高教师教学任务津贴标准。

4、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出台《关于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强教师教学考核。
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大力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掌握教育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进一步推动落实新入职教师导师制。
(二)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确保和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提高高等教育的重点和关键。
我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质量标准不够明确具体,教学质量保障运行体系实效性有待提高;二级学院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教学督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和改进机制有待加强。
针对上述问题,学校将制定以下改进措施:
1、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影响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标准和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健全内部教学工作的专项评估机制和反馈机制,开展教学质量常态监测与评价工作,推动教学质量的改进提高。

2、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内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加强各二级学院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教学单位在人才培养 30 方案制定、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中的作用。
调动广大教师自我监控的自觉性,构筑“领导重视、制度健全、全员参与”的质量保障体系。

3、加强教学督导工作完善“督”“导”并重的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将督导工作面向拓展至“督教、督学、督管”,进一步加强督导队伍建设,不断完善督导工作机制。

4、完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改进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方法。
加强质量改进措施和质量改进效果的评价、反馈及结果运用,形成“及时反馈、动态管理、持续改进”的质量改进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的“反馈—再反馈”机制,形成教学质量保障的闭环系统。
31

标签: #基础 #文件 #培训机构 #做什么 #有什么 #驱动程序 #软件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