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杆诗里有力量,———7

cvv 2
责任编辑/柴华杨明月 E-mail:laobingtiandi2017@老兵天地 “战场上哪里最需要政治工作?是前线!是战斗 最激烈的地方!怎么做?那得因战制宜。
”“战况紧, 就猛打。
打退敌人,稍微休息一下,趴在工事后面的 指战员头一歪就能看到枪托上的诗,身上就又有使不 完的劲儿。
” —李明天 上
甘岭战役中,时任宣传科副科长的李明天用一种特殊的文体,最先记录下 枪杆诗里有力量“一个苹果”的感人故事—■刘汝山蔺芳帅贾鹏 “八个人,一个苹果/每人吃了两小口/意味深长,永远难忘/霍地站起了八班长/他用劲喊:‘增加了我们的力量’/又是一场激烈的斗争/连续打退敌人八次冲锋/张大队长兴奋地叫步话机员/‘歼敌三百多,快快报告给首长’”。
这首诗描述的是“一个苹果”的故事,发生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期间。
故事主人公、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7连连长张计法多次动员,甚至命令战士们吃掉苹果,但一个苹果8个人却没有吃完。
目睹此景,张计法情难自抑:“这是什么感情啊?这是革命者团结友爱的力量!是革命者伟大的博爱精神!” 这个真实的故事成为电影《上甘岭》中的感人情节,后来张计法写的《一个苹果》入选了小学课本。
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故事最早得以传播,是承载于当时一种特殊的文体“枪杆诗”中。
“一个苹果的故事,张计法给我讲过,他们团打电话汇报情况时也讲过,当时我们指挥所的人都觉得很感人……”夏末秋初,再度讲起这段往事,曾在上甘岭战役期间创作了枪杆诗《一个苹果》的九旬老兵李明天,数度落泪,一旁的女儿递来几张纸巾,都没能擦尽老人不断涌出的泪水。
“枪杆诗,短平快,是志愿军搞好战场宣传鼓动的独特方式。
”李明天回忆,当时他任志愿军第15军45师宣传科副 科长,每天都能接到前线向指挥所的汇报。
当135团政治处主任冯振业通过电话向他上报一个苹果的故事后,他立刻向上级汇报,并当即写下枪杆诗《一个苹果》,同时和战友宁焕星共同撰写了一篇相关报道。
“含笑接电话,含泪写英雄。
”李明天如此形容他们当年在战场上的采访工作。
“为什么接电话会笑?其实不是笑,是欣慰。
当时,敌人飞机炸、炮火轰,电话经常不通。
如果电话响了,说明电话线没被炸断,不用派人去查线、接线。
那时,出去接一次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 “为什么含泪写英雄?一般打电话过来,都是汇报战况、伤亡情况和典型人物,‘异常惨烈’‘视死如归’,你用什么词形容都不为过……”老人再次用纸巾捂住双眼,哽咽得说不上话来。
为什么创作枪杆诗?“战场上哪里最需要政治工作?是前线!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怎么做?那得因战制宜。
”赴火线采访中,李明天发现一线指战员最多能在战斗间隙支配一点点时间。
于是,他反复琢磨,把采写的英雄故事写成简短动情的诗歌,印刷成巴掌大的纸片,贴到指战员的枪托上。
这就是“枪杆诗”的由来。
“战况紧,就猛打。
打退敌人,稍微 休息一下,趴在工事后面的指战员头一歪就能看到枪托上的诗,身上就又有使不完的劲儿。
”李明天说,当时他不仅把“一个苹果”的故事写成了枪杆诗,还宣传了“一滴水”“一杯茶”“一针镇静剂”“一副担架”“一群英雄”等“六个一”的故事,这些诗歌为前线指战员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
李明天创作的第一篇枪杆诗并不是《一个苹果》,而是描写战斗英雄孙占元和易才学英勇事迹的。
1952年10月14日22时许,上甘岭战役第一天结束,135团向指挥所电话汇报,说七连排长孙占元在双腿被炮弹炸断的情况下,用缴获的两挺机枪掩护战士易才学去炸毁敌人的火力点。
阵地被敌人攻占后,孙占元毅然拉响最后一颗手雷,与敌人同归于尽。
易才学高喊着“为排长报仇”就冲了上去,炸毁了敌人的火力点,重新占领了阵地。
当时,指挥所里的人已经高度紧张地工作了一整天,而且连续几天每天都只睡2到3个小时,但听到孙占元和易才学的事迹,李明天困意顿消,激情奔涌,当即写下一篇约200字的枪杆诗进行报道。
“上甘岭战役时,英雄不是单个出现,是接连涌现。
”战役第一天,仅135团就上报了孙占元、易才学、牛保才等多位英雄。
在前沿看枪杆诗,在坑道看战地报。
当时,李明天还担负编印师政治部主办的《战地快报》工作。
李明天回忆:“那时候,前沿指挥所政治部只有一部电话,前线向指挥所汇报情况时会上报一些线索,有时候也到作战室直接采访。
晚上我们就开始写稿子、校对、报审,然后刻钢板、油印,通常要印到蜡纸不能再印才停下来。
那时蜡纸质量一般,一次能印100多张A3纸大小的快报。
” 印好《战地快报》,李明天和油印员带着报纸从坑道跑出来,遇到往前线运送物资的战友,就托他们带到前线,带上阵地。
在李明天的记忆中,最早报道黄继光事迹的就是《战地快报》。
1952年10月20日清晨,黄继光牺牲后几个小时,135团就打电话报告:黄继光在夺取零号阵地时,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壮烈牺牲。
“我们一边听一边记,强忍着悲痛告诉他们一定要把黄继光的名字搞准。
冯振业就说:‘黄颜色的黄、继续的继、光明的光’。
后来,第15军《战场报》和新华社记者相继报道了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 李明天在上甘岭战役期间一共写过多少个英雄?印发了多少期快报?他没有详细统计过,当时油印快报和枪杆诗的条件有限,但凡印好的报纸,他们都优先送到阵地上。
从朝鲜回国后,李明天和战友王精忠、李天恩合作,根据战场回忆并查阅了众多史料,采访了参加战役的老领导、老英雄和老战友,撰写了长篇报告文学《上甘岭大战》,为后人了解艰苦卓绝的“上甘岭”精神提供了真实、全面的资料。
“我们就是想记住那些牺牲的战友,记住战场上指战员们听党指挥、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团结友爱、遵守纪律的精神品质。
他们的英勇无畏,后人不能忘啊!” 二
前不久年前参冷 第,与中七国 的 批在人民 韩志志愿数 愿军烈军烈士 字 叶■青 士遗英名 松 骸归录编热 国我, 纂工作 的 不禁的往 回想事血 起 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有多少?在2000年之前,这是个未知数。
编纂一部完整准确的志愿军烈士英名录,让他们的英名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永远镌刻在人类和平、发展、进步的史册上,一直是全军官兵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2000年3月,原总政治部启动了编纂《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英名录》的工作。
任务下达后,我具体负责原南京军区方向的编纂任务。
当时,编纂这样的名录,没有经验可循。
上级下达任务时,要求一人一表,即每位志愿军烈士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籍贯、入伍时间、牺牲时间、牺牲地点、部职别以及主要事迹等,都填写在一张纸质表格上。
经过两年的搜集整理,我把原南京军区方向的志愿军烈士名录送往北京。
因为资料太多,我带上了一名公务员同行。
当时还没有高铁,我们坐绿皮火车到达北京站。
工作人员看我们两人拉行李非常吃力,就拦住了我们。
一过秤,扣除我俩可以携带的重量,还要补交超重部分的费用。
我说,这是志愿军烈士名录,他们是英雄。
工作人员说,我们看不到里面装的是什么。
志愿军烈士名录重如泰山。
我说,我们补交!当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就当我替志愿军烈士买一回火车票吧! 那时,原南京军区是第一家上报志愿军烈士名录的单位。
上级单位的同志没想到我们送来的名录会有这么多,一人一表,工程浩大。
后来,他们给全军各单位下发通知,废除一人一表,改成以电子文本形式上报。
之后,原南京军区再次以电子文本形式上报。
翻看当时的日记,我写下这样的文字—— 这次修订军区志愿军烈士英名录共有17459名,约237.4万字。
整个过程,共进行了五校,做到了真实统
一,使每名志愿军烈士的信息准确详尽,特别是对烈士所在部职别、牺牲地点和时间,进行了查证,对明显不符的错误进行修订。
对所有名录的内容,按上级要求进行了排序完善,特别是对部分数字、入党(团)表述进行了规范统
一,还查找了部分遗留烈士名单。
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这次 修订过程中,我们又发现了19名烈士,此次进行了增补。
另外还从29军的史料中发现一名烈士属于“华东军区西南服务团”,进行了分类处理。
同一时期,各军区也开始陆续上报。
但由于一些部队几经整编,多次多地移防,上报烈士资料的规范、格式、顺序等与编纂规范不尽一致,上级单位要求返回名录再次进行整理。
因为原南京军区政治部编研部人员少、任务重,重返回来的名录整理工作由我一人承担。
没想到,这项工作竟长达7年之久。
全部完成的时候,我在日记中记录下具体的人数:南京(华东)军区志愿军烈士共17995名。
其分布情况是:第一集团军5689名,第十二集团军10321名,第三十一集团军429名。
曾经在南京(华东)军区管辖、现已撤销或调出的军级单位,22军146名(炮兵64师10名),25军494名,32军263名,33军62名,34军60名,35军63名,4个兵团(7、8、9、10兵团)部253名。
炮兵第3师90名。
数字是冰冷的,数字背后的牺牲却是滚烫的。
工作期间,有两件事我印象特别深刻,这辈子都不会忘记。
第一件事,我看到了一名志愿军烈士的遗书。
这封遗书,后来被我写进一套图书的后记中—— 一位志愿军战士牺牲前写给家人一封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我们不怕无名,不求有闻于世,也无悔于葬身异国的山野。
然而,我们害怕冷寂苦久后的遗忘。
” 另一件事,我们在走访慰问中,看到了志愿军老战士张克俭的大腿上因子弹穿透留下来的凹陷伤疤。
我在当天的日记中这样记录—— 张克俭淡然地拉起裤腿的瞬间,我鼻子一酸。
今天的美好生活,是一代代老兵为我们扛过来的。
当我们看望他时,他很自豪地用手机对在外地打工的儿子说:“区里领导、乡里领导来看我了!”老兵的话语让人真切感到,他们没有过多的期盼,只求一份被尊重的自豪感。
200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英名录》第一卷出版发行。
第一卷为综合卷,收录了153名志愿军二级以上英雄(模范)、特等功臣烈士姓名、简要情况和事迹,238名团以上干部烈士姓名和简要情况。
2011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团以上干部烈士英名录》和《中国人民志愿军英模功臣烈士英名录》出版发行。
两部《英名录》共收录团以上干部烈士241名,特等功以上英模功臣烈士136名,填补了抗美援朝战争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每思祖国金汤固,便忆英雄铁甲寒。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志愿军烈士,大部分埋骨于朝鲜的青山绿水间。
他们的革命忠魂和光辉业绩,历史不会忘记,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朝鲜人民不会忘记,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不会忘记。
下图: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抵达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
新华社发 2020年10月10日星期
老兵新貌 村村机器响,家家致富忙。
走进有着“中国制帽之乡”美誉的山东省胶州市李哥庄镇,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随处可见。
“李哥庄镇年产的各种中高档运动帽、休闲帽占全国产量的60%、全球市场份额的30%……”谈起李哥庄镇的制帽业,镇长纪文峰如数家珍。
更令他称道的是这些成绩背后的一个特殊群体——李哥庄镇的退役军人。
军营当尖兵创业急先锋 常住人口7万余人的李哥庄镇,坐落在黄海之滨、胶州湾畔。
全镇60岁以下的退役军人有近1400人,超过半数自主创业或从事个体经营,注册企业355家,适龄退役军人实现全部就业。
这些曾经身穿军装的热血男儿,在返乡后投入经济建设新“战场”,成为李哥庄镇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今年4月,在胶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李哥庄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指导下,由退役军人李培记牵头创立的“老班长”创业联盟在李哥庄镇小辛疃村成立。
该创业联盟为退役士兵提供创业基金扶持,优先安排在乡镇企业就业。
“部队教会了咱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劲头,什么时候都要敢闯敢干、一马当先。
”李培记是青岛市优秀退役军人的代表,1998年退役回乡后,借力家乡开展制帽业的东风成立了一家公司。
谈起自己的奋斗历程,李培记最感谢的是党和政府为他们创造的良好创业环境。
“我们的创业阶段恰逢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国家政策的扶持与政府的帮助让我们在创业致富的道路上受益匪浅。
” 这些年来,李哥庄镇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的相关政策,制定了退役军人创业扶持方案,吸引有意向的退役军人回乡创业,鼓励有一技之长的退役军人施展拳脚。
退役军人叶明吉创办的企业年产值3000多万元,丁斌经营的木业企业年产值1.2亿元,范之冰的汽车销售企业年营业额达3600万元……一批又一批退役军人成为创业典型,树立了榜样,更将军人的精神、作风融进了小镇的创业大潮。
用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用军人的作风管理企业。
从部队走出来的退役军人身上总有一股子闯劲、干劲,沉淀在骨子里的必胜信念、坚毅果敢,为他们创业提供了力量。
退役军人张希春创办的企业是我国长江以北第一家获得自主进出口权的乡镇企业,从一家发渣加工厂发展成为国家创汇达千万美元的大型企业,奠定了李哥庄镇假发、制帽等传统产业的基础,成为该镇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这些退役军人打造出行业典范后,还持续不断地将成功经验通过培训等形式与乡亲们分享,为李哥庄镇新旧动能转换、创造就业岗位、增加财政收入作出积极贡献,为全镇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群众“主心骨”致富“领头羊” 曾 经 山东当 宗■欢 省胶州 过 欢李 市李 兵 娟 本 哥庄镇 , 报记者 退役 永 安普忠军人远 群体素是 描个 兵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叫富。
”李哥庄镇退役军人不仅努力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还时刻把全镇群众的脱贫致富放在心上。
2003年,李培记当选小辛疃村村委会主任,他创办的公司优先从村里招收劳动力,提供优厚的待遇条件,为小辛疃村解决就业岗位130多个,增加村民务工收入600多万元。
“全镇像李培记这样的‘兵支书’共有77人。
”纪文峰介绍,这些“兵支书”既有军人的过硬作风,又有村干部的朴实品格,他们走村串户问民情、田间地头谋发展,成为群众的“主心骨”,致富的“领头羊”。
“黑陶故乡”冷家庄村过去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单位”和“山东省农业旅游示范点”。
谈起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村民们都说离不开两任“兵支书”叶守坤和贠蟒超的独到眼光。
2008年,叶守坤刚当选冷家庄村支书,就开始思考如何让冷家庄“走出去”,把外面的游客“请进来”。
他“盯”上了村里具有悠久历史的黑陶艺术。
那时,贠蟒超是镇文化旅游站站长,叶守坤找到贠蟒超,谈起黑陶文化产业,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将体验黑陶制作作为特色致富项目,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
他们与村里的叶氏黑陶第四代传人叶广德商议后,在村里建起了“黑陶 展览馆”,借助媒体力量加大对体验黑陶制作项目的宣传,周边地区慕名前来的游客与日俱增,有效拉动了该村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展。
“曾经当过兵,永远是个兵。
那兵的灵魂、兵的血性,兵的情怀、兵的坚定……”这是“兵支书”贾福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
四甲村“兵支书”贾福金,1990年退役后任村支书至今。
30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四甲村从一个经济发展滞后、村容村貌落后的村庄,变成了2018年青岛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和2019年胶东市唯一的山东省“美丽宜居村庄”。
四甲村的美丽变迁,源于贾福金的科学管理。
他牵头制定《四甲村村规民约》,创建十星级文明户管理办法,在全村掀起“家家户户争做模范”的文明之风,形成崇尚文明、积极向上的良好风气。
如今,大沽河畔的李哥庄镇,已经成为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小镇,一批批退役军人在 本版制图:扈硕“第二战场”大显身手,再立新功。

标签: #单位 #cep #文件 #有什么 #can是什么意思 #ciq #开什么车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