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责编水晶视觉编辑白旭东组版杨艳校对张冬娜 西岳 2022年5月5日星期
四 地软包子□金步摇 酒已经碰过几轮,菜也盘盘见信任的眼神端详着尖尖一盘包子: 底。
离别令人伤感,我起身说起了再不是很白,也没有均匀灵巧的褶 会,哪知朋友挥手让再次坐下来,说:子。
“来,尝尝,地软包子。
”盛情难 “不急,不急,还有主食地软包子呢,却,商量着和邻座分食。
包子掰开 路远,吃饱……” 那一刻,我被一种久违的爨香气味 肚子已经满满当当。
薄薄滑滑,击中,继而唇齿间那种软乎乎、嫩滋 清秀水灵,淋着亮红辣子油的米皮尝滋、香溜溜的鲜滑滋味传入肚腹,全 过了;用葱姜蒜、青椒、香油、芝麻、核身便熨帖在地软包子朴素平和、新 桃仁末等拌匀的菜豆腐,我们也照着鲜独特的口感里了。
汉中朋友的指点,一口豆腐,一口汤 人总是会在某一个瞬间,想起小 粥,一口浓香,一口清香,有章有法地时候的自己。
儿时,同样的雨后时 吃出了韵味;还有清爽开胃的酸豆光,母亲总会往我怀里塞一只蓝色的 角、油香的核桃仁、鸡呀鱼呀…… 搪瓷碗,让我去捡拾地软。
地软是
一 汉中自古就被称为“鱼米之乡”,种类似于木耳的菌类,长在草丛石缝 饮食习惯在保持周、秦地域美食传统中。
姐姐骗我说,地软是羊屎蛋蛋变 古韵的同时,又发扬了我国南北地域的,吓得我好长时间不敢吃。
后来还 不同特色的口味,特别吸引人的味是熬不过馋虫,做了地软的俘虏。
我 蕾。
压轴的主食端了上来,我用不曾自作聪明地认为,地软是老天爷的 眼泪流到地里生成的;要 不然,为什么每当雨后,才 杯 会有水灵灵的地软?夏季的清晨,在沟沟 坎坎里跳跃;拾地软,是孩 第二届舌尖上的乡愁全国散文大赛 中华老字号/始于1872 西安市德懋恭食品有限公司西安市灞桥区灞柳二路2181号 子们和大地最亲近的时刻。
小脚丫越踩越远,峭壁边踩到一截麻绳,我们会吓得哇哇大叫;树林里逮着一只花虫子,我们会惊奇地团团围观。
太阳照到头顶上方,地软就会藏 电话:86312543 起身子。
这时候,小伙伴 们就顾不上拈花惹草了,个个跪在地里,屁股撅得高高的,眼睛瞪得圆圆的,小手轻轻,慢慢地把那墨绿色的、软软滑滑的地软铺到自己碗里,生怕弄破了它娇嫩的小模样。
记得第一次离家打工时,母亲给我带了一包干地软,说地软泡水能治水土不服。
异乡夜晚,那几片地软在我的玻璃杯里活了过来,慢慢舒展,吐气,盛开,黑色花朵舞着薄翼,在水里漂浮。
我一口一口喝着家乡的味道,心里满是牵挂。
凉拌地软、地软炒鸡蛋、地软包子……这大自然馈赠的美味鲜香,给农村孩子缺盐少油的饭碗里,带去了许多温情。
现在条件好了,吃的喝的品种繁多。
街上卖的地软包子,加了粉条、豆腐,还有肉末,少了地软的醇香。
我也尝试过自己做包子,但超市里买来的地软,到底没有儿时那种鲜嫩野味,那种闻起来飞散像风、咬一口润爽像雨的感觉。
终于找到了那种感觉!一口一口去品味,这纯粹的不夹杂任何配料的清淡利口的面食,让我依恋。
百人品百味。
令人中意的饭菜,往往跟一个人的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留不住那些拼尽全力拿汗水与土地交换粮食的日子,爱回味那最能咀嚼出原始滋味儿的时光,也珍惜现代生活的富足和多样。
春回晏家梁□任军波 晏家梁地处秦岭北麓脚下。
春暖花开的周末,我回到了曾驻村帮扶三年之久的秦岭脚下小山村,再一次登上晏家梁。
晏家梁东邻道教圣地楼观台,西靠“六月积雪”太白山、白居易书写《长恨歌》故地仙游寺,与丹阳观、活龙山中国周城古文化展示区,陈家梁千亩红梅观赏区及西南塬区千亩农业生态观光园,已形成秦岭脚下一处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和青山绿水竹茂花红的旅游观光胜地。
相传,该地是姬昌先祖周太王古公亶父晏驾的地方,故称为“晏家梁”。
沿着梁下百亩翠绿的竹林,聆听着竹林深处潺潺流淌的溪流声,穿过山谷中大片盛开的玉兰林,在北山坡成千上万红枫的映照下,仿佛行走在春天美丽迷人的巨幅画卷之中。
三年前,我第一次前往梁顶上走访贫困户。
沿着初春泥泞的山路喘着粗气艰难行走两个来小时,鞋子和裤腿上都沾满了泥土,让我感觉浑身散架似的,到了梁上就一屁股坐在了泥地上。
如今,走在当年参与修建的水泥路上,我心头涌上一股激动之情。
春天的阳光洒在水泥路面,折射出不同的色彩,道路两旁的山崖坡边上是一丛丛迎春花,漫山遍野草绿中点缀着朵朵红花。
沟壑里,成千上万棵樱花,随风迎面,飘过一阵阵清香,在星星点点的花海之中,随处可见一只只飞舞的小蜜蜂。
放眼望去,秦岭脚下、远处的山谷原野之上,漫山遍野万紫千红。
边走边欣赏秦岭的美景,不知不觉过了40多分钟,大家终于来到了梁顶上段一处环形平台观景处。
仿佛 江山如画 蓝蓝天空和白云就在头顶,炙热的阳光洒在每个人脸上,一阵阵和煦的春风霎时扑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春日时节,当您伫立在这神奇的地方,背后是巍峨雄伟壮丽的秦岭,眼前可注目俯视方圆五个县域,透过阳光隐约呈现出远方他乡奇异景观,四周尽是花红草绿、香味四溢,不禁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更给人增添了一种漫游奇幻色彩斑斓春天的遐思。
如若到了夏收季节,山下一块块麦田泛着金黄,与周边的村庄相映成景,好一幅亮丽的田园风光。
梁上东、西、北三面,尽是一些万丈沟壑,只在三面交汇处形成一条“龙”形平坦之地,十几户人家就依地形住在那里的古老房屋中。
走在新铺设的村庄户外水泥路上,仰望清新碧绿的山谷梁上空,不时飞来三三两两的花喜鹊,还有一只只满身彩色羽毛的锦鸡,一声紧接一声清脆的鸟鸣声,不时和村庄中“汪汪”的狗叫声,汇集成山野交响乐,在空旷寂静的山谷梁上空回响飘荡。
我们来到昔日的小小打麦场,站在一间木头围栏简易棚前,透过一扇窗口向里面看去,只见堆放着一些木质铁锨、铁头木杈、打麦用的农用家具。
打麦场南侧,有一个碾场用的石碾子,四周堆放了1米多高的麦秸秆,眼前仿佛再现了当年三夏村民忙碌的动人场景。
如今,山野上已栽种了成片成林的樱桃树,此时漫山遍野樱花盛开,随风飘来阵阵花香。
在山梁坎上,一丛丛红枫林映入眼前,环顾整个山野,处处呈现出花的海洋。
在一棵古老的大槐树下,见到了当年的贫困户晏叔和老伴王婶。
老两口热情地拉着我的手,带我们一行人进入家中。
王婶从内屋柜子中拿出了核桃、柿饼,洗了些苹果,直往我们手里塞,还要到厨房和面做饭;我 拉住她,拉起了家常。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多亏有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帮助我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除了养猪养鸡,有时我还会割些艾蒿晾干……一年下来,收入大概有个五六万元,我们脱了贫致了富,生活越过越好!”王婶边说边用衣袖擦拭着热泪,一个劲地说着感谢的话。
沿着崎岖的山坡路,我们来到坡上一处平坦的地方。
有几棵古老的大柳树,矗立在村庄最南头,繁茂的枝条柳叶,随着春风欢快飘荡,柔和的春光普照在几户村民新装修的房头屋后,给古老晏家庄园带来了春天生机,让人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晏家梁人,家家户户安装上了自来水,房前一条5米宽水泥路南北延伸,家家门前用竹篱笆围了小菜园。
此时,菜苗已经长高泛青,不同的蔬菜品种交错种植,给梁上村民屋前点缀了块块绿色。
村民的屋前房后,油菜花开金灿灿,在阳光沐浴下,透出一片又一块金黄色。
在一栋房屋门前的台阶上,晏老汉手托一根长长的大烟锅,“吧嗒、吧嗒”,有节奏地吸着,嘴里轻轻吐出一团团白色烟雾来。
老伴惠老太,从一个传统木质盆里,细心地摘拣着从山野中挖的芨芨菜。
之后清洗干净再晾干,随后她将菜剁碎拌好馅,又回到了屋外开始包饺子。
老人熟练地捏着饺子,一边哼着眉户《梁秋燕》片段,还不时地看着晏老汉那惬意的模样,露出了幸福满足的神情。
已近晌午,晏家梁人开始做起了午饭,从家家厨房中冒出一缕缕白色炊烟,不远处传来一声声老牛的叫声。
林中的小鸟竞相欢快鸣叫起来,三五成群的白鹅挺着大肚、摇晃晃地叫着走了过来,给秦岭脚下古老的村庄增加了无限欢乐。
春回晏家梁,看不够的田园美景! 读书之趣 □海容 读书,一定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不然的话,贵为天子的宋真宗也不会有感而作《励学篇》,大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之慨,成为备受后人津津乐道的“精神大饼”。
历久而弥香,何耶? 名士苏秦、孙敬虽然无缘谛听宋天子教诲,但是对于读书改变命运之理却并不缺乏先知先觉。
据《战国策·秦策一》载,苏秦游说秦王未果,潦倒而归,“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发奋苦读。
一年后学有所成,成功游说列国,合纵诸侯抗秦,佩六国相印,在历史上留下其作为纵横家、谋略家之厚重一笔。
据《汉书》载,孙敬年少好学,为了不负光阴,把绳子的一端悬在屋梁上,另一端系住自己的发髻,以集中精力,通宵达旦苦读圣贤书,最终成为一代大儒。
如果说,吃尽苦中苦、遍尝书中趣的苏、孙二人“悬梁刺股”之励志美谈令人唏嘘扼腕,那么,车胤、孙康“囊萤映雪”和匡衡“凿壁偷光”的佳话似乎更值得寻味。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恐怕是读书能够使 遐思漫笔 人变得智慧,从而使命运发生积极改变吧!“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副对联是后人对曾国藩的高度评价。
然而,曾国藩算不上聪慧,甚至不乏愚笨。
据说一次他在楼上读书,从下午到深夜,对一篇文章反复诵读却不能背诵。
“梁上君子”实在忍无可忍,“忽”地跃将出来破口大骂:“你是什么榆木脑袋?一篇文章读了这许多遍也背不下!”继而,将文章从头到尾一气成诵……曾国藩毫不气馁,将心思全用在读书上,终于成为被后世高山仰止、文武兼备的奇才。
读书改变命运。
张之洞一生极爱读书,即使出任封疆大吏、政务缠身,依然为学不辍。
据朱德裳《三十年闻见录》载,光绪七年,张赴任山西巡抚,逢修山西通志。
主修学究碰到一本金石类古籍《勾吴鉴》,又叫《公吴鉴》,一时难辨端倪,向张请教。
两人认为“勾”与“公”可能是声转通假,但苦于无据可考。
辖下因书呆子气颇重而被降职为县丞的王纬致信张称:“《仪礼》郑(玄)注:勾亦作公。
”张大为欣赏,即令王官复原职,并为座上宾。
辖下榆次县令吴某,以“袁简斋(即袁枚)外甥之孙,潘文毅女夫”之家世受到张的关注,认为如此出身者定爱读书。
可实际上,吴根本不喜欢读书,乃至交谈中对典籍茫然不 知。
张怒火中烧,对吴大加嘲讽仍不解气,又将其从富庶的榆次调往贫瘠的广灵,就连前任县令亏空的数千两银子也勒令吴填补。
吴在羞愧气愤郁闷中撒手人寰,临终前正告儿子:“你如果不好好读书,我在阴间都不会享受你的祭品!”因此有人说,不读书的人在张之洞手下做官是很难混的。
其实,胸无点墨、滥竽充数的人,在哪里又能混得长久呢? 随着时代的进步,读书愈来愈受到重视,多少有远见的父母宁肯忍饥挨饿、砸锅卖铁,也要供子弟读书。
鲁迅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将学校奖励的一枚金质奖章拿到街头卖掉,买回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寒冷夜读难耐时,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咀嚼,直辣得额头冒汗,驱寒提神后坚持读书。
经济学家王亚南,中学时期为争取更多时间读书,有意将木板床的一条腿锯短半尺,每天读书至深夜,疲劳时上床小睡,迷糊中翻身,床向短脚方向倾斜使他惊醒,便立刻下床继续苦读。
曾国藩认为:“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此“三有”要诀,可谓读书之至理名言。
征稿 诚征小说、散文、随笔(1500字左右)等各类文学佳作,要求正能量、主旋律、原创、首发。
启事不唯名家,不拒草根,作品说话。
一稿多投,敬请绕道。
投稿邮箱:744230723@ 时政新闻部:88216120理论评论部:88219019日报编辑部:88216352 讲个故事 □李忠元 张三是个有故事的人。
自小到大,他的身边常常围满热心的听众,他的开场白总是那句卖关子的话——听我讲个故事吧。
讲个什么故事呢?张三环顾四周,眨巴眨巴他的小眼睛,缓缓地讲起来。
张三跟其他讲故事的人如出一辙,都善于讲自己的故事。
最初,张三总讲他小时的故事。
你还别说,张三小时的故事还是很多的。
他讲起偷瓜的经历,总卖弄似地说他与众不同。
当然,我没有这种经历,也不知道他的偷瓜方式有什么特别。
上了初中,张三的口头禅还是听我讲个故事吧。
他讲起上学的经历,说他上学的经历同样与众不同。
张三说,他上学时是个怪胎,总不好好听课,动不动就从窗户跳出去到操场上打篮球。
特别值得一提的,张三说到这里顿了一顿,似乎有些卖弄。
他接着说,那次他觉得饥肠辘辘,就趁着老师一时不注意,从书包里拿出焦黄焦黄的玉米面大饼子吃了起来。
可不巧的是,吃着吃着被老师发现了,一个粉笔头打将过去…… 其实,张三讲的故事并非编造,而是他的真实经历。
在校时,张三不学无术,学业上总拖全班的后腿,每逢到了公布考试成绩那天,他总是把自己的脑袋深深地埋在桌堂里,尽管他已经非常努力了,可每一门功课成绩都惨不忍睹。
同学们都对他嗤之以鼻,老师简单批评几句之后摇了摇头,觉得他实在不可救药。
众妙之门 张三是个心大的人,这种不快只是一会儿的事儿。
下课的铃声一响,走廊里又回荡起他爽朗的笑声,而且边笑边说:“听我讲个故事吧。
”时间一长,同学间没有人在乎他,有的同学甚至当面取笑他。
终于混到了毕业,离别之际,大家都在彼此的留言册上留言。
张三的留言只有一句,还是那句铁打不变的——“听我讲个故事吧。
” 走出校门,别人都冲进了高等学府,可张三却因学习成绩太差落到社会最底层。
毕竟男人是要干一番事业的,可张三身无长物,干点什么呢?地垄沟里的活他干不来,太累。
因为他什么都不会干,每每受到父亲的训斥。
在被训斥之后,他常常对着父亲说“:听我讲个故事吧。
” 讲个什么故事呢?走出校园的张
三,开始对着镜子编起故事来。
他的故事花样翻新,层出不穷,父亲听得一愣一愣的。
时间一长,父亲也拿他没办法,干脆就不再管他了。
张三整天躲在角落里,用一支笔在一个小本子上勾勾抹抹,涂抹自己失意而伤感的人生。
写什么呢?每每动起笔来,他的文章开头还是习惯性地调侃——听我讲个故事吧。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三躲在那个阴暗无人的角落里,用笔勾勒着自己的一生。
不经一番风霜苦,难得腊梅吐清香。
经过张三的苦苦追索,他的人生发生了质的突变。
他鼓起十二分的勇气,把自己的文字通过邮局寄发给报刊编辑。
你还别说,张三可能走了狗屎运,他投出去的作品常常被报刊选用,汇款单如雪片般飞来。
欣喜之 余,更增添了他的勇气和信心,没日没夜地创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张三作品发表数量的增多,他先后加入省市作协,成了人人敬仰的作家。
那些汇款单兑换成一张张花花绿绿的钞票,父亲也终于改变了对他的态度,有时甚至鼓励他潜心创作。
有了父亲的鼓励,张三更加勤奋起来,在朋友的资助下,他买了一台电脑,每天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激扬文字,写出了大量可圈可点的作品。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张三的小说开头依然是那句——听我讲个故事吧。
这个看似拙劣的开头,竟然引起了小说界评论泰斗王道的高度关注,他在一篇鸿篇巨制的论文中连篇累牍地褒奖了张三小说开头的独树一帜。
这引起了全国文坛的关注,省作协还为此专门举办了张三作品研讨会,从多方位剖析,号召全省作家向他学习。
有了评论家的赞扬,张三的小说更是名扬天下,各大报刊纷纷向他约稿,都因能刊登他的作品而欢欣鼓舞,有的还为他开设了专栏,放在头题重磅推出。
这样几年下来,张三竟然通过投稿赚了个盆溢钵满,成了小城名人。
即便县领导见了他,也要大老远地打招呼:“这不是大作家张三嘛,还是给我讲个故事吧!” 这天,张三受邀参加久违的同学聚会。
一见到那些昔日的同学,他还是习惯性地垂下头,准备接受曾经劈头盖脸的奚落和挖苦。
可同学们却话锋一转,对张三的过往大加褒奖。
在酒桌上,你一杯我一杯,杯杯都夸奖他自小就是个神童。
张三端起酒杯,有些激动地说:“听我讲个故事吧……” 家乡的水湾□刘文俊 小时候,村子中间有一池水塘,村里人都叫它“湾”。
“湾”不大,几分钟便能环绕一圈。
水也不深,最深的地方能没过大人的头顶。
“湾”的周边,用青石断断续续地砌了岸。
岸边长满了柳树、槐树、杨树、梧桐,还有几棵枣树和梨树。
水是死水,源水靠天。
每逢下雨的时候,村子里的雨水便汇聚于“湾”,水多了,溢出的水便顺着一条暗渠流向村外,汇至渤海。
小时候,似乎下雨的时候非常多,水湾经常是满的。
因此,水虽然不是活水,但却干净,很少能嗅到异味。
“湾”是什么时候有的,很少有人能说清楚。
村里人祖祖辈辈都在这里涮洗农具,洗手净脚,浆洗衣服。
农闲时间、茶余饭后,大人、孩子们如同约定俗成似的,都会在湾边聚集扎堆。
大人们下棋打牌、闲聊杂谈,小孩子们追逐打闹、玩乐嬉戏。
“湾”似是大人们的娱乐场、小孩子们的游乐园。
我就是在这个“游乐园”里快乐成长的。
一年四季都同小伙伴们泡在“湾”边,斗鸡、弹珠、滚铁环、打弹弓、打枣摸鱼、掏窝抓鸟、抠“结了龟”(蝉)。
春暖冬寒,秋凉夏热,“湾”成了我童年的乐土,伴我度过了轻松愉快的幼年岁月,留下了许多美好故事和印记。
最令人难忘的,是在“湾”里游泳和滑冰。
每当天气转暖,水温升高,大人孩子们时常会跳进“湾”里,扑扑腾腾,凫水冲凉。
村里人的游技 往事如烟 大多是在“湾”里学会的,我也是在“湾”里扑腾学会的。
教我游泳的师傅,是我的邻里乡亲。
一个村子里的人,相互都熟悉,但凡有些游泳基础的,都很乐意指点。
我就是在这样一群伯伯叔叔、哥哥弟弟的教导下,学会了游泳的基本技能。
姿势虽然不入流,“狗刨”式为主,但却保证了下水不当“秤砣”,不沉水底。
那个时候,多数村民没有见过游泳圈。
许多人把裤子打湿了,扎紧两个裤脚,绑严裤腰,吹足气,便成了简易的游泳圈。
嘿,把两个裤腿夹在腋下,还真像游泳圈似的,把人浮上水面。
游一会,便吹一吹气,瘪了便浮不起来了。
有一次,邻居大哥携带了一个马车轮子内胎,瞬时成了稀罕物,大家这个体验一下,那个试用一下,羡慕得很。
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经常玩得忘乎所以,甚至废寝忘食。
天擦黑,经常听到父母扯着嗓子喊叫自家孩子的名字。
有时候父母喊了多时,我还迟迟不愿离水,被父母扯拽上岸一顿斥责,甚至被胖揍一顿。
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水面便会结上厚厚的冰,溜冰的季节到了。
我们小时候,要想玩冰,就需要自己动手,制作滑冰车。
找几根锹把粗的木棍,钉成方框,铺上木板,大小要能坐下曲腿的自己。
纵向木棍上钉上两条铁条(丝),一个简易的滑冰车就做成了。
放学后,书包一扔,夹着滑车便跑。
冰面上,早已聚集了不少大人、小孩。
有的在打嘎(打陀螺),有的在溜冰,有的在滑板车;还有几个使坏的,在冰面上凿窟窿。
我最担心的,是冰上窟窿。
窟窿周边都是冰水,一不小心便会摔个跟头,弄湿棉 袄、棉裤,回家少不了挨一顿责骂,有时甚至还要受上几天冻。
因为那时村里人穷,不少人冬天只有一套棉衣棉裤,没有换洗的衣服。
后来,我在外求学、工作,“湾”的乐趣便离我远去,过去的故事也渐渐地沉淀到心底。
近些年,可能是年龄大了的缘故,我经常会想起家乡,想起小时候的往事,特别是在“湾”边戏耍的故事。
有时候,脑海中翻腾出来的故事,自己会沉浸之中,回味半天,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乡愁吧。
通常,我每年探家一次。
有几年,因为工作原因,我未能回乡省亲。
再回去的时候,“湾”填了,原地起了一些房子,种了几片绿油油的蔬菜。
我站在原来的岸边,若有所失,心情沉闷。
有一次,望着原来水湾的地方,我发了半天愣。
爱人问我:“你望着菜地发什么愣呀。
”我叹了一口气,轻声说:“这里原来是一个水湾。
”没有更多地向爱人解释。
城市里长大的她,很难体会到乡下人对故土的留恋之情,也很难理解一个水湾留给我的快乐记忆。
这些年,家乡变化很大,村民们也同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用上了煤气、暖气,时髦的东西多了,老物件少了。
可叹的是乡亲们的联系越来越稀,情感也越来越寡淡。
有时回去,我会感觉到家乡已经不是自己记忆中的样子了,有些陌生,有些伤感,物非人非。
我还是留恋小时候家乡的一些“遗存”,留恋那时候乡邻间朴实密切的亲情,也希望那些美好的邻里亲情能延续下去,让游子们回家能闻到熟悉的味道,找到自己的“乡愁”。
御花女人□田丽娜 四月的五彩缤纷里,各色花儿争相绽放,挤挤挨挨,花团锦簇,你拥着我,我挤着你,似乎要把一个冬天积攒的力量全部抖落给大自然。
在浩浩荡荡的春天花阵队伍中,朴素又最让人惦记的,就是槐花了。
四月中旬时,槐花花蕾鼓鼓胀胀,香飘十里春廊不嫌远。
因为槐树一般都是自然生长在沟沿、沟道上,加之高而壮,所以只要是摘槐花,必得一男子助力打花,或者至少寻一手臂有力的女子做帮手。
槐花枝折下来,女人们开始捋花,顺带会有嫩叶夹杂其中,不妨事,带回去做槐花麦饭或者槐花饺子等,那是一等一的吃花品香的味蕾旅程的开始。
最近的节令文里,关于槐花的文字铺天盖地。
年年槐花文字新,吃法也在更新,明年的吃法不知道又会翻出什么新花样。
不仅槐花,七月的桂花,也被人们喜爱。
老朋友单位院子里有几棵桂花树,每年桂香满园时,他都会亲自采摘,洗净晾干,酿桂花酒,自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唇边。
吃花,吃到越来越精道。
前几年,在一个餐厅尝过桂花酸奶。
在重口味的北方,饱餐一顿后,来份桂花蜜配以清凉 岁月如歌 花茶Icphoto供图 的酸奶,酸酸甜甜香香的味道,简直爽爆。
吃花还是有限,最普及当是喝花。
能喝的花茶太多了,前面提到的槐花桂花都可以同时代茶饮,或单独煎煮,或配以茶叶,都有药用价值。
大家最熟知的当属茉莉花茶,是茉莉花配以绿茶制成,年代比较久远,几乎是家里老人们的常备茶。
还有比较低调的荷花茶,荷花和荷花叶晒干泡水喝,有清热解毒功效。
玫瑰花更是女人们的最爱。
它不光在情人间 传递爱的物语,当茶饮能美肤润肤抗衰老,还是沐浴佳品。
从有名的杨玉环华清池温泉说到沐浴佳品玫瑰花浴,到清朝乾隆帝的宠妃香妃身怀异香,被热闹地传说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据传,香妃天天晚上用玫瑰花等各种花瓣泡浴,久而久之,香气浸润皮肤而成。
但也有传说,她自小随身携带一种沙枣花,经年累月香气贴肤。
无论怎样,她的“香”使她能得宠多年不衰,也算是花起了稍稍免去作为古代后宫女人凄凉命运和悲哀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美国电影《闻香识女人》,讲述一个因意外被炮弹炸瞎的军官,可以根据女性身上涂抹的香水判断出她的个人爱好、哪里人氏,甚至猜出她们的名字。
为什么?各味香水各色女人,香水由多种花草精心调制,如花有花语一样,香水也有她的“香语”。
出行配上适合心情的香水,是女人们的另一道风景。
而民国女神如林徽因、宋美龄等女子,被誉为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他们是另一种花——女人花。
花与女人息息相关,似乎男子只能“望花兴叹”了。
其实,花茶也可以作为男人们的福利之
一。
四月底的北方,阳光开始灼热,坐在阴凉的海棠树下写以上文字,这也是它沐浴我的馨香一刻。
西安日报社印刷厂承印地址:南三环辅道41号定价每月40.00元零售每份1.40元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