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担的故事,B42021/08/06

包子 2
星期五编辑:张英电话:82960393Email:sqrb2008@ 双塔 ◎李卫 你记住了那一代挖井的共产党人吗 请让我以一个中国宿迁宿城人一个中国共产党人的名义在2021年这个夏天的早晨问问你在我们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在诞生中国共产党的这艘红船闯过百年风浪之际在我们的国家昂首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前列之际在我们的火星探测器落脚火星之际 你记住了那一代开天辟地挖井的共产党人吗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证明共产主义是绞不死的共产主义你记住了那位北大教授李大钊吗你记住了他铁肩担当的道义妙手著就的文章吗你记住了他在旧中国黑暗里高高举起那燎原的火炬吗你记住了那熊熊燃烧火炬下铁锤挽手镰刀的中国共产党的党旗吗你记住了他为唤醒东方沉睡雄狮的震天怒吼吗你记住了他面对反动派的绞刑架时那决然的神情吗你记住了在他倒下的血泊中站立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那群革命者吗你记住了为摆脱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瓜分为抗击外来敌寇为推翻三座大山解放全中国而英勇奋斗的革命先驱吗 你记住了遵义会议吗你记住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吗你记住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两万五千里被围追堵截的长征吗你记住了井冈山的红旗延安窑洞的灯光吗你记住了方志敏在监狱里写出《可爱的中国》吗你记住了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杨靖宇在冰天雪地饥寒交迫中坚持斗争吗日军抓住他切开他的胃发现支撑英雄生命的竟然是草根棉絮豺狼日军怎能理解共产党人的信仰意志 你记住了在宿城战斗过的陈毅元帅吗你记住了宿城的朱瑞将军吗你记住了宿迁千万个参加淮海战役的英雄儿女吗 你记住了这些顶天立地的中国的脊梁吗这些人就是一代中国共产党的挖井人 昆仑泰山啊你会记住黄河长江啊你会记住万里长城啊你会记住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啊你会记住南来北往的人们啊你们记住了吗我恳请你一定要记住并让你的子子孙孙记住人民使用的这口水井是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木有本水有源万家灯火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你要扪心自问你有没有记住 我们宿城人民心有太阳紧跟共产党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淮海战役一马当先埋葬蒋家王朝迎来中国人民解放的曙光为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贡献力量 今天八十万宿城人民昂首阔步前进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奋勇争先敢试敢闯团结拼搏建设美丽宿城我们满怀信心把明天展望马陵山下洪泽湖畔宿城是一轮初生的太阳明天的宿城定会流金溢彩人民安康 扁担的故事◎莫云 林州境内的南太行山有两个灵魂,一个是红旗渠精神,一个是扁担精神。
在红旗渠培训班的小组讨论会上,我用几个“比较”作为发言提纲。
一是用水乡与山乡比较,林州山区过去是缺水成灾,我的家乡洪泽湖畔过去是水患成灾;二是用家乡的水利工程与林州的修渠工程比较,我们所挖的是泥土,红旗渠人所凿的是石头;三是用我当年使用的扁担与石板岩供销社的扁担比较,我的脚下是一马平川,他们却要翻山越岭。
挨过冻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吃过苦的人最知幸福的甘甜。
那天去扁担精神纪念馆的路上,我在揣摩纪念馆的场景同时,思绪却飞回到遥远的故乡,我想起了那根传家的扁担。
我高中毕业后回生产队劳动,算是回乡知青,那时与这个名词并列的还有插队知青,就是城镇户口下放的知识青年。
家乡是千里大平原,平时的农活是与土地打交道,不像林州农民是与山石打交道。
苏北人锄地用锄头,挖土用叉锨,挑担用的是扁担。
家乡有句俗语说“用海(相当于坏)扁担是能汉子,用海叉锨是熊汉子。
”就是说,挑担是力气活,挖土是技术活。
与林州供销人不同的是,我们挑担走的是土路,他们挑担走的是山路,有的地方甚至没有路。
父亲传给我的是一根桑木扁担,坚固而又柔软。
桑树和槐树是家乡土生土长的好木料,用桑木做成扁担,柔软省力有节奏感,挑起物体来还有舒服感。
就是那根桑木扁担,陪伴我近10年的体力劳动生涯,给了我艰难困苦,给了我生活的磨砺,也给了我人生的财富。
日子久了,人与扁 担也能产生感情,那种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后来考取了高校,父母亲也相继去世。
我告别了土地,也告别了患难与共的那根扁担。
扁担精神纪念馆在崇山峻岭之间,抬眼望去,四面是山,是造物主在这群山的怀抱里留下了一片微盆地。
智慧的石板岩人就在这片微小的盆地上建房居住,然后又建了楼房,后来又建成了今天的纪念馆。
身边还有一条山溪,站在桥上可以听到流水潺潺,让人虽有心远地偏之感,却也有心旷神怡之境。
所谓扁担纪念馆,实际上就是收藏了当年石板岩供销社艰苦创业的故事和实物。
160多件实物,加上480幅老照片,就组成了纪念馆的主体内容,再加上许多供销人的故事,就合成了整个纪念馆的灵魂。
一个人要有灵魂,一个国家要有灵魂,一个地方也要有灵魂;一个人有了灵魂才能有方向。
一个国家有了灵魂才能有希望,一个地方有了灵魂才能有传承。
这里还是闻名遐迩的红色教育基地与全国供销系统传统教育基地。
石板岩供销社创办于1946年7月,那时还属于解放区,之前叫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办人是尹兴德、郭有恒、李林洹等人。
几间旧茅草房,借来破庙里的一张旧供桌做柜台,加上1821元冀南票(当年边区货币),一个以地名为乳名的供销社就兴办起来了。
新中国建立以后,这里又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一根接力棒代代传承,办出了实效,办出了成绩,办出了名气,也办出了精神。
人民公社化那阵子,这里还没有纪念馆,只有一个全心全意为山民服务的供销 社,只有一面全国商业战线上的标兵红旗。
40年前,我们家乡有这样一个故事,听了让人感到好笑而又辛酸。
说的是一位公社的书记对一位做教师的亲戚说:好好干,我培养你当供销社营业员。
这个故事再现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当年在公社里最吃香的只有三个部门:一是供销社,二是粮管所,三是食品站,都与社员们的衣食吃用密切相关。
与家乡的供销社不同,石板岩人民公社的营业员没有享受到那种待遇,他们所享受到的,不是挑着担子翻山越岭,便是背着沉重的货物越岭翻山。
那时的火柴2分钱一盒,食盐1角4分钱一斤,煤油2角5分钱一斤,山民们分散在山山岭岭,要等着供销人送货上门,保证他们的生计,好让每一个村落都能飘起朝朝暮暮的炊烟。
石板岩镇地处林虑山大峡谷,全镇南北长60华里,宽9华里,最高海拔1400多米。
那是山区呀,那里没有平原上的路,有的只是羊肠小道,有的只是悬崖峭壁。
最险的是鲁班豁,上山要拐70个弯,下山要拐上百个弯。
当地有一首民谣,道出了其难其险:“抬头一缕天,低头乱石滩。
抬脚就上山,落脚尽沟坎。
”实实在在的故事,听了真让人心颤。
说的是佛爷庙凹村的桑国珍老汉,儿子刚结了婚。
父子俩腊月二十高高兴兴地到县城去买年货。
路上,父亲摔倒,儿子去拉,不幸双双跌下山谷中丧了命。
结果是,儿媳妇改了嫁,老伴哭瞎了双眼。
纪念馆的墙上醒目地写着一副对联:“俭是摇钱树,勤为聚宝盆。
”还有一句格言也挺好:“米,一粒粒能成石(dan);钱,一分分可上万。
”石板岩供销社的所有家业 都来自于两个字:勤俭。
纪念馆的第一部分的标题就是“一根扁担创家业”,第二部分的标题就是“一分一厘持家业”。
勤俭节约来自于一点一滴,对于供销人来说,一根针,一双鞋,一张信纸,一双袜子,一个饭碗,一个脸盆,它们的总和就是一个聚宝盆。
当年有首歌曲唱得好:“勤俭是咱们的传家宝,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不管是一粒米,还是一尺布,咱们都要用得巧。
”石板岩的扁担精神纪念馆在告诫人们:贪污是一种犯罪,浪费也是一种犯罪。
李林洹,这个石板岩土生土长的供销传人,他挑着货担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故事,在这里代代相传。
他也曾走上天安门国庆观礼台,在周恩来总理安排的1964年国宴上,他赠送的礼物就是一副铁肩膀。
石板岩镇的全国人大代表,还有“爬山虎”杨启祥,还有被称为“一颗螺丝钉”的郭全富。
不来到这崇山峻岭之中,我们真的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这样可亲可敬的一群人。
在纪念馆中,能被称为镇馆之宝的,还是那根两头系着红绸布的毛竹扁担。
红绸布象征着它的荣耀和珍贵。
我左看右看,怎么看都是亲切感与尊敬感倍增。
于是,我用手机隔着玻璃柜把它拍下来收藏。
革命战争年代,井冈山有朱德扁担的故事;今天的和平年代,太行山有供销人扁担的故事。
前者是创业,后者是守业,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大业就是这样的前呼后应、一脉相承的。
我用一颗敬仰之心,一遍遍地凝视那根毛竹扁担。
论长度它没有我当年那根桑木扁担长,但它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我那根桑木扁担比起这根毛竹扁担,要“短”了许多许多。
“八一”前夕,接到通知,让我去领取退役军人“光荣之家”的牌子。
名字核对之后,从一位工作人员手里接过牌子,虽早有耳闻,但心里还是觉得沉甸甸的。
1962年初,中印边境黑云压城,我大哥初中毕业就要报名参军,回家同父母亲商量。
父亲看着母亲怀里抱着的妹妹和身边站着的两个姐姐与我,不忍心让他走,母亲却说:“没有边境的安宁,哪有家里的安生。
”大哥入伍后,部队就开进中印反击战的前沿阵地。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家的儿女娘不疼?大哥在前方打仗,母亲彻夜难眠,思念儿子成病,常常半夜三更喊着“
一、二、
三、四”的口号往山头上跑。
春节临近,大队干部敲锣打鼓到我家,送来大哥立功喜报的同时,还在我家大门上挂了块“军属光荣”的油漆木牌。
往后,每年春节前夕,大队都要安排人给我家送来一块肉和一捆粉条;家里有什么事,大队总会“优先考虑,给予照顾”。
当兵光荣◎雨凡 说着说着,我已高中毕业,大门口“军属光荣”的牌子经风浸雨蚀,已斑驳褪色。
当看到天上的飞机就说是我大哥开的时,当兵也成了我的憧憬。
1974年底,我如愿穿上军装,背着背包步行三天后,被军车拉到军营。
一个儿,两个儿;一块牌子,两块牌子。
我无法想象父母是如何彻夜思念两个孩子的。
1979年初,当我写信告知家里要到中越边境打仗时,母亲带着二姐,怀里还抱着我未满周岁的侄女辗转千里到军营来给我送行,我看着母亲佝偻的身影、花白的头发、干枯的眼窝时,扑通一声跪到地下,只有以泪相还。
“孩儿不孝啊,母亲!” 要开赴前线了,军列上、军供站里,一路上全是“再见吧妈妈,再见吧妈妈,军号已吹响,钢枪已擦亮,行装已背好,部队要出发……”的歌声。
我无法想象母亲是如何离开驻地的,因为不等她离去,我已背上武器、扎上腰带,跨上了南下的军列。
与此同时,我大哥与所在部队也开进中苏边 境,在冰天雪地里修筑起工事,预防“苏修”百万陈兵从后门突袭。
我无法描写那炮声撕裂山头的轰鸣,无法描写那血雨腥风,我能从枪林弹雨中出来,再回到家乡陪伴父母亲就是莫大的幸运。
风萧萧兮湛水蓝,壮士有去也能还;中华儿女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从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凯旋后,我脱下绿军装,换上税务蓝,一干就是30年,为儿女操劳毕生的父母已长眠地下。
党的十八大把富国强军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军人受到了比以往更大的尊重。
“没有边境的安宁,哪有家里的安生”,想着母亲念叨了几十年的话,我借来冲击电钻,亲自动手把牌子固定在门口墙上,“光荣之家”香气氤氲,升腾起团团火焰。
我知道那是在告慰逝去的英烈,告慰远去的父母,告慰所有人,当兵真的光荣,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大碾盘在见证◎陈宏仁 如今,能见证宿北大战小蔡集穿插战那一夜的惨烈战况,见证宿迁人民对牺牲英烈们的敬仰,见证脚下这块土地所发生巨大变化的,是依旧静静地躺在宿北大战遗址公园西圩沟外的那块弹痕累累、浸透了烈士们斑斑血迹的大碾盘!仿佛在向人们警示,永远都不要忘记曾经在它身边发生过的历历往事。
宿北大战小蔡集穿插战,以大碾盘、及其蔡家地堡的攻防拼杀最为惨烈。
大碾盘,坐落在当时有十多户人家的蔡庄东头,距庄前大汪(汪方言:河)东头三十米左右,位置凸出,作为敌固守阵地的前沿支撑点,牢牢扼守通往庄内道路。
在大碾盘正北200米左右的蔡家,守敌设有地堡,为敌又一前沿支撑点,控制我穿插、兜击敌侧后的主要方向。
国民党守军的这两个支撑点,形成交叉火力,相互照应,给我山野二纵四旅十团穿插部队造成了极大伤亡。
敌十一师一一八旅在来龙庵被我九纵七十五团阻击回缩后,退守孙墩、小蔡集一线,旅部驻守蔡庄西北方向一里外的李大皮圩。
1946年12月16日午夜时分,小蔡集穿插战斗打响,夜幕下的小蔡集上空,枪声、炮声、喊杀声,震耳欲聋。
大碾盘上,火光四溅,血迹斑斑;蔡家地堡前的水沟里,填满了战士们的遗体;冲锋路上,前赴后继,尸横遍野。
我的老家陈庄,离小蔡集仅二里地,据当时为前线做军粮的奶奶讲,炊事员挑上去的煎饼、稀饭,几乎原封未动地都挑了回来!炊事员们放下挑担,嚎啕大哭,那种 悲痛欲绝、撕心裂肺的伤心,没有人能不流眼泪的。
北边陆庄康姓主人目睹一个连战士从他家出发,最后,只几个人撤了下来。
此战之惨烈,可见一斑。
宿北大战结束后,华野主力转战山东。
坚持敌后斗争的地方党组织立即组织干部、群众,就地挖了14个大坑,掩埋了连同附近牺牲后由支前民工转移而来的烈士遗体2100多具,其中最大的一个墓穴安葬600余人,为此,附近许多群众献出了自家的门板。
1950年,宿迁县人民政府开始在此建立小蔡集烈士陵园。
方圆几十里内的区乡机关干部、职工,中小学校师生以及附近群众,前来扫墓的人足有两三万人之多。
那时我尚未入学,有幸挤近前台聆听九纵老战士所作的战况报告,见证了当时的红旗招展,盛况空前。
1962年以后,小蔡集烈士陵园经数次扩建、改建,园区占地68亩,四周拉起了院墙、圩沟,内有烈士墓穴76座,纪念亭、墓道、墓碑、纪念馆、纪念碑,设施完善,配套齐全,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2017年12月,小蔡集烈士陵园,正式更名为宿北大战烈士陵园。
2019年,宿北大战烈士陵园扩建后,占地230亩,增设镌刻1143名牺牲烈士英名的纪念墙,并以宿北大战遗址公园对外开放。
是年,宿北大战遗址公园,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八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9月,退伍军人事务局开始接管宿北大战遗址公园。
2021年以来,前来吊唁 烈士、接受红色教育,以及观光旅游的团体、个人,一波接着一波,川流不息。
抗战胜利后,脚下这块英雄土地上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进行了土改、反顽、土复、支前,以及解放后的互助合作,初、高级社到人民公社,从此走上了集体化道路。
1958年,她以宽阔的胸襟,与作出巨大牺牲搬迁而来的骆马湖移民一道,改土治水,兴修水利,与贫困抗争、为富足奋斗。
1959年4月,骆马湖水流进了东北岗,从此吃水不再难。
1966年,开始大面积旱改水。
1980年,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从此告别了吃粮靠救济、烧草靠供应、生产靠贷款的“三靠”囧境。
1996年,原高圩村析出成立陵园村。
2014年,老耿陈村136户原住居民率先告别了土屋、草瓦,住上了二层楼房小别墅。
2017年6月,开始实施土地流转,启动稻虾套养项目。
2019年8月,陵园村更名为来龙镇白鹿湖社区。
是年,通过实施农房改善示范项目建设,第一期工程除12户居民保留原有风貌外,408户居民旧房改造翻新,实现了安居乐业梦。
2020年,白鹿湖社区实现整体脱贫。
2021年底,第二期工程又将有76户居民入住新居。
昔日的小蔡集,如今的白鹿湖社区,水清岸绿,田园风光,鸟语花香。
一切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
不久,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集旅游观光与红色教育于一体的美丽乡村,必将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日,网上 的一段小视频感 动着大家:7月24 日,河南新乡
面馆,一位参加 抗洪救灾的战士 前来买饭。
老板娘不但分文未要,还把店里所有的馒头和菜送给了这位战士,让他捎给其他战 这些 友吃。
她对这位战士说:“您为国家出力,您辛苦了,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诚挚的◎话语让人泪目。
赵因此,她被网友秀坡誉为“人美心善 餐饮老 的老板娘”。
7月22日,郑 州一饭店老板刘 板 ,! 磊拿出所有食材 包成包子,蒸熟后免费让过往的路人食用。
“我家 中 包子不卖,饿了 就拿,不要钱,不 够我再去做!”朴 实话语尽显河南 人豪爽、厚道本 色。
据了解,刘磊 家的包子店地势 高,没受多大影 响。
他看到附近 餐馆都关门了,可汪洋一片的大街上还 有人没地方吃饭,于是,本打算关门的 他决定做些包子送给大家吃。
“大雨无情,人有情。
从昨天晚上开 始,我们店已经接待了100多名避难者, 提供了免费的餐食,今天中午又给火车 站的旅客们送去了200份盒饭。
位卑未敢 忘忧国,郑州加油!”这是郑州一家火锅 店老板的朋友圈。
好一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在史无前 例的暴雨灾害面前,一个人能做的事情 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受灾的 人们。
无论是新乡“人美心善的老板 娘”,还是郑州包子店刘磊、火锅店老板 等,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着 人间大爱,温暖了人心,温暖了社会。

个包子,一碗烩面,一盒米饭,也许是微 不足道的,但从中可以折射出人性的光 辉,折射出城市的文明,折射出社会的 和谐。

灾更显大爱。
7月20日,知名餐饮 品牌巴奴捐款500万元用于救灾,海底 捞捐赠600万元物资援助灾区。
两家餐 饮企业都开放受灾地区所有门店,为 受灾居民免费提供食品、饮水等服务, 彰显大店风范和民族大义。
在河南这场抗灾的战役中,还有很 多倾力相助灾区的餐饮老板。
他们的表 现,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中!感谢、 感恩这些有爱心、有担当、有责任感的 餐饮老板,他们的无私援助、辛勤付出 必将深深地烙在人们心中,
也必将鼓 舞、激励着灾区人民自强自救,战胜灾 害,取得防汛抗灾的最终胜利!

标签: #阿胶 #扇贝 #写手 #特效 #图片 #在线视频 #凉皮 #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