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19日星期
六 A11 复星国际联席CEO、豫园股份董事长徐晓亮: 用好资本市场平台“投资+产业”双轮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王丽新刘会玲 “豫园”,上海的一张名片,400多年历史,网红旅游消费“打卡”胜地,众多标签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资本市场角色,即“中华商业第一股”。
作为与上交所同岁的新中国最早上市企业之
一,“豫园”可谓是中国资本市场30年砥砺前行的“活化石标本”。
30年,中国资本市场从最早沪市8只股票、深市5只股票,到现在合计超过4100家上市公司;同样的30年,从挂牌上市时一个很小的商场成长到现在的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从上市前总资产只有0.7亿元,发展到如今已超1100亿元,豫园股份搭上资本快车的30年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缩影。
在中国资本市场用30年时间走过海外资本市场百年道路之际,《证券日报》记者来到沪市“老八股”中唯一留下原汁原味老字号的“豫园”,与复星国际联席CEO、豫园股份董事长徐晓亮展开深度对话,试图一窥从400多年的豫园老城厢出发,历经三次重要选择两次更名的豫园股份,如何走上从0到1的破茧跨越,再到实现32亿元利润的“蝶变”之路。
撕下“老八股”小而美标签 可以说,“豫园”从“场”到“商”再到“股份”的三次转变,是战略布局的三次“进阶”,亦是业绩再上一个台阶的基石,而每一次转变都在资本市场有所动作。
在正式登陆资本市场的3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豫园商场为全市商业系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0年,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彼时股票名称是“豫园商场”。
这一年,豫园商场的总资产仅为0.7亿元,净利润不足2000万元。
“当时只是一个小商场,但除了‘场’,还有‘商’,这个时候豫园商场布局了很多产业,孵化了很多产品。
”徐晓亮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豫园商场在资本市场的诞生,是从0到1的跨越。
第一次更名是由重组推进的。
1992年,证监会成立,在相关领导的鼓励下,经过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批准,统一在上市公司“豫园商场”股份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豫园商城”。
“重组以后,募集的6.2亿元资金弥足珍贵,为豫园商城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商场到商城,豫园商城不再只是九曲桥和湖心亭,现在10万平方米的商业体就是那时开始建设的,如果当年没有资本市场这样一个平台,应该说豫园商城有想法,也没有办法。
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后,经过10年发展,豫园商城渐成气 候。
到了2002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豫园要启动混改,复星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持股20%),带来了机制的变化,豫园商城开始启动新的商业发展和产业布局。
这一年,豫园商城的总资产为30亿元,净利润不到1亿元。
第二次更名就是混改的结果。
2018年,是豫园股份的第三次蜕变。
这一年,豫园股份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
复星通过混改,注入了更多核心资产,从大股东变成实际控制人(复星持股比例接近70%)。
这一年,豫园股份的总资产达到了853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30亿元,恰好相当于复星入股公司时的总资产规模。
到了2020年,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1100亿元,实现“千亿元”跨越,豫园股份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这个阶段清晰了发展定位和客户群体,即围绕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也是在这个战略的基础上,豫园股份成为复星的‘快乐旗舰平台’。
”用徐晓亮的话说,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此时的豫园股份内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已经不是用一个“商场”“商城”可以展现它新的雄心与战略了,因此更名为“豫园股份”。
自此之后,豫园股份股份撕下了“老八股”小而美的标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1+1+1”发展战略 既然锚定“产业集团”,细分赛道投资就颇为关键。
据徐晓亮介绍,重组后,豫园股份制定了“1+1+1”发展战略。
第一个“1”,围绕家庭快乐消费产业,布局珠宝时尚、文化餐饮、文化食饮、汉辰表业、宠物、化妆品、中医健康、酒业等产业跑道;第二个“1”,城市产业地标板块,围绕金融、旅游、文化、健康、智慧等复星体系内的产业和产品建造城市载体,以产城融合模式发展;第三个“1”,做线上线下会员及服务平台,收购东家作为豫园股份线上入口,导入家庭用户会员,运营线上线下消费生态平台。
在产品IP领域,目前豫园股份旗下已拥有老庙、亚
一、松鹤楼、上海梨膏露、金徽酒、童涵春堂、AHA⁃VA、爱宠医生、海鸥表、东家等。
另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仅2019年至今,公司在珠宝、化妆品、酒业、宠物、手表等赛道,通过投资进一步拓宽了产业赛道,加大了产业深度。
“以前是‘投资+产业’平行双轮驱动,投资涉及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也有财务投资和参股投资。
”徐晓亮表示,现在则是“前后轮”驱动,主轮是产业运营,投资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做出好产品,把多品牌产业、产业链、线上线下做起来。
至于未来可选择的并购标的,徐晓亮称,“缺什么补什么,标的跟 我们有没有化学反应,豫园股份能否赋能它很重要,要产生乘数效应。
”徐晓亮坦言,这几年豫园股份在投资端明确了控股不参股,更不会财务投资。
因为就算二股东也是跟着“坐电梯”,不是强联系,控股则可以打通技术、渠道等,实现协同和赋能。
看上去由参股变控股,但背后逻辑及双轮的打法完全不一样了。
“前后轮”驱动的转变,还体现在机制上的融通。
徐晓亮表示,“在考核维度里有投资KPI要求,不是投了就结束了,投完要进行投后管理,形成‘投资+产业’两个轮子相互配合,确保生态协同。
” 追梦家庭快消产业集团 “豫园股份的发展有一条主线,最重要的是四个维度。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外看产品,内看组织,核心看机制,长期看文化。
” 在外看产品维度,“物理产品”“化学产品”和“生态产品”是豫园股份的三大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要有“质”还要有“量”。
徐晓亮表示,“首先要看产品的文化、IP、设计等各方面能否得到客户认可。
其次就是量,客户接受产品后所带来的数字的变化,也就是产品的成长性。
即你有多少有质有量的产品,消费者的满意度,产品消费者消费的增长速度,以及毛利增长空间。
” 仅有好产品还不够,能不能可持续,是否能在复星体系里产生化学生态,关键要看公司的组织结构。
在内看组织维度,徐晓亮认为,豫园股份的组织结构可谓“车马炮”都布局了。
合伙人形式是核心,包括集团层面的顶层合伙人,各个产业合伙人,以及品牌合伙人。
现在豫园股份有28位顶层合伙人,希望有一天可以达到100位,届时发展后劲就会更大。
人的背后又是什么?驱动组织 的核心,当然就是机制。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特别是今年豫园股份的管理机制得到了很大进化和突破。
一方面,抗疫期间引入了战时机制,每天有日会、日报,像打仗一样攻坚重要的难的工作;另一方面,有战役就有排名,一打仗就知道谁好谁差了,组织里哪些是可以打更大仗的将帅要及时晋升,同时也有比较灵活的换岗、轮岗、轮值换防。
在激励制度上,围绕短期、中期和中长期,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核心骨干持股计划,包括期权、限制性股票。
徐晓亮认为,“充分用好机制的功能,是对好产品、组织支撑的根本点。
豫园未来两年三年会怎样,这才是核心的。
” 看懂豫园股份,长期则要看文化。
在徐晓亮看来,“每一代豫园人的想法是会发生变化的,换一代人,可能又是另外的想法,一棒棒交下去,每次交棒,文化是传递下去的,如果文化能可持续传递下去,无论谁接这个接力棒,企业都是可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 “年轻的文化自信带来了国潮品牌兴起,中国动力升级带来的产城融合,以及这个时代下国内外产业的C2M(用工业化手段解决个性化的需求,用工业化的成本解决个性化支付的成本)是三股浪。
”徐晓亮称,豫园股份踏着文化红利、产城融合、产业C2M浪潮顺势布局,用数字来形容就是“1+2+7”,未来十年,“1+2”年的战略,后面滚动7年则会步入收获期,成为一家“引领中华文化复兴潮流,智造植根于中国的全球一流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
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经过30年发展,“豫园”已历经5代掌舵人,商场、商城时代已经远去,消费产业集团版图浮出水面。
从收入结构来看,多赛道业务在疫 情冲击下恢复速度较快。
截至2020年9月底,豫园股份营收为29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珠宝时尚占比56.1%、物业开发与销售占比34.3%。
天风证券做了一笔统计,截至目前,豫园股份营业网点共计3733家,珠宝时尚3222家(其中加盟店3009家),度假村2家,餐饮管理及服务61家(其中加盟店14家),医药43家(其中加盟店4家),文化食品饮料及商业121家,时尚表业260家(其中加盟店240家),化妆品24家。
长期关注豫园股份的天风证券分析师刘章明指出,公司珠宝时尚业务稳健增长,构建安全边际;物业开发与销售业务拓展新增长点;餐饮食品饮料业务高速增长,或成未来业绩新引擎。
综合预计,到2022年,公司净利润将升至约53亿元。
多赛道的布局,让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其“想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稍有困惑的同时,也更关注这只老牌股票焕发的新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至今,已有接近20家机构针对豫园股份发布近50份研报,并给予其买入、推荐或增持评级。
“如同当年BAT的发展一样,一路都有‘10万个为什么’或疑问。
当大家看清楚时,它已经是一匹白马了。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关注“豫园”的投资者是成倍增长的,多聚焦于战略布局的大方向,比如种子播在哪里,为什么播这些赛道,相互之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蓝图如何。
“结合资本市场,豫园股份会一直保持‘投资+产业’双轮驱动发展,不断用好资本市场平台创新融资手段,筹集低成本资金,保持健康的肌体,把更多子弹放在控股型投资中,收进来做产业运营。
”徐晓亮称,企业“行稳致远”这个“稳”,就是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 证券业三大开创性工作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李文 202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证券公司也迎来“而立之年”。
证券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30年,也是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30年。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广发控股(香港)总经理沈明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概括起来,我国证券业与资本市场一道,在过去30年间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一是推动非标资产的标准化;二是为风险定价;三是创设和提供金融产品和投融资工具。
非标资产标准化可解决五方面问题 总体而言,未上市企业属于非 标准资产。
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非标资产标准化的过程。
标准化资产可以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标准化资产可以对标同业资产定价,是市场化定价的基础。
同时,结合资本市场一系列制度安排,可降低交易过程中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交易的便捷性。
二是为企业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
资产的标准化,使得股权转让成为可能,增强了企业特别是企业股东所持资产的流动性。
通过新股发行和老股的交易转让,为企业开辟了除银行贷款外全新的直接融资渠道。
三是使风险让渡成为可能。
通过股权转让,可将同等份额的风险让渡给新的投资者,在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下,建立企业与投资者双赢的新生态。
风险让渡安排,也催化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助力国有企业改革。
标准化的股份交易价格,是衡量国有企业业绩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基础性作用。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落实国有资本管理基本制度。
五是提高国民经济的货币化水平。
区分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指标很多,货币化水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资产的标准化提高了原本不可交易或难以交易的资产的可交易性,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则拓展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为资产风险定价化解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沈明高认为,风险定价能力也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他表示:“风险定价,既是资本市场中资产定价的核心,也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键。
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风险定价还是一种专业能力,是资本市场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必备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 “资本市场发展的初衷,是为优质企业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优质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发展风险定价模式,增加高风险但潜在优质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其前提是资金成本与风险相匹配。
”沈明高总结称,“前者是解决融资贵的问题,后者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过去三十年,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风险定价机制,风险溢价概念也初步形成。
比如,在降低资金成本方面,货币政 策与资本市场的分工越来越明确。
在降低无风险成本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方面,货币政策起关键作用;在降低有风险成本方面,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日益完善。
“建制度、不干预和零容忍”的监管要求,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
改善上市主体的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企业信用评级,规范卖方研究服务等,都可以改善市场信心,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展望未来,沈明高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这条主线。
“过去30年,我国经济主要以赶超为主,资本市场往往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和对标物定价。
当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够追赶的目标越来越少,发现经济与产业升级的早期新机会,并为这样的机会进行合理定价,将是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因此,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定价的基础性作用就愈显得重要,这也是未来区别头部券商与一般券商的分水岭。
” 在去刚性兑付的时代,对风险定价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在于市场违约现象或直接挑战现有定价模式;机会在于部分企业的违约行为可以帮助市场矫正风险定价模型,为风险互换等新产业和新业务的创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推 动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和发展。
创设金融产品、投融资工具是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培育发展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和投资者管理风险,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
”沈明高表示,一般而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除了常规的金融产品外,企业和投资者还需要不同的投融资工具。
从国外市场经验来看,发展金融衍生产品,设立做市、做空机制等,都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在权益市场,经过过去三十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与新三板为代表的全国性多层次股票交易平台体系,为各类企业提供募股融资、发行可转债等服务,丰富了权益类投资产品。
在债券市场,国内的企业债与公司债市场经历了从早期企业自发筹资,到目前的集中化发行、交易与管理,已形成以银行间、银行柜台和交易所为主体的三大市场,成为企业筹措长期资金的重要渠道。
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强,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RQFII),到跨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项目(如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对形成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证券董事长冯鹤年: 资本市场需要强大的证券业 本报记者李文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是历届证券人上下求索、锐意创新的改革史。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茁壮成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中国最早一批证券公司成立。
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35家,总资产达8.57万亿元,净资产达2.24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达到11.23万亿元。
形成了头部大型综合性券商领跑,中小型、区域型券商特色化发展的行业格局,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已超33万人。
民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鹤年表示,建设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强大的证券行业。
在当前资本市场全面深改、加快对外开发的形势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窗口期,将是在新时代下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重要的战略机遇。
取得三方面跨越式发展 民生证券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之
一。
民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鹤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伴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和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专业机构,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防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证券业可以说是深自砥砺,笃定前行,在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 冯鹤年认为,证券业30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小到大”,行业规模实力得到大幅增长;二是从简单粗放到合规经营,行业生态得到大幅改善。
经过2004年到2007年三年的综合治理,行业一直以来历史遗留的风险彻底得到化解,促进了证券行业的规范发展,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的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监管规则体系逐步形成,强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三是从封闭到开放,行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牌照红利和靠天吃饭已经成为历史,投资业务已经连续四年成为行业收入占比最大的业务,行业已经实现轻资本的通道业务向重资本的主动管理业务逐步转变,单一的传统业务向涵盖创新业务、海外业务的多元化业务逐步转变,业务类型品种更加丰富。
随着资本市场深改的逐步推进,现在的证券行业也已经呈现出基于市场导向的全方位竞争态势。
同时,冯鹤年坦言:“当然,我们在回顾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行业的差距和不足。
我们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双创新经济上还是不足,行业整体发展与我们资本市场的地位不够匹配,与美国同业比不但体量太小,而且业务同质化未形成健康的发展格局,还是缺乏应对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足够实力和能力。
” 促进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科技等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资本市场承载经济双循环核心枢纽功能,也亟需高质量券商支持发展。
对此,冯鹤年表示:“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也有独特的优势,也一直扮演着给养新兴企业、孕育新经济模式、助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而建设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强大的证券行业,这也是我们所有证券从业者的目标。
在当前资本市场全面深改、加快对外开发的形势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窗口期,将是我们在新时代下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重要的战略机遇。
” 对于如何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促进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冯鹤年提出具体三项建议、措施。
一是对标国际先进,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
冯鹤年认为,首先是基于市场行为全力打造大体量、大格局、能创新的航母级综合类券商的同时,中小券商要结合自身优势,抓紧向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要打破行业同质化和底线竞争,构建出中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驰、拉扎德”+“嘉信理财”+“杰富瑞”有机组合,形成大型综合性券商、精品投行、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特色券商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次是要加强金融科技在行业内的全面应用和业务的融合度,尽快补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短板,研究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最后要持续优化业务模式,提升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内能够应对好金融开放新形势,对外要吸引高端国际人才,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行业的国际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强业务协同,实现全业务链协同发展。
注册制改革将重构证券公司业务生态,加速倒逼本土证券公司向现代化投资银行转变,增加各业务模块协同效应,形成有机整体,协同打造以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资本中介、资产管理等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全业务链协同和价值延伸,不断推动业务模式转型,拓宽证券公司的发展空间。
三是注重行业文化建设,坚持合规经营。
注册制下,证券行业更要落实好“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准绳。
时时刻刻将合规经营作为发展底线,建立完备的合规风控体系,强化道德风险管理,共同维护好行业生态,坚决杜绝发生系统性风险事件。
本版主编于德良责编刘斯会制作张玉萍E-mail:zmzx@电话010-83251785
六 A11 复星国际联席CEO、豫园股份董事长徐晓亮: 用好资本市场平台“投资+产业”双轮驱动发展 本报记者王丽新刘会玲 “豫园”,上海的一张名片,400多年历史,网红旅游消费“打卡”胜地,众多标签之外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资本市场角色,即“中华商业第一股”。
作为与上交所同岁的新中国最早上市企业之
一,“豫园”可谓是中国资本市场30年砥砺前行的“活化石标本”。
30年,中国资本市场从最早沪市8只股票、深市5只股票,到现在合计超过4100家上市公司;同样的30年,从挂牌上市时一个很小的商场成长到现在的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从上市前总资产只有0.7亿元,发展到如今已超1100亿元,豫园股份搭上资本快车的30年发展历程,就是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缩影。
在中国资本市场用30年时间走过海外资本市场百年道路之际,《证券日报》记者来到沪市“老八股”中唯一留下原汁原味老字号的“豫园”,与复星国际联席CEO、豫园股份董事长徐晓亮展开深度对话,试图一窥从400多年的豫园老城厢出发,历经三次重要选择两次更名的豫园股份,如何走上从0到1的破茧跨越,再到实现32亿元利润的“蝶变”之路。
撕下“老八股”小而美标签 可以说,“豫园”从“场”到“商”再到“股份”的三次转变,是战略布局的三次“进阶”,亦是业绩再上一个台阶的基石,而每一次转变都在资本市场有所动作。
在正式登陆资本市场的3年前,上海市委市政府批准豫园商场为全市商业系统第一家股份制企业;1990年,公司在上交所正式挂牌上市,彼时股票名称是“豫园商场”。
这一年,豫园商场的总资产仅为0.7亿元,净利润不足2000万元。
“当时只是一个小商场,但除了‘场’,还有‘商’,这个时候豫园商场布局了很多产业,孵化了很多产品。
”徐晓亮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豫园商场在资本市场的诞生,是从0到1的跨越。
第一次更名是由重组推进的。
1992年,证监会成立,在相关领导的鼓励下,经过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批准,统一在上市公司“豫园商场”股份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豫园商城”。
“重组以后,募集的6.2亿元资金弥足珍贵,为豫园商城带来了里程碑式的发展。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从商场到商城,豫园商城不再只是九曲桥和湖心亭,现在10万平方米的商业体就是那时开始建设的,如果当年没有资本市场这样一个平台,应该说豫园商城有想法,也没有办法。
在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后,经过10年发展,豫园商城渐成气 候。
到了2002年,上海市政府提出豫园要启动混改,复星成为第一大股东后(持股20%),带来了机制的变化,豫园商城开始启动新的商业发展和产业布局。
这一年,豫园商城的总资产为30亿元,净利润不到1亿元。
第二次更名就是混改的结果。
2018年,是豫园股份的第三次蜕变。
这一年,豫园股份完成了重大资产重组。
复星通过混改,注入了更多核心资产,从大股东变成实际控制人(复星持股比例接近70%)。
这一年,豫园股份的总资产达到了853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30亿元,恰好相当于复星入股公司时的总资产规模。
到了2020年,公司总资产已经达到1100亿元,实现“千亿元”跨越,豫园股份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
“这个阶段清晰了发展定位和客户群体,即围绕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也是在这个战略的基础上,豫园股份成为复星的‘快乐旗舰平台’。
”用徐晓亮的话说,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此时的豫园股份内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已经不是用一个“商场”“商城”可以展现它新的雄心与战略了,因此更名为“豫园股份”。
自此之后,豫园股份股份撕下了“老八股”小而美的标签,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
“1+1+1”发展战略 既然锚定“产业集团”,细分赛道投资就颇为关键。
据徐晓亮介绍,重组后,豫园股份制定了“1+1+1”发展战略。
第一个“1”,围绕家庭快乐消费产业,布局珠宝时尚、文化餐饮、文化食饮、汉辰表业、宠物、化妆品、中医健康、酒业等产业跑道;第二个“1”,城市产业地标板块,围绕金融、旅游、文化、健康、智慧等复星体系内的产业和产品建造城市载体,以产城融合模式发展;第三个“1”,做线上线下会员及服务平台,收购东家作为豫园股份线上入口,导入家庭用户会员,运营线上线下消费生态平台。
在产品IP领域,目前豫园股份旗下已拥有老庙、亚
一、松鹤楼、上海梨膏露、金徽酒、童涵春堂、AHA⁃VA、爱宠医生、海鸥表、东家等。
另据《证券日报》记者获悉,仅2019年至今,公司在珠宝、化妆品、酒业、宠物、手表等赛道,通过投资进一步拓宽了产业赛道,加大了产业深度。
“以前是‘投资+产业’平行双轮驱动,投资涉及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也有财务投资和参股投资。
”徐晓亮表示,现在则是“前后轮”驱动,主轮是产业运营,投资不是目的是手段,目的是做出好产品,把多品牌产业、产业链、线上线下做起来。
至于未来可选择的并购标的,徐晓亮称,“缺什么补什么,标的跟 我们有没有化学反应,豫园股份能否赋能它很重要,要产生乘数效应。
”徐晓亮坦言,这几年豫园股份在投资端明确了控股不参股,更不会财务投资。
因为就算二股东也是跟着“坐电梯”,不是强联系,控股则可以打通技术、渠道等,实现协同和赋能。
看上去由参股变控股,但背后逻辑及双轮的打法完全不一样了。
“前后轮”驱动的转变,还体现在机制上的融通。
徐晓亮表示,“在考核维度里有投资KPI要求,不是投了就结束了,投完要进行投后管理,形成‘投资+产业’两个轮子相互配合,确保生态协同。
” 追梦家庭快消产业集团 “豫园股份的发展有一条主线,最重要的是四个维度。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外看产品,内看组织,核心看机制,长期看文化。
” 在外看产品维度,“物理产品”“化学产品”和“生态产品”是豫园股份的三大产品,这些产品不仅要有“质”还要有“量”。
徐晓亮表示,“首先要看产品的文化、IP、设计等各方面能否得到客户认可。
其次就是量,客户接受产品后所带来的数字的变化,也就是产品的成长性。
即你有多少有质有量的产品,消费者的满意度,产品消费者消费的增长速度,以及毛利增长空间。
” 仅有好产品还不够,能不能可持续,是否能在复星体系里产生化学生态,关键要看公司的组织结构。
在内看组织维度,徐晓亮认为,豫园股份的组织结构可谓“车马炮”都布局了。
合伙人形式是核心,包括集团层面的顶层合伙人,各个产业合伙人,以及品牌合伙人。
现在豫园股份有28位顶层合伙人,希望有一天可以达到100位,届时发展后劲就会更大。
人的背后又是什么?驱动组织 的核心,当然就是机制。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特别是今年豫园股份的管理机制得到了很大进化和突破。
一方面,抗疫期间引入了战时机制,每天有日会、日报,像打仗一样攻坚重要的难的工作;另一方面,有战役就有排名,一打仗就知道谁好谁差了,组织里哪些是可以打更大仗的将帅要及时晋升,同时也有比较灵活的换岗、轮岗、轮值换防。
在激励制度上,围绕短期、中期和中长期,公司股东大会通过了核心骨干持股计划,包括期权、限制性股票。
徐晓亮认为,“充分用好机制的功能,是对好产品、组织支撑的根本点。
豫园未来两年三年会怎样,这才是核心的。
” 看懂豫园股份,长期则要看文化。
在徐晓亮看来,“每一代豫园人的想法是会发生变化的,换一代人,可能又是另外的想法,一棒棒交下去,每次交棒,文化是传递下去的,如果文化能可持续传递下去,无论谁接这个接力棒,企业都是可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 “年轻的文化自信带来了国潮品牌兴起,中国动力升级带来的产城融合,以及这个时代下国内外产业的C2M(用工业化手段解决个性化的需求,用工业化的成本解决个性化支付的成本)是三股浪。
”徐晓亮称,豫园股份踏着文化红利、产城融合、产业C2M浪潮顺势布局,用数字来形容就是“1+2+7”,未来十年,“1+2”年的战略,后面滚动7年则会步入收获期,成为一家“引领中华文化复兴潮流,智造植根于中国的全球一流家庭快乐消费产业集团”。
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经过30年发展,“豫园”已历经5代掌舵人,商场、商城时代已经远去,消费产业集团版图浮出水面。
从收入结构来看,多赛道业务在疫 情冲击下恢复速度较快。
截至2020年9月底,豫园股份营收为290亿元,同比增长5%;其中,珠宝时尚占比56.1%、物业开发与销售占比34.3%。
天风证券做了一笔统计,截至目前,豫园股份营业网点共计3733家,珠宝时尚3222家(其中加盟店3009家),度假村2家,餐饮管理及服务61家(其中加盟店14家),医药43家(其中加盟店4家),文化食品饮料及商业121家,时尚表业260家(其中加盟店240家),化妆品24家。
长期关注豫园股份的天风证券分析师刘章明指出,公司珠宝时尚业务稳健增长,构建安全边际;物业开发与销售业务拓展新增长点;餐饮食品饮料业务高速增长,或成未来业绩新引擎。
综合预计,到2022年,公司净利润将升至约53亿元。
多赛道的布局,让资本市场、投资者对其“想做什么、为什么做这些事”稍有困惑的同时,也更关注这只老牌股票焕发的新机。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2018年至今,已有接近20家机构针对豫园股份发布近50份研报,并给予其买入、推荐或增持评级。
“如同当年BAT的发展一样,一路都有‘10万个为什么’或疑问。
当大家看清楚时,它已经是一匹白马了。
”徐晓亮告诉《证券日报》记者,现在关注“豫园”的投资者是成倍增长的,多聚焦于战略布局的大方向,比如种子播在哪里,为什么播这些赛道,相互之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蓝图如何。
“结合资本市场,豫园股份会一直保持‘投资+产业’双轮驱动发展,不断用好资本市场平台创新融资手段,筹集低成本资金,保持健康的肌体,把更多子弹放在控股型投资中,收进来做产业运营。
”徐晓亮称,企业“行稳致远”这个“稳”,就是该快的快,该慢的慢。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 证券业三大开创性工作与资本市场一起成长 本报记者李文 2020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建立30周年,作为资本市场发展的见证者和重要参与者,证券公司也迎来“而立之年”。
证券行业自身转型升级的30年,也是助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30年。
广发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兼广发控股(香港)总经理沈明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概括起来,我国证券业与资本市场一道,在过去30年间主要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开创性工作:一是推动非标资产的标准化;二是为风险定价;三是创设和提供金融产品和投融资工具。
非标资产标准化可解决五方面问题 总体而言,未上市企业属于非 标准资产。
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非标资产标准化的过程。
标准化资产可以解决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标准化资产可以对标同业资产定价,是市场化定价的基础。
同时,结合资本市场一系列制度安排,可降低交易过程中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交易的便捷性。
二是为企业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
资产的标准化,使得股权转让成为可能,增强了企业特别是企业股东所持资产的流动性。
通过新股发行和老股的交易转让,为企业开辟了除银行贷款外全新的直接融资渠道。
三是使风险让渡成为可能。
通过股权转让,可将同等份额的风险让渡给新的投资者,在风险与收益对等的原则下,建立企业与投资者双赢的新生态。
风险让渡安排,也催化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为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新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是助力国有企业改革。
标准化的股份交易价格,是衡量国有企业业绩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国有企业改革具有基础性作用。
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助于改善国有企业治理结构,落实国有资本管理基本制度。
五是提高国民经济的货币化水平。
区分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的指标很多,货币化水平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资产的标准化提高了原本不可交易或难以交易的资产的可交易性,在金融领域的深化则拓展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为资产风险定价化解融资贵融资难问题 沈明高认为,风险定价能力也是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
他表示:“风险定价,既是资本市场中资产定价的核心,也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关键。
风险定价能力的提升,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改善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风险定价还是一种专业能力,是资本市场和券商等金融机构必备的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
” “资本市场发展的初衷,是为优质企业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降低优质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发展风险定价模式,增加高风险但潜在优质企业的资金可获得性,其前提是资金成本与风险相匹配。
”沈明高总结称,“前者是解决融资贵的问题,后者是解决融资难的问题”。
过去三十年,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风险定价机制,风险溢价概念也初步形成。
比如,在降低资金成本方面,货币政 策与资本市场的分工越来越明确。
在降低无风险成本和投资者风险偏好方面,货币政策起关键作用;在降低有风险成本方面,资本市场的制度设计和安排日益完善。
“建制度、不干预和零容忍”的监管要求,目的就是为了降低风险溢价和融资成本。
改善上市主体的治理结构,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完善企业信用评级,规范卖方研究服务等,都可以改善市场信心,提升资本市场的吸引力。
展望未来,沈明高表示,我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的发展,仍然离不开“提升风险定价能力”这条主线。
“过去30年,我国经济主要以赶超为主,资本市场往往可以参照国际经验和对标物定价。
当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够追赶的目标越来越少,发现经济与产业升级的早期新机会,并为这样的机会进行合理定价,将是我国资本市场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因此,发挥资本市场风险定价的基础性作用就愈显得重要,这也是未来区别头部券商与一般券商的分水岭。
” 在去刚性兑付的时代,对风险定价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挑战在于市场违约现象或直接挑战现有定价模式;机会在于部分企业的违约行为可以帮助市场矫正风险定价模型,为风险互换等新产业和新业务的创设和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推 动金融机构的差异化竞争和发展。
创设金融产品、投融资工具是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培育发展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和投资者管理风险,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
”沈明高表示,一般而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与之相匹配的金融产品,除了常规的金融产品外,企业和投资者还需要不同的投融资工具。
从国外市场经验来看,发展金融衍生产品,设立做市、做空机制等,都是资本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石。
在权益市场,经过过去三十年发展,我国已建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与新三板为代表的全国性多层次股票交易平台体系,为各类企业提供募股融资、发行可转债等服务,丰富了权益类投资产品。
在债券市场,国内的企业债与公司债市场经历了从早期企业自发筹资,到目前的集中化发行、交易与管理,已形成以银行间、银行柜台和交易所为主体的三大市场,成为企业筹措长期资金的重要渠道。
此外,我国资本市场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强,从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制度(QFII、RQFII),到跨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项目(如沪港通、深港通、沪伦通等),对形成跨境资金双向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生证券董事长冯鹤年: 资本市场需要强大的证券业 本报记者李文 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载波澜壮阔的发展史,也是历届证券人上下求索、锐意创新的改革史。
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证券公司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茁壮成长。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新中国最早一批证券公司成立。
经过30年的发展,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已经达到135家,总资产达8.57万亿元,净资产达2.24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达到11.23万亿元。
形成了头部大型综合性券商领跑,中小型、区域型券商特色化发展的行业格局,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已超33万人。
民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鹤年表示,建设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强大的证券行业。
在当前资本市场全面深改、加快对外开发的形势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窗口期,将是在新时代下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重要的战略机遇。
取得三方面跨越式发展 民生证券也是我国最早成立的证券公司之
一。
民生证券党委书记、董事长冯鹤年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伴随着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热潮和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作为资本市场最重要的专业机构,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防控金融风险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十多年来,证券业可以说是深自砥砺,笃定前行,在为实体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 冯鹤年认为,证券业30年来取得跨越式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小到大”,行业规模实力得到大幅增长;二是从简单粗放到合规经营,行业生态得到大幅改善。
经过2004年到2007年三年的综合治理,行业一直以来历史遗留的风险彻底得到化解,促进了证券行业的规范发展,推动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
与此同时,证券公司的监管法规制度逐步完善,监管规则体系逐步形成,强化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已经成为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石。
三是从封闭到开放,行业竞争力得到大幅提升。
牌照红利和靠天吃饭已经成为历史,投资业务已经连续四年成为行业收入占比最大的业务,行业已经实现轻资本的通道业务向重资本的主动管理业务逐步转变,单一的传统业务向涵盖创新业务、海外业务的多元化业务逐步转变,业务类型品种更加丰富。
随着资本市场深改的逐步推进,现在的证券行业也已经呈现出基于市场导向的全方位竞争态势。
同时,冯鹤年坦言:“当然,我们在回顾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行业的差距和不足。
我们在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双创新经济上还是不足,行业整体发展与我们资本市场的地位不够匹配,与美国同业比不但体量太小,而且业务同质化未形成健康的发展格局,还是缺乏应对和参与全球竞争的足够实力和能力。
” 促进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科技等领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资本市场承载经济双循环核心枢纽功能,也亟需高质量券商支持发展。
对此,冯鹤年表示:“我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重视资本市场和直接融资,资本市场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促进科技创新也有独特的优势,也一直扮演着给养新兴企业、孕育新经济模式、助力新产业发展的重要角色。
而建设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需要一个强大的证券行业,这也是我们所有证券从业者的目标。
在当前资本市场全面深改、加快对外开发的形势下,全面注册制改革的窗口期,将是我们在新时代下重塑行业发展新格局重要的战略机遇。
” 对于如何构建行业发展新格局,促进行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冯鹤年提出具体三项建议、措施。
一是对标国际先进,加快构建发展新格局。
冯鹤年认为,首先是基于市场行为全力打造大体量、大格局、能创新的航母级综合类券商的同时,中小券商要结合自身优势,抓紧向差异化、专业化、特色化发展。
要打破行业同质化和底线竞争,构建出中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美驰、拉扎德”+“嘉信理财”+“杰富瑞”有机组合,形成大型综合性券商、精品投行、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特色券商等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其次是要加强金融科技在行业内的全面应用和业务的融合度,尽快补足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短板,研究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最后要持续优化业务模式,提升专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对内能够应对好金融开放新形势,对外要吸引高端国际人才,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在全球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提升行业的国际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二是加强业务协同,实现全业务链协同发展。
注册制改革将重构证券公司业务生态,加速倒逼本土证券公司向现代化投资银行转变,增加各业务模块协同效应,形成有机整体,协同打造以风险投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资本中介、资产管理等为核心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全业务链协同和价值延伸,不断推动业务模式转型,拓宽证券公司的发展空间。
三是注重行业文化建设,坚持合规经营。
注册制下,证券行业更要落实好“合规、诚信、专业、稳健”的文化准绳。
时时刻刻将合规经营作为发展底线,建立完备的合规风控体系,强化道德风险管理,共同维护好行业生态,坚决杜绝发生系统性风险事件。
本版主编于德良责编刘斯会制作张玉萍E-mail:zmzx@电话010-83251785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标签: #cosco #cg #cartoon #cnn #cage #ofcourse是什么意思 #什么意思 #维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