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湖,微信三万步相当于多少公里

微信三万步 7
14城市周刊 2018年7月18日星期
武汉市青山区有一处见证城市生态文明回归的湖泊 “死而复生”戴家湖 本报记者郑明桥通讯员付光耀 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再变成垃圾堆,最终蝶变成一座美丽的公园——戴家湖的死死生生,成为城市发展理念逐步转变的缩影 南昌市西湖区探索社区自治新模式 减负增效走出“万能居委会”困局 本报记者刘兴 50年代一湖碧水,60年代一池煤灰,80年代一座“黑”山,本世纪初一堆垃圾……“百湖之城”武汉恐怕再难找出一个与青山区戴家湖相同命运的湖泊,它由湖变山,又由山变湖,再变成垃圾堆,最终蝶变成一座美丽的公园。
死死生生,悲喜交集。
戴家湖公园景色。
武汉青山区委书记苏霓斌说,戴家湖的演变轨迹,是我们发展理念逐步转变的缩影。
在那个“先生产后生活”的年代,曾经一切让位于工业生产。
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意识到永续发展的重要,生态文明建设就成了不二选择。
蝶变重生的湖泊 不久前,武汉市戴家湖公园园林绿化与生态修复项目被住建部评为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湖北省唯一入选项目。
从一池碧水到垃圾山,再到今天的生态公园,戴家湖的变迁折射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思路转变。
戴家湖公园园史馆居民讲解员胡昇作为青山区的老居民,对于戴家湖的历史非常了解:“1957年10岁的我跟着武钢父辈建设者的队伍踏上青山区的土地,现在已经60年了。
当时,在我们居住地不远的地方,发现一个美丽的大湖。
夏天,我们在这里游泳、钓鱼、捞虾子,那是
段非常美好的时光。
”之后,随着武钢的建设,为之配 套的青山热电厂正式投产,戴家湖成了青山热电厂的生产用地。
电厂每天产生1200吨粉煤灰,戴家湖从此成为电厂的贮灰场。
胡昇说:“10年过去,我们眼看 着这个湖被粉煤灰填平了,变成了一个大操场,很多小孩在上面踢足球。
又过了10年,逐渐堆积成一个约20米高的粉煤灰山,人们戏称戴家湖变成了戴家山。
” 戴家山的“崛起”害苦了附近几个村的居民:每有轻风拂过,灰借风势遮天蔽日,村民家中只能常年门窗紧闭;沉降的粉煤灰还污染了地下水,一些靠井吃水的村民用水成了大问题。
因为粉煤灰给周边居民造成的严重影响,青山热电厂从1998年开始给湖畔戴家村104户村民发放“灰贴”,直到2009年才停止。
随着武汉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市、区两级政府出台戴家湖公园建设规划,开始整治“黑山恶水”、恢复绿水青山。
2013年12月,青山区政府、市园林和林业局共同成立建设指挥部,总投资4.2亿元的戴家湖公园破土动工。
历经18个月的精雕细琢,戴家湖终于蝶变重生,成为一座综合性生态公园。
闹市最大的“绿肺” 戴家湖公园位于武汉城市环线与高铁交叉线上,绿化用地面积达50万平方米,水体面积4.67万平方米,植树3万余株,绿化率高达 熊琦摄91.8%,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1.8万吨、释放氧气1.2万吨、吸滞粉尘200余吨。
伴随着生态功能的修复,戴家湖再次成为宜居宜业之地,青宜居、青康居、天兴花园等多个小区相继在湖区周边落成,棚户区居民住进楼房,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童丽萍是土生土长的戴家湖人,爬过煤灰山、住过棚户区,现在是青宜居社区的文艺活动骨干,谈及戴家湖的污染,她记忆犹新“,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哪家要是晚上没关窗户,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灰可以当被子盖”。
现在,童丽萍每天带领社区居民到戴家湖公园锻炼,打鼓舞龙跳广场舞,戴家湖公园俨然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娱乐的天堂。
“早上晨练和晚上散步的人多了,环境改善了,我们非常幸福地生活在这里。
”童丽萍说。
“生态优先、以人为本”,戴家湖公园秉承这一设计理念,通过营造城市公园景观、城市运动空间、生态自然景观,建成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 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公共服务和防灾避险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使红钢城、工人村、青山镇地区的20多万居民不仅不再吃黑灰,还拥有了一个新的生态休闲娱乐区。
园内的运动休闲区通过规划布局各种运动、健身场地,将运动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态观赏区通过对自然景观和水体景观的营造,再现戴家湖碧波荡漾的美景;湿地游憩区通过对湿地特色景观的打造,满足游人运动、休闲、娱乐等多方面的活动需要。
在2015年9月举办的第十届中国(武汉)国际园林博览会上,戴家湖公园作为分会场广迎中外游客,展示着武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
生态回归的样本 近日,记者来到戴家湖公园,只见园内绿意葱茏,紫茵台、芳草园、时光道、工业记忆园、柳荫广场、湖心岛等景点各具特色。
公园入口处还保留了一截长约10米、高约2米的粉煤灰层断面——“灰土上的花园”,唤起人们对那段灰色历史的记忆。
利用废弃零件打造的《突破》《封存》《岁月》《力量》《历史的回音》5组雕塑,则充分体现了青山区工业历史文化特色。
为铭记过去,警示未来,在园史馆门口,武汉戴家湖公园管理处特意立下一块碑,记录了戴家湖47年的命运变迁。
碑文结尾写道:“47年间,戴家湖‘让湖便湖,叫山便山’的命运,终于画上句号。
‘扭曲’自然是葬送人类的明天。
今天,我们立碑记录武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这段‘弯路’,只为:永远不再出现这种伤害!” “过去为了发展,我们牺牲了戴家湖。
现在同样是为了发展,我们要找回戴家湖。
”青山区相关负责人说,工业城区的转型发展,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再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据介绍,青山区还将建戴家湖公园二期,范围为戴家湖公园以南、建设十路以东、三环线以西、冶金大道以北,建设面积约24万平方米。
二期建设将注重城市生态修复,并致力于为市民提供休闲放松的绿地空间。
戴家湖公园二期建成后,与戴家湖公园一期将共同形成武汉市最大的城市公园。
同时,作为武汉高铁交通线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武汉市的门户公园,见证青山区从工业重镇到园林城区,再到青山绿水公园城的发展变迁。
深圳罗湖区将通过河景联通绿道、串联公园 打造亲水“城市会客厅” 本报记者杨阳腾 深圳市罗湖区依水而建,水绕城而行,穿城而过,水系非常发达,素有“一半山水一半城”之称。
据罗湖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局长孔德斌介绍,罗湖不仅拥有深港居民的“水缸”深圳水库,还有著名的“四湖”——仙湖、洪湖、东湖、银湖。
全区有总长超过76公里的21条大小河流,深圳河作为干流,还有布吉河、莲塘河、深圳水库排洪河三条一级支流,以及其他17条二级支流。
记者从罗湖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了解到,罗湖计划2018年全面完成地下管网改造、2020年全区所有河流水质达到Ⅴ类标准、六大河流打造“一河一景”。
未来罗湖将通过河景联通绿道、串联公园、聚集城市,形成公园河道一体的休闲圈,打造亲水“城市会客厅”。
“打造一河一景的目的在于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还水于民,让居民有更多休闲去处。
”孔德斌表示“,一河一景”可以将河道与慢行道、公园、水库、山脉相连,形成完整的绿色闭环。
然而,城市的发展曾经给罗湖的河流造成严重伤害。
以布吉河为例,孔德斌介绍,当年的布吉河水清岸 绿,水中鱼虾成群,岸上鸟语花香。
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前几年布吉河水已经变成黑色,还散发出阵阵臭味。
为消灭黑臭水体,近年来罗湖区坚持多措并举,持续加大治理力度。
目前布吉河正在逐步恢复昔日的靓丽。
孔德斌表示,通过更新改造,布吉河将建成集文化、休闲、商业、生态等功能于一体的黄金水岸。
未来,布吉河还将结合两岸产业格局,依托特色商圈,将沿岸打造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轴线,成为深圳中轴线上的亲水“城市会客厅”。
“建设河景的前提是打赢治水攻坚战。
”孔德斌说,当前,罗湖仍面临雨污分流不完全、地下管网建设不完整、污水处理能力不足、污染源难以消除等难点。
治水首先要摸清家底。
目前,罗湖有商业和住宅小区1326个、城中村42个、集贸市场29个、垃圾中转站54个;市政雨污管网总长度919.94公里,其中污水管网长度380.12公里。
自2014年罗湖区着手推进雨污分流以来,已累计完成排水达标创建小区1269个,完成5个城中村雨污 分流改造,预计将在今年底完成全部小区和城中村雨污分流的建设工作。
为避免重复开挖,罗湖区在推进雨污分流的同时,推进排污水和供优水“双改同步”,加快优质饮用水入户,实施优质饮用水改造小区273个,未来3年还将改造511个小区。
在污水处理方面,罗湖区针对现有的罗芳污水厂以及滨河污水厂着手实施提标扩容改造。
其中,罗芳污水厂4月底已完成提标扩容,处理能力由原来的每天35万吨提高到40万吨。
此外,正在建设的洪湖水质净化厂,采用“全地下式”设计和“全封闭式”臭气收集,建成后上面将建成公园景观,预计明年年中投入使用。
治水提质更要管好护好。
孔德斌介绍,一方面,罗湖着力将全区21条大小河流,区管的6个泵站以及8个水库全部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纳入专业管养,并委托专业机构对4500个关键雨水井开展定期巡查,通过溯源进行整治,确保污水不入河。
另一方面,罗湖以“河长制”促进“河长治”,通过任命52名河长,构建 六级河长机制、巡管监测机制、水岸联动整治机制、智慧水务协同机制、 开门治水互动机制“五个机制”,打造河长协同治水体系。
据孔德斌介绍,2017年,河长巡河3000多次,深圳河、布吉河罗湖沿岸市民满意度超过90%。
“环境的保护、河景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需要各部门的协同,更需要广大居民积极参与。
”孔德斌表示,为了强化河长制,罗湖区还把河长制延伸到民间。
首家志愿河长服务基地在罗湖绿道U站落成,聘请了47位志愿河长。
自民间河长办公室成立以来,已巡河800多次。
为吸引更多群众参与,今年上半年,罗湖区组织了“大手拉小手,护河益起行”“与河为邻,河你同行”“美丽罗湖我是行动者”等多项环境保护和治水提质主题活动,以期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如今,罗湖六条河景的建设已经逐步展开。
河景建成后不仅将形成步道、河道、绿道、廊道四道联通的慢行系统,形成公园河道一体的休闲圈,还将串联罗湖的一河六圈三带,联通罗湖各大商圈,连接城区各大功能板块,成为亲水“城市会客厅”。
南昌市西湖区十字街街道莱茵半岛社区居民在社区改造的小公园商量 文明养狗事宜。
刘兴摄 开完“小区圆桌会”,小区“长”出了200多个电动车停车位,并安装了集中充电装置;在充分调动社区居民主动参与社区自治工作后,困扰小区居民多年的环境杂乱、偷盗频发等一系列“老难题”迎刃而解……日前,南昌市西湖区澳利雅苑居民姚木华高兴地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他们小区的新气象离不开居民自治这一模式。
“居民自己的事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做好。
”姚木华感慨地说。
减负:从“对上负责”到“对下服务” 西湖区是位于南昌市中心、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区域内80%以上的小区是建筑年代较为久远的老旧社区。
“相比新城区,老城区的社区治理面临很多难点。
”西湖区民政局局长张武松表示,房屋及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严重、居民楼进入“问题期”,老城区居民社区不同程度存在没有专业物业或物业公司管理服务不到位的情况……这些因素让社区治理工作更加繁重。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长期以来,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自治组织却承担了大量政府行政职能,上级单位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居委会落实,如组织评选、开展各类检查、提交报表等,居委会总体上处于疲于应付“上级”的状态。
西湖区委书记梅茂发表示,满足社区民众的需求才是居委会的第一职责,“万能居委会”“社区万能章”这些问题必须逐个破解。
要“眼光朝下”引领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进一步增强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构建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推动社区治理从理念到实践创新,夯实西湖区百姓安居乐业的基石。
梅茂发介绍,在体制机制上,西湖区成立以区领导为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的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对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进行明确和责任分解;在政府职能转变方面,建立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扶持、专业支撑、项目运作”为特色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联动服务机制,制定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项目清单,从政府下单转变为百姓点单、社会组织接单、政府买单的社会服务新模式。
“把我们从超负荷行政工作中解放出来,才有更多的时间走近居 民,了解他们的真实需求。
”西湖区抚生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工作站站长秦莹说“,减负”之后,社区实现了从“对上负责”到“对下服务”的转变,社区以“小区圆桌会”为载体,团结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相关单位、“两代表一委员”等共同参与小区事务管理,解决了选聘物业公司、问题电梯维修、二次供水等一系列“老难题”。
增效:从“坐等靠要”到“自治共享” 社区治理的成效好坏,直接影响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西湖区在做好退出部分职能的同时,还以居民自治为突破口,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工作,推行“民事民决民办”。
“社区自治程度的提升、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完善,将在无形中增加很多‘社区工作者’,有利于社区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互动。
”西湖区区长黄小燕说,这里的居民老年人居多,在“居民领袖”带领下,老人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凝聚力也越来越强。
下塘塍上87号楼是开放式小区,一直以来没有物业管理。
“我们社区召集该小区的党小组成员、楼栋长和单元长成立楼院自治委员会,设立议事平台,依靠居民力量解决难题。
”下塘塍上社区居委会主任徐娟说。
位于西湖区的莱茵半岛小区,过去由于安保设施落后、安保人员配备不足,偷盗案件量曾高居南昌市小区前三名。
小区居委会面对管理矛盾,探索实行完全自治,组建了党员牵头的新一届业委会。
利用线上社区“微信公众平台”以及线下“圆桌会”收集居民意见,上报“居民议事厅”讨论,列出清单并制定解决方案。
“运行两年多来,莱茵半岛小区由原来的偷盗猖獗转变为公安部门表彰的安全小区,由原来的卫生脏乱差转变为环境优美小区。
”莱茵半岛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邓赟说。
“居民参与社区治理,是实现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下一步,西湖区将在全区探索社区自治与共治。
”黄小燕说,通过社区自治,社区实现了从“坐等靠要”到“自治共享”,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通过广聚民智、广借民力,带动社区治理呈现新气象。
书香伴假日 许多小读者在海南省图书馆看书。
暑假期间,许多家长带着孩子来到海南省图书馆读书、学习,在这里度过充实的假日时光。
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标签: #零钱 #网站 #多少钱 #投诉电话 #用了 #一万 #最多 #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