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坚之年,2017年9月11日

网络版 4
星期一主编刘依佳美编张铭伟值班主任苗卫国 A18~A21 ■话题 我的中坚之年 □王清铭 “布兰登筋疲力尽。
……凌晨三点,他会被焦虑的噩梦惊醒,梦里二十三岁的大学毕业生都能完成他所有的工作,并且只要他一半的工资。
” “阿曼达四十岁了。
她在Instagram上发布的照片每张都使用了很多滤镜,并把自己的照片修得光彩照人……” 上述文字,选自最近在文青圈里悄悄流行一套书《可怕的中年》。
这套由英国两位作家贾森·黑兹利和乔尔·莫里斯写的书,自我定位为“一套献给各种已经中年、接近中年、害怕中年、自以为不是中年人的自救指南”,将成年人世界中那些鸡毛蒜皮的囧事汇总起来,分门别类制作成关于“如何搞砸约会“”如何假装没喝醉“”如何假装年轻“”如何假装小众“”如何假装超脱“”如何假装好爸爸”“如何假装好妈妈”等10本小册子,让你看过之后不禁翻着白眼笑到飙泪,然后就会陷入深深的恐慌:难道我们的中年就是这个样子? 这套书,配合着“装着枸杞的保温杯”、白衬衫、90后“中年危机”(联合国对于“青年”的定义为15~24周岁,所以1992年出生的人如今也开始步入中年咯)等话题,成为近来网络上迅速升温的一批公共话题。
那么,中年人是什么样子?在前不久上了热搜的环球时报英文版街头采访中,“00后”“、10后”是如此素描“中年人”的———“小时候听老师的话,毕业了听领导的话,结婚了听孩子的话。
”“大多数80后、90后闲着没事儿就看手机……”“妈妈喜欢看《古剑奇谭》、《琅琊榜》《、继承人》,我觉得追剧好土啊。
”……对于“如何面对中年”,名人们是这么说的:蔡康永说:越早进入中年,人生的紧迫感就越强。
马东说:我的人生里没有“中间”的“中”的中年,只有“终结”的“终”的终年。
罗振宇说:看不惯年轻人的那一刻你就变成了中年人。
看起来是不是很有道理?可我们要面对的“中年”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是在什么时候,你觉得你“中年”了?你的中年又是个什么状态?本期争鸣,请听他们的“中年说”。
刘依佳 去参加一个文学颁奖会,会议在当地一家名头很大的酒店里举行。
我下公交车后,走一段路到酒店。
舍不得打的,虽然车费不贵。
在酒店广场上看见一个大红布条广告,上面写着“温泉足浴推拿SPA”。
问题来了“,SPA”是什么?求问万能的朋友圈,结果从“赛跑啊“”水平啊”一直到“山炮啊”,被一些年轻人百般嘲笑。
在会场上,我喝着保温杯泡的枸杞水,禁不住浮想联翩: 我不知“SPA”,是不到大酒店消费;不到酒店消费,是我的背上还驮着沉重的房贷,肩上扛着整个家庭的重担,日常生活中每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
西班牙的《世界报》曾说高房价是青年人的诗和远方,其实从买房的那一刻起,很多人的生活只有“苟且”,换一个中性词就是“忍辱负重”。
也就是从这一刻起,不管你手中是否端着泡枸杞的保温杯,你的“中年危机”就来临了。
十年前我就写过一篇题为《中年》的文章,当时有一位跟我年纪差不多的同事突发脑溢血去世,留下佝偻的父母和年幼的儿女。
他的乡下父母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他妻子没有固定的工作,很难撑起家庭重担,生活的风浪几乎打翻这条家庭之舟。
今年我刚五十岁的二哥也患脑溢血,几乎丧失劳动力,赡养八十岁上下的乡下父母的责任都落在我的肩头。
中年人的生活远比文章沉重,但我还是想说,我所理解的中年,是生命中的中坚之年,是社会和家庭的中流砥柱之年。
所谓中年危机,就是意识到中年可能沉沦的危险,重新抖擞精神,捕捉生命再度沉重起飞 的机会。
危机,就是“危”险之中潜藏着“机”会。
中年是苏轼所说的“老夫聊发少年狂”,依旧充满激情,带着日子“千骑卷平冈”;中年是蒋捷的“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但仍然作为一只孤单的雁,翱翔于秋天的天空;中年是作家董桥所说的“只会感慨不会感动的年龄;只有哀愁没有愤怒的年龄”,但在感慨和哀愁之后依旧脚踏实地地前行,尽管步履有点蹒跚。
以前读莫怀戚的《散步》,印象最深的就是写到作者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作者感慨:“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我觉得作者这几句话非常准确地概括了中年人的生活境遇。
我已中年,但在中年的“危险”中继续捕捉振作飞翔的机会。
生活的担子在不经意间全部压在我的肩上,年老父母的期望和年幼女儿的懵懂,仿佛背道而驰的两条线,但我要将它们连接起来。
生活像一团麻,那是以前歌里唱的,但我现在要理出头绪来。
中年,或许会丧失自己,但生活的一切痕迹都是心灵的投影。
不为赋新词强说愁,不是说中年生活缺少诗意。
中年是辛弃疾说的“却道天凉好个秋”的年龄,却也应是苏东坡所写的那样“: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我希望我的中年是“中坚之年”。
它是社会躯体上的脊梁和家中的顶梁柱,是一座巍峨的山,一片壮阔的海,一阕激越的交响乐,或一尊雄健的石雕。
“中年”的缺失让人变得鲁莽 □宋晨希 大约2005年,SHE唱过一首歌叫《不想长大》,歌词里面有一句是“长大后世界就没童话”。
那个时候,网络还没有像如今这样发达,人们对于中年还是完全以年龄来划分的。
当网络兴起,尤其是微博、微信和自媒体普及之后,天地仿佛换了颜色,几千年人们的生活习惯彻底改变,人们对年龄层的认知开始变化。
根据法国学者菲利浦·阿里埃斯在《儿童的世纪》里所揭示的,在西方启蒙运动以前,世界上根本没有儿童的概念,每一个小孩生下来就被当作成人来看待。
因为成年意味着责任,需要为自己的家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大量新的知识产生,以及启蒙运动时期,卢梭写出《爱弥儿》呼吁发展儿童的天性之后,童年才真正登上历史舞台,与中年截然区分。
所以,人们对于童年的认知历史不过才200年而已。
此后,随着现代化理念的普及,全球化不断地深入,一个人所需要具备的知识不断增多,再加上寿命的延长,人们才需要利用十几年的时间,让孩子专心学习知识,儿童成了单纯的消费群体。
于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时期,开始受到被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中年人艳羡,儿童也承载了中年人对美好希望的想象。
当自媒体兴起之后,以前世界发声渠道因被中年人把持而无法发声的情况得到了逆转,所有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社会开始向儿童化转变:不论是人们聊天时所使用的“么么”“、宝宝心里苦”,还是现在大量漫画式 的表情包,都是在把成年人还原到儿童时期。
因为只有在儿童时期,人们才能暂时忘了中年人肩膀上所肩负的责任,才能把这些压力缓解。
这其实导致人们的“心智成熟期”不断延后。
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的,中年所代表的理性与成熟也逐渐丧失。
由此“,中年”变成了人们反感的词汇,人们见到一位中年人,互相寒暄的时候,往往都会说“你看起来真年轻”,这背后的潜意识是人们对“中年”的不认同。
美国作家苏珊·奈曼在《为什么长大》一书里,对上述情形表示了深深地担忧,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在潜意识里把自己当作孩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跟孩子一样,变得鲁莽,做事不计后果。
当然,有些时候,当这些鲁莽的行为只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我们会视为洒脱,可当与别人起了冲突,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比如,现在很多人一言不合就会不顾后果地大打出手甚至做一些极端的事情。
古代人对于时间的体认往往都是连续的,他们每一个年龄段都要承受那个年龄段该有的责任,你如果20多岁,还卖萌,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是神经病或者不正经。
可现在,你可能上一刻还一本正经地跟领导汇报工作,但下一秒却在微信群里发几张幼稚的图片表达对领导的不满。
人们不停地变换自己的年龄,中年和童年也成了你同时具备的两种特质。
没办法,社会发展到了这一步,现实的就是合理的,但正如很多左派思想家所说的,这其实也是现代社会对人们的“异化”。
不是生理的青春不再而是心理的缴械投降 □豆达 中年危机,是最近的热门语境。
昔日反叛到不可一世的摇滚青年,如今却跟保温杯同框,居然也开始养生了!今昔之间的对比,引起了网友对所谓“中年危机”的集体共鸣。
当事人一脸无辜“:老婆,你给我买的保温杯怎么突然就火了?” 与此同时,微博一个话题也上了热搜“。
18岁的袁咏仪有多漂亮?”点进去一看,是一段袁咏仪当年参加选美比赛的视频,美过今天的各种一姐。
看了看她此刻的微博,孩子刚开学不久,中年袁咏仪正在和朋友们一起迎接46岁生日,一脸素颜,欣喜于收到了LV的一个包。
你看,无论是不可一世的摇滚青年还是不可方物的香港小姐,终究人到中年,何况你我? 卖笑中年,人生的五味陈杂,非得到你把脚迈进去才能体会其中一
二。
经历过爱人与人渣,工作换过几茬,亲人走了,亲人又来,体会过温暖,也咽下了背叛……不再觉得有什么是天大的惊喜,也不觉得什么是灭顶之殇。
蔡康永说“:越早进入中年,人生的紧迫感就越强。
”这些集中到一点,那就是觉得忙。
而心亡,或许是中年的写照。
相比较而言,面对中年,我倒是发现身边很多人启动了不同的应对机制。
“长江以南地区最爱老公的女人”A女士,再也不谈情了,她现在只谈怎么赚钱以及怎么花钱。
张先生王先生李先生赵先生……各种先生都开始暴瘦,瘦得好像换了一个人,时间的年轮倒退了10圈。
中年危机,绝非你一个人的矫情。
最近我朋友圈的很多中年女性都收了这样一套书———《可怕的中年》,作者是两位英国国宝级鬼马作家,十本小书,复古风,冷吐槽,将中年人的真相扒开给你看,告诉你如何在中年假装好丈夫、假装好妻子、假装年轻、假装没喝醉……一想到谁也不比谁好过,全世界都是这样,心里也就释然了。
生活在当下,何止中年有危机?小朋友3岁已开始有起跑线危机。
你今年25岁,在遭遇中年危机之前,您的好友“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已上线。
但相反,有人40岁已死。
也有人50岁创业、60岁登山、70岁学画画、80岁旅行……一切都是概念,中年危机不是生理上的青春不再,而是心理上的缴械投降。
我的朋友F小姐说,我得坚持喝冰美式,这是青春最后的倔强,也是人到中年微小的坚持。
《夕拾》周刊投稿邮箱:bdrenwen@

标签: #网络推广 #英语 #网站推广 #网络 #待遇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贷款 #网络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