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22年5月31日星期
二 电话/82828110 烟雨楼 E-mail/hzaprilday@编辑/许金艳 版式/马赵琴 校对/吴雨阳 南湖新闻 ※声音 可爱和女人 ■醉鲤子 嘉兴历史上,有两个女人,堪称可爱。
从词源追索,这里可爱的意思是“值得敬爱”。
第一个是朱买臣的老婆崔氏。
她应该是嘉兴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提出离婚的女人:“朱买臣守贫读书,其妻崔氏,逼朱休妻,改嫁张木匠。
”朱买臣暗示她:我将来会出人头地,你跟着我,可以享荣华富贵。
离开我,你可不要后悔。
崔氏不为所动。
她是“活在当下”的具有“被讨厌的勇气”的第一人。
在我眼里,崔氏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可爱在她生命的觉醒。
与其跟着一个整天佶屈聱牙的酸儒挨饿受冻,还不如和张木匠有饭吃。
活着比幻想更真实。
她和张木匠也许更有共同语言,跟一个木匠说菜根香布衣暖不甜蜜吗?她比法国的包法利夫人早上几百年。
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夫权社会”里,她追求生命自由的觉醒意义非凡。
不过,世人把她埋在“羞墓”里。
覆水难收的故事里,说她走回头路,那是后世为了圆知识分子的面皮,编的。
还有一位,就是苏小小了。
苏小小墓,有说在杭州西湖边,嘉兴人说在嘉兴。
为什么一个风尘女子的墓地之争会推演几个世纪?有一回,我为此问嘉兴范笑我老师,范老师淡淡说: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在那样的年代,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有几人?只有苏小小。
简直醍醐灌顶。
苏小小,史料上并无记载,可她一直是文人们的精神偶像和文化想象的原因,应该就在她这样一个风尘女子,跳出樊笼、挣脱世俗桎梏,和一个社会精英并起并坐的勇气。
在她和一个有青骢马的青年才俊之间自觉的“精神平等”。
苏小小的诗句,几百年以后,英国作家夏绿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表述:“上帝如果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
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苏小小是可爱的。
追溯起来,可爱一词,在白话文之前,并不是一个高频词语,而且,还是“可怜”这个词诸多义项中的其中一个,比如《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解释为“可爱”。
国学大师海宁人王国维在七言诗《晓步》中有写: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和白居易“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都是“冬日可爱”这个成语的演化。
东瀛日本的“可爱文化”倒是走得又远又广,“卡哇伊”深入人心。
日本学者四方田犬彦在《什么是可爱》一文中给“可爱”从美学的角度下定义:对小的、脆弱的、需要他人保护的事物产生的情感,渐渐由人推己,萌生媚态。
在这之前,可爱表示是天真的、孩童般的,包含着甜美、无辜、纯真、简单、坦率、温柔、脆弱、软弱,缺乏经验的社会行为和生理上的外表。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可爱”有单方面在形象的“吸引”演变成双向的情感互动和双向的“爱的姿态”。
最近网络上刘畊宏和妻子王婉霏就体现这样的“可爱文化”。
夫妻之间可爱的互动,变成向观众“取媚”的可爱举动。
很明显的,可爱不是孤立的被动的,可爱如正、负电离子碰撞迸发的美的情感力量。
所以,女人,你是可爱的。
如果你不可爱,那是没有遇对人。
※美好 看,轮滑少年 ■蒋利鸿 吃罢晚饭,我经常步行到一公里外的市民广场,名为减肥,实为散心。
市民广场视野开阔,环境优美,还有美妙的音乐喷泉,但对我来说,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可以看众多的轮滑少年。
市民广场以音乐喷泉为中心,有东西两侧偌大的花岗岩地面,到傍晚,皆是上戴头盔,下穿轮鞋,手腕、手肘、膝盖扣着护具的少年在练习轮滑。
他们衣着鲜艳、朝气蓬勃,显出无限的生机,着实让人羡慕,时常让年近六旬的我生出感慨:年轻真好,年少则更好。
看后,仿佛自己也年轻了一点。
遥想我少时,寒风乍起,老师让我们身穿各色明艳的运动衣,到市体育场参加班际小足球比赛。
记得有一次,我方黄衣,对方红衣,阳光下,双方都显得格外精神、分外耀眼,球踢得其实并不怎样,但围观的人不少,其中不乏老人。
球场休息时,我悄悄地问他们,你们怎么喜欢看小孩踢球?一个白胡子老人朗声回答:天冷了,可是看到你们奔跑踢球会心里暖和;我老了,但是看到你们朝气蓬勃会变得年轻。
这话我当时不理解,觉得这老人多少有点矫情。
如今才知,这老人并不矫情,而是一个人必然的情感。
轮滑少年有男有女,有大有小,小的,走路还不利索,轮滑更是勉强,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艰难地滑行;大的有十岁出头,那倒是风华正茂,滑起来风驰电掣,眼见他们过来,可一拐弯,又冲刺般“刷”地过去了,取出手机拍照,照片上的人竟模糊了,可见速度之快。
昨晚我又去市民广场,只见一个轮滑少年弯腰蹬腿,以熟练的交叉步在我面前一圈又一圈地高速滑过,十几圈后,待他与我正面相对时,我竟产生了幻觉,觉得他就像鲁迅散文《故乡》里少年闰土,虽然没有手拿钢叉,但同样有股少年英雄的气概。
说实在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五六十岁人的外貌,与早年的同龄人相比,显得年轻多了,不少五十左右的女子,只要稍加打扮,远看还像个小姑娘。
可人的心理年龄,却是与早先变化不大,大抵到了六十岁,憾年老、慕年轻是人的普遍心态。
这时,就需要多出来走走看看,看看年轻年少的人,尽可能地参与一下他们的活动,感受一下他们的朝气和活力,如此,心态就会年轻,就会轻松。
在市民广场,每天傍晚有不少人围观轮滑,他们大概和我一样,在眼前这群意气风发、阳光可爱的轮滑少年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姐姐有话说 为什么是王心凌 ■刘贞 《乘风破浪的姐姐》走到第三季,群芳盛放的场景依旧。
作为有号召力的真人秀节目,它的热搜体质也仍然在发挥作用。
只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第一个制霸榜单的明星,会是王心凌。
回望十几年前的娱乐圈,号称甜心教主的王心凌,在很多人心里,她并不一定是最甜的那个。
曾经和她撞型的蔡依林,当年与她同期的杨丞琳,都已经历练成了明艳大气的舞台女王。
而风头更健的Twins,作品更多的林依晨,在转换了人生跑道后,都有了更成熟洒落的风采。
上一次参演的张柏芝,这一次参演的阿娇,都比她拥有更多的拥趸。
为什么实现现象级爆红的,会是唱了两分钟《爱你》的王心凌?那些自拍视频唱和偶像,罔顾腰围和发量的高龄粉丝,那些飙着眼泪吸着鼻子的中年男子,聚落出的“心凌男孩”,似乎不全是资本的动员,很多明显是真情实感的演出。
虽然评书上说时也,命也,运也。
俗话也说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但王心凌在三十九岁红到职业生涯前所未有的高度,看起来仍然很难理解。
没错,她依然甜蜜、自律,有少女态。
但在演艺 界,这不是多么惊人的本事。
是她的粉丝格外黏着格外忠贞吗?似乎也不是。
如果他们的爱是如此旷日持久,那么王心凌沉寂的这些年,他们都潜伏在哪儿? 不是他们多情,是偶像体贴地疗慰了他们的心情。
他们后来所释放的,或许是感激的热泪和酬唱知己的热忱。
睽违十几年,曾经清瘦的观众们已经发福,有了双下巴,放弃了篮球,拿起了枸杞茶杯,精神曲线和身体线条在生活的各种撞击下渐渐松垮变形。
而她仍然苗条,依然活泼,睫毛上忽闪着青春的光芒,脸颊上绽放着青春的甜蜜,含糖量恒定,柔软而亲切。
她在应和着你脑海里一切与校园有关的回忆,她在满足你回忆里一切对于五月的依恋。
不会过分明媚,不会过分深刻,不会过分完美,也不会过分炽热。
她曾经可幻想可触摸,现在依然可幻想可触摸。
时代温柔地打了一个盹,让中年男士们蜷在它的臂弯里重温一个好梦:他们还是有光洁前额和明亮眼神的少年人,而他们在十八岁的春风里等待过的那个隔壁班的女孩,在二十五岁的夏夜里摩挲过的那个纪念册上的名字,那个在三十岁的婚礼上偶尔掠过脑海的纤秀背影,此刻都叫王心凌。
这大概就是那么多人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爱 王心凌的原因。
他们会认为,她的不老与不变,是这世界对他们已流逝的青春的告慰。
她的倩影与浅笑,是世界对他们所投射的温柔的眼波,是一记亲密的抚摸。
为什么是王心凌?因为最近的两三个春天,太难熬。
作为社会的中坚,家庭和团队的承重墙,比起无法预计的改变和前途未卜的挑战感,中年人更欢迎可掌控的笃定和安稳。
还有什么比心凌更稳定?她的歌是旧的,她的笑是旧的,她的手势,都是旧的。
这一次,旧是好的,是带有抚慰的,一击即中。
所以王心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红,不是审美的复辟,而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邂逅。
中年人的回望,看到的正是她,软糯纯真甜美无害。
她就在那一刻,成了他们青春回忆的公约数。
一个小时的资深艺人参与的综艺,两个小时的老歌演唱会,时隔许久才实现的老友聚餐,在当下,这些散发着熟悉味道的事物,带给了我们珍贵的休憩。
它们,是蓄力池。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也许不会随之舞蹈,或潸然泪下。
但我们理解,他们起舞和落泪的原因。
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过去,一定程度上,它们帮助我们抵御了越来越浓重的无常感的侵袭。
回望,会帮助我们再出发。
※走笔 赠我一枝艾 ■马庆民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当艾草香气包裹着粽香,逐渐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年迈的母亲早已打来电话,说因为疫情就不给我捎艾草到城里了,让我自己多买一些,插在门上。
古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在民俗里是一种草药,也是一种祥和的植物。
在老家,每年五月初
五,家家户户都会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提神醒脑,驱邪避害。
记忆里,家乡的土坡上、河畔旁,艾草随处可见。
每临近端午,艾草葳蕤,笔直挺秀,手掌一样的叶片努力向外伸展,在风的撩动下,尽情释放着它独有的芬芳。
有诗云:“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艾草活脱脱就是桀骜不驯的乡村野小子,以极致的浓烈田野气味,向世人彰显,它才是乡野的王者。
但初识艾草,不是因为它的“王者之气”,而是缘于童年的一场病。
儿时,我肠胃不好,经常肚子痛,有一次疼得死去活来,做了各种检查,就是找不到病因。
后来,母亲在一位老中医那里寻得一个药方:艾草治疗。
就是先用艾绒条熏炙,然后放在水里蒸煮, 门前挂上艾叶(本报资料图片) 最后用艾水泡足沐浴,以达到通经络、理气血、逐湿寒的效果。
没想到试了一次,疼痛就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后在母亲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不出几个月,我这个毛病还真就断了根儿。
从此,我对艾草自然多了一些敬意和感激。
后来,不管是在书本中,还是在现实中,但凡遇到有关艾草的知识,我就特别感兴趣,喜欢收集、记录,渐渐对艾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端午是仲夏的开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即恶日,人们会插菖蒲、艾叶,挂蒜瓣,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来避开五毒,驱邪禳灾。
因此,艾草、菖蒲和蒜又被称为“端午三友”。
母亲并没读过这些个书,但以前每年,她都会精心准备,且不厌其烦地操作,虔诚又真诚。
年少时,我也曾对那一堆堆“臭气熏天”的艾草嗤之以鼻,也曾对母亲充满仪式感的认真执着不以为然。
可转头我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渐渐明白,那里面藏着的,都是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诗经·采葛》写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或许“,艾”就是“爱”——思念如艾,爱若思念。
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思;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
端午是个美好且充满爱的节日,有粽子、艾草的清香,有龙舟竞渡的欢腾,有五色线、长命缕的祝愿……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可以追思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
如果岁月可以回头,谁能赠我一段童年;如果时光不能留步,谁又会年年赠我一枝艾? ※世相 老板娘 ■张进喜 老板娘是我们小区的邻居,她家一家三代从江西吉安过来,在水果市场门口开了个小饭店。
男主人管饭店的生意,作为女主人的她白天看着店里,下午接放学的孩子,顺便帮邻居带水果、带蔬菜等,赚一点小外快。
她三十来岁的年纪,人长得不高,与邻居说话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她总是骑着有外罩的电瓶三轮车,车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
我们小区有千来户人家,与她相识纯属偶然。
有一天我走绿道回小区,见门口有人在分发苹果,不由好奇地问道:“这苹果多少钱一斤?”分发苹果的女人接口说道:“苹果三块五一斤,我是从水果市场带回来的,大家拼着买比较划算。
”她说自己每天都给邻居带水果,想想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应该是很放心的,于是加了她微信。
其实,我们小区离大润发超市不过百十来米,货架上的水果琳琅满目,常年不断,我不由多了个心眼,想吃什么水果,先去大润发看好品种、价格,然后与老板娘的货物比较后再订。
经过几次尝试,觉得老板娘一是一二是
二,卖的水果货真价实,于是成了她的忠实顾客。
去年的初夏,杨梅上市了,老板娘又在群里招呼 大家。
我常年会泡几斤杨梅酒,和小弟他们相聚,总要带两瓶过去,吃得既放心又实惠。
不过这次拿到手的杨梅不知是淋到了水,还是装卸搬运时没注意,到家打开一看,有几只发霉烂果了。
我与老板娘一说,并拍了照片给她。
她看过照片,连说不好意思,并承诺第二天会弥补损失。
翌日傍晚,她让我去拿杨梅,大概有二斤,弄得我倒有些难为情了。
老板娘见托她买水果的人多,干脆建了个邻居生活群,不仅卖时令水果,还帮助带大米、带蔬菜,更有鸡鸭、成板鸡蛋,甚至海钓的带鱼、冰鲜的鲳鱼,货源充足。
邻居日常用的剪刀、餐巾纸她都会带,每天早上群里一发,许多人都来订。
我们这个小区老年人居多,有了邻居生活群,老年人不用担心拎着重物过马路了,像成袋的大米、桶装的菜油已经不大拎得动,放在门卫室,用个小推车拿到家的确既方便又实惠。
今年3月,家里小饭店开在水果市场门口的老板娘全家都被隔离了。
这下,邻居们的水果断货了,蔬菜也没人带了,老板娘不在还真的不方便。
往常,老板娘家的饭店生意蛮好,中午、晚上都要翻台子。
疫情一来,备了万把块钱的食材估计要泡汤。
隔离期,老板娘心乱如麻,只想早点回家。
她有点怨恨那些在疫情期间到处乱跑,隐瞒行程赚黑心钱、发国难财的不法商贩。
“我们都是做生意 的,做生意也要讲良心。
”老板娘急啊,有店不能开,有家不能回,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不做生意吃什么?老板娘在生活群里诉苦,许多邻居都安慰她。
“不要着急,人没染上病毒就好。
”“东西坏了可以再买,赚钱有的是机会。
”“疫情总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我们可以帮你买。
” 老板娘说,谢谢邻居们的关心,隔离点上吃住都安排得挺好,就是心里憋得慌。
老板娘被隔离了,小区老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没人帮他们带米和油、鸡鸭鱼肉、蔬菜干果,价廉物美的水果也吃不到了,我们期盼生活能恢复往日的平静。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老板娘隔离结束了,心中的阴霾也渐渐散去。
不久,她家的小饭店又营业了,虽然客人没以前多,但是生活渐渐走上了正轨。
邻居们又高兴地看到了她的微信:“杨梅到了,很甜的。
”“水仙芒刚到,味道不错。
” 邻居们纷纷下单,除了买水果,还要带大米、盐水鸭、梭子蟹、南瓜、番薯、毛豆、霉干菜等,忙得不亦乐乎。
微信响个不停。
小区门口又堆满了她给邻居带的杨梅、荔枝、枇杷,还有一日三餐吃的汤包、面饼、玉米、番茄……邻居生活群里,又有不少人加了进来。
※年华 初出茅庐记 ■王富振 2022年,是我参加工作二十年整。
二十年前,我只身来到嘉兴这片热土,前十年在学校教书,后十年又通过考试辗转进了机关工作。
时光荏苒,这其中经历了一些难忘的事,也遇到了许多值得怀念和感恩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年初出茅庐的往事。
2002年6月,我从老家的一所师院毕业,还不到二十一周岁。
原本我们这些师范类毕业生是不愁饭碗的,因为师范类毕业生是国家包分配的,但就在我们毕业的前一年,省内的师范类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须待业一年后在原籍参加县里组织的统一招师考试,择优录用。
而当时浙江省内师范类毕业生缺口大,各级教育部门积极组织本地学校到省外高校招揽师资。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号召毕业生到浙江去。
那个时候找工作,虽说没有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但师范生要找一个满意的学校并不容易,毕业生供过于求。
经过招聘单位一系列筛选,才有一次机会到用人单位去试讲,试讲结果满意的留下。
所幸我通过校园招聘和试讲,顺利地与嘉兴一所中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工作这事算是踏实了。
当年8月份,中小学开学在即。
我拖着一只笨重的大箱子,在一个炎热的夏夜,乘上一趟开往嘉兴的绿皮火车,在慢悠悠又拥挤的列车上站了8个多小时,在第二天的凌晨3点到达嘉兴,从此开启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
我任教的是一所乡村中学,学校坐落在秀洲区的一个集镇上,集镇地处苏浙两省交界处,是嘉兴公认的地理位置最偏远的乡之
一。
2000年初,又恰逢嘉兴地区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江浙纺织业方兴未艾,学校所在的集镇毗邻江苏吴江地区,周边农村织布作坊遍地开花,喷水织机二十四小时不停转动,遍地开花的手工小作坊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就业容易,农村家长观念里不再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奉为圭臬,教师几百块的月工资抵不上初中辍学的学生在织布厂里上班一周的收入,教师的职业尊严与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遭到一些腰包鼓起来的家长鄙夷,家长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动摇了孩子上学的信念,农村学校的学风一度恶化,甚至有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但老师、同事之间的相处非常愉快,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特别是学校有一批宽厚、善良的老教师,他们对我无私的 关怀与帮助,足以让我铭记一辈子。
吴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老师也是语文老师,在语文组里年龄最大,我工作没两年他就退休了。
我记得他头发浓密且花白,身体因小时候小儿麻痹症留下了残疾。
吴老师对我们年轻老师很是照顾。
刚参加工作没几个月,我的宿舍就遭了一次贼,把我新买的录音机,还有鞋子、衣服、零钱等几乎所有家当洗劫一空,更可气的是把我报到时的箱子连同毕业证、各类等级证书一锅端走了。
吴老师当时兼任着学校工会主席,当他听说我宿舍遭了贼,同情我一个外地来的小青年,刚工作不久,收入又低,担心我没有生活费,就主动找到我,让我估算一下损失报给他,工会将给我补助一些生活费。
没过几天,吴老师就代表工会给了我几百块钱的补贴,只记得当时心里暖暖的,感觉到有单位组织的关怀真好,是一份意外的温暖。
吴老师退休以后,转眼已近二十年不见了,不知道他是否一切安好?这十年里,像吴老师这样帮助、关照我的老教师还有很多,像姚老师、山老师、大山老师等,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衷心地祝愿老教师们,好人一生平安、健康。
二 电话/82828110 烟雨楼 E-mail/hzaprilday@编辑/许金艳 版式/马赵琴 校对/吴雨阳 南湖新闻 ※声音 可爱和女人 ■醉鲤子 嘉兴历史上,有两个女人,堪称可爱。
从词源追索,这里可爱的意思是“值得敬爱”。
第一个是朱买臣的老婆崔氏。
她应该是嘉兴历史上第一个主动提出离婚的女人:“朱买臣守贫读书,其妻崔氏,逼朱休妻,改嫁张木匠。
”朱买臣暗示她:我将来会出人头地,你跟着我,可以享荣华富贵。
离开我,你可不要后悔。
崔氏不为所动。
她是“活在当下”的具有“被讨厌的勇气”的第一人。
在我眼里,崔氏是一个可爱的女人,可爱在她生命的觉醒。
与其跟着一个整天佶屈聱牙的酸儒挨饿受冻,还不如和张木匠有饭吃。
活着比幻想更真实。
她和张木匠也许更有共同语言,跟一个木匠说菜根香布衣暖不甜蜜吗?她比法国的包法利夫人早上几百年。
在一个密不透风的“夫权社会”里,她追求生命自由的觉醒意义非凡。
不过,世人把她埋在“羞墓”里。
覆水难收的故事里,说她走回头路,那是后世为了圆知识分子的面皮,编的。
还有一位,就是苏小小了。
苏小小墓,有说在杭州西湖边,嘉兴人说在嘉兴。
为什么一个风尘女子的墓地之争会推演几个世纪?有一回,我为此问嘉兴范笑我老师,范老师淡淡说: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在那样的年代,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有几人?只有苏小小。
简直醍醐灌顶。
苏小小,史料上并无记载,可她一直是文人们的精神偶像和文化想象的原因,应该就在她这样一个风尘女子,跳出樊笼、挣脱世俗桎梏,和一个社会精英并起并坐的勇气。
在她和一个有青骢马的青年才俊之间自觉的“精神平等”。
苏小小的诗句,几百年以后,英国作家夏绿蒂·勃朗特在《简·爱》中表述:“上帝如果赋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可上帝没有这样安排。
但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
就如你我走过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
”苏小小是可爱的。
追溯起来,可爱一词,在白话文之前,并不是一个高频词语,而且,还是“可怜”这个词诸多义项中的其中一个,比如《玉台新咏·无名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可怜,解释为“可爱”。
国学大师海宁人王国维在七言诗《晓步》中有写: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和白居易“杲杲冬日光,明暖真可爱”,都是“冬日可爱”这个成语的演化。
东瀛日本的“可爱文化”倒是走得又远又广,“卡哇伊”深入人心。
日本学者四方田犬彦在《什么是可爱》一文中给“可爱”从美学的角度下定义:对小的、脆弱的、需要他人保护的事物产生的情感,渐渐由人推己,萌生媚态。
在这之前,可爱表示是天真的、孩童般的,包含着甜美、无辜、纯真、简单、坦率、温柔、脆弱、软弱,缺乏经验的社会行为和生理上的外表。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可爱”有单方面在形象的“吸引”演变成双向的情感互动和双向的“爱的姿态”。
最近网络上刘畊宏和妻子王婉霏就体现这样的“可爱文化”。
夫妻之间可爱的互动,变成向观众“取媚”的可爱举动。
很明显的,可爱不是孤立的被动的,可爱如正、负电离子碰撞迸发的美的情感力量。
所以,女人,你是可爱的。
如果你不可爱,那是没有遇对人。
※美好 看,轮滑少年 ■蒋利鸿 吃罢晚饭,我经常步行到一公里外的市民广场,名为减肥,实为散心。
市民广场视野开阔,环境优美,还有美妙的音乐喷泉,但对我来说,这些并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可以看众多的轮滑少年。
市民广场以音乐喷泉为中心,有东西两侧偌大的花岗岩地面,到傍晚,皆是上戴头盔,下穿轮鞋,手腕、手肘、膝盖扣着护具的少年在练习轮滑。
他们衣着鲜艳、朝气蓬勃,显出无限的生机,着实让人羡慕,时常让年近六旬的我生出感慨:年轻真好,年少则更好。
看后,仿佛自己也年轻了一点。
遥想我少时,寒风乍起,老师让我们身穿各色明艳的运动衣,到市体育场参加班际小足球比赛。
记得有一次,我方黄衣,对方红衣,阳光下,双方都显得格外精神、分外耀眼,球踢得其实并不怎样,但围观的人不少,其中不乏老人。
球场休息时,我悄悄地问他们,你们怎么喜欢看小孩踢球?一个白胡子老人朗声回答:天冷了,可是看到你们奔跑踢球会心里暖和;我老了,但是看到你们朝气蓬勃会变得年轻。
这话我当时不理解,觉得这老人多少有点矫情。
如今才知,这老人并不矫情,而是一个人必然的情感。
轮滑少年有男有女,有大有小,小的,走路还不利索,轮滑更是勉强,他们在教练的指导下艰难地滑行;大的有十岁出头,那倒是风华正茂,滑起来风驰电掣,眼见他们过来,可一拐弯,又冲刺般“刷”地过去了,取出手机拍照,照片上的人竟模糊了,可见速度之快。
昨晚我又去市民广场,只见一个轮滑少年弯腰蹬腿,以熟练的交叉步在我面前一圈又一圈地高速滑过,十几圈后,待他与我正面相对时,我竟产生了幻觉,觉得他就像鲁迅散文《故乡》里少年闰土,虽然没有手拿钢叉,但同样有股少年英雄的气概。
说实在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五六十岁人的外貌,与早年的同龄人相比,显得年轻多了,不少五十左右的女子,只要稍加打扮,远看还像个小姑娘。
可人的心理年龄,却是与早先变化不大,大抵到了六十岁,憾年老、慕年轻是人的普遍心态。
这时,就需要多出来走走看看,看看年轻年少的人,尽可能地参与一下他们的活动,感受一下他们的朝气和活力,如此,心态就会年轻,就会轻松。
在市民广场,每天傍晚有不少人围观轮滑,他们大概和我一样,在眼前这群意气风发、阳光可爱的轮滑少年身上,看到了祖国的未来,国家的希望。
※姐姐有话说 为什么是王心凌 ■刘贞 《乘风破浪的姐姐》走到第三季,群芳盛放的场景依旧。
作为有号召力的真人秀节目,它的热搜体质也仍然在发挥作用。
只是很多人都没想到,第一个制霸榜单的明星,会是王心凌。
回望十几年前的娱乐圈,号称甜心教主的王心凌,在很多人心里,她并不一定是最甜的那个。
曾经和她撞型的蔡依林,当年与她同期的杨丞琳,都已经历练成了明艳大气的舞台女王。
而风头更健的Twins,作品更多的林依晨,在转换了人生跑道后,都有了更成熟洒落的风采。
上一次参演的张柏芝,这一次参演的阿娇,都比她拥有更多的拥趸。
为什么实现现象级爆红的,会是唱了两分钟《爱你》的王心凌?那些自拍视频唱和偶像,罔顾腰围和发量的高龄粉丝,那些飙着眼泪吸着鼻子的中年男子,聚落出的“心凌男孩”,似乎不全是资本的动员,很多明显是真情实感的演出。
虽然评书上说时也,命也,运也。
俗话也说小红靠捧,大红靠命。
但王心凌在三十九岁红到职业生涯前所未有的高度,看起来仍然很难理解。
没错,她依然甜蜜、自律,有少女态。
但在演艺 界,这不是多么惊人的本事。
是她的粉丝格外黏着格外忠贞吗?似乎也不是。
如果他们的爱是如此旷日持久,那么王心凌沉寂的这些年,他们都潜伏在哪儿? 不是他们多情,是偶像体贴地疗慰了他们的心情。
他们后来所释放的,或许是感激的热泪和酬唱知己的热忱。
睽违十几年,曾经清瘦的观众们已经发福,有了双下巴,放弃了篮球,拿起了枸杞茶杯,精神曲线和身体线条在生活的各种撞击下渐渐松垮变形。
而她仍然苗条,依然活泼,睫毛上忽闪着青春的光芒,脸颊上绽放着青春的甜蜜,含糖量恒定,柔软而亲切。
她在应和着你脑海里一切与校园有关的回忆,她在满足你回忆里一切对于五月的依恋。
不会过分明媚,不会过分深刻,不会过分完美,也不会过分炽热。
她曾经可幻想可触摸,现在依然可幻想可触摸。
时代温柔地打了一个盹,让中年男士们蜷在它的臂弯里重温一个好梦:他们还是有光洁前额和明亮眼神的少年人,而他们在十八岁的春风里等待过的那个隔壁班的女孩,在二十五岁的夏夜里摩挲过的那个纪念册上的名字,那个在三十岁的婚礼上偶尔掠过脑海的纤秀背影,此刻都叫王心凌。
这大概就是那么多人忽然发现原来自己如此爱 王心凌的原因。
他们会认为,她的不老与不变,是这世界对他们已流逝的青春的告慰。
她的倩影与浅笑,是世界对他们所投射的温柔的眼波,是一记亲密的抚摸。
为什么是王心凌?因为最近的两三个春天,太难熬。
作为社会的中坚,家庭和团队的承重墙,比起无法预计的改变和前途未卜的挑战感,中年人更欢迎可掌控的笃定和安稳。
还有什么比心凌更稳定?她的歌是旧的,她的笑是旧的,她的手势,都是旧的。
这一次,旧是好的,是带有抚慰的,一击即中。
所以王心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翻红,不是审美的复辟,而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邂逅。
中年人的回望,看到的正是她,软糯纯真甜美无害。
她就在那一刻,成了他们青春回忆的公约数。
一个小时的资深艺人参与的综艺,两个小时的老歌演唱会,时隔许久才实现的老友聚餐,在当下,这些散发着熟悉味道的事物,带给了我们珍贵的休憩。
它们,是蓄力池。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我们也许不会随之舞蹈,或潸然泪下。
但我们理解,他们起舞和落泪的原因。
因为那里有我们的过去,一定程度上,它们帮助我们抵御了越来越浓重的无常感的侵袭。
回望,会帮助我们再出发。
※走笔 赠我一枝艾 ■马庆民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 当艾草香气包裹着粽香,逐渐在街头巷尾弥散开来,年迈的母亲早已打来电话,说因为疫情就不给我捎艾草到城里了,让我自己多买一些,插在门上。
古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艾草在民俗里是一种草药,也是一种祥和的植物。
在老家,每年五月初
五,家家户户都会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用以提神醒脑,驱邪避害。
记忆里,家乡的土坡上、河畔旁,艾草随处可见。
每临近端午,艾草葳蕤,笔直挺秀,手掌一样的叶片努力向外伸展,在风的撩动下,尽情释放着它独有的芬芳。
有诗云:“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艾草活脱脱就是桀骜不驯的乡村野小子,以极致的浓烈田野气味,向世人彰显,它才是乡野的王者。
但初识艾草,不是因为它的“王者之气”,而是缘于童年的一场病。
儿时,我肠胃不好,经常肚子痛,有一次疼得死去活来,做了各种检查,就是找不到病因。
后来,母亲在一位老中医那里寻得一个药方:艾草治疗。
就是先用艾绒条熏炙,然后放在水里蒸煮, 门前挂上艾叶(本报资料图片) 最后用艾水泡足沐浴,以达到通经络、理气血、逐湿寒的效果。
没想到试了一次,疼痛就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后在母亲日复一日的坚持下,不出几个月,我这个毛病还真就断了根儿。
从此,我对艾草自然多了一些敬意和感激。
后来,不管是在书本中,还是在现实中,但凡遇到有关艾草的知识,我就特别感兴趣,喜欢收集、记录,渐渐对艾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荆楚岁时记》里记载:“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
”端午是仲夏的开端,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不吉之日,即恶日,人们会插菖蒲、艾叶,挂蒜瓣,用最隆重最热烈的方式,来避开五毒,驱邪禳灾。
因此,艾草、菖蒲和蒜又被称为“端午三友”。
母亲并没读过这些个书,但以前每年,她都会精心准备,且不厌其烦地操作,虔诚又真诚。
年少时,我也曾对那一堆堆“臭气熏天”的艾草嗤之以鼻,也曾对母亲充满仪式感的认真执着不以为然。
可转头我来到了为人父母的人生节点,才渐渐明白,那里面藏着的,都是对家人的祝福和深情。
《诗经·采葛》写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或许“,艾”就是“爱”——思念如艾,爱若思念。
一片粽叶,裹入缕缕情思;一把艾草,插上憧憬期望。
端午是个美好且充满爱的节日,有粽子、艾草的清香,有龙舟竞渡的欢腾,有五色线、长命缕的祝愿……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我们可以追思过去,也可以展望未来。
如果岁月可以回头,谁能赠我一段童年;如果时光不能留步,谁又会年年赠我一枝艾? ※世相 老板娘 ■张进喜 老板娘是我们小区的邻居,她家一家三代从江西吉安过来,在水果市场门口开了个小饭店。
男主人管饭店的生意,作为女主人的她白天看着店里,下午接放学的孩子,顺便帮邻居带水果、带蔬菜等,赚一点小外快。
她三十来岁的年纪,人长得不高,与邻居说话露出一排洁白的牙齿。
她总是骑着有外罩的电瓶三轮车,车上坐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孩。
我们小区有千来户人家,与她相识纯属偶然。
有一天我走绿道回小区,见门口有人在分发苹果,不由好奇地问道:“这苹果多少钱一斤?”分发苹果的女人接口说道:“苹果三块五一斤,我是从水果市场带回来的,大家拼着买比较划算。
”她说自己每天都给邻居带水果,想想同一个小区的邻居,应该是很放心的,于是加了她微信。
其实,我们小区离大润发超市不过百十来米,货架上的水果琳琅满目,常年不断,我不由多了个心眼,想吃什么水果,先去大润发看好品种、价格,然后与老板娘的货物比较后再订。
经过几次尝试,觉得老板娘一是一二是
二,卖的水果货真价实,于是成了她的忠实顾客。
去年的初夏,杨梅上市了,老板娘又在群里招呼 大家。
我常年会泡几斤杨梅酒,和小弟他们相聚,总要带两瓶过去,吃得既放心又实惠。
不过这次拿到手的杨梅不知是淋到了水,还是装卸搬运时没注意,到家打开一看,有几只发霉烂果了。
我与老板娘一说,并拍了照片给她。
她看过照片,连说不好意思,并承诺第二天会弥补损失。
翌日傍晚,她让我去拿杨梅,大概有二斤,弄得我倒有些难为情了。
老板娘见托她买水果的人多,干脆建了个邻居生活群,不仅卖时令水果,还帮助带大米、带蔬菜,更有鸡鸭、成板鸡蛋,甚至海钓的带鱼、冰鲜的鲳鱼,货源充足。
邻居日常用的剪刀、餐巾纸她都会带,每天早上群里一发,许多人都来订。
我们这个小区老年人居多,有了邻居生活群,老年人不用担心拎着重物过马路了,像成袋的大米、桶装的菜油已经不大拎得动,放在门卫室,用个小推车拿到家的确既方便又实惠。
今年3月,家里小饭店开在水果市场门口的老板娘全家都被隔离了。
这下,邻居们的水果断货了,蔬菜也没人带了,老板娘不在还真的不方便。
往常,老板娘家的饭店生意蛮好,中午、晚上都要翻台子。
疫情一来,备了万把块钱的食材估计要泡汤。
隔离期,老板娘心乱如麻,只想早点回家。
她有点怨恨那些在疫情期间到处乱跑,隐瞒行程赚黑心钱、发国难财的不法商贩。
“我们都是做生意 的,做生意也要讲良心。
”老板娘急啊,有店不能开,有家不能回,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不做生意吃什么?老板娘在生活群里诉苦,许多邻居都安慰她。
“不要着急,人没染上病毒就好。
”“东西坏了可以再买,赚钱有的是机会。
”“疫情总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我们可以帮你买。
” 老板娘说,谢谢邻居们的关心,隔离点上吃住都安排得挺好,就是心里憋得慌。
老板娘被隔离了,小区老人们的生活也受到了影响,没人帮他们带米和油、鸡鸭鱼肉、蔬菜干果,价廉物美的水果也吃不到了,我们期盼生活能恢复往日的平静。
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老板娘隔离结束了,心中的阴霾也渐渐散去。
不久,她家的小饭店又营业了,虽然客人没以前多,但是生活渐渐走上了正轨。
邻居们又高兴地看到了她的微信:“杨梅到了,很甜的。
”“水仙芒刚到,味道不错。
” 邻居们纷纷下单,除了买水果,还要带大米、盐水鸭、梭子蟹、南瓜、番薯、毛豆、霉干菜等,忙得不亦乐乎。
微信响个不停。
小区门口又堆满了她给邻居带的杨梅、荔枝、枇杷,还有一日三餐吃的汤包、面饼、玉米、番茄……邻居生活群里,又有不少人加了进来。
※年华 初出茅庐记 ■王富振 2022年,是我参加工作二十年整。
二十年前,我只身来到嘉兴这片热土,前十年在学校教书,后十年又通过考试辗转进了机关工作。
时光荏苒,这其中经历了一些难忘的事,也遇到了许多值得怀念和感恩的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年初出茅庐的往事。
2002年6月,我从老家的一所师院毕业,还不到二十一周岁。
原本我们这些师范类毕业生是不愁饭碗的,因为师范类毕业生是国家包分配的,但就在我们毕业的前一年,省内的师范类毕业生不再分配工作,须待业一年后在原籍参加县里组织的统一招师考试,择优录用。
而当时浙江省内师范类毕业生缺口大,各级教育部门积极组织本地学校到省外高校招揽师资。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号召毕业生到浙江去。
那个时候找工作,虽说没有现在竞争这么激烈,但师范生要找一个满意的学校并不容易,毕业生供过于求。
经过招聘单位一系列筛选,才有一次机会到用人单位去试讲,试讲结果满意的留下。
所幸我通过校园招聘和试讲,顺利地与嘉兴一所中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工作这事算是踏实了。
当年8月份,中小学开学在即。
我拖着一只笨重的大箱子,在一个炎热的夏夜,乘上一趟开往嘉兴的绿皮火车,在慢悠悠又拥挤的列车上站了8个多小时,在第二天的凌晨3点到达嘉兴,从此开启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的职业生涯。
我任教的是一所乡村中学,学校坐落在秀洲区的一个集镇上,集镇地处苏浙两省交界处,是嘉兴公认的地理位置最偏远的乡之
一。
2000年初,又恰逢嘉兴地区地方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江浙纺织业方兴未艾,学校所在的集镇毗邻江苏吴江地区,周边农村织布作坊遍地开花,喷水织机二十四小时不停转动,遍地开花的手工小作坊对工人的文化程度要求不高,就业容易,农村家长观念里不再把“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奉为圭臬,教师几百块的月工资抵不上初中辍学的学生在织布厂里上班一周的收入,教师的职业尊严与社会地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甚至遭到一些腰包鼓起来的家长鄙夷,家长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地动摇了孩子上学的信念,农村学校的学风一度恶化,甚至有了一些不愉快的经历。
但老师、同事之间的相处非常愉快,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特别是学校有一批宽厚、善良的老教师,他们对我无私的 关怀与帮助,足以让我铭记一辈子。
吴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吴老师也是语文老师,在语文组里年龄最大,我工作没两年他就退休了。
我记得他头发浓密且花白,身体因小时候小儿麻痹症留下了残疾。
吴老师对我们年轻老师很是照顾。
刚参加工作没几个月,我的宿舍就遭了一次贼,把我新买的录音机,还有鞋子、衣服、零钱等几乎所有家当洗劫一空,更可气的是把我报到时的箱子连同毕业证、各类等级证书一锅端走了。
吴老师当时兼任着学校工会主席,当他听说我宿舍遭了贼,同情我一个外地来的小青年,刚工作不久,收入又低,担心我没有生活费,就主动找到我,让我估算一下损失报给他,工会将给我补助一些生活费。
没过几天,吴老师就代表工会给了我几百块钱的补贴,只记得当时心里暖暖的,感觉到有单位组织的关怀真好,是一份意外的温暖。
吴老师退休以后,转眼已近二十年不见了,不知道他是否一切安好?这十年里,像吴老师这样帮助、关照我的老教师还有很多,像姚老师、山老师、大山老师等,都在我心里留下了温暖的回忆。
衷心地祝愿老教师们,好人一生平安、健康。
声明:
该资讯来自于互联网网友发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