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餐送到田间地头,红茶有哪些品种排名

红茶 1
3综合2021年4月18日星期日 湖北组织近2000名农技专家下乡—— 天上有无人植保机施药防病虫害,地上水稻直播机来回穿梭,荆楚大地的田野上一派繁忙景象,透着浓浓的“科技范”。
日前,在浠水县湖北禾溢园家庭农场种植基地,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团队正在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北单双季稻混作区周年机械化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的转化落地做指导。
“我今年有3万亩水稻田采用这一技术”“我有1万多亩”……田埂上,观摩的浠水县种植大户们表示,有了这项技术,丰收信心很足。
该项目首席专家夏贤格介绍,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带,倒春寒和寒露风的双重夹击,给双季稻生产设定了严格的时间界限。
将省工省力、节本增效的水稻直播技术应用到双季稻生产中,有利于恢复和发展全省的双季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总产,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在洪湖市戴家场镇,湖北省农科院水稻栽培专家程建平现场指导“虾稻1号”种植技术要点,周边100多名农户到场学习。
“虾稻1号”历经5年繁育,系湖北首个专门适用于虾稻共作模式的优质水稻品种。
农户陈 科技大餐送到田间地头 本报记者柳洁 安顺说:“一张纸讲一个技术要领,容易听懂。
”眼下,正是春耕时节,广袤的荆楚大地上,正大力 开展粮食作物绿色高质高效行动,在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核心区和“新三品一标”示范基地,示范集成关键技术,组装推广多套“吨粮”模式栽培技术规范,农机农艺融合,社会化服务相配套,全环节标准化绿色生产,促进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
3月以来,湖北农业部门先后动员组织近2000名专家,根据各地产业发展需求,精心配制“科技大餐”,直送田间地头,为全年农业生产开好局、起好步提供科技支撑。
“之前看到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心里着急。
现在有专家支招,我们放心了!”随州市曾都区何店镇三岔湖村,刚参加完全省“科技闹春耕”曾都专场活动的种植大户刘启友信心满满。
据介绍,湖北省农科院粮作所小麦团队在枣阳、随州等小麦主产区开展集中培训,推广鄂麦006等新品种、生物防控新技术,为夏粮增收保驾护航。
该院果茶所特色水果团队在江陵、通山等地,走访大户和企业,提出适宜品种、标准化栽植建议,示范果园轻简栽培技 术,力破当地水果产业发展瓶颈。
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的同时,专家团队立足当地实际,谋划长远。
该院经作所蔬菜专家团队在枝江、沙洋等蔬菜产区对土壤进行取样,针对土壤营养状况,制定富硒蔬菜产品研发方案,加快当地蔬菜产业提档升级。
此前,湖北省科技厅举办“联百校转千果”科技惠农行动乡村振兴专场,108项农业科技成果发布,吸引170.6万人次在线观看、93家企业线上“下单”,意向交易金额达1.25亿元。
这些农业科技成果围绕几大粮食作物关键技术瓶颈,集成高产栽培、肥水高效利用、病虫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和主推技术。
目前,湖北省春播农作物意向保持稳定,预计春播面积稳中有增。
双季稻和再生稻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力争全年水稻种植面积3450万亩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410万亩。
夏粮方面,已全面开展夏粮生产百日攻坚行动,力争全省小麦、马铃薯单产稳中有增。
气象灾害损失率控制在5%左右,重大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小麦品质持续提升,优质专用小麦比例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河南优质小麦订单率达90%—— 订单农业春管忙 本报记者夏先清 4月16日上午,在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高标准农田里,种粮大户邱守先盯着盘旋在小麦上空的多架无人植保机作业。
邱守先是近几年商水县成长起来的敢想敢干、大胆创新的“新农人”,今年他种植订单小麦3200多亩。
“这2100亩小麦是和河南省农科院下属某种业公司合作的‘百农307’,做种子用的,他们将以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2元左右回收;那500亩泛麦8号是专供酒业公司用的,收购价格比普通麦更高一些!”邱守先指着面前的麦田说。
今年河南省小麦播种面积8500多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533万亩,订单率达90%。
由于近年来河南省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实施了绿色春管技术,减少了化学农药使用量,生产出的小麦品质更好,许多酒业公司前来洽谈订单种植。
“好酒好粮造。
四川省宜宾市一家大型酒业公司对酿酒粮食非常挑剔,可我们种植的小麦就被他们看上了,还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潢川空心贡面的相关负责人每年都早早预订我们种的小麦。
”周口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华说。
订单小麦从选种到收获备受农民、合作社、订单企业的关注,统一购种、统一配肥、统一培训技术、统一种植管理、统一产品销售等,都是订单生产的重要内容。
由于订单生产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产销对接问题,降低了种植风险,河南省各种植合作社发展信心十足,纷纷添置粮食烘干机、秸秆还田机、土地深耕机、无人植保机等先进农机具。
新型农机具的使用和先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保证了订单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合作社增收,订单企业增效。
信阳市某家面制品公司负责人表示,过去使用的小麦质量不稳定,自从和刘天华签订专用小麦生产协议后,产品质量有了保证,销售收入快速增加。
“目前全省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率达到90%。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介绍,当前全省小麦生产形势整体较好。
受前期降雨和气温回升因素影响,全省小麦条锈病处于快速流行期,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对此非常重视,特别是种植订单小麦的种粮大户和农业合作社正积极使用农用直升机、无人机等开展“一喷三防”,力争用10天左右时间防控一遍,坚决遏制小麦病虫害,确保丰产丰收。
4月15日,村民在田间进行机插早稻作业。
当日,湖南省永州市早稻生产暨机耕机插(抛)秧现场演示会在零陵 区石山脚办事处悟山里村召开。
活动现场,来自14个县区的种粮大户、农机合作社工作人员通过观摩学习工厂化 育秧、机械化插秧、植保无人机施肥等演示,提高种粮能力。
潘爱民摄(中经视觉) 安徽滁州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集约化种粮效率高 本报记者
白海星 春耕时节,皖东粮仓滁州市到处是一片春耕春管的繁忙景象。
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南沛村种粮大户赵辉介绍,他们村申报了土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全村的一万多亩农田进行了土地平整,形成抗旱防涝、高产稳产、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农田。
来安县是国家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
该县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目前全县农村耕地流转面积52.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5.3%。
地处丘陵地区的天长市近年来下大力气改造中低产田,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83.45万亩,适度规模经营步伐不断加快,土地流转比例达到65%。
这几天,天长市 丰仓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建昌干劲十足,刚忙完为合作社的520亩地喷洒农药,他又帮周边农户搞起了植保服务。
“我们还对外提供社会化服务,一年下来可额外为合作社创收20多万元。
”张建昌说。
在天长,像丰仓机械合作社这样的农事服务组织共有600多家,它们活跃在春耕生产一线,提供机耕机收、代育代插、统防统治等单项或全程作业服务,辐射带动中小农户共同发展。
今年的春耕生产,天长市着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全市落实优质专用小麦面积80万亩,春耕投入农机具1.5万台套,统防统治比例超过80%,植保无人机、撒肥机等农机新装备得到了推广运用。
银信本报北京讯(记者于泳、陆敏)中国银保监会
4 贷月1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一季度银行保险业运 行增行情况。
银保监会统信部副主任刘志清介绍,一季 度人民币贷款增加7.7万亿元,同比多增5741亿元, 保长增速为12.6%,延续了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为支持 平实体经济恢复增长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
险稳一季度,银行保险机构投入实体经济的各项资 金增长合理适度、效率显著提升,较好满足了实体经 业适济恢复发展需要。
度一是信贷增长平稳适度。
一季度,信贷资金更 服,多流向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 投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务放二是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一季度小微企业、个 体工商户、制造业贷款分别增加2万亿元、4002亿 结元、1.2万亿元。
一季度末,科学研究服务业、信息 实构技术服务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2%、18.7%,远超各体持项贷款增速,加大对绿色环保领域的资金投入,去年 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规模近12万亿元。
同时, 续房地产贷款增速进一步下降,一季度末降至12%,为 经优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继续低于各项贷款增速。
化三是债券投资继续增长。
银行保险机构积极推 济动直接融资发展,加大对国债、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以 及企业债券融资等的支持。
一季度末银行保险机构 加债券投资余额69.8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7万亿元。
过去三年多,我国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资产超过 力12万亿元。
其中,去年处置不良资产超过3万亿元。
“开展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以来,银保监会一直 增把治理影子银行作为重中之重,同业投资、信托贷款、 委托贷款等具有影子银行特征的类信贷业务,经过治 效理都有大幅下降。
”银保监会副主席肖远企说。
他认 为,通过各种途径处置不良资产后,银行的信用风险大大缓释,也使得信贷增长有了新的空间,为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坚实基础。
刘志清介绍,截至一季度末,保险业提供保险保障金额2862万亿元,同比增长28.7%。
一季度,保险累计赔付支出3951亿元,同比增长30.4%。
肖远企表示,目前保险资金股权投资比例还不到20%,与上限相比还有较大空间。
银保监会鼓励保险资金有序进行股权投资,发挥保险投资长期、稳定和价值投资者作用。
“作为监管者,我们主要关注信贷三方面的变化情况:一是信贷总量增长的平衡性,信贷增长要与经济增长相适应。
二是信贷资源配置的有效性,看信贷是否投向实体经济最有效率、最急迫需要的地方。
三是银行放贷的审慎性,就是如何控制好信贷的风险。
”刘志清说。
潍柴集团挺起商用车的中国脊梁 (上接第一版)当年因缺失核心技术而产生的落差,谭旭光至今难忘。
热效率是柴油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行业平均水平只有46%,业内普 遍认为,要做出可商业化、本体热效率50%以上的柴油机,简直是做梦。
这也意味着,谁能率先突破50%热效率,谁就能真正引领全球行业。
2015年,潍柴集团勇闯“无人区”,启动外资品牌纷纷竞逐的50%热效率柴油机项目。
谭旭光给这个攻克世界性难题的项目投入定了调子:上不封顶!最终该项目总投入达42亿元。
去年9月16日,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突破50%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
潍柴集团还主动与世界前沿科技接轨,每一次海外并购都围绕着“企业急需、技术瓶颈、行业高端”这一条路线图徐徐展开,每并购一次,潍柴的技术、产品都提升一次。
哪里有创新资源,潍柴就在哪里建研发中心。
如今的潍柴在全球搭建了24小时协同研发平台,汇聚全球英才,整合全球资源。
在潍柴,科技人员也能“名利双收”:工资是同职级管理人员的两倍以上;连续两年,潍柴拿出1亿元重奖科技人才,个人最高奖励达1000万元;搭建科技荣誉榜,完善“潍柴科学家”“潍柴青年科学家”荣誉体系;创新实施揭榜挂帅、股权激励、前置激励、破格晋升等政策。
“潍柴的创新生态是正向激励、宽容失败的。
”说这话的是李志杰,潍柴50%热效率柴油机项目团队核心成员之
一,在当年屡败屡战、大量“烧钱”的同时,李志杰带领的研发团队仍拿到了研发前置激励奖金。
潍柴的科研团队是一群死磕到底的“科研斗士”,潍柴各个研究院晚上总是灯火通明。
在新能源研究院的衣帽间里,放着一排折叠床,该研究院副院长潘凤文告诉记者,“到2030年,潍柴新能源业务要引领全球行业发展”。
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成为潍柴成功的密码。
20多年来,创造了销售收入复合增长率33%、利润复合增长率41%的“潍柴奇迹”。
今年一季度,潍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7%,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7%,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发动机产销同比增长82.4%。
“我们还在向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珠峰’冲顶,继续保持心无旁骛的定力和长期艰苦奋斗的耐力,全力进军深水区,将‘中国制造’这面大旗高高擎起。
”谭旭光表示。
—— (上接第一版) 一片土地:进行重新赋能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让人感觉时空穿越:干召庙镇民主村的观光园内,樱花、海棠花正在怒放。
乌兰图克镇鲜农农业科技园里,香蕉、石榴已经安家。
“市委提出要以亩均效益论英雄,我们首先要做足土地的文章。
”临河区区长张如红说,“用智能温室保护土地、重新赋能,我们实现了南花北育、南果北种。
乡村旅游启动了,三产融合也发展起来了。
” 引黄灌溉,河套地区面临土地盐碱化的困扰,马尿盐土、白盐土、白僵土等各种盐碱,白茫茫一片,严重影响地力。
其中,五原县有耕地230万亩,形成了123万亩盐碱地。
2018年初,总投资1.5亿元的五原县5万亩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启动实施。
县里与中国农科院等17家科研院所、30位专家合作,开展22个研究课题试验,引进73家企业试验改盐新技术21项、改盐新产品36个。
两年过去,“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的项目区,田成方,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林成行,耕地质量普遍提高1个到2个等级。
今年春天,巴彦淖尔市五原县荣义村种植结构走向多元化,从只能单一种植葵花,到大面积种植小麦、玉米、牧草等作物,村民不约而同竖起大拇指。
“我们村里的土地位于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项目区内,过去一步三样土,产量上不来。
”村民王成林说“,改良后,亩均增产20%以上,亩均增收300元以上,全国70多个旗县区都来参观。
” 巴彦淖尔市副市长、五原县委书记郭占江介绍,全市盐碱化土地面积4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接近一半。
五原县把5万亩盐碱地改造的“示范模板”放大8倍,完成盐碱地改良40万亩。
如果全市把“五原模板”放大10倍、耕地赋能提质2个到3个等级,就能再造一个河套。
一个品牌:引领高效之路 行进在八百里河套,无论田野还是工厂,包括街道,随 处可见一个黄、白、蓝相间的“河套”字样——那就是“天赋河套”农业区域公用品牌的标识。
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区,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巴彦淖尔市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好,被国家气象局认证为“黄金种植带”,农业生产得天独厚。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给我们指明了方向。
”巴彦淖尔市委书记常志刚说,以品牌化思维谋农业,成为现实选择。
早在2017年7月,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就提出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发展思路,推进农畜产品品牌建设。
确立“天赋河套”为巴彦淖尔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年来,全市共发布“天赋河套”品牌团体标准白皮书38个品类、94项次,制定185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建立了品牌授权和退出机制。
品牌引领,全面转型。
瞄准高端做“加法”——与以色列合作,打造10万亩中以防沙治沙生态产业园。
与俄罗斯合作,规划5万亩中俄标准化蔬菜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与奥地利合作,建设820亩中奥食用番茄产业园区。
在农村,多家科技小院打通了农业和科技“最后一公里”。
在市里,农业科技园正努力创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夯实前端做“减法”——倒逼农民和新型农企经营主体控肥、控药、控膜、控水。
去年,全市通过智能配肥、农家肥堆沤、有机肥、新型肥料的推广工作,减少化肥使用7219吨。
杭锦后旗乌拉河农民种植合作社理事长周贤智感慨,他们过去每亩地用化肥30斤,如今一斤不用;过去每亩用110克农药,如今完全改为太阳能蓝光灯“物理杀虫”;从用化肥、用农药到控化肥、控农药,再到零化肥、零农药,但还没迈进“天赋河套”用标门槛。
“我们要继续控水、控膜,到时候再使用‘天赋河套’区域公共品牌,心里才踏实。
”周贤智说。
数据显示“,天赋河套”获得“中国农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以来,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供不应求。
用标企业实现产品溢价30%以上,带动全市农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
贵州茶产业发展后来居上 本报记者王新伟 ○优化布局,形成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提高加工水平,建成初制加工生产线3443条、精制生产线320条○推进产品研发,形成以绿茶为主体,红茶、黑茶加快发展格局 多年来,贵州省持续发展壮大茶产业,全省茶园总面积达到700万亩,从2007年的全国排名第十一位跃居全国第一位。
今年第一季度,贵州省春茶产量2.8万吨,同比增长24%,产值160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开门红”。
2007年以来,贵州省把茶产业定位为全省的绿色生态产业、特色优势产业、脱贫攻坚主导产业、乡村振兴重点产业,先后出台多项文件支持茶产业发展。
今年2月1日,《贵州省茶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
贵州省农村产业革命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提出了全省茶产业发展“守正创新、正本清源、确立地位”的总体思路。
聚焦茶树种苗、绿色防控、茶叶专用肥等促进茶园提质增效,聚焦技术培训、电商培训、茶产品出口及退税、“三北”市场推介等专题,逐项研究促进产业稳步发展。
截至2020年底,贵州省共有国家级重点龙头茶企业10家、省级龙头茶企业260家、市县级龙头企业384家、茶叶企业及合作社5746家。
全年茶叶总产量43.6 万吨、总产值503.8亿元。
湄潭县成为2020年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凤冈、石阡、都匀等进入中国茶业百强县。
干净茶、生态茶、健康茶、安全茶,这是贵州茶的底气。
近年来,贵州打出了强力推动全省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组合拳”。
一是推进高效优质茶园建设。
通过优化茶园布局,推进茶园优势区域集中,形成黔东北、黔西北、黔东南、黔中、黔西南五大产业带。
支持茶企业、合作社流转农户的茶园进行集中管理,提高茶园经营规模化水平。
提高茶树的良种应用,全省茶园种植茶树品种无性系比重达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
二是提高初精深加工生产水平。
以招商引资和本土培育相结合,按照茶叶初制就近加工,精制拼配标准化加工,布局茶叶初精加工企业。
全省组建了贵茶、遵茶、都匀毛尖等21个茶产业集团(联盟),建成初制加工生产线3443条、精制生产线320条、深加工生产线18条。
加快推进茶产品研发,形成以绿茶为主体,红茶、黑茶加快发展,春茶、夏茶、秋茶并重的产品格局。
三是狠抓质量安全。
坚持以标准引领全产业链发展,制定标准16项,修订标准21项,形成贵州茶产业标准体系。
重点打造“贵州绿茶”省级公用品牌和“三绿一红”区域公用品牌,加大品牌授权使用力度。
坚持“生态为根、农艺为本、应急为辅”的绿色防控理念,坚守贵州茶叶质量安全。
贵州茶园禁用农药种类在全国62种的基础上提高到128种,针对茶叶出口基地,提出了28种慎用农药名单。
一系列举措使贵州茶市场知名度美誉度大幅提升,“贵州绿茶”“都匀毛尖”“凤冈锌硒茶”“朵贝茶”4种贵州茶产品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2017年,贵茶集团斥资6亿元在铜仁市江口县凯德工业园建成占地340亩的贵茶产业园。
2020年,集团实现抹茶产值3.6亿元,已成为贵州抹茶龙头企业。
贵州省各地将茶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有力抓手。
全省涉茶人数340.3万人,涉茶农户年人均收入12351.1元,带动每位农户增收2937.63元。
把产量做成产值,把产值做成效益。
茶产业作为贵州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
一,已成为340多万茶农致富的绿色产业。

标签: #十大 #前十 #净水器 #十大 #十大 #台灯 #净水器 #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