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吐槽“假赶海”,2022年5月21日

corona 8
星期六责编宋总业美编宁付兴审读黄炜 4人在做着直播前的准备工作———将事先准备的海鲜“藏”好。
见来了陌生人,一名男子对记者又是同样的一番劝离。
等记者再次回到先前那对男女搭档直播的地方时,他们正在夜色中清点海鲜,男子发现有只螃蟹找不到了。
“做演员也不容易……”“那可是。
”记者借机同他们闲谈起来。
“咱在哪个平台播?”“基本上都有,哪个平台给流量就在哪个平台播。
”“我看那边也有人在直播。
”“那边跟我们是一块的,都是一个公司的,30多个人。
”“都是在这里拍?”“不是,往东边也有我们的人,晚上流量大,有的还没过来呢。
” 直播完了,这些海鲜是带回去当晚餐吗?男子说,他们有专门的大池子,回去后就把海鲜放回池子里养着,第二天带来继续“表演”。
当然,死亡的海鲜属于正常损耗,他们会及时“补货”。
1分钟捡仨大螃蟹吸引万人线上看 调查发现,在从事赶海直播的群体中,除了像记者遇到的公司团队化主播,也有“单打独斗”者。
问及他们的平台账号,竟没有人愿意推介透露。
经过努力,记者还是设法搜索到了几个直播间。
5月13日上午11时许,记者第三次来到海边礁石区。
此时,一名男子正在为直播做准备,距他五六米开外,一名女子正在布放螃蟹、海螺、黑头鱼等海鲜。
记者佯称生意不好做,也想干直播,跟女子攀谈起来。
“直播好干吗?”记者询问,这名周姓女子回答,“现在黑粉很多,主要是当地的,这东西没有必要说破。
就像我老公,知道这是假的他也愿意看,喜欢看着玩,看个热闹。
” 当记者表示想跟她“学艺”时,她给记者留了一个手机号,“直播里面的门道太多了,想学你可以给我打电话,我们回去得商量一下。
” 聊了没多长时间,周姓女子表示自己要直播了。
记者在现场通过直播平台搜索手机定位附近的“赶海直播”,居然找到了她的直播间。
此后几天,记者用同样的方法,找到了在这里进行直播的其他3个账号。
记者注意到,这些账号的粉丝少的3万,多的近30万;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少则几百人,多达上万人。
应该是为了避免自己的虚假赶海行为被本地人发现,也为了防止本地人循迹找来凑热闹干扰到直播,这些主播在直播间里都统一口径是在竹岔岛赶海。
5月15日,记者在一个同时有万人在线的直播间里看到,主播一个接一个把大海鲜逮到手,最夸张的是,1分钟内接连从礁石下“揪”出3只大螃蟹。
一个名叫“幽幽爱小屋”的网友在线质疑:“这海赶的,哪 有这么多啊……我堂堂舟山从小吃海鲜的,都没这么随意抓的……” 流量变现靠带货学“艺”要交两万块 “无流量不变现”,赶海造假引来巨大流量,其背后利益几何? 记者调查时,几名主播称,在他们的收入中,用户打赏只是其中一小部分,最终目的还是带货赚取“提成”。
“打赏收入不固定,今天一场直播下来,才100多块钱,赚的钱大头还得给公司。
”一位主播向记者吐槽道。
在记者关注的4个赶海直播账号中,主播带的货基本一样。
其中,“××赶海”的推荐橱窗里,共有10个物品,但都不是生鲜海鲜,而是海苔卷、香酥小黄鱼等“干海味”。
打开橱窗关联的小店可以看到,售出商品总数已高达13.4万件,其中一款脱水裙带菜的销量高达2.9万份,肉松海苔卷的销量高达2.8万份,香酥小黄鱼的销量达到5100多包。
“吃了这个东西你不用怕胖,但是咱这个东西也没有减肥功效……鱿鱼!又抓到一条鱿鱼!”在其中一个账号直播间里,记者观察了半个小时,男主播不是一边一本正经地拿着食品介绍,而是一边不断地从海里抓起鱿鱼、海螺、白蛤等海鲜,一边卖力地推销着“好物”,不断有人下单购买。
“你看那么多做赶海直播的,有几个火的?你也可以买些海鲜来试试,如果不行再找我学。
”5月17日,在海边,那位周姓女主播的搭档向记者表示,直播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要做到直播间同时在线人数超过千人,里面是有很多学问的,“单单直播场景的选择就大有文章。
”他指着礁石区一个水洼说,“水洼太小你没法放海鲜,太大的话海鲜就跑了。
” 这名男主播透露,要使直播间人气飙升,里面是有一套话术的,同时还有一些“小技巧”,他们可以为记者提供培训服务,培训费两万元。
他自称曾有一些外地主播专门跑来找他们学习,“学成之后,能赚多少钱还要看个人能力,干得一般的,一天能收入五六百;干得好,每天收入几千块。
”但也表示,“干我们这行,工作时间长,身体累,心也累。
尤其是现在天气越来越热,花几百块钱买来的海鲜,天一热很容易死。
刚开始做这行,如果直播间没人气,卖不动货,压力会很大。
” 记者将赶海直播展示给岛城自媒体作者赵女士。
“一般人看到这种赶海直播,就会好奇他们下一次出手会逮到什么样的海鲜,所以会长时间停留在直播间。
而直播平台都是大数据推流,很多人停留在直播间不走,大数据就会判定这个直播间的内容优质,继而不断地推流。
”赵女士如此解析假赶海直播火爆背后的流量密码。
网友吐槽“假赶海”平台打假取证难 记者注意到,在被质疑赶海造假的主播中,全网粉丝数百万者也大有人在,虚假赶海博流量的现象在全国沿海地区屡见不鲜,不时有一些“假赶海”事件被网友曝光。
注册地为日照的一名主播在某平台上有近百万粉丝,每期视频在平台的浏览量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她几乎每次赶海都有“大收获”。
5月16日,她发布作品后,很多网友留言质疑:“捡到海参、鲍鱼也就算了,她还经常抓到大龙虾,北方海域根本就不产大龙虾,这也太扯了。
”“又是上次的常驻‘嘉宾’,缺个腿的那只”…… 对于赶海造假,不少自媒体创作者也看不下去了。
5月14日,“白兰地大叔vlog”发文抨击:“我真的受不了这些赶海造假的人了,能不能认真点啊!就没有你赶不到的东西。
没有出去五米远,市场上能买到的海鲜都齐了,我觉得再看一会儿,帝王蟹都能上你桶里去是吧?”甚至渔民“渔人老赵”也在自媒体平台上吐槽“,看到100多万粉丝的作假赶海视频,我也迷茫了,他们动不动就播放量几十万,我发个视频才几千人看,难道我也要造假吗?”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指出,“赶海已经成为视频造假的重灾区,天天捡到大龙虾,真当我们傻?” 5月18日,记者将虚假赶海的情况反馈给直播平台。
一名平台工作人员表示,对于虚假人设、虚假内容,平台一直在加大监管力度,一旦查实会根据情况分别采取下架视频、关闭直播、限流、封号等相关从严处罚措施。
网友如果发现内容造假行为,可以向平台进行举报。
虽然平台的打假态度很鲜明,但处理此类违规视频或直播的难度却不小。
“平台对违规账号进行处罚,要有一定数量用户举报,并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像此类假赶海,很难有证据证明,除非有用户拍摄到该主播作假的图片或者视频,并精确提供虚假赶海主播的账号。
而一般用户哪怕是拍到现场,也很难找到账号进行精确举报。
”自媒体作者赵女士如是感慨。
对此,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高存玲认为,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自媒体的兴起,赶海类视频或者直播迎合了人们向往自然、返璞归真的心理需求,在生活节奏日渐变快的当下,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压放松的途径。
然而,一些自媒体作者为了斩获流量,甚至不惜借助造假博取眼球,给公众造成了误导。
根治此类乱象,除了自媒体创作者加强自律外,更多地要依赖于平台加大治理力度,“网友发现此类现象要勇敢进行曝光,这样才能让造假内容没有生存空间。
” ■记者体验 真赶海都能逮到啥让老赶海人告诉您 真正的赶海都能逮到啥?为了一探究竟,5月17日,记者来到造假直播所在的海域,在老赶海人的指点下亲身体验。
青岛潮汐表显示,当天的“低潮”出现在11时56分。
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海边时,已开始退潮,不时有市民拎着小桶前来赶海。
“老赶海人”张先生天天来“捡宝”,他在这片儿赶海已经有3年了。
他穿着水鞋、戴着手套,在潮水退去后的乱石堆里翻找“美味”。
在赶海人里,张先生明显体力占优,他翻动的每块石头轻则十几斤,重则几十斤。
下午1时许,记者再次见到他时,他已经忙活了4个小时。
在他面前的小桶里,除了一只扇贝、一只估摸着1两多重的螃蟹,多是个头有拇指盖大小的螺类。
“这些能有5斤多了。
”张先生指着自己的“收获”自豪地说,“这个地方水质很好,这么大小的螺,有五六种,在海边能捡到的螺里面算是大的了。
” 张先生说,赶海要看潮水,最佳时间是在“低潮”前的两三个小时,顺着海水退去的方向。
他天天在这里赶海,从没捡到过鲍鱼、海参、大鱼等“稀罕物”“,那些东西可能有吧,但不会像他们直播中那么多那么夸张。
”张先生笑称,他算是赶海人里的“专业选手”了。
每天赶海拾到的海鲜,他都拿去卖。
有时是去武夷山早市,有时去薛家岛、薛辛庄赶大集。
“15块一斤,昨天在这里捡了10斤,可以贴补家用了。
”谈及赶海的收获,张先生很感谢大海的馈赠,他很知足。
当天,记者也在张先生的指点下体验了一番。
潮水退去后,礁石丛里密密麻麻的全是个头很小的钉螺、偏螺。
翻动石头,还经常能看到指甲盖大小的蟹子。
当天赶海两个小时,记者捡了两斤多这样的小海鲜。
青岛哪些地方适合赶海?跑遍青岛沿海的赶海爱好者孙先生说,大的海鲜一般都不会在海边“搁浅”。
岛城的海岸线近八百公里,近年来,海洋水质越来越好,适合赶海抓小海鲜的地方不少。
西海岸唐岛湾公园南岸有大量的野生海蛎子和蛤蜊,虹桥待月公园的沙里有很多“蚬母”,崂山会场能够挖到个头很大的蛏子、白蛤,“收获最大的就是李沧后海,那里有个头很大的海螺和海蛎子、皮皮虾,但是需要全副武装,蹚过很深的淤泥。
业余人士不建议前往。
” 左图:记者关注的直播里,一名女主播开播1个多小时就“捡”了这么多海鲜。
右图:5月17日,老赶海人张先生看着潮水赶海,4小时只捡到了5斤多的螺类小海鲜。

标签: #宝马 #马自达 #奥迪 #备忘录 #java #哪种 #手机铃声 #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