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可以成为作家吗,票房遇冷或许只是产业黎明□

写手 1
萧盈盈 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
电影市场今日 之“冷”,未必不是在 酝酿着明天的“热”。
2019年上半年电影数据显示,全国总票房为311.22亿元,同比减少2.82%;观影人次为8.07亿,同比减少10.45%,是自2011年以来票房和观影人次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一不太乐观的数据,让业内和一些媒体发出“遇冷“”跳水”的惊呼,更有学者提出中国电影产业的拐点或已到来。
电影票房、观影人次等作为一种经济数据,直接反映了电影消费市场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观众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能力,常被视为电影需求侧的“晴雨表”。
分析上半年票房下滑的原因,票补退潮导致票价上涨、好影片供给不足、新媒体视听娱乐产品的冲击等,成为较普遍的共识。
在电影票房下滑的同时,各大视频网站已进入过亿会员时代,代表“影像泛娱乐”的短视频平台也正持续高速增长。
市场大数据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动态的全景式大视野,使我们在横向比较中,观察到电影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生态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
个性化、多元化视听娱乐产品的出现,是社会大众文化需求的直接反映,也形成了所谓“物竞天择”式的市场竞争和空间挤压。
电影产业作为社会文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如此“百年未遇大变局”的形势下,进行供给侧调整、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
提升影片供给质量,给观众提供更多从内容到形式创新的优质作品,是电影票房走出低谷的唯一出路。
春节档爆红的《流浪地球》,以中国式的哲理、价值观,讲好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生生在银幕上打出一片天地。
被誉为国漫惊喜之作的《白蛇缘起》,用精致的画面、清新的风格将家喻户晓的传统故事重新演绎,让人耳目一新,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重佳绩。
而那些不贴近时代、不反映真实的生活、粗制滥造的“烂片”,不仅票房惨淡,且遭到网络大众的口诛笔伐。
这充分说明,只要你足够优秀,票房就不会辜负。
在任何社会与时代,生活永远是艺术的源泉。
中国社会正在迎来一个发生巨变的新时代,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理想与信仰、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与博弈,都是电影创作最坚实的土壤。
它给我们用社会和时代解读人物命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同时,电影市场折射出庞大的社会文化需求,观众走进影院依旧是当代无可替代的娱乐生活方式。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家国情怀的审美情趣、人性善恶的叙事表达,也依旧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这都告诉我们,中国的电影市场永远不缺乏观众,这是我们应有的文化自信。
从现实角度看,在进入业内称之为“影视寒冬”的时期以来,资本撤场、投机失灵,从筛选、投资、立项到研发制作,“谨慎”成为行业主旋律。
随之而来的流量明星的失落,行业标准的出台,电影作品的分层化、多样化,都预示着电影行业正在升级换代,电影市场正在回归理性,一些传统行业乱象正在消亡,观影受众也在变得更加成熟。
改革是长期的,创新是艰难的,或许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中国电影蓬勃发展的十几年来,市场表现时有起伏波折,不能因为一朝遇“冷”,就乱了方寸、慌了手脚。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电影市场今日之“冷”,未必不是在酝酿着明天的“热”。
我们要允许低潮存在,要允许电影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有一个积蓄力量的阶段。
毕竟中国电影市场还不成熟,从不成熟到成熟,从“烂片”成堆到佳作迭出,从门庭冷落到一票难求,取决于电影工作者们甘于寂寞、甘于奉献,长期而艰苦的奋斗。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丹敖蓉 美术编辑高妍 邮箱jjrbzmzk@ 机器可以成为作家吗 □梁剑箫 ☞虽然计算机生成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入流,但偶尔会有令人感到惊艳的语句。
这些自动生成的“奇思妙想”,也许能对人类文学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
富度和维度,以及对细微情感的理解可能不如情商高的人。
人类尚且如此,缺乏情感的机器更会遇到这一困难,从而更难以创作出高质量作品。
”李志超说。
在矣晓沅眼中,目前机器擅于写景抒情,拙于议论叙事。
“主要原因在于,眼下的文本生成模型缺乏外部知识和推理能力。
前者会造成机器只能从大量文本数据中自动学习,而难以掌握对意象、典故和比喻的理解与使用;后者则导致机器无法在行文时构建较好的逻辑结构,难以生成较好的议论和叙事文本。
”矣晓沅认为,尤其是对较长的文本,如小说、剧本等,更需要完整合理的情节和逻辑支撑。
此外,机器创作的文本缺乏多样性和新颖性。
“比如生成的诗歌,乍看之下文从字顺,但多次尝试后发现,对于不同用户输入,机器创作出的作品在内容和意境上都有很大相似性。
” 比肩人类仍需时日 自动诗歌生成系统“九歌” 团队。
梁剑箫摄 日前,国际儒学联合会和贵阳孔学堂等单位联合举办“李白很生气,人工智能会写诗?”论辩大会。
针对人工智能写诗的喜与忧,与会专家见仁见智。
当下,人工智能如触角般伸入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领域,文学创作也未能“幸免”。
人工智能和文学融合度有多高?发展态势和未来前景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
多种体裁均有涉及 目前,深度学习是通过人工智能从事文学创作的主要方法。
“用计算机专业术语来说,就是通过人工神经网络的不同结构,采用‘序列到序列’的模型框架进行创作。
”自动诗歌生成系统“九歌”团队成员矣晓沅表示,为了增强文本多样性,计算机可以使用强化学习模式,使用生成对抗网络来实现语言风格和情感转换。
“在整个机器学习过程中,数学模型会从庞大的文本数据(比如数十万首诗歌)里直接进行学习,然后根据生成结果和目标之间的误差自动修正参数,如此不断重复,直至误差收敛。
”矣晓沅说。
中国传媒大学艺术与科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戴志强认为,以诗歌创作为例,就目前科技手段而言,可令计算机将大量诗歌作为训练资料来训练语言模型。
“训练完成后,先给定一些初始内容,随后就能按照语言模型输出的概率分布采样,得到下一个词。
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完整诗歌。
一首诗,就这样写成了。
”戴志强说。
诗词创作领域的成绩有目共睹。
戴志强举例说,知名“机器诗人”——微软小冰曾花费100个小时,学习了自19世纪20年 代以来共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所有作品,进行了逾1万次迭代计算,完成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的创作。
据悉,该诗集收录139首现代诗,篇幅长达227页。
“我读过‘小冰’‘九歌’‘稻香老农’等机器诗人写的一些新旧体诗。
平心而论,质量不算太差,《阳光失了玻璃窗》这个题目就有点味道,有感觉,有让人遐思的触动。
”翻译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王毅说。
在小说创作领域,机器也小试牛刀。
记者了解到,2016年,由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松原仁团队开发的人工智能算法,根据预设内容自动生成了小说《机器写小说的那一天》。
这部小说瞒过了所有人类评委,成功入围第三届日经新闻社“星新一奖”比赛。
“这是一个人工智能成功通过图灵测试的范例。
”戴志强说。
所谓“图灵测试”,是1950年英国科学家阿兰·图灵提出的用于测试甄别机器智能区别于人类智能的一种方法。
如果一台机器在人机互动对话中能够较长时间地误导人类认定其为真人,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图灵测试”。
在剧本创作领域,智能化也出现了。
“如今,美国好莱坞编剧在创作剧本时,会 借助一些软件。
这些软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大量剧本信息解构成‘零件’,加以组合分类,形成可供编剧选用的一段段场景。
譬如,机器筛选出一对恋人相遇的N种方式,编剧从中挑选。
”慈文传媒集团副总裁赵斌说。
“人工智能和文学创作的结合,可以看作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不管是用科学推动艺术创作,还是以艺术激励科学进步,都使这两门学科之间的界限不再那么分明,推 动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
”戴志强认为,这种融合和混搭也让人类看到,未来有很多种可能。
前人幻想过的或不曾预料的,有序的或混乱的,未来是什么样,并没有标准答案。
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勇踏前人未至之境。
创作水平尚属业余 不过,机器写诗、写小说、写剧本,仅仅开了一个好头,远未成熟,更谈不上完美,和人类的作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机器写诗的平均水准达到了人类业余程度,偶尔会有不错结果。
”矣晓沅说。
赵斌表示,文学作品是有品质差别的。
就剧本创作来讲,机器可以取代一般性写作,只要符合基本创作规律,可以为编剧提供辅助性参考。
“但目前纯粹以机器取代文学创作还有难度。
创新还是离不开人脑,特别是影视创作是集体创作,更难以简单通过机器完成。
” “红孩儿传媒”创始人、首席执行官、影视编剧李志超也认为,通过人物和情节的大数据搜集,机器可以创作出60分的剧本,“但更高质量的剧本,必须要人类加工。
AI目前难以获取人类那样丰富的情感”。
原因何在?戴志强认为,人工智能创作的文学作品常常是字句堆叠,缺少情感,更缺少人文精神。
“由于这类文学创作受制于预设的算法和数据库,创作出的作品难免有模式化、同质化倾向,因此要创新必须不断更新算法和数据库。
” “以我的编剧实际创作经验来说,情商低的人很难成为好编剧。
因为他的情感丰 既然面临的障碍这样多,又不易解决,究竟有没有可能开发新技术手段,在机器中融入情感,未来写出比肩人类的文学作品呢? “是有可能的。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数字内容技术与工程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翟翊辰认为,机器可以通过传感器采集人的情感,再根据这些情感数据进行文学创作;人类还可以和机器分工合作。
“由人设计故事框架,机器规划具体内容,这种方式可以基于混合智能技术来实现。
” 矣晓沅表示,在计算机自动文学创作中融入情感是有可能的,实际上这也是目前相关研究的热点方向之
一。
“九歌”团队近期完成的一篇论文,就是在自动生成的诗歌中融入情感。
该模型可以在不同强度层面,简单控制绝句的“喜”和“悲”这两种情感。
不过,若想比肩人类,为时过早。
人类的文学创作所涉及的体裁之丰富、内容之多样、情感之细腻、思想之深刻,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望尘莫及。
其中的每一点,可能都需要研究者耗费数年才能有些许突破。
戴志强认为,机器思维和人类思维的机制完全不同,人工智能无法像科幻作品里描写的那样融入人类情感。
“不过可以通过情感计算,使人工智能学习、理解人类的情感能力,摸清人类对于文学作品的期待,并以此为根据进行创作。
” “机器的文学创作,本质上是海量数据学习,然后按照某种算法来进行组合。
虽然人类的文学创作也有学习过程和对某种规则(亦可称为‘算法’)的领悟与运用,但真正厉害的文学家最终会超越这个阶段而进入自由境界:形式层面随心所欲不逾矩,意蕴层面是个体心灵与天地交融。
”王毅说,对机器创作来说,这二者是革命性挑战。
情感和哲思,这都是算法或规则之外的东西,即使对于人类来说,也具有随机性、易逝性、不可重复性,也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
“机器文学创作要有这种效果,可能性不大,因为‘机器’这个大前提决定了它。
” 在今后探索中,人工智能和文学创作可以不断相互借鉴和启发。
“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虽然计算机生成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入流,但偶尔会有令人感到惊艳的语句。
这些自动生成的‘奇思妙想’,也许能对人类文学创作带来灵感和启发。
”矣晓沅说。
陕西省汉中市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是一种古老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手工技艺,主要包括草龙、彩龙、板凳龙、挝杆龙、手把龙等龙舞道具。
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传承所在地龙江街道办事处曾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龙舞之乡”称号。
2009年,龙江龙舞道具制作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村民在进行舞龙表演。
高兴贵图/文

标签: #特效 #图片 #在线视频 #凉皮 #快手 #大小便 #免费网站 #网络营销